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358|回复: 1
收起左侧

马一浮讲书法,试试你能看懂吗?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0 名

发帖:NO. 33 名

在线:NO. 6 名

彼得·潘 发表于 2019-6-24 21: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马一浮讲书法,试试你能看懂吗?  书法中国 2019-06-23 11:26:02




前示学规,乃示学者求端致力之方。趣向既定,可议读书。知人行远,必假舟车,舟车之行,须由轨道,待人驾驶,驾驶之人,既须识途,亦要娴熟,不致迷路,不致颠覆,方可到达。故读书之法,须有训练,存乎其人。书虽多,若不善读,徒耗日力,不得要领,陵杂无序,不能入理,有何裨益?所以《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爲人师”也。古人以牛驾车,有人设问,“车如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此以车喻身,以牛喻心。车不自行,曳之者牛;肢体连用,主之者心。故欲读书,必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读书,事半功倍。随事察识,语语销归自性,然后读得一书自有一书之用,不是汎汎读过。须知读书即是穷理博文之一事,然必资于主敬,必赖于笃行。不然,则衹是自欺欺人而已。



今以书爲一切文籍记载之总名,其实古之名书,皆以载道。《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读书之名始此。《尚书序》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爲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此见上古有书,其来已远。《书序》复云:“孔子生于周末,覩史籍之烦文,惧览者之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爲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讚《易》道而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疑当时《八索》者类阴阳方伎之书,故孔子作《十翼》,以讚《易》道之大,而《八索》遂黜。《职方》,孔颖达以爲即指《周礼》。疑上古亦有方志,或不免猥杂,故除之。)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烦乱,翦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此义实通羣经言之,不独《尚书》也。《尚书》独专“书”名者,谓其爲帝王遗书,所谓“文武之道,布在方策”者是也。“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所以显道,事之见于书者,皆文也。故六艺之文,同谓之书;以常道言,则谓之经;以立教言,则谓之艺;以显道言,则谓之文;以竹帛言,则谓之书。


《易· 繫辞》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者,决也。决是分别是非之意,犹今言判断。决去其非,亦名爲决。此书名所由始。契乃刻木爲之,书则箸于竹帛。故《说文》曰:“书,箸也。从聿。”所以书者,是别白之词。声亦兼意。孔颖达《尚书正义》曰:“道本冲寂,非有名言,既形以道生,物由名举,圣贤阐教,事显于言,言惬羣心,书而示法,因号曰书。”名言皆诠表之辞,犹筌蹄爲渔猎之具。书是能诠,理即所诠。《繫辞》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读书在于得意,得意乃可忘言。意者,即所诠之理也。读书而不穷理,譬犹买椟还珠,守此筌蹄,不得鱼兔,安有用处?禅家斥爲 “念言语汉”,俚语谓之“读死书”。贤首曰:“微言滞于心首,转爲缘虑之场,实际居于目前,翻成名相之境。”此言读书而不穷理之过。记得许多名相,执得少分知解,便傲然自足,顿生狂见,自己无一毫受用,衹是增长习气。《圆觉经》云:“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此是不治之证。故读书之法,第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切不可以成见读书,妄下雌黄,轻言取捨,如时人所言批评态度。



南齐王僧虔《诫子书》曰:“往年有意于史”,后“复徙业就玄”,“犹未近彷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爲之逸,肠爲之抽。专一书,转(通)[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言,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挥)[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会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子衆篇,何者内外;《八袠》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爲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据此文,可知当时玄言之盛,亦如今人之谈哲学、新学。后生承虚接响,腾其口说,骛名无实,其末流之弊有如是者。僧虔见处,犹滞知解,且彼自爲玄家,无关儒行。然其言则深爲警策,切中时人病痛,故引之以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之旨,慎勿以成见读书,轻言批评,此最爲穷理之碍,切须诫绝也。



