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文字数超过1万5千字,欢迎收藏细读。
作家大卫莫瑞尔 (David Morrell)在1972年出版的小说《第一滴血》(First Blood),最后成就了一位新银幕动作英雄的诞生:兰博 (Rambo)。
1982年,根据小说《第一滴血》改编了电影《第一滴血》,随后1985年推出续集《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1988年再推出《第一滴血3》(Rambo III),之后过了20年,2008年久违的续集《第一滴血4》(Rambo)出炉,而就在2019年,《第一滴血5:最后一滴血》(Rambo: Last Blood)也许会为这个系列画下句点。
从小说到电影, 47 年间兰博经历了什么?和老张一起来看看吧。
一切的源头:1972 年小说《第一滴血》
小说家莫瑞尔从17 岁就立志成为作家,文艺少年很快就成为了文艺青年,10 年后他成了文艺教授──他取得了美国文学硕士与博士的资历,并且在27 岁就成为了爱荷华大学文学系教授。
当时他有一位曾经参与越战的学生,与学生的相处过程,激发了莫瑞尔撰写一本以越战退伍官兵为题材的小说,也就是1972 年出版的《第一滴血》。
这本小说有大量的暴力描述,与残酷血腥的凄惨结局。时代杂志甚至为这本小说创了一个新词“carnography”:将屠杀(carnage) 与色情(pornography) 合在一起。
别误会,《第一滴血》没有你想象的香艳桥段,时代杂志讽刺这本塞好塞满杀戮桥段的小说,如廉价X片一般极尽嘲讽之能事,只为了激发读者的兽性反应。
但是新闻周刊(Newsweek)却给了《第一滴血》“一流”的评价,纽约时报也称赞这是一本好小说。当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在缅因大学教写作时,他直接用《第一滴血》作为课本——能被大师钦点作为课本,这也许是对莫瑞尔最高的评价。
背负辛酸过往的战士
别忘了,当时还是70 年代,直诉暴力的《第一滴血》当然引起两极反应。故事叙述一名叫兰博的男子(书中只出现他的姓氏),在肯塔基小镇出现。他留着一头宛若嬉皮的长发,浑身脏乱、两眼无神,看起来非常疲累的样子。
小镇警长提塞尔(Teasle) 将兰博载上车,送到小镇门口,要他不要再回来了。但是兰博一而再再而三地回来,在警方驱逐多次无效之后,毫不掩饰自己盛气凌人姿态的大老粗警长提塞尔,指控兰博是游民而逮捕了他,将他关入大牢35 天。
在寒冷潮湿狭窄的牢房中,兰博回忆起他在越南兵集中营的日子。而当警方试图剪除他的长发、并剃掉胡子时,锐利的剃刀让他瞬间回忆战时被虐待的印象。小说中的兰博瞬间击倒身边的警察,并用刀片杀害了其中一人。他逃出警察局,偷了路边的机车逃往附近的山上。这引来了公权力的大力搜捕,困兽犹斗的兰博残忍地杀害了大量警察、居民与国民兵。
首部《第一滴血》电影中,粗犷打扮的兰博遭警方施虐,反击的兰博袭警后便展开逃亡。
最终,提塞尔与特种部队上校山姆特劳曼(Sam Trautman) 追踪到了兰博,亟欲为同仁复仇的提塞尔偷袭枪击了兰博,但兰博的反击也让他身受重伤。垂死的兰博决定以土制炸药光荣地自杀,可惜他已重伤气力放尽。兰博与提塞尔,一位是越战退伍士兵、一位是韩战退伍士兵,就在寒冷的肯塔基山区双双殒命。
反映越战之后的美国样貌,1982 年电影《第一滴血》中的越战tui退伍军人兰博,对上韩战退伍背景的警长,结局令人不舍。
奋勇杀敌的战场英雄,能顺利回归和平日常吗?
这个故事里没有英雄,公权力变成了发泄私欲的工具,警长宛如小镇的土皇帝,自我感觉良好地以“法律”之名整治任何他看不习惯的家伙,而兰博无法从战争阴影挣脱,那些痛苦不堪的回忆折磨着他,但这个国家已经不需要战士了,连反对越战的人民,也视这些归国子弟为治安的潜在爆弹,他们应该与良善美国人民的生活区隔开来才对。
孰不知,兰博只不过想找个可以避寒的安稳之地而已,却没人愿意收留这位获得荣誉勋章(Medal of Honor) 的战士。
奋勇杀敌的大兵,回归日常却无法从压力释放,创伤后遗症的影响在《第一滴血》兰博与警方的对峙上明显表露。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民还不清楚兰博从小说一开始就受了重伤──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在那个年代,人们以为这些美国大兵只要脱离战场,他们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就会一天天痊愈。肉体伤势也许真是如此,但心灵创伤却无法轻易抹灭。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陆续在越战退伍官兵身上大量出现,导致了严重的家庭与社会问题,美国精神学科在70 年代开始大量关注这些不幸的案例,乃至1980 年,创伤后压力症候群被美国精神医学学会认正式认定为一种精神疾病。
《第一滴血》兰博可能是你心中曾经的银幕英雄,但他也是个受PTSD 折磨的凡人。
兰博“生父”也赞誉电影《第一滴血》的最大功臣:史泰龙
如果你看过《第一滴血》的电影,你会发现电影基本上改编了大部分的小说剧情,最大的差别有两个,一个是兰博在全书里杀红了眼,却在电影里没有直接造成任何一人死亡——电影里唯一的死者是自己意外摔死的。第二个差别在于结局,兰博幸存下来了,特劳曼接纳了他。
这些改编乍看之下似乎削弱了小说生猛粗暴的野性,事实却不然,《第一滴血》电影比小说更加精彩——连作者莫瑞尔都欣赏这样的改编,那么,是谁促成了这样的差异?
