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名句赏析语文圃 2020-01-09 19:55:21
『名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 『赏析』 托物起兴,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凉景色,暗衬出主人公身当此时此景的心情。 『名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出处』《诗经·秦风·蒹葭》 『赏析』 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名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出处』《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赏析』 开篇从“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这两句诗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名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处』《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赏析』 老兵出门张望的动作与老泪纵横的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出处』东汉·曹操《观沧海》 『赏析』 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大海宛如是日月星辰的母亲,表现大海的一种宽阔博大的胸怀。诗人以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豪迈的气概。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处』东晋·陶渊明《饮酒》 『赏析』 “见”字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我的天真意趣。“见”字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境。 『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处』东晋·陶渊明《饮酒》 『赏析』 即使身处喧闹的人境,但只要心灵清静明晰,就可以避开繁杂,获得内在的安宁和自在。不去在意世间的名利纷争,就能逍遥自在、无忧无虑,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淡泊俗尘的心境和不为世间名利所束缚的高尚的情操。 『名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出处』东晋·陶渊明《饮酒》 『赏析』 要问我怎能如此之超凡脱俗,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心境自然凉,只要一个人始终保持一份宁静的心境,就不容易受到干扰,这句话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名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 『赏析』 概述了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 『名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 『赏析』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边关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表现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名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出处』《乐府诗集·木兰诗》 『赏析』 这句话采用比喻的写法,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处』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赏析』 知己不因远离而隔开的心意,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了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虽为送别,但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名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赏析』 诗人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赏析』 “阔”表现出江水浩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乎与岸相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阔”字既写出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一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作者以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和风吹拂、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大景。 『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赏析』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或:这句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同时又传达出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名句』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出处』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赏析』 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 示例一:“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示例二: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又表现了他的劲拔、坚毅之美;“圆”表现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两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阔) 示例三:这两句诗非常讲究诗歌的画面感,充分表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画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辽阔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名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出处』唐·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 生动描绘出了塞外的荒凉萧瑟。诗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之情。 『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出处』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 先描写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后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名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出处』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思念之情。 『名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 『赏析』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的失意的苦闷。 『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 『赏析』 这两句诗采用比兴手法,正面写行路难,生动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处境,想要渡过黄河可寒冰堵塞了河流,想要登上太行山,大雪却封住了道路。这两句用来比喻世路艰难、举步维艰的情况,贴切而明透。 『名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 『赏析』 暗用两个典故,李白在心境茫然之中,仍然以吕尚、伊尹自比,梦寐以求像他们那样受命于贤明君主,作一番大事业。表现诗人内心的追求。 『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出处』唐·李白《行路难》 『赏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 『赏析』 本联描绘了作者晴日在黄鹤楼所观之景: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 『名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 『赏析』 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诗歌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 杜甫诗歌名句赏析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迁居河南巩县出身地主家庭。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抱负,青年时期游历各地,并结识李白,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寓居长安十年,仕途坎坷辛酸,逐步了解、认识了社会的黑暗。“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辗转流离,逃到了凤翔,任左拾遗。因切谏被贬,弃官移居台州、同谷,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后流落到四川,投奔节度使严武。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筑草堂度过了最后大部分时光。此间曾任严武幕府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病死,杜甫又欲回河南巩县老家,最终病死在客船上。杜甫诗歌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尖锐矛盾,抨击统治者的腐朽残暴,对下层劳动者的苦难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再现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艺术上则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善于概括社会生活和塑造典型人物来反映现实,诗歌意境阔达、感情浓郁、语言凝练,极富艺术感染力。杜甫诗歌众体兼备,尤工于律诗,并创造了“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开创了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先河。有《望岳》《春望》《登高》和“三吏”“三别”等流传千古。编有《杜工部集》。 『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出处』唐·杜甫《望岳》 『赏析』 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出处』唐·杜甫《望岳》 『赏析』 这句诗不仅是诗人攀登泰山顶峰的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富有哲理。