《论语》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子不语怪、力、乱、神”,此可对勘。世间传闻古事多属怪、力、乱、神,如《楚辞·天问》之类。《山海经》疑即《九丘》之遗。如《竹书纪年》、《汲塚周书》、《穆天子传》等,固魏、晋间人僞书。然六国时人最好僞撰古事,先秦旧籍多有之。故司马迁谓“诸家言黄帝,其言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可知孔子删《书》,所以断自唐虞者,一切怪、力、乱、神之事,悉从刊落。郑康成《书论》引《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爲世法者百二十篇。今伏生所传今文纔二十九篇,益以古文,并计五十八篇。”《古文尚书》虽有依託,并非全僞。据此可见,孔子删后之《书》,决无不可信者。羣经以此类推,爲其以义理爲主也。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此是孔子之读书法。今人动言创作,动言疑古,岂其圣于孔子乎?不信六经,更信何书?不信孔子,更信何人?“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无)[亡]矣夫!”此是考据谨严态度。今人治考古学者,往往依据新出土之古物,如殷墟、甲骨、汉简之类,矜爲创获,以推论古制。单文孤证,岂谓足徵?即令有当,何堪自诩?此又一蔽也。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漆书三灭,铁挝三折,其精勤专久如此。今人读书,不及终编,便生厌倦,辄易他书,未曾玩味,便言已瞭,乃至文义未通,即事着述。抄撮勦袭,自矜博闻,缪种流传,每况愈下。孔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此不独浅陋之甚,亦爲妄诞之尤,其害于心术者甚大。今日学子,所最宜深诫者也。



《易》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伊川曰:“天爲至大,而在山之中,所畜至大之象。”“人之蕴蓄,由学而大,而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畜成其德,乃大畜之义。”此学之所以贵读书也。“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乃知贵近者必遗远也。河伯见海若而自失,乃知执多者由见少也。读书非徒博文,又以蓄德,然后能尽其大。盖前言往行,古人心德之着见者也,畜之于己,则自心之德与之相应。所以言“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业者,即言行之发也。君子言而世爲天下法,行而世爲天下则,故乱德之言,非礼之行,必无取焉。书者何?前言往行之记录是也。今语所谓全部人生,总爲言行而已矣。书爲大共名,六艺爲大别名。古者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爲《尚书》,事爲《春秋》,初无经史之分也。尝以六艺统摄九家,总摄四部,闻者颇以爲异。(《泰和会语·楷定国学名义》)其实理是如此,并非勉强安排。庄子所谓“道术之裂爲方术,各得一察焉以自好”。《汉志》以九家之言皆“六艺之支与流裔”,亦世所熟闻也。流略之说,犹寻其源,四部之分,遂丰其蔀。今言专门,则封域愈狭,执其一支,以议其全体,有见于别而无见于通,以是爲博,其实则陋。故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束于教也”。守目录校讐之学而以通博自炫者,不可以语于蓄德也。清儒自乾嘉以后,小学一变而爲校勘,单辞碎义,犹比窥观。至目录一变而爲版本,则唯考论椠刻之久近,行款之异同,纸墨之优劣,岂徒玩物丧志,直类骨董市谈。此又旧习之弊,违于读书之道者也。



以上略明读书所以穷理,亦所以蓄德。料简世俗读书不得其道之弊,大概不出此数端。然则读书之道,毕竟如何始得?约而言之,亦有四门:一曰通而不局。二曰精而不杂。三曰密而不烦。四曰专而不固。局与杂爲相违之失,烦与固爲相似之失。执一而废他者,局也;多歧而无统者,杂也;语小而近琐者,烦也;滞迹而遗本者,固也。通则曲畅旁通而无门户之见;精则幽微洞彻而无肤廓之言;密则条理谨严而无疏略之病;专则宗趣明确而无泛滥之失。不局不杂,知类也;不烦不固,知要也。类者辨其流别,博之事也;要者综其指归,约之事也。读书之道尽于此矣。



《学记》曰:“一年视离经辨志。”郑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向。”是离经爲章句之学,以瞭解文义爲初学入门之事。继以辨志,即严义利之辨,正其趋向,否则何贵于读书也。下文云:“三年视敬业乐羣,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敬业、博习、论学,皆读书渐进功夫。乐羣、亲师、取友,则义理日益明,心量日益大,如是积累,犹衹谓小成。至于“知类通达”,则知至之目,“强立而不反”,郑注云:“强立,临事不惑也。不反,不违失师道。”犹《论语》言“弗畔”。则学成之效。是以深造自得,然后谓之大成。故学必有资于读书,而但言读书,实未足以爲学。今人读书,但欲瞭解文义,但谓能事已毕。是只做得离经一事耳,而况文义有未能尽瞭者乎!