史泰龙在电影中诠释的兰博,让《第一滴血》小说原作者也欣赏不已。
一切都是史泰龙 (Sylvester Stallone)的功劳,他让这部没人想拍、没人想演、片商互踢皮球的惨淡电影计划,成为了经典名作。讽刺的是,原本连史泰龙自己也不想成为兰博……
一本冲击社会的两极评价争议小说,里头有越战归国士兵与警方,把恬静小镇山区当作越南丛林一样开战。
对好莱坞来说,这是一个极富颠覆意味的题材:1982年的好莱坞年度票房第三名,是《军官与绅士》( An Officer and a Gentleman )这部“尽忠报国”代表作,理查基尔 ( Richard Gere)饰演一位相信军队能让他成为真男人的准军官。比起来,电影《第一滴血》(First Blood)实在太叛逆了,军队是本片里的隐藏魔王,它让美国好子弟变成了杀人怪物。
曾是爹(片商)不亲娘(影星)不爱的孩子:《第一滴血》
出奇制胜是好莱坞电影通往成功的途径之一,既然1972 年发行的畅销小说《第一滴血》这么惊世骇俗,那么它会被好莱坞盯上一点都不意外,哥伦比亚影业很快立刻购入了本书的制片权……然后《第一滴血》就被卖掉了。哥伦比亚花了好一阵子,找不到有谁愿意制作这部连小说都很血腥的电影,许多人前来试探机会,许多人离开了。
最终,哥伦比亚只好把《第一滴血》权利转售给华纳影业……
《第一滴血》的悲惨故事开始了,这种“野心勃勃电影公司买下版权──N 年后转卖”的套路,一直在《第一滴血》的命运里出现。1972 至1982 的整整十年内,《第一滴血》都在好莱坞各大片商手中转来转去,没人能成功地让这滴血流下来。
1982 年让史泰龙成为“兰博”的电影《第一滴血》曾经差点难产。
如果演过战争电影、如果你是硬汉、如果你是……随便了,如果你演过电影男主角,你就可以来试试看成为兰博。
事实是,好莱坞70、80年代的一流天王们,几乎全都曾经可能饰演过兰博:“一代酷王”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银幕铁汉保罗纽曼 (Paul Newman)、传奇牛仔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叛逆小子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黑帮老大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演过越战老兵的尼克诺特 (Nick Nolte)、青春偶像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霹雳神探金哈克曼 (Gene Hackman)、演技派劳勃杜瓦 (Robert Duvall)──基本上《教父》那一派演员都来了、还有好莱坞百搭工具人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等等──太多了,不断变换。
这些一代男神、偶像、戏精们,全都曾经接受兰博一角的邀请,然后全都放弃了。还有人临阵脱逃的,《第一滴血》真的有鬼。
曾参演过《荒野大镖客》等众多动作电影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曾婉拒演出《第一滴血》兰博一角,他觉得这部电影太过负面了。
兰博找不到,这部电影几乎就废了一半,但是光看《第一滴血》的剧本难产程度,你就知道似乎老天不愿意看到这部电影:在《第一滴血》筹备的十年里,这本小说被改编成至少26 份剧本,没有一部剧本被采用。有些导演对剧本有自己的创见,有的男演员坚持要忠于小说,但是无论怎么改,似乎都改不出一份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剧本。
没有剧本、没有男主演,连原著小说作者大卫莫瑞尔 (David Morrell)都愿意自己下海帮忙改剧本,《第一滴血》却仍然一直是纸上谈兵。最终,导演泰德科契夫 (Ted Kotcheff)找到了史泰龙 (Sylvester Stallone),他有着坚定的理由,相信史泰龙一定会接受。
还不是“兰博”的史泰龙,已是当时大银幕上最知名的拳击手:《洛奇》。史泰龙当时的《洛奇》第三集将在同年上映。
是什么让史泰龙从擂台上的洛奇,走向战场下的兰博?
事实上不是什么伟大的理由,只是因为史泰龙是名单上资历最菜的票房巨星。1976年就能拍出美国破亿美金票房电影《洛奇》(Rocky)的史泰龙,是电影圈的奇迹,这位拍过X片的义大利种马,自编自演的《洛奇》竟然一鸣惊人,成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拳击电影。
他在《洛奇》里被打得连妈妈都认不出来,却仍然在化为地狱的拳击场上坚持到最后一秒。
对制片团队来说,史泰龙能演出打死不退的斗士、还是票房巨星,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还是很有意愿自己改剧本的票房巨星──史泰龙的编剧天份一直被忽略,但他的《洛奇》剧本可是获得了奥斯卡入围殊荣,往后他主演的大型电影,剧本也都由他亲自操刀。
但是,后人勿忘前车之鉴,史泰龙没有笨到捡下两打好莱坞天王全都放弃的兰博,这些大咖全都比他资深又有名气,为什么他要接下这个烂缺?眼见又有一位天王要抛弃兰博,由后来成功行销大量好莱坞电影到全世界的名制片马利欧凯萨( Mario Kassar )领军的制片团队,马上向史泰龙丢出了两个他无法拒绝的理由:史泰龙有完全重写剧本的权利,加上一份优厚到被认为制片脑子坏掉的超高片酬——350万美金。
而史泰龙答应了,他着手修改剧本,改出了一份让他成为影坛动作天王的剧本,也让他获得了另一个银幕长青形象:他成为了兰博。
小说《第一滴血》翻拍的电影总算找到男主角“兰博”:史泰龙,而日后兰博与史泰龙如胶似漆再也分不开。
史泰龙的修改真的是动作电影史上的珠玉之作,小说改编的动作电影,只会让电影男主角变得越来越残虐——以满足追求视觉刺激的观众们。史泰龙却大逆其道,在小说里杀了至少十数个人的兰博,在电影里没有亲手杀害任何一个人。
在《第一滴血》原作小说中,兰博是一个被国家、军队与国民欺压到无话可说的受气包,但在电影里,他只遵守“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的法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如果有人逼迫他想起那段集中营岁月,他立刻转变成沉默的凶兽──史泰龙将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的影响放到最大。
《第一滴血》中的兰博是个越战退役的美国大兵,但他深受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 所苦,服役时受到许多非人道对待。
这种改变让兰博成为了一个反抗者,还是一个被迫反抗的反抗者──如果没人激化他的梦魇回忆的话,兰博基本上是无害的。即便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患者观之,兰博的怜悯心似乎都大得异常。
这种设定最终促成了史泰龙自己都没有预料到的后果:全书结局兰博凄惨地死去了,但是因为电影《第一滴血》极力将兰博从神经杀手转变为悲剧英雄,初期试映的观众无法接受,苦逼全片90 分钟的兰博,竟然最后还要含恨而亡──在战场上遭到蹂躏的好儿郎,回到家乡后最棒的结局,竟然就是死。
因为观众的抗议,制片团队大转弯,让兰博最终在向长官的告白里,释放他的所有悲痛,而他活了下来。
史泰龙的加入,让1982 年电影《第一滴血》走向与原著小说不同的结局,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理念兰博活了下来。
“亲爹”大卫莫瑞尔大大赞赏!史泰龙就是兰博!
