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仉泽翔
编辑/ 嵇国华
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正式叫停可口可乐对汇源果汁的收购案,对于汇源果汁和创始人朱新礼来说,“失血十年”就此开始。
彼时,汇源已是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没有之一,230亿的总市值也曾创下港交所最大的IPO纪录。谁能料想到,十年后它却债台高筑,负债百亿,停牌20个月,濒临退市。30年的创业历程,汇源把自己活成了中国企业穿越周期的失败典型。
错付先锋系
2019年9月18日,一位中国籍男子倒在了伦敦一幢别墅的地下室中,身边是一圈红酒瓶。救护车急促地闪着灯把他拉到就近的切尔西与威斯敏斯特医院。可为时已晚,10个小时之后,这名男子被宣告因多器脏衰竭、酒精依赖、急性胰腺炎,经抢救无效死亡。
男子名叫张振新,是大连先锋集团的掌门人,身家数百亿,光私人飞机就有4架。先锋集团号称是一家金融全牌照公司,旗下的金融工场、网信等公司在互联网金融行业颇有地位。
在张振新猝死之前,先锋系旗下关联的P2P和私募基金早已深陷兑付危机,风险敞口高达700亿元。
互联网金融的一地鸡毛,被张振新扎成了一捆鸡毛掸子,但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他还不是主角。
值得注意的是,在张振新身亡前的9月9日,先锋系P2P公司工场微金发布了一条黑色幽默一般的公告。
四家汇源集团旗下公司,伊春源原商贸有限公司、伊春汇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虎林汇源新生态乳业有限公司、虎林汇源新生态牧业有限公司逾期共计400万元,这笔钱将以物抵债,被拿出来抵债的是四种汇源果汁。
四家公司在公告中还承诺:如果大家嫌果汁的价值不够顶账的话,我们还有红酒和沙棘汁,实在不行我们还有东北的大米和木耳——总有一款能让大家都满意。
一纸公告,踢爆了汇源果汁和先锋系之间的隐秘联络,也把汇源果汁的财务乱象抖落出来。
汇源究竟从先锋系这台大型提款机中取走多少钱,目前尚未有定论,公开报道中有20亿和36亿两种说法,但据网信在8月28日披露的一份逾期企业名单,汇源集团仅在网信这一个平台的总欠款就已有1.45亿元。
除了果汁,汇源还想把手中的一个位于北京顺义的别墅区交给先锋抵账,可那是一片小产权房,处置有一定的政策风险。
有据可查的是,2013年4月,汇源和先锋合资在香港开设汇源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随后又出口转内销,于7月在北京以外资公司的名义注册成立了北京汇源先锋资本控股有限公司。
以目前有限的公开资料,旁人很难理清两家公司相互纠缠的股权关系,但从汇源先锋资本不断更迭的董事名单中,可以窥测出双方合作的紧密程度。
天眼查数据透露,在名单中曾经出现的名字有原北京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崔现国、汇源集团高管江旭、网信集团董事长李焕香、先锋集团首席运营官肖南等人。另外,汇源集团的“大小姐”、创始人朱新礼的女儿朱胜琴也出现在汇源金控的董事名单中,但从工商信息来看,她并未在汇源先锋资本任职。
汇源集团与先锋系的合作肇始于此。2014年,朱新礼顺理成章地领投了张振新旗下网信集团的A轮融资。
自己投资开P2P平台用来给自己旗下的另一家实体公司融资,这种行为在网贷行业中有个专有名词叫做“自融”,属于典型的非法集资、非法吸储行为,是监管层的重点打击对象。在网信借壳上市前夕,汇源集团抓紧时间出售了手中持有的175万股网信股份。
即便如此,汇源与先锋仍有不少交叉合作。汇源集团对此的解释是,从2013年至今,双方一直保持着平等互利关系。汇源集团与网信集团陆续就汇源主导的5个农业项目展开金融合作,此合作与汇源果汁及上市公司无关。
从这个角度再回过头来看,张振新与朱新礼的合作,实在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可随着张振新身亡,两人究竟如何相识,合作如何展开,这其中的过程逐渐成了一团迷雾。