表现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与气概。 『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赏析』 本句诗对仗工整,“国破”的衰败与“城春”的生机作对比,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更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出处』唐·杜甫《春望》 『赏析』 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流泪;为别所恨,听到鸟儿的叫声,也禁不住魂悸心惊。“感时”表现了诗人忧国的情感,“恨别”表现了诗人思家的情感,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 『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出处』唐·杜甫《春望》 『赏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深切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出处』唐·杜甫《春望》 『赏析』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他所发出的不只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这是一种饱含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名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名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岑参诗歌名句赏析 『简介』 岑参(约715—770),原籍河南南阳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诗人。天宝年间中进士,曾任右内率府曹参军、虢州长史、嘉州刺史等职。后来投身军旅、戍守边疆,曾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岑参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会,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其诗描绘边塞的奇丽风光,讴歌戍边将士为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寄托建功立业、捐躯沙场的豪情,也揭露了边将们生活的穷奢极侈。与高适齐吝,并称“高岑”。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碛中作》等。著有《岑嘉州诗集》。 『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诗人以梨花比雪,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花喻冬雪,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温暖与希望。表现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 『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用夸张的笔法总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诗人放眼雪原,一幅壮阔的立体雪原图呈现在眼前:冰雪覆盖着茫茫大沙漠,冰凌纵横交错,漫天浓重的阴云低垂。“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写景中融入了惜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为下文送别做铺垫。 『名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依依不舍,终归一别,人去路空,怅惘难禁。雪满天山路,离情亦满天山路。这两句,惜别之情深挚动人,且寓情于景,将离愁别绪含蓄于叙事写景之中,委婉传达,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出处』唐·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着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昂扬向上的精神。 『名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出处』唐·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赏析』 借用“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两个典故,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名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出处』唐·白居易《卖炭翁》 『赏析』 这两句描绘出卖炭翁被烟熏火燎,鬓斑指黑,形容枯槁的外貌形象,反映了卖炭老汉劳动的艰辛和困苦的生活。 『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出处』唐·白居易《卖炭翁》 『赏析』 描写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两字倾注了作者对卖炭老汉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名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出处』唐·白居易《卖炭翁》 『赏析』 诗人用设问的方法介绍卖炭翁卖炭的目的,他渴望有穿的、有吃的,满足一种最低的生存需求,从侧面表现极度贫寒的生活状态,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 示例一:“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示例二:“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把初春时小精灵描绘得机灵可爱。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三:这句话选取了“早莺、暖树、新燕、春泥”等富有代表性的景物,采用拟人的手法,抓住了“争”“啄”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生机勃勃的特点,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出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赏析』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出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名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出处』唐·李贺《雁门关太守行》 『赏析』 引用战国时燕昭王台上招贤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英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和勇气,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名句』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出处』唐·李贺《雁门关太守行》 『赏析』 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其中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诗人运用了“黑”“红”“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出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出处』唐·李贺《雁门关太守行》 『赏析』 示例一: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示例二:以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比喻形势危急。 『名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出处』唐·李贺《雁门关太守行》 『赏析』 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让人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句,表达了视死如归之决心。 杜牧诗歌名句赏析 『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是晚唐诗人。他从青年起就博览群书、关心时政,大和二年中进士,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由于朝政腐败及党争倾轧,再加上杜牧秉性刚直,因而屡遭排挤,匡世济时的政治理想始终难以实现。杜牧工于诗作,以律诗、绝句见长。古体诗多有寄兴,反映社会政治,感慨深沉;近体诗大多绘景抒情,清丽生动;也有一部分纵情声色的诗作,腐靡颓唐。他的文章大多讥评时弊,笔力雄健。名作有《江南春绝句》《山行》《阿房宫赋》等。有《樊川文集》传世。 『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出处』唐·杜牧《赤壁》 『赏析』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中了。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出处』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之冷,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出处』唐·杜牧《泊秦淮》 『赏析』 引用典故,表面上是对歌女的埋怨(表面上写歌女),实际上则是批评了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的忧虑与愤慨。 李商隐诗歌名句赏析 『简介』 李商隐(83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河内(今河南泌阳)人。是晚唐诗人。年少时就以诗文出名。他政治际遇坎坷,陷入牛李朋党之争的夹缝中,一生郁郁不得志,李商隐关心现实社会政治,他的政治诗,较为全面深刻地反映出晚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的咏史诗,婉曲地表达了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立意精警;他的抒情诗,朦胧绮丽,辞采华美,具有多种意境趣味的解读。另外,李商隐也是唐代骈文名家。代表作有《夜雨寄北》《咏史》《贾生》《锦瑟》及《无题》诗。有《李义山诗集》。 『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名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赏析』 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名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赏析』 用巴山夜雨的景象表达愁思之深重,情景交融。“涨”字用得极其生动、精妙,这个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 『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 『赏析』 示例一: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示例二:我的思念如春蚕吐死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赞扬了这种献身精神。 『名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 『赏析』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之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出处』南唐·李煜《相见欢》 『赏析』 从月的形状上看是残月,象征人事的缺憾,蕴寓着冷落凄清的感情;从月所反映的时间上看,并非月圆团聚之时,表现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想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为下文的“离愁”营造了气氛。 