史泰龙就是兰博,不只因为他亲自撰写了这部电影里所有重大的转折,他还请制刀大师吉米李尔( Jimmy Lile )打造一把独一无二的新刀,这把刀必须防水、尖锐、还要多功能。必须让四处漂泊的兰博,能够一刀在手走天下。
这把日后被昵称“兰博刀”的绝世好刀,犀利地可以割开兽皮与敌人的咽喉、长度可以用来轻易地解剖一头鹿、刀背的锯齿可以用来凿木与防卫。这把刀从此与兰博走在一起,至今仍然是好莱坞动作电影里最出名的近代冷兵器之一。
兰博与兰博刀,多少男孩憧憬的硬汉形象,都诞生于史泰龙加入后的电影《第一滴血》。
也许你会好奇,史泰龙这样大改剧本,小说家莫瑞尔应该会大发雷霆。事实上不然,他非常赞赏史泰龙的杰作,称他已经完全抓住自己的创作精神。莫瑞尔与史泰龙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几乎每部兰博电影,莫瑞尔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第一滴血》得到票房与评价的双料成功之后,往后两部兰博电影,都有不错的收益。而莫瑞尔竟然愿意,回头来为《第一滴血2》(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与1988年《第一滴血3》(Rambo III)撰写全新小说──将史泰龙的电影剧本反过来改编成小说。
“兰博生父”作家大瑞莫瑞尔十分赞赏史泰龙调整后的电影《第一滴血》剧本,并协助将电影续集剧本写成小说。
《第一滴血》让史泰龙在1982年6个月里赚得盆满钵满:5月的《洛奇3》( Rocky III )已经获得了全美1.2亿美金的漂亮成绩,10月的《第一滴血》又有将近5千万美金的佳绩──这部电影仅花费1,500万美金。突然之间,“第一滴血续集”变成了必然,而所有电影公司都怀疑自己是不是瞎了眼,这部先前还没人敢碰的电影,瞬间成为了所有监制的梦幻计划。很快地,史上最卖座的兰博电影《第一滴血续集》要诞生了……
1982年电影《第一滴血》(First Blood)里,警方与国民兵,似乎都不是兰博 (Rambo)的对手,这其实并不算是一部太刺激的动作电影。警长的恶行恶状与欺凌,让《第一滴血》看起来更像是好人被打压到底之后反抗的社会暴力电影。
但是这个电影系列三年后推出的续集:1985年的《第一滴血续集》(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就不一样了。
这部电影续集让兰博成为了真正的动作英雄,影响了一代的观众,让大量的电玩、漫画与电影纷纷仿效山寨这位美国大兵。长年评价低落的《第一滴血续集》,却有着比电影本身更大的文化影响力。
接续兰博的高人气,“第一滴血2”电影《第一滴血续集》(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 推出后也带动同名游戏登场。
《第一滴血续集》竟曾让“卡神”詹姆斯·卡梅隆黯然神伤
《第一滴血续集》已经不再是小说改编电影,事实上《第一滴血》小说作者大卫莫瑞尔 (David Morrell)当时只写了这一本,这代表续集电影必须拥有自己的原创剧本;而《第一滴血续集》初版剧本的编剧,是一位意料不到的人物── 詹姆斯·卡梅隆 (James Cameron)。
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动作导演,与史上最伟大的动作巨星合作,应该激发出耀眼的光芒才对。很可惜地,事实上并没有,两个人搞得有点僵,更糟的是,这份由卡梅隆撰写初稿、史泰龙修改的剧本,劣评如潮,荣登当年金酸莓奖最烂剧本──卡梅隆就此对战争电影感到灰心丧气。
《第一滴血续集》上映之后推出的玩具及游戏等等,也让作品及“兰博”的硬汉形象更快速地散布全球。
剧本真的很烂吗?也许与它生长的环境有关:卡梅隆并没有专心在这份剧本上,很糟糕的是,他同时必须撰写《第一滴血续集》与《异形2》(Aliens)两部剧本;更糟糕的是,这两部剧本虽然都是续集剧本,但是前一集电影并没有留下太多延伸的剧情,那个年代的好莱坞还不像现在如此贪婪,不会在电影里放进明显为了续集铺路的戏哏,这导致他必须专心致志地想出全新的剧情;而最糟糕的是,他只有该死的三个月可以写完两本全新的故事。
工作量大、同时还得赶工两份世界观完全不同的剧本、而且时程紧迫,卡梅隆又受伤又着急──这位大导的早年生涯就是这么凄惨悲哀。
“我必须一天同时写两份剧本,也就是《第一滴血续集》与《异形2》。这就像我去参加一个会议,然后在会议中同时又接到一通电话要沟通一样,我只有3 个月的时间同时搞定兰博与异形。
我只能为这两份剧本各准备一张桌子,一张放在卧室里,一张放在客厅,这样我就可以把不同的参考资料与笔记放在它们该在的位子,我只要在桌子间跑来跑去就好了。”
卡梅隆只要想不出兰博的新剧情时,马上转换桌子写异形。
拍摄《异形2》的詹姆斯卡梅隆,其实他编写剧本的时候也同时烦恼着《第一滴血续集》电影的初版剧本。
史泰龙让卡梅隆版兰博孤独,却也成就孤高的勇者
虽然在之后的30年里,我们常看到某些动作游戏里出现兰博挺着机关枪打异形的画面──例如《魂斗罗》(Contra)。但我们从没想过,战士与怪物的距离曾经这么近,还是出自同一双手。