合纵与连横
朱新礼如此急迫地想为汇源寻找一个ATM,其中逻辑不难理解。汇源的财务困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早就算不得什么新闻了。
公开财报显示,由于2007年上市后,朱新礼力主大举烧钱,布局上游果园和水果加工,占用大笔资金,最终想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也是为了缓解在上游造成的资金压力。 朱新礼有多热爱种水果呢?2011年上映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4》中,朱新礼在里面饰演了想要在象牙山建分厂的自己。众所周知,象牙山盛产大苹果。
喜欢归喜欢,可是想要把公司干好还得考虑得长远一点。资金受困,朱新礼不得不放下身段去找钱,近年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了他的目标。此前汇源果汁还与清华控股旗下的道口贷展开过合作,而道口贷在2018年7月的“互金雷潮”中出现逾期,之后被宜人贷收编。
负责任地说,在2009年那笔被商务部叫停的世纪大交易发生之前,汇源果汁都算是一家靠谱的公司。即便是资金压力源源不断,也能给它的股东带来充足的回报。
2001年,好坏通吃,生冷不忌的德隆系入股汇源果汁,双方合资成立北京汇源,德隆以5.1亿元现金持股51%,汇源以技术和设备投入,持股49%。
合作三年,朱新礼挥着钞票把生产基地扩到20家,尤其是在重庆,一出手就是6.6个亿,平地拔起了全亚洲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2002年,花7670万元拿下央视果汁广告“标王”一事,也发生在这一阶段。
2001、2002两年,汇源在10个省完成了销售网点扩张,销售金额从15.4亿元窜到了22.3亿元,利润则十分稳定,分别是2.5亿元和2.7亿元,而两年间朱新礼花出去的钱足有20亿元,这还不包括资金链紧绷的德隆系累计从汇源累计拆借的3.8亿元。
2003年与德隆系分手后,朱新礼曾对媒体说过,在双方合作的头一年半里,德隆系从双方的合资公司中还抽走了1.9亿元的“纯利”。
和德隆系分手之后,前期的高速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仍然压在汇源头上,朱新礼不得不再去寻找下一个合作伙伴。首选的统一集团,最后却因不到9000万美元的投资尾款久未落实,多番拉锯未果。汇源果汁与当时大举入华的法国达能逐渐走到了一起。
在和汇源签约之前,达能中国区主席秦鹏奉行的“合资主义”在中国颇有斩获,乐百氏、娃哈哈、光明、梅林正广和、蒙牛都先后被达能收入合资版图。
2006年6月,双方正式达成协议,达能以总价值1.3亿美元的代价,收购汇源22.2%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按照1:8的汇率计算,这笔收购,达能一共花了10.4亿,2010年,达能退出汇源时,以17.64亿元将这笔股权转让给了软银赛富,净赚7个亿。
不过,这也是汇源最后一次帮股东赚钱了。2007年2月汇源果汁在香港上市,上市当日,汇源股价大涨,成为港交所当年规模最大的IPO。朱新礼也因此拿下了当年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
但高光时刻持续不过半年,过度投资上游水果种植加工业的汇源业绩陡然下跌,2008年上半年,销售额下降5个百分点,毛利润同比降幅高达22.2%,只能凭借IPO认购资金的利息收入与可转债换股权公平值的变动实现了7%的净利润增长。
对汇源业绩的不满,让达能开始在市场上放风,计划将手中持有的汇源股份卖掉,最终吸引到了可口可乐这条巨鳄,直接试图鲸吞汇源。
不过,在经历了商务部198天的马拉松式评估调查后,这笔交易最终成了《反垄断法》实行以来首个未被通过的案例,对汇源却造成了伤筋动骨的影响。
提前开香槟
对上游产业执念太深的朱新礼,原本想通过引入可口可乐来把自己转型成一个农场主,现在一下子傻眼了。
