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公在《史记》自序中认为历史需要究天人之际,为此精通星象推算的司马迁,探究春秋战国549年星象,从日食三十六彗星三见联系天子微,诸侯兴的更替,探究秦汉之际的动荡战乱,提出天运三十年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年大变,三大变为一纪,三纪而大备的“大数”的衍变规律。
通俗的来说古代历史的分分合合是存在某种因素,从而导致自秦之一统,建立中央集权仅15年;西汉跟随发展完备210年;王莽篡权实行新政15年;东汉承高祖汉制195年;历经三国混战60年;西晋夺魏权,并三国,东西二晋仅155年,一手缔造五胡乱华残局;隋之一统37年,唐之承接289年;五代十国,宋之征伐,求全,历经319年;不可一世的元朝统治也仅仅维持98年;大一统集权的巅峰明清时期也在276年戛然而止,无法打破的魔咒,这些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朝代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和不同的灾难。
夏商周的与自然环境和外敌的外部矛盾。自禹传位为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把公共权力转向私有权力,开始了四千多年来的世袭制度,开启了以”家天下“为核心,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开始了从氏族制度向国家的局面,同时诞生了以暴力夺取政权,变选举为世袭的局面,历经471年,商汤发动鸣条之战征伐夏之报桀,取而代之。商朝传17世31王,延续554年,商纣王牧野之战亡于周,周武王建立长达791年的周朝,提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度,这个跟过去的部落制度其实相差不大,每个地方实际统领者为诸侯,但进一步完善宗法制度,建立较为森严的阶级制度,奴隶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慢慢走向封建制度,从而引起了更多的阶级斗争。
原由一:跟随秦制即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制度几千年前的夏商周的主要矛盾集中于自然环境和外敌入侵。随着时代的发展秦之一统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之后内部矛盾凸显,商鞅变法的郡县制度直接打破了周朝部落联盟式的分封制度,利用郡县制度可以更大的集中全国之力,整合群众力量。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后世王朝2000多年一直似乎跟随着这样的规律,自秦之一统,二世而亡;文景盛世,汉武之风,失于外戚王莽之手;光武中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也亡于黄巾之乱;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逐渐消失于安史之乱;靖康之耻毁掉商品经济的宋朝;蒙古铁骑征伐不断,纵横亚欧也被朱元璋赶回草原;纵使大明百年领先,永乐盛世,也没躲过农民起义,女真夺权;自言天朝上国的清朝,无不拥有,也被英国大炮破开了门。千年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度将一国的权力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一国兴亡系于一人,权力的失重制衡都在不断的考验着统治者的能力,所以历代亡国都拥有着暴政暴君。
原由二:贵族和农民之争,也就是土地兼并。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制度是贯彻始终的,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经济的底层支柱占据重要位置。当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早期贵族和新兴贵族为了自己的私欲和利益都会采用土地兼并,大量的土地落入地主贵族的手中,而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当这个流民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一拥而起,无论是秦朝的农民起义;东汉的黄巾起义;唐朝时候黄巢,朱温的起义;宋朝因为允许土地买卖,仅仅300多年发生累计四百多次农民起义;元朝亡于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的亡朝也有李自成起义;这些农民起义都会喊出以均贫富,均田地为口号壮大,形成与王权对立的声势浩大的队伍。
而随着一个王朝的瓦解,贵族的崩坍,新的王朝以替代旧王朝,新王朝可以重新分配这些土地给无地的流民,流民减少,从而抑制祸乱;同时又因为前车之鉴,早期的中央政权往往抑制自身需求轻徭薄赋,同时注重抑制土地兼并,缓和各种矛盾,包括早期的时候免税和黄老之术,休生养息都可以看出。而到了中后期,不论是自我享受还是对外战争,扩张土地,从而进一步向农民索取,新的贵族的出现进一步的土地兼并,从而发生这样的农民起义,周而复始的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发展到极限——天下大乱重新洗牌——建立新朝。
原由三:权力的欲望,贵族,门阀,权臣之间的斗争自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把控选拔人才关口的世家大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变成了甚至可以王朝兴衰,世家长久的局面,甚至可以左右一个王朝的兴替,关陇集团就是佐证。因此王权与门阀之间的斗争一直延续到唐玄宗时期,到了宋朝基本消失。
贵族之间对于权力的渴望从未停止,无论汉朝的外戚,吕后独揽大权,七国之乱,霍光专政,王莽篡权;曹魏占西汉,司马氏代魏,八王之乱;唐替隋,武后改唐为周;赵匡胤取柴进,建立宋;朱棣击败朱允炆等等,贵族对于权力的欲望不断的增加,引发更大的动乱,谁都想取而代之,造成更多的战争,引发矛盾。
权臣的出现既减轻皇帝职责,同样也分掉皇帝权力,引起忌惮,无论是历朝历代开国功臣大部分被杀,包括刘邦杀韩信,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朱元璋的蓝玉,胡惟庸案。包括扶持外戚,任用宦官,来对抗权臣,裁撤丞相,达到集权的高度统一。因此会形成党争,造反,权力的对抗从而达到互相削弱维持一统的可能,但是一旦一环崩溃就会引起皇权与权臣的正面碰撞,引发动荡。
原由四:周边的游牧民族的威胁。对于周边少数游牧民族的虎视眈眈,中原政权为了消除这样隐患,要么远征,要么和谈岁贡,消耗着大量的兵力和资源。但是游牧民族的流动性缺衣少食,对于富裕的中原的土地食物渴望一直从未停止,同时又因为不聚居无法全部消灭,包括匈奴大大小小骚扰汉朝百年;匈奴、鲜卑、羯、羌、氐“五胡乱华”,最终颠覆了西晋政权;三征高句丽拖垮了隋朝;藩镇制度影响着唐朝;宋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女真征战不断,最终亡于蒙古族政权;明朝最终也亡于女真马下。同样影响着中原王朝的兴替。
原由五:气候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冷暖更替。
竺可桢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大致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寒冷期,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中国科学院也研究过气候对于历史的影响,得出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主要由于气候变冷区间,会导致粮食减产,土地大旱等等天灾,地震频繁,黄河决堤引发这些,导致的鼠疫,瘟疫导致流民四起;同样气候会导致牧草产量,牛羊产量,为了生存就会进攻中原王朝,而中原王朝同样处于这个缺粮阶段,从而会国力大衰等等因素,导致内乱外争直至国家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