卡梅隆至少做到了不让张飞打岳飞的荒唐剧情出现在这两份剧本里,阿弥陀佛,不过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异形2》里出现了太空陆战队,而《第一滴血续集》也出现了不管下属死活的邪恶高层——正如《异形》系列的邪恶企业韦兰汤谷集团 (Weyland-Yutani Corporation)一般。
但是不只如此,其他卡梅隆不由自主的喜好,仍然在《第一滴血续集》剧本里出现了。
卡梅隆是货真价实的工程师,他笔下所有角色里,总要有几名技术超强的工程师或是骇客。即便像是《魔鬼终结者2:审判日》(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这种看起来与骇客没有太大关系的电影,他也要安排约翰康纳懂得如何无卡提款。兰博也一样,卡梅隆精心设计了一位科技宅男,续集电影中他要与兰博一起上山下海,成为他的好帮手。
这听来有点惊世骇俗:全身肌肉、冷面无情的战士,背后跟着一位戴着眼镜与计算机的工程师,这是什么奇异的cosplay现场?还好我们还有史泰龙,他大刀一挥,把这个连工程师都觉得很怪的拖油瓶角色删除了。猜猜原本可能饰演工程师的人是谁呢?是约翰·特拉沃尔塔 (John Travolta)。从来没演过头脑型角色的约翰·特拉沃尔塔,如果真的加入了《第一滴血续集》,那只会让这段诡异的剧情变得更加诡异。
2001 年的动作惊悚片《剑鱼》(swordfish) 中,能歌善舞的巨星约翰·特拉沃尔塔在其中饰演诡谲残暴的反派电脑高手。
但是史泰龙不只是来砍剧情的,他是来让兰博更加完整的:《第一滴血》并没有留下太多续集能够发挥的线索,因此卡梅隆把兰博关进了大牢,直到兰博的前长官山姆特劳曼(Sam Trautman) 来访。特劳曼与兰博坐在他的牢房里,上校说了:看来我总是扮演把你拖出屎坑的角色。”
这是卡梅隆的剧本,但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结果却不同,入狱的兰博正在采石场挥汗挥舞着铁锤,直到长官来访,两个人站在铁网围栏的两侧对话。
《第一滴血续集》电影开头,在狱中的兰博与前主管的对话,已是史泰龙调整过卡梅隆剧本后的呈现模样。
从开场的这个小差别,看得出史泰龙的用心:他强化了兰博的孤立。自《第一滴血》之后,兰博仍然陷在一个自我封闭的苦牢中。
史泰龙特别加入了兰博做工的画面,让大环境始终不肯放过虐待他的意图昭然若显,而即便是与他最敬重的长官会面,两个人仍然站在围墙的两边,代表着兰博在《第一滴血》之后,那种与社会隔阂的感觉仍然没有打破。
史泰龙调整了詹姆斯卡梅隆的《第一滴血续集》电影初版剧本,凸显放大兰博内心那份孤立的情感。
打破兰博的心牢!
打破心牢,对史泰龙来说,正是《第一滴血续集》最重要的工作。观众在第一集里只见到兰博苦于某些越战时期的回忆,却不知道这些回忆的由来。而《第一滴血续集》要解开这个谜底──美国政府官员马歇尔莫铎(Marshall Murdock),要求兰博回到越南战俘营,探查是否有其他跟他相同遭遇的美国军人仍然被俘。
《第一滴血续集》要让拥有伤痛回忆的被害人,重回事发现场,进行最激烈的心理治疗。
1985 年电影《第一滴血续集》让兰博重回越南,找出和他一样曾受困的美军大兵,但也逼迫他面对那些折磨他的不堪过去。
这种方式到底有没有帮助,也许不是电影的重点,但《第一滴血续集》也不是找到机会让兰博开更多枪杀更多人而已,最重要的,兰博需要再次走一趟越南地狱,让他有一个救赎的机会:上一次他自己逃出了战俘营,这次他有机会,救出仍在受苦的同袍们,如同拯救自己一般。
当然,《第一滴血续集》上映时,越战早已结束,战俘营也应该早就消失。1985 年的《第一滴血续集》剧本拉来了苏联,使其继续在原地训练越南人。这个设定实在是脑洞大开,趁着美苏两大强权还在冷战时,好莱坞惯于将苏联当作所有动作电影的大魔王,而这当然也算是《第一滴血续集》的原罪。
可是,这个差劲的设定,只不过为了制造更多兰博的猎物而已。史泰龙实际在《第一滴血续集》里,控诉的可不是苏联,而是造成他痛苦一生的元凶──美国政府。这种彻底打脸“政治归政治、电影归电影”的做法,跟卡梅隆一点关系都没有,完全是史泰龙自己的点子。
迁就于80 年代的美俄关系,电影《第一滴血续集》中一切邪恶的源头看似是俄国,但史泰龙更直指美国政府见死不救。
应该来救援兰博的直升机却放了鸟,兰博又被骗了。
“……我认为放进政治思想是很重要的,就特劳曼以及与他对立的莫铎来说,兰博与他们两个人的立场完全不同,我相信他的立场已经完全体现在最后的演讲里,我知道,兰博最后的演讲可能会让数以百万的观众把白眼翻到爆血管,但是这段演讲的内容,是许多老兵灌输给我的真心话。”
兰博在《第一滴血续集》里又被美国政府欺骗了第二次──第一次很明显地是越战。因此被俘被虐的他,杀出重围回到了基地,差一点杀了下令封杀兰博与战俘的莫铎。
在警告他必须救出所有仍然受难的海外军人之后,兰博发表了这段演讲。他告诉长官特劳曼,他只希望祖国能像军人爱国一般爱护她的子民,不要再把军人视为可以抛弃的耗材。而在长官询问不愿回国的兰博未来将何去何从时,他只留下了“过一天算一天”的灰心话,离开了长官与回到美国的道路,走向未知。
《第一滴血续集》电影最后,兰博走向茫然的未来,令人不禁鼻酸。
影评嫌观众爱,续集大卖却也催生兰博最“不堪”的发展?