2008年8月底刚和可口可乐签完协议,朱新礼就提前开了香槟,利用自己控制的北京汇源在湖北钟祥、河北隆化、宁夏平罗等地建立果蔬基地,对上游产业链大举投资。
项目是子公司干的,锅却是上市公司背的。这几块项目的资金来源全都是预支的公司股权收入。与可口可乐的交易被否之后,原本计划引进的大笔资金没了着落,汇源撤回大部分农业基地投资,没开工就再不别开工了。
朱新礼和汇源又回到了原点。
舆论不希望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有大背景在的,早年的中国饮料厂都被外资坑过,合作的结果都是血本无归。
1988年,北冰洋和百事可乐签了合作协议,合作的目的是为了用北冰洋的生产线生产百事可乐。出了800多万美元的美国佬自然不把只拿出300多万美元的中国人民放在眼里,北冰洋就你们就别做了吧。
一代国民老牌汽水就这样说停产就停产了,厂房里的橘子汽水全换成了焦糖色的可乐。直到2007年,中方才以“4年内不得以北冰洋品牌生产任何碳酸饮料”的条件把北冰洋重新接回到自己人手中。
类似的故事还有天津的山海关汽水和沈阳的八王寺汽水,导致这两个品牌陷入停产危局的正是可口可乐。
人们有理由相信,可口可乐,一家美国饮料商,不远万里来中国,打算花24亿美元收购一家在中高浓度和百分百果汁中占40%市场份额的国产果汁品牌,这绝对不安好心,得赶紧让他们悬崖勒马。
新浪网做了一场著名的问卷调查:55万名网民中,有80%反对这次收购,六成网友不看好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的前景。此时此刻,全国上下近3亿的网民顿时成了汇源果汁的精神股东,保卫汇源的呼声四起。
商业逻辑不是比谁嗓门大。尽管可口可乐和汇源2007年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分别为12亿美元(约合91.2亿元人民币)和3.4亿美元(约合25.9亿元人民币),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国务院相关规定中的反垄断申报门槛。可在市场人士眼中,这两家企业,无论谁想要在中国果汁市场完成垄断,都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和碳酸饮料市场、乳制品市场不同,中国的果汁饮料市场极其分散。2008年的时候,全国做果汁的饮料厂商有4000多家,其中形成规模的有340家。在中高浓度和百分百果汁中占四40%市场份额的汇源,在整个果汁饮料市场连10%的份额都达不到,只能屈居次席。
第一是可口可乐,也只有一成的份额。在汇源没有触达的中低浓度果汁市场,美汁源的优势地位十分明确,这也让可口可乐一不小心成了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商。
两家公司加在一起才有20%的份额,从市场角度看,离构成垄断为时尚远。但有关部门给出的理由是,占据中国碳酸饮料60%市场份额的可口可乐,如果再加码果汁市场,会产生强强联合的叠加效应,从而有可能导致反竞争效果。
简单来讲,这叫传导效应,可口可乐在碳酸饮料市场中的份额太高,收购汇源后,会增强对果汁市场的品牌影响力,使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果汁市场的门槛明显提高,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2003年,澳大利亚人就利用传导效应的理由驳回了可口可乐对澳大利亚最大果汁生产商Berri的收购请求。2001年,欧盟也利用这一理由否决过通用电气对霍尼韦尔的并购。
提前开香槟的朱新礼已经在和可口可乐,以及达能讨论并购后的人事安排问题。汇源生产线上也即将生产美汁源。2009年3月17日,有关部门一声令下,交易终止,汇源股价应声而跌,瞬间腰斩。朱新礼和汇源再也没有回到那个黄金年代。
一个人的汇源
2009年之后的十年,被媒体称为汇源的“失血十年”,当可乐不能注入果汁,所有提前写好的剧本一一兑现,虚假繁荣最终被现实捅得七零八碎。在消费升级的经济规律下,朱新礼玩了快30年的浓缩果汁兑水,早就行不通了。