『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出处』南唐·李煜《相见欢》 『赏析』 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难以排遣的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出处』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 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名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出处』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名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出处』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赏析』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出处』北宋·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赏析』 示例一: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示例二:这句诗告诉我们,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名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出处』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赏析』 这两句的深层含义是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表达了作者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诗歌名句赏析 『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是晚唐诗人。他从青年起就博览群书、关心时政,大和二年中进士,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由于朝政腐败及党争倾轧,再加上杜牧秉性刚直,因而屡遭排挤,匡世济时的政治理想始终难以实现。杜牧工于诗作,以律诗、绝句见长。古体诗多有寄兴,反映社会政治,感慨深沉;近体诗大多绘景抒情,清丽生动;也有一部分纵情声色的诗作,腐靡颓唐。他的文章大多讥评时弊,笔力雄健。名作有《江南春绝句》《山行》《阿房宫赋》等。有《樊川文集》传世。 『题型』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名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出处』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名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出处』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去抵抗西北的侵略。引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要亲赴边疆,抵御外侵,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愿望。 『名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 『出处』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赏析』 “狂”字:激情奔放,统领全词,无不展现粗犷豪迈的风格;“卷”字:体现打猎场景宏大,人员众多,气势壮阔,凸显阳刚之美;“挽”:拉满弓的姿态强劲,信心百倍,激情无比(三个词语均体现豪放之气势)。 『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 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词人终于以理遣情,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离别之憾可以从兄弟友爱中获得补偿,这样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表达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名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出处』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赏析』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名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出处』宋·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赏析』 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名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出处』宋·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赏析』 “谩”字表现了词人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 『赏析』 示例一: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示例二: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告诫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名句』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 『赏析』 “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赞赏了村民们的热情好客。 『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处』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 『名句』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出处』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赏析』 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调。从古到今不只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去了,词人胸中此时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名句』沙场秋点兵。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 这五个字紧凑有力,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名句』可怜白发生!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 这句话与前面九句形成极大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深沉地感受到词人火一般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无奈。 『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到了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描绘了一幅军旅生活图。蕴含了词人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烈情怀。 『名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兵士们欢欣鼓舞,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显现出军容的整齐、壮观,突出将士们情绪高昂,欢欣鼓舞。 『名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 引用典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概括而生动地再现诗人驰骋疆场、英勇杀敌的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形象地描写了军旅的生活,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 『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出处』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赏析』 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名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赏析』 比喻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 『名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出处』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赏析』 诗歌很巧妙地借助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处境的艰危。 『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出处』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这两句诗渲染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幽雅闲致之感。 『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出处』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赏析』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名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出处』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赏析』 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出处』元·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赏析』 此四句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表现人民的悲惨命运。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名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赏析』 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赏析』 这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名句』身不得,男儿烈。心却比,男儿烈! 『出处』清·秋瑾《满江红》 『赏析』 这四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 『名句』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出处』清·秋瑾《满江红》 『赏析』 “终破楚”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这句话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0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