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借《鹿鼎记》陈近南之口,捅破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谎言 爬格子的喵呜 2019-05-20 16:13:04
王晶这个人,对许多常看港片的人来说,可谓是老熟人了,此人拍片的戏路广泛,诸如赌片、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爱情动作片等,无不驾轻就熟,从来不为哪一类型的电影所限制住,能限制住他的只有电影上映后能不能赚钱。因此倒也很容易理解,戏路广泛的他为何唯独对艺术片敬而远之。香港电影到现在,他是总票房之王无疑,然而不管他曾为香港电影票房做出怎样的贡献,一个俗字是跑不了了,而且应该是可以盖棺定论,无法翻案了。可大家知道么,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么俗的,这个看起来又猥琐又咸湿的胖子,曾几何时,也是一个文艺青年。
王晶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系,香港名牌大学的才子,绝对是比最专业的文青还文青了。1976年,毕业不久后的王晶,怀着一腔文学创作热情,进入了香港电影圈,开始当编剧。我们来看看他早期的作品吧,从1976年到1980年,王晶主要写的剧本有:《心有千千结》《京华春梦》《网中人》《亲情》,看看这些剧本的名字,简直比席慕蓉还要琼瑶,比亦舒还要林海音啊。中间还改编了《陆小凤》和《楚留香传奇》两个古龙小说的剧本,也都是正正经经的大侠故事,里面绝没有“半边烧鹅腿”“蛤蟆趴石”这样的招数。可是不知怎的,1980年后的王晶画风突变,首先是写了剧本《千王之王》,接着在1981年开始担任导演,拍摄了赌片《千王斗千霸》,接着一路下来,拍摄了《贼王之王》《花心大少》《青蛙王子》这些大俗的电影,一直到后面的《精装追女仔》系列开始爆红,成了我们大家都熟悉的那个王晶。所以1980年王晶到底经历了什么事?这个么,成龙大哥说过,香港娱乐圈的秘密,要等一百年后才能披露。也许百年后的人可以根据这些披露的秘密,了解王晶当年异变的原因,可是现在,在没披露之前,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猜。 总之换上一腔俗血的王晶开始一飞冲天,不断拍摄商业片,《赌神》《超级学校霸王》《纵横四海》,还有周星驰的许多电影,这些香港人民群众喜闻热见的电影,都出自他的手笔。重新翻看这些影片,仍然是可以让人看的津津有味。那个时期的他,当然也翻车过,有不少的片成了烂片,在当时票房不理想,然而即便是那些烂片,跟现在真正的烂片一比,也都成了经典的电影。所以这个也真是耐人寻味啊,电影要想传世,仅靠当时的票房远不够,有的大热的片子只是靠当时的明星效应来拉动票房的,到了若干年后,时移世易,明星早已过气,后人看了只觉索然无味。而王晶的片子为什么直到现在仍然让人津津有味?无他,只不过是因为他的电影从不装模作样,从来都是直接把别人不敢讲的话在电影中讲了出来。
现实世界中谁不追求名利?然而许多人偏要装模作样,追求名利被掩饰成了为国为民,或者追求理想等崇高的字眼,深深的埋藏起了自己的欲望,哪怕到了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也不肯摘下这个面具。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电影主人公做事的动机都是高大上的,而从来没有自己的私欲私心,救人都是勇往直前的,绝没有该不该去,去了要是死了老婆改嫁怎么办的挣扎;做事都是一心为公的,从来不问能拿多少钱,自己明天是否有饭吃。假大空,完全不符合真实世界中的人性。看了这样的电影,本来就够压抑的观众更压抑了,连隔了层屏幕你们都还不跟我说真话啊。而王晶的电影就直接把这些真实的人性欲望讲了出来,让观众认同,有种宣泄的快感。 比如周星驰版的《鹿鼎记》,看了就有这样的快感。电影中的韦小宝与小说比较,台词和情节和情节都进行了很大的改编,然而由于王晶吃透了《鹿鼎记》,所以我们看着电影中的韦小宝,觉得这就是跟我们心中的韦小宝一样一样的。韦小宝做很多事的动机,都是为了保命,或者为了得到钱财女色,非常的简单直接。他加入天地会,进宫,偷经,贪污,所做的每一样,无不是由这些简单庸俗的欲望驱使的。也许我们许多人都是韦小宝,都有着人性中最庸俗的欲望,然而因为受过的教育,觉得直接袒露自己的欲望是种羞耻的事,而在现实中压抑了起来,看《鹿鼎记》的过程中,这些欲望得到了痛快淋漓的宣泄,自然觉得过瘾了。