《汉书·艺文志》曰:“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德多,三十而五经立也。后世经传既已乖离,博学者又不思多闻阙疑之义,而务碎义逃难,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后进弥以驰逐,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此学者之大患也。”此见西汉治经,成爲博士之业,末流之弊,已是如此,异乎《学记》之言矣,此正《学记》所谓“呻其佔毕,多其讯”者,乃适爲教之所由废也。汉初说《诗》者,或能爲《雅》而不能爲《颂》,其后专主一经,守其师说,各自名家。如《易》有施、孟、梁丘;《书》有欧阳、夏侯;《诗》有齐、鲁、韩,人持一义,各不相通。武帝末,壁中古文已出,而未得立于学官;至平帝时,始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左氏春秋》。刘歆《让太常博士书》,极论诸儒博士不肯置对,专己守残,“挟恐见破之私意,而亡从善服义之公心”,“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此今古文门户相争之由来也,此局过之一例也。及东汉末,郑君承贾、马之后,遍注羣经,始今古文并用,庶几能通者,而或讥其坏乱家法。迄于清之季世,今文学复兴,而治古文家者亦并立不相下,各守封疆,仍失之局。而其爲说之支离破碎,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者犹有过之,则又失之烦。汉、宋之争,亦复类此,爲汉学者,诋宋儒爲空疏,爲宋学者,亦鄙汉儒爲锢蔽。此皆门户之见,与经术无关。知以义理爲主,则知分今古汉宋爲陋矣。然微言绝而大义乖,儒分爲八,墨分爲三,邹、鲁之间,断断如也,自古已然。荀子非十二子,其态度远不如庄子。《天下篇》言“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而说之”,故道术裂爲方术,斯有异家之称。刘向叙九流,言九家者,皆六艺之支与流裔,礼失而求诸野,彼异家者,犹愈于野已,此最爲持平之论。其实末流之争,皆与其所从出者了无干涉。推之儒佛之争、佛老之争,儒者排二氏爲异端;佛氏亦判儒家爲人天乘,老庄自然外道;老佛互诋,则如顾欢《夷夏论》,甄鸾《咲道论》之类;乃至佛氏亦有大小乘异执、宗教分途,道家亦有南北异派,其实与佛、老子之道皆无涉也。儒家既分汉、宋,又分朱、陆,至于近时,则又成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争、玄学与科学之争、唯心与唯物之争,万派千差,莫可究诘,皆局而不通之过也。大抵此病最大,其下三失随之而生。既见爲多歧,必失之杂;言爲多端,必失之烦;意主攻难,必失之固。欲除其病本,唯在于通。知抑扬只係临时,对治不妨互许,扫荡则当下廓然,建立则异同宛尔,门庭虽别,一性无差。



不一不异,所以名如;有疏有亲,在其自得。一坏一切坏,一成一切成,但绝胜心,别无至道。庄子所谓:“恢(诡)[恑]谲怪,道通爲一。”荀卿所谓:“ 奇物变怪,仓卒起一方,举统类以应之,若辨黑白。”禅家所谓:“若有一法出过涅槃,我亦说爲如梦如幻。”《中庸》之言最爲简要,曰:“不诚无物。”孟子之言最爲直截,曰:“万物皆备于我矣。”《繫辞》之言最爲透彻,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盖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起用,机见差别,因有多途。若能举体全该,用处自无差忒,读书至此,庶可“大而化之”矣。