《第一滴血续集》有更多的刺激战斗场面,比起第一集,《第一滴血续集》更像是动作电影:孤立无援、装备全无的兰博,将一身求生与战斗技能全用上了,那把兰博弓也真正地发挥了戏剧效果。但是,除却这些纯然的娱乐效果、与为了制造效果而安插的荒唐设定,《第一滴血续集》最有趣的部份,在于正面打脸政府的无惧态度。
从这个角度上,《第一滴血续集》与《绝地任务》(The Rock)几乎是非常类似的电影,而早了十数年的《第一滴血续集》更加大胆与直接,把美国政府骂得狗血淋头。
让复合弓有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兰博弓”,可见《第一滴血续集》电影中,兰博战技全开的奋勇英姿多具代表性。
观众爱死了,丑话说尽子弹喷光的《第一滴血续集》,票房突破了前作的好成绩,1.5 亿美金的票房超越了《第一滴血》票房的三倍。这部电影不但在1985 年就创下了亿万票房,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滴血续集》全美票房超过了全球票房的一半。一般动作电影票房的海外成绩,大多是美国本土票房的1.5 倍左右。但是看起来《第一滴血续集》在美国比全世界更受欢迎,电影里对美国政府露骨的政治批判,看来是这个票房纪录的主因。
影评讨厌《第一滴血续集》,但观众却热爱《第一滴血续集》,连原著小说家大卫莫瑞尔也是影迷,他甚至反过来根据《第一滴血续集》的剧本与一些删除片段,再写了一本《第一滴血续集》电影小说。
电影《第一滴血续集》对美国政府的反讽,就连小说原作者都为史泰龙诠释的兰博再加笔推出新书篇章。
兰博在好莱坞的未来,看起来比电影里的他更加光明。延续《第一滴血续集》的路线,3年后的1988年,这个电影系列即将再度推出续集《第一滴血第三集》(Rambo III),这一次更加热闹与暴力,相同的,也更加荒唐。最后,一部好莱坞与史泰龙本人,至今仍然希望彻底销毁的《第一滴血第三集》上映了……
兰博 (Rambo)快被炸死了,这好像一点都不稀奇,毕竟越南兵可是在他头上丢过一大桶炸弹。可是兰博跳进河里,下一秒他又满血上场了。不过,我提的不是银幕上的兰博,是真实世界的兰博:史泰龙 (Sylvester Stallone)在《第一滴血第三集》(Rambo III)的片场,快被炸死了。
动作桥段更多、杀人数量更多的《第一滴血续集》(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 1985年上映并创下了超高票房之后,《第一滴血第三集》是非拍不可。但是要成功,子弹、爆炸、场景都要加倍升级,兰博已经成为了80年代的战争英雄,不能再回到山里跟民兵纠缠了,小型部队、几台直升机、瘦弱的越南兵已经对兰博来说太过简单,他需要更大的挑战,才能让他的炸弹箭有用武之地。
《第一滴血第三集》经费燃烧,史泰龙内心快要爆炸
身处在超过48℃ 高温的死海海畔,晚上气温还会快速降到低于10℃,剧组想要青出于蓝的《第一滴血第三集》,一开始就陷入内忧外患的危机;而剧组一开拍,史泰龙就要求大量的爆炸特效——这里的沙漠地形,让爆炸引发的沙尘可以几乎淹没摄影机;浮动的沙地更让固定炸药变得困难。
这些环境问题都会造就大量的重拍,史泰龙向千里迢迢来采访的美国媒体表示:亲爱的,如果你想要找我,很简单,跟着爆炸声走就好了。”
每一次爆炸都是美金堆起来的,但大量的重拍让成本持续上升。更糟的是,《第一滴血续集》奠定了史泰龙赤膊开弓、赤膊开枪、赤膊逃跑、赤膊发射火箭筒、赤膊开直升机而且继续发射火箭筒的惯例。现在《第一滴血第三集》兰博当然要持续打赤膊,史泰龙的肌肤在48℃ 的高温曝晒、与爆炸火星的灼烧下,肤质不是很好──他都快被烤焦了。
但是肤质不是最大的问题,能够到这死海畔开拍已经是《第一滴血第三集》的福气:这部电影的筹备阶段一团糟。
影史“酷帅之王”(The King of Cool) 史提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的御用编剧哈利克连纳( Harry Kleiner )是这次《第一滴血第三集》的编剧,能请到动作片资历如此完整的编剧,对于兰博系列电影来说很不容易,写过警匪经典《警网铁金刚》( Bullitt )的克连纳,来写注定要有更多无脑爆炸的《第一滴血第三集》好像有点浪费……但其实没有浪费太多:克连纳写的初稿剧本,史泰龙一点兴趣都没有,马上请克连纳回家。
《警网铁金刚》是飙车电影类型与警匪电影类型中的杰作。
大导演华特希尔 (Walter Hill)非常赏识的克连纳,被史泰龙嫌到不行。再次证明了兰博是史泰龙的亲儿子,他不喜欢任何人——即便是王牌编剧——对兰博指指点点。
但是,的确是因为史泰龙大改《第一滴血》(First Blood)的剧本,才让兰博能够顺利在好莱坞站稳脚步。即便史泰龙其实是编剧天才,那么就让他继续编剧《第一滴血第三集》好了,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史泰龙在剧本以外也有很多不满。
小孩捧大碗,拿不稳的话还是回家吧!