尼尔森数据显示,2009当年,中国果蔬汁销量增长9.5%,而汇源果汁只增长了0.9%,汇源的股权回报率仅有4.9%,摊薄每股收益为-0.069元。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经年,汇源的利润率长期徘徊在8%以下。
朱新礼对公司难以盈利给出的解释是,市场上就汇源一家做果汁的公司,其他公司对他的挑战实在有限,对企业潜力的挖掘也就不那么主动了。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把汇源卖给可口可乐,朱新礼可以凭借对上游产业的原有布局,另起炉灶,再做一个果汁品牌出来和汇源打擂台,通过竞争把蛋糕做大,可是并购失败,让他的想法戛然而止。
独孤求败之后,果真求败得败。
2009年后,资金压力和转型压力叠加的汇源开始了多品类作战,先推出了“柠檬ME”对标“水溶C100”,又推出果汁可乐,想打掉可口可乐,还做了纯净水。
2011年,汇源花了1200万买下旭日升凉茶,朱新礼原本打算把它当作另一个主品牌来做,可做了三年之后,又完全放弃。转过头来朱新礼还对媒体说,“对于茶饮料只是随便做一点点,未来还是一根筋做果汁。”
疯狂的举动一直持续到2014年,朱新礼掏出了30亿元,试图入股中石化销售公司,占股0.84%。这是个十分尴尬的数字,在销售公司中,不能单独推选董事,只能与其它股东联合达到持股2.5%的份额后才有资格共同推选。
但是朱新礼却觉得花30亿能和中石化扯上关系非常值,如果不是中石化不批,他还想投50亿元。
直到这个时候,人们对朱新礼那句名言恍然大悟,“企业要当儿子养,当猪卖。”
归根结底,在朱新礼的潜意识里,汇源就是他一个人的汇源。整个集团上下只能有他一个声音,所有的事情必须由他拍板。哪怕是自己家人也不行。弟弟朱新德原本在汇源主抓财务和生产销售,上市前就被朱新礼踢出公司,甚至一度有去农夫集团当副总裁的念头。
二股东法国达能派来负责汇源战略规划的法国人毛天赐,自称“汇源首席模特”,除了必要场合露面,平时在汇源没什么表现的机会。2008年9月9日,还在香港出席汇源的中期业绩会,转过头9月12日,就从汇源离职去上海一家达能刚刚投资的减肥公司当CEO了。
其他新贵老臣也难逃被朱新礼杯酒释兵权的命运。
负责资本运作,帮朱新礼拳打德隆、脚踢统一的董秘路长青,在汇源成功上市第三天就被朱新礼在内部高管会上骂“功高震主”,未到年底就离职去了忠旺集团,后来还帮创始人刘忠田圆了上市梦。另一位被朱新礼从可口可乐挖来的主管销售和营销的副总裁陈志强,因为公开指责朱胜琴在与广告公司的合作中吃回扣,三个月后被迫离职。
汇源的权力在一群人中间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朱新礼手中。
联想有五少帅,阿里巴巴有十八罗汉,可是在朱新礼即将谢幕之际,茫然四顾,他只剩女儿朱胜琴陪在身边,女婿高勇曾被他看好,最后也因经济问题退出公司。
创立于1992年的汇源果汁,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前端,紧抓当时国民饮品消费的趋势,迅速做强做大,站稳行业龙头地位。朱新礼,也曾是92派企业家的代表,当年响应南巡讲话大胆辞去公职,接手一个濒临倒闭的罐头厂,这才缔造了此后的果汁神话。
如今,无论是汇源果汁还是朱新礼本人,仍深陷于昔日,既看不清脚下,也摸不着未来。
今年,港交所曾向汇源发函:“如果不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完成复牌条件,将启动对公司的退市程序。”
汇源果汁的最新公告则显示,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下令将清盘呈请及临时清盘人申请的聆讯押后至2020年3月13日。
就像中国足球一样,留给汇源的时间不多了。
参考资料:
中国企业家杂志《朱新礼:一个人的背影》
财新网《汇源收购案的教训》
刘茵《朱新礼如是说》
曾子谦《朱新礼的“卖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