学者观于此,则知天下之书不可胜读,真是若涉大海,茫无津涯。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然弗患其无涯也,知类,斯可矣。盖知类则通,通则无碍也。何言乎知类也?语曰:羣言淆乱,折衷于圣人,摄之以六艺,而其得失可知也。《汉志》叙九家,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经解》明六艺流失,曰愚、曰诬、曰烦、曰奢、(亦曰《礼》失则离,《乐》失则流。)曰贼、曰乱。《论语》“六言”、“六蔽”,曰愚、曰荡、曰贼、曰绞、曰乱、曰狂。孟子知言显言之过爲詖淫邪遁,知其在心者爲蔽陷离穷。皆各从其类也。荀子曰:“ 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由欲谓之,道尽嗛矣;由法谓之,道尽数矣;由势谓之,道尽便矣;由辞言之,道尽论矣;由天谓之,道尽因矣。由数具者,皆道之一隅也。夫道者,体常而尽变,一隅不足以举之。”荀子此语,亦判得最好。蔽于一隅即局也。是知古人读书先须简过,知其所从出,而后能知其所流极,抉择无差,始爲具眼。凡名言施设,各有分齐。衡诚悬,则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则不可欺以方圆。以六艺统之,则知其有当于理者,皆六艺之一支也;其有乖违析乱者,执其一隅而失之者也。祛其所执而任其所长,固皆道之用也。《诗》之失何以愚?《书》之失何以诬?《礼》之失何以离?《乐》之失何以流?《易》之失何以贼?《春秋》之失何以乱?失在于不学,又学之不以其道也。故判教之宏,莫如《经解》,得失并举,人法双彰,乃知异见纷纭,衹是暂时歧路,封执若泯,则一性齐平,寥廓通涂,谁爲碍塞?所以囊括羣言,指归自性,此之谓知类。



何言乎知要也?《洪范》曰:“会其有极,归其有极。”老子曰:“言有宗,事有君。”荀卿曰:“圣人言虽万变,其统类一也。”王辅嗣曰:“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衆而不惑。自统而寻之,物虽衆则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处璿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此知要之说也。《诗谱序》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衆篇明。”康成可谓善读书者也。试举例以明之,如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六艺之总要也。“思无邪”,《诗》之要也。“毋不敬”,《礼》之要也。“告诸往而知来者”,读《诗》之要也。“言忠信,行笃敬”,学《礼》之要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学《易》之要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春秋》之要也。 “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此亦礼之要也。“报本反始”,郊社之要也。“慎终追远”,丧祭之要也。“尊尊亲亲”,丧服之要也。“谨始 ”,冠昏之要也。“尊贤养老”,燕飨之要也。“礼主别异,乐主和同;序爲礼,和爲乐;礼主减,乐主盈;礼乐只在进反之间”,此总言礼乐之要也。“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此亦《诗》之要也。“《天保》以上治内,《釆薇》以下治外”,“《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诗》通于政之要也。“婚姻之礼废则淫僻之罪多;乡饮酒之礼废则争鬭之狱繁;丧祭之礼废则倍死忘生者衆;聘觐之礼废则倍畔侵陵之败起”,“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天下)[其国]如示诸掌”,议礼之要也。“逝者如斯夫”,“四时行,百物生”,读《易》观象之要也。“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读《诗》耳顺之要也。“智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亦学《易》之要也。“杂物撰德,辨是与非,非其中爻不备”,则六位之要也。六十四卦之大象,用《易》之要也。“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春秋》三世之要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尧曰》一篇,皆《书》之要也。《乡党》一篇,皆《礼》之要也。孟子尤长于《诗》《书》,观孟子之道“性善”,言“王政”,则知《诗》、《书》之要也。《论语》,羣经之管钥,观于夫子之雅言,则知六艺之要也。他如子夏《诗序》、郑氏《诗谱序》、王辅嗣《易略例》、伊川《易传序》、胡文定《春秋传序》、蔡九峰《书集传序》,皆能举其大,则又一经之要也。如是推之,不可殚述,验之于人伦日用之间,察之于动静云爲之际,而后知心性之本,义理之宗,实爲读羣书之要。欲以辨章学术,究极天人,尽此一生,俟诸百世,舍此无他道也,此之谓知要。



《孔子闲居》曰:“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地载神气,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庶物露生,无非教也。”观象,观变,观物,观生,观心,皆读书也。六合之内,便是一部大书。孟子曰:“观于海者难爲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爲言。”夫义理无穷,岂言语所能尽?今举读书法,乃是称性而谈,不与世俗同科,欲令合下识得一个规模,办取一副头脑,方免汎滥无归。信得及时,正好用力,一旦打开自己宝藏,运出自己家珍,方知其道不可胜用也。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9 名

发帖:NO. 10 名

在线:NO. 59 名

璀璨星辰 发表于 2024-2-26 01: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龚老师讲作文厉害啊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20:43 , Processed in 0.301137 second(s), 5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