史泰龙不喜欢原来的摄影指导瑞克威特( Ric Waite ),但问题是,其实威特是他一开始认可的,威特还与史泰龙合作过《眼镜蛇》( Cobra ),连预定担任导演、拍过《时空英豪》( Highlander )的罗素莫卡席( Russell Mulcahy ),都被史泰龙赶跑了(其实穆卡尼也是史泰龙钦点的)。
最后换上的新导演彼得麦当劳( Peter MacDonald ),甚至没执导过长片电影,《第一滴血第三集》是他的导演处女作。
以“城市兰博”为概念,导演乔治柯斯麦托斯与主演史泰龙制作的1986 年电影《眼镜蛇》。
“这部电影的规模如此庞大,你必须在拍摄时就想到后面十个镜头该怎么拍,不能临时抱佛脚随机应变。没有人等到要上战场时,还不知道自己的战略是什么。
这样说好了,《第一滴血第三集》几乎算是一部战争电影,我们有大量的卡司与剧组成员(超过250 人)、我们还得克服艰难的外景环境,每个人与每件事都必须协调完美才行。”
看来,史泰龙对无法跟他一样做好作战准备的工作人员非常不满,只好请他们离开。光是这些人员变动,《第一滴血第三集》有超过半个月毫无进度可言。
史泰龙的焦虑除了怕别人搞坏亲儿子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第一滴血第三集》的成本是6,300 万美金。这个数字约是当今一部中等成本电影的成本,但在1988 年, 6 千万美金是好莱坞有史以来最高的电影成本纪录。
这部电影还有大量的海外外景要拍,以及史泰龙提到的人员调度问题,并非所有导演都能承担这部超大制作规模的电影。穆卡尼其实也不适合,《时空英豪》基本上是部低成本电影,6 千万的大电影超乎他的预期。
80 年代极受欢迎《时空英豪》也是出自罗素莫卡席之手,但对于当时天价成本的《第一滴血第三集》电影,大家其实有点担心Handle 不过来。
带兰博转往全新战场,回归沙场战士的“Rambo III”
其实《第一滴血第三集》是一个被误译的片名,因为原片名“Rambo III”中根本没有「第一滴血」四个字,而且兰博也流过不止一滴血了。
为什么连原片名都要舍弃“第一滴血”这几个字呢?
事实上,这是史泰龙的点子,他想要借着更名,将动作英雄“兰博”与阴郁的创伤后症候群电影“第一滴血”区隔开来。
兰博依旧有心伤,但从《第一滴血第三集》之后,杀戮成为了他上镜的主要理由,他不再对抗他的梦魇或祖国,有更邪恶的敌人等着他扫荡、有更壮观的武力对决等着他到位。
所以,《第一滴血第三集》的娱乐性瞬间提升不少,一样是大开杀戒,《第一滴血》是借着伤害别人来阻止他们伤害自己,这是困兽犹斗、这是以攻击为防御;《第一滴血续集》里,他被迫面对多年的伤痛回忆,他用杀戮与救俘作为救赎,这是为自救而杀、为独活自责而杀。
但在《第一滴血第三集》里,他要对上的是万恶的苏俄,俄军伤害了他亦师亦父亦友的特劳曼上校(Sam Trautman),他要血债血偿,把老毛子杀得片甲不留。《第一滴血第三集》把进退两难的带伤野兽,化为了单向的杀人机器……
《第一滴血第三集》(Rambo III)也许是最适合入门者观看的一部兰博电影,这部无脑动作电影甚至不需要观看前作,它充斥着奇观式的片段──用火药灼烧伤口;兰博竟然跑得比直升机的炮火还快;当然,别忘了最后战车对上雌鹿攻击直升机(Mil Mi-24)的创举。直升机对坦克、天龙对地虎,理应打不起来的两方,最后竟然撞成一团作结,充满了热血冲脑的男子气概。而坐在战车里的兰博,在与最高时速200公里的直升机对撞时,只低哼了一声──说有多Man就有多Man。
封印解除的《第一滴血第三集》,还兰博沙场战士原形
还记得吗?我们介绍过,《第一滴血》(First Blood)里兰博没有杀害任何一个人;而在《第一滴血续集》 (Rambo: First Blood Part II)里,总共死了81个人;可是在《第一滴血第三集》里,兰博还没有救到特劳曼上校,代表这部电影还没有超过一半,死伤人数就已经超越了上一集。更何况《第一滴血第三集》最后还塞进了一场阿富汗人与俄国人的荒野大决战,总死亡人数超过了150位,几乎是前作的两倍。
这部用子弹与死亡堆砌起来的电影,毁誉参半,当年荣获多项奥斯卡……颁奖前一天公布的金酸莓奖入围,当代影评双天王金希斯可 (Gene Siskel)与罗杰伊伯特 ( Roger Ebert)也有评价两极的看法。但是,给了《第一滴血第三集》大负评的伊伯特,却也承认,对粉丝来说,《第一滴血第三集》是一部极富娱乐性的优秀电影。
可是,评价两极不是《第一滴血第三集》期望的结果。它是1988 年当时好莱坞史上成本最高的电影(6,300 万美金),而《第一滴血续集》的美国票房高达1.5 亿美金。所以,《第一滴血第三集》至少要卖到跟前作打平的1.5 亿美金才算合格。
史泰龙用心塞了大量的爆炸与尸体,希望更欢乐的动作电影能够创下更漂亮的票房数字。悲惨的是,光是首周末票房,上映院线数更多的《第一滴血第三集》,还低于前集800 万美金。最后,《第一滴血第三集》的美国票房仅有5,300 万美金,比成本低了1 千万。
但是即便美国观众不买单,海外观众应该会继续支持英勇的兰博……看来并非如此,海外总票房1.3 亿美金的成绩,还是低于第二集的1.5 亿美金。最后《第一滴血第三集》的全球票房,仅赢过《第一滴血》 6 千万美金,可是反过来想想,《第一滴血第三集》的成本超过了《第一滴血》 4 倍之多。票房证明,花更多钱、片长更长、场景更浩大的《第一滴血第三集》,获得了重大的惨败。
