
从国学、西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诗歌、名人传记、谋略、修身处世、心理励志、科普、管理、经济、投资、电影、美术、音乐16个领域中各选取了几十位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作品。
第1部 《论语》

孔子 (春秋公元前551-前479)
全书共20篇492章,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第2部 《道德经》

老子 (春秋生卒年不详)
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第3部 《庄子》

庄子 (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
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第4部 《孟子》

孟子 (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
《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第5部 《墨子》

墨子 (战国约公元前468-前376)
《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第6部 《荀子》

荀子 (战国约公元前313-前238)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第7部 《韩非子》

韩非 (战国公元前280-前233)
《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第8部 《孙子兵法》

孙武 (春秋生卒年不详)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第9部 《左传》

左丘明 (春秋生卒年不详)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第10部 《楚辞》

屈原 (战国约公元前340-前278)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第 11部 《吕氏春秋》

吕不韦 (战国?-公元前235)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第12部 《史记》

司马迁 (西汉约公元前145-前87?)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第13部 《汉书》

班固 (东汉32-92)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第14部 《论衡》

王充 (东汉27-约97)
《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第15部 《嵇康集》

嵇康 (三国·魏约223-约263)
《嵇康集》不仅是一部很有代表性的文学和哲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很有影响的教育思想论著,其中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家诫》及《太师箴》等篇,以玄学思想武器猛烈抨击了被扭曲了的儒家教育,否定经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反映时代要求的个性解放和反对礼法名教的进步教育主张,在利用和改造老庄思想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理论。
第16部 《陶渊明集》

陶渊明 (东晋约365-427)
陶渊明的作品继承了汉、魏、正始之传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内容充实,情感真挚,风格冲淡,韵致悠然,极善用写意的手法点染出浑朴深远的意境。
第17部 《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403-444)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第18部 《文心雕龙》

刘勰 (南朝·梁约465-约532)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
第19部 《六祖坛经》

慧能 (唐代638-713)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第20部 《韩昌黎文集》

韩愈(唐代768-824)
第21部 《资治通鉴》

司马光 (北宋1019-1086)
第22部 《苏东坡全集》

苏轼(北宋1037-1101)
第23部 《四书章句集注》

朱熹 (南宋1130-1200)
第24部 《传习录》

王阳明 (明代1472-1529)
第25部 《焚书》

李贽 (明代1527-1602)
第26部 《日知录》

顾炎武 (明末清初1613-1682)
第27部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 (明末清初1610-1695)
第28部 《读通鉴论》

王夫之 (明末清初1619-1692)
第29部 《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 (清代1792-1841)
第30部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清末民初1877-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