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金钖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抗美援朝战争中,最著名的通讯稿是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了。同时,这位作家还写过一部名叫《东方》的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郭祥”展现志愿军战士的风采风貌。
小说中的郭祥,有一种突出的特长是拆除定时炸弹。现实中,确实有一位善于拆除定时炸弹的英雄,他也姓“郭”,名叫郭金升。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对志愿军后方补给线大量投掷航空定时炸弹,其炸弹的引信故意设置成延时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不等。如此设置,不仅会增加我军排除炸弹的难度,而且时刻威胁我后方运输线。
这种定时炸弹,大部分志愿军战士第一次接触,一时无从下手。最初,大家将没有爆炸的定时炸弹当成哑弹扔在一边,或者直接粗暴野蛮地拖扯,一旦炸弹爆炸,往往会造成十几人同时牺牲或受重伤。
一时间人心惶惶,大家对定时炸弹十分忐忑,一般不敢轻易靠近和挪动。这种炸弹落在交通干线远处还好说,如果落在附近就必须挪走。但大家在作业时,又不知道炸弹什么时候会爆炸,所以每次进行搬运作业时,大家都抱着随时牺牲的决心。
这天,郭金升所在的中队正在维修被轰炸破坏的铁路,结果美军飞机又前来“串门”,扔下2枚定时炸弹就跑了。为了确保当晚的火车可以安全通行,十几名战士抱着必死的决心,主动请缨要求搬离炸弹。
当时的过程可谓惊险,几百公斤的铁家伙要十几个棒小伙才扛得动。大家熟练地将炸弹拴好,整个过程不过5分钟,可这5分钟显得相当漫长而难熬。
每个人心里都明白,自己是在和炸弹争夺时间,速度越快,危险就越少。前边的人扛、后边的人推,谁也不说一句话,只听到急促的呼吸和炸弹摩擦雪地的声音。
结果,有一颗炸弹刚刚搬了几十米,就一头栽进了路上的大坑,怎么推都推不动。郭金升拿出一根木杠,生生把弹头从坑里撬了起来。
晚上,郭金升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白天惊险刺激的场面说明,将炸弹搬到远处是“治标不治本”。不能每一次都靠搬运炸弹来解决问题。他之前在日本人的矿场当过矿工,见过一些新玩意,对炸药有一些了解。知道定时炸弹其实就是装了延时装置的炸弹,同样是靠引信引爆。之所以能够延时爆炸,是因为其引信特殊,像闹钟的铃铛一样,只要拧下来就能解除。他想了又想,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郭金升鼓足勇气向干部申请拆卸定时炸弹。此时,搬走的炸弹还躺在雪地上,没有爆炸。
得到中队长允许,郭金升谨慎地围着定时炸弹看了一圈,然后又仔细检查定时炸弹的引信。他发现引信安装处,有一条细微的缝隙,周围并没有焊接或铆钉的痕迹。这证明之前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定时的引信或许可以拧下来。
他一条腿跪在地上,一条腿顶着定时炸弹,用手抓住引信往下拧。拧了半天却拧不动,怎么回事?他很疑惑:这不是螺丝口的吗?如果拧不动,那么美国人是怎么装上的?
他又仔细进行了检查,终于发现了秘密,原来定时炸弹和美式手雷的保险一样,用一个套管的螺丝当保险装置,卡住了螺丝口。
但这不是手雷,不可能一拔就下来,必须使用专业的工具。之前志愿军没接触过定时炸弹,当然不可能有专门的拆卸工具。
无奈,郭金升只好用石头轻轻地敲击,敲了几下,螺丝松动了,引信外套管随着他飞快转动的手指,离开了弹体。接着,第二颗也被拆卸了!
郭金升凭着智慧和勇敢,开创了志愿军拆除美军定时炸弹的先例,引起各级重视。郭金升被称为“卸定时炸弹能手”,从铁道抢修部队调出,专门让他做拆除定时炸弹的工作,并且派了2名技术人员给他当助手,和他一起研究定时炸弹的性能和原理。
此后,铁道上、公路旁、隧道口和大桥边,经常可以看到郭金升的身影。没多长时间,他就拆除了100多颗定时航空炸弹,成为著名的“拆弹大王”。
不过,和爆炸物品打交道终归很危险。有一次,郭金升正在研究一款定时炸弹的引信时,火帽盒突然爆炸,他的右手被炸成重伤,住进了战地医院。
伤势稍见好转,他在医院就呆不住,要求医生让自己出院。医院拗不过他,院长在出院证明上写“伤口还没痊愈,需要注意休息”,让他回了一线。
郭金升又开始在一线奔忙。至1952年,他一共拆除了1200多颗定时炸弹和其他炸弹,并取出了30余吨炸药。这些炸药被用来开山劈石、构筑工事,弹壳用来制造各种工具。
除此之外,铁道兵还成立了拆卸定时炸弹的训练班,安排郭金升担任教员,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大家。200多名学员经过培训,掌握了一些技能,郭金升的经验也被广泛推广。
这些学员分布在运输线上的各个基层单位,哪里出现定时炸弹,哪里就有人说:“我来卸掉它!”
那么,小说《东方》里的主人公郭祥的原型是不是郭金升?至少,郭金升是郭祥的原型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