《第一滴血》是当年从众多电影公司手上救下《第一滴血》制片权的名制片马利欧凯萨 (Mario Kassar)、其制片公司卡洛可影业的第一部票房大胜电影,前两部兰博电影,让卡洛可影业吃饱喝足。在每部卡洛可影业电影开场,随着卡洛可logo出现时的配乐,就是配乐大师杰瑞高登史密斯( Jerry Goldsmith )为《第一滴血》撰写的主题配乐变奏。但是没想到,兰博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电影,却狠狠地打击了投下重金制作的卡洛可影业。
史泰龙与制片团队千万没想到, 80 年代誓言与阿富汗人民站在一起的美国,在数十年后变成阿富汗恐怖组织的最大敌人。这导致《第一滴血第三集》的剧情处处尴尬。举个例子,《第一滴血第三集》的剧情目标,是兰博要从入侵阿富汗的俄军手中,救出特劳曼上校(Sam Trautman)。
经历一番恶战之后,兰博与特劳曼离开苏俄基地,准备前往阿富汗村子离开这里。电影原始的剧本其实是在这里告终,你甚至在《第一滴血第三集》里,可以发现在这个段落,连光荣生还风格的配乐都响起了,一般好莱坞动作电影在此时都准备要升起演职员名单了……
突然,兰博的顺风耳听到了骚动,他们随即发现,不死心的苏俄军队出现在他们的面前──一整支拥有战车、直升机、步兵与机动部队的军队,要杀两个人,嗯哼,真是合理。就在绝体绝命的此时,一群阿富汗反抗军骑着马、举着枪、带着迫击炮前来拯救他们……
之后兰博跟反抗军一起并肩作战,在众多死伤之后,兰博爬上了苏联战车,撞爆了万恶老毛子。一切尘埃落定,当特劳曼与兰博准备踏上归程,反抗军询问兰博是否愿意留下,连村子里的小男孩也痴痴地希望兰博能待在这里,兰博迟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离开。
上头这一段结局是史泰龙后来补上的,这一段不只是加上最后直升机撞战车的高潮而已,更重要的是,加深了阿富汗圣战士坚决抗俄的决心,结尾兰博甚至还考虑了几秒钟,要不要加入这个圣战士大家族。更讽刺的是,看起来这里似乎真的是最适合兰博的新家:他们接纳他、而他们需要兰博一起打倒眼前的高墙。
在这个删除结局里,兰博最后选择留下,这部电影向阿富汗投以极大的怜悯温情,在电影片尾还加上了特别字幕:“这部电影献给最英勇的阿富汗人民。”
如今看来,处处讽刺。
在911事件后,美国和阿富汗势同水火,往后20 年,“圣战士”逐渐变成西方世界最厌恶的名词,因国际情势变动,《第一滴血第三集》变成了最尴尬的兰博电影。
《第一滴血第三集》继续强化兰博作为捍卫弱者的战士形象,只是没想到,世界上没有永久的弱者,今日的朋友通常都是明日的敌人。身为一介战士的兰博,这次真正无仗可打、无家可归。
就在《第一滴血第三集》票房惨败、口碑争议、后来还被迫与911 事件扯上关系之后,这个曾经是票房奇迹的电影系列,就此湮没20 年。
《第一滴血第三集》(Rambo III)是史泰龙 (Sylvester Stallone)试图改变《第一滴血》(First Blood)系列的作品,他想让兰博从创伤后症候群老兵,转型为捍卫弱者的铁血战士。
为此他更改了片名,使电影更加聚焦于约翰兰博本人,而非他脑中的梦魇。这点改变直到兰博第四集《第一滴血4》(Rambo)仍然持续,但你可以发现,第四集并不叫“兰博4”(Rambo IV),而是简简单单的“兰博”两字而已,这某种程度上呈现史泰龙想要回归初心的本质。
史泰龙经典动作电影系列《第一滴血》2008 年推出的第4 部续集英文片名《Rambo》已不见血,转型意味浓厚。
无论正面海报还是背影海报,都是“兰博”(Rambo)。
相隔20年的续集,用兰博的血与泪堆叠而来
这部电影原本应该被叫做《约翰兰博》(John Rambo),但是在电影公司要求下,最终只剩下了Rambo 一个字:这个系列的年月已经太过漫长,电影公司觉得许多观众,已经忘记了我们的兰博本名是约翰了。
2008 年上映的《第一滴血4》的时间设定与真实时间相同,自1988 年的《第一滴血第三集》上映之后已过了20 年。在第三集最终,已经舍弃大美国故乡的约翰兰博,似乎已经连愤怒都失去了。
我们在《第一滴血4》里看到的他,已经独自在泰国丛林里生活20 年,他没有妻小或任何情感关系,以捉蛇、船夫、偶而当当导游等工作维生。
他不只舍弃了美国,甚至几乎已经舍弃人生。直到一队热情的传教士团体找上他,希望他开船载他们沿着萨尔温河逆流而上,深入缅甸援救被贪腐军队压迫的人民。
《第一滴血4》:偶尔当当不洒网的渔夫
兰博在这20年来看起来过得并不好,兰博电影也是。它曾经是卡洛可影业 (Carolco Pictures)当家王牌电影,但卡洛可影业最后无法活得比它的造物还长──卡洛可影业于1995年破产,《第一滴血》系列就此在好莱坞拓落飘零。
1995 年电影《割喉岛》是卡洛可影业收山前最后一部发行的作品,这部该死的电影摧毁了卡洛可一代王朝。
2年后,米拉麦克斯影业 (Miramax)买下了它,意气风发地,准备在1998年开拍《第一滴血4》。
但这次喊卡的却是史泰龙本人,他宣称已经不想再拍任何动作电影,这让米拉麦克斯影业感觉宛如受骗——好像买了一个空壳子。他们一方面继续与史泰龙沟通,一方面想找其他动作天王替代史泰龙成为兰博——如果当时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没有被困在《大开眼戒》(Wide Eyes Shut)仿佛无穷无尽的制作期之中,也许他会是个好兰博,嗯,大概吧。