王晶对《鹿鼎记》中改编的精彩的人物,除了韦小宝外,还有陈近南。在原著中,陈近南是个迂腐的人物,对台湾郑家非常愚忠,可谓郑家虐我千百遍,我待郑家如初恋。可以说,陈近南是郭靖,张无忌,陈家洛等正派大侠的集合体,虽然金庸的《鹿鼎记》主题已经不是写传统的大侠了,但还是在书中留下了陈近南这个大侠的尾巴。而这个尾巴,是王晶在电影中帮他割掉了。电影中的陈近南完全颠覆了正经的形象,变得狡猾无比,他知道韦小宝肯定不会答应进宫偷经这么危险的事,所以先诳他入天地会,入会之后,会规才可以对韦小宝发生作用,在天地会动不动就断人手脚的会规逼迫下,韦小宝只能乖乖就范;他知道韦小宝贪污了巨款,所以后期每每以此来威胁韦小宝办事,如果韦小宝不肯,就要分他九成赃款。可以说,电影中的陈近南完全是个老奸巨猾的人物,这样的人物自然不会愚忠,一切行动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绝不可能像书中的陈近南那样,为郑家去死也无怨无悔,所以他的结局也跟原著完全不一样,是个happy ending。 既然陈近南是这么一个聪明人,那么陈近南创办天地会的目的也就不是单纯的反清复明了,电影中也说出了原因:原来是因为满人抢走了我们汉人的银子和女人,为了夺回银子和女人,所以我们要反清。又因为聪明人都被清廷给招安了,所以反清这件事只能靠一些比较蠢的人来完成,而这些笨蛋什么也不懂,讲道理他们也不明白,只好用宗教形式来催眠他们,让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记得当时看到陈近南跟韦小宝解释为什么要反清的这段话时,简直是乐翻了,实在是太搞了;笑完之后,再思考下,觉得这番话有点意思啊;过了段时间再回想起来,细细咀嚼这番话后,真的觉得是一针见血啊。
几千年来,中国造反的那些混子,为了师出有名,举起过诸如替天行道,清君侧,反清复明这类的旗子,每面旗子都很大,足够掩盖他们实际上想要夺得天下当皇帝的野心。而由于聪明人都在朝廷当官,所以造反队伍中,蠢人占绝大多数,这些蠢人最容易受宗教形式蛊惑,你看陈胜吴广起义中,吴广不是故意学鬼叫大楚兴,陈胜王么?还有历代的诸如五斗米道,白莲教,太平天国等,哪个不是利用了宗教形式呢?王晶不愧是历史系毕业的才子,对历史看的太透。在宗教形式的催眠下,那些蠢货还以为头领们真的是受命于天,为了老百姓们才造反的,所以作为老百姓中的一员,他们心甘情愿抛头颅洒热血,无数人的牺牲铺成了那些头领们通往金銮殿的道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到了头领当上皇帝后,有些侥幸不死的蠢货,还要被兔死狗烹。因为他们看过皇帝当年造反的过程,说不定有样学样,所以不杀之皇帝难以心安。 岂止那些造反当上皇帝的,延伸开来,发现好多打着冠冕堂皇旗号的古人都不干净:孔子提倡孝道和厚葬,本来没多大问题,但是结合孔子家里早先是专门负责在葬礼上吹锣打鼓的,就很耐人寻味了,你说他是真的觉得孝道好呢,还是觉得推广这个能为家里多赚点米菜钱呢?史书上提到,孔子自己连老爸葬在哪里都还不清楚呢;还有孟子,金庸曾经借自己书中的人物黄蓉,做过一首诗,讽刺孟子的,有两句是: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就是说,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当时天下是有共主的,就是周天子,而魏国齐国只不过是诸侯国,是周天子的臣子,孟子自己提倡臣子要尽忠,那为什么孟子你还跑到魏国,齐国去,跟他们讲王道,教他们称王?如你自己说的忠又在何处?打脸啊。
还有尧舜禅让的故事,曹丕篡位时,要汉献帝“禅让”于他,还装模作样的不接受,汉献帝让了三次后才“勉强”同意。登基后,大喜过望的曹丕说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就是说:尧舜当年禅让的故事,我总算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什么禅让,谋朝篡位罢了。禅让这种把戏当然骗不了聪明人,比如荀子说道“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韩非子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这两个都是聪明人,知道主动让出最高权力,这不符合人性,所以不是礼让,而是篡位。那么既然是假的,为什么篡位者还要演这么一出禅让的戏呢?还是如王晶说的那样,世上蠢人比较多,这出戏是演给蠢人看的,让他们相信改朝换代是名正言顺的。
三皇五帝和圣人尚且虚伪,可以想见其他人是怎样了。这种虚伪的习气也流传了下来,一直到现在,被严复说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意思是说中华文化中最坏的一个毛病,就是虚伪无耻。
我相信,只要能像王晶那样,在电影中把这些谎言捅破,把大实话说出来,那么这部电影绝对不会烂到哪里去。也有很多香港以前比较好的导演,现在也不敢讲实话了。这些香港导演都是人精,以前在电影中什么都敢讲,是因为香港是个很世俗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搵食吃,所以香港人从来不care那些大道理,怎样都无所谓,只要不妨碍我搵食吃就好。在当时,如果一部电影装模作样的讲大道理意图教育香港民众,肯定是会被唾弃的,所以讲大实话的电影大受欢迎,商业利益至上,因此这些香港导演当时就爱拍此类的电影。 那么现在这些讲大实话的电影还受不受观众欢迎?我想还是受欢迎的,现实中大家都有好多想讲而不敢讲的话,多么希望有人能替我们讲出来。可惜现在的电影环境是怎样的,大家也知道,如果拍烂片也可以得到银子和女人,那么这些导演为什么还要冒险?我看还是闷声发大财来的划算。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