从洛奇到兰博,《第一滴血第三集》之后的史泰龙一度不想再演出动作片,而留有像是1992 年《母子威龙》这样的作品。
1992年的《母子威龙》( Stop! Or My Mom Will Shoot )是史泰龙少见的恐怖电影。
他是史泰龙,不是各种肌肉战警
米拉麦克斯也清楚,没有史泰龙,没人会想要看兰博电影。问题是,历战老兵的心境已经高挂免战牌。1996年史泰龙在接受采访时已经表示,做了20年的动作天王,这些打打杀杀的电影已经让他内心“空虚不已”。他已经厌倦观众与好莱坞都只当他是一团肌肉,把这团肌肉放到水银炸弹上,就变成了《魔鬼专家》( The Specialist );把这团肌肉丢到未来去,就变成了《超级战警》( Demolition Man )或《超时空战警》(Judge Dredd) ——看看这两部电影连片名都如此雷同。
他想要逃离“在一堆垃圾里演完戏之后再换到另一堆垃圾去”的生活,他想要摆脱“爆炸动作肌肉天王肌肉棒子”的形象。
洛奇与兰博这两个大银幕形象太过经典,史泰龙日后演出的电影如《魔鬼专家》、《超级战警》、《超时空战警》都出不了肌肉硬汉这个框架。
仿佛迟来的中年危机,史泰龙在50 岁前后面临了职业倦怠的高峰期,观众嘲笑他的电影每部都是“战警”,但他的内心挣扎并不比这些嘲笑难熬。
他已经在40 岁之前,就赚进能过着尊贵华美生活的大把片酬。但这世界需要一个肌肉英雄,好莱坞永远需要一台硬汉ATM,连观众也口中嫌弃身体诚实的需要他,兰博也需要他,但他内心真的无法回应这些热切的索求了。
史泰龙、阿诺史瓦辛格以及布鲁斯威利斯等肌肉派动作影星曾合伙开设“好莱坞星球餐厅”。
90 年代这几位天王合作了好莱坞星球餐厅(Planet Hollywood),这间上市餐厅一度市值高达25 亿美金。
史泰龙50岁前的1995年10月,可以说是个分水岭,《刺客战场》( Assassins )是动作片大导李察唐纳 (Richard Donner)的电影。只要看到唐纳的名字,就代表着爽快与刺激,但这部电影其实也不太唐纳,没有他过往电影里那些正邪不两立的对决气氛。
本片中,史泰龙与饰演反派的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建立起一种亦敌亦友亦师徒、甚至有些暧昧的奇妙关系,让女主角的茱莉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彻底变成一个超大电灯泡——这些变化当然都是因为两位编剧的设计,当年还默默无名的华卓斯基兄弟,完成了好莱坞对吴宇森黑道电影最精彩的一次无痛转译。
《刺客战场》里的史泰龙温柔地像只大猫咪。
最不刺激、“最不史泰龙”的史泰龙电影,从《刺客战场》之后陆续出现,像是《警察帝国》( Cop Land )或是《十万火急》( Daylight ),这些电影的海报上都有大大站在主位的史泰龙,但是他在这些电影里,不是担任配角,就是担任不完美的残缺主角──可不是断只手那种残缺,而是道德上的残缺。
史泰龙希望这些电影能让他“洗尽铅华”,正如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自动作天王渐渐转型为编导时,拍摄了一些类似《黑心猎人》( White Hunter Black Heart )此类颠覆英雄形象的电影,史泰龙也希望戏路上的转变,能让观众能见识到他没有肌肉的那些部分。
擂台灯光再度亮起,《第一滴血4》复活有望
这条路没有那么好走, 1995年至2003年间,史泰龙从剑走偏锋,渐渐转为只能当偏锋——只能配音演出、在外国电影里插花、或演出搞笑角色(还是配角)。
最后在中断演艺工作近3年之后,已届60高龄的史泰龙推出了《洛奇:勇者无惧》(Rocky Balboa)宣布复出好莱坞。
而此时,《第一滴血》系列电影的权利,也已经流转到了千禧年影业 (Millennium Films)手上。兰博终于重出影坛,代表着《第一滴血4》有希望复出了。
2007 年的拳击电影《洛奇:勇者无惧》是“洛奇”系列睽违16 年的第6 部系列作。
整体来说,史泰龙在50 多岁的十年期间,仿佛飘零在好莱坞的幽魂,大家都认识他,却仅将其视为一个可有可无的模糊形象。他算是“过气”与“晚节不保”的最完美象征,却没有太多人愿意思索他这些另类演出的内心历程。
如同《警察帝国》,当年被认为是集结劳勃狄尼洛 (Robert De Niro)与哈维凯托( Harvey Keitel )等一干演技派的大作电影。还很年轻的编导詹姆士曼格 (James Mangold)事实上交出了非常细腻的成品──多年后他拍出了《罗根》(Logan)。而史泰龙的演出亦算可圈可点,他还特地增肥以符合小镇警长的气质。
但是,《警察帝国》却一直被认为是史泰龙的过气之作之一,直到多年后,众多评价才还给这部电影一个公道。
史泰龙就是兰博,兰博不能没有史泰龙,如今史泰龙已经拔刀现身,最后只有他能让兰博找到新生命。在好莱坞失意十年的史泰龙,决定让兰博尝到跟他一模一样的痛苦──重新做人有多痛苦?《第一滴血4》里兰博就要知道了……(未完待续,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