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构思、布局、措辞、韵格四角度分析南宋词人姜夔的诗歌成就原创 文趣新 2020-04-29 16:17:21
提到姜夔,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他是南宋的词坛大家,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名词,像“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样的名句更是家喻户晓。但是,与在词上的成就相比,他的诗歌也自成一家,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杨万里在《寄张功甫姜尧章进退格》一诗中称赞道:“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推白石作先锋。”把姜夔诗歌的成就提升到与范成大、陆游这些大诗人相同的高度,更以先锋推许。清朝王士祯道:“余于宋南渡后诗,自陆放翁之外,最喜姜夔尧章。”纪昀认为其诗歌在宋诗坛上为“有拔于宋人之外者,傲视诸家”。所有这些,都充分地肯定了姜夔诗歌的艺术成就所在。 姜夔画像
本文将从“构思、布局、措辞、韵格”四个角度分析姜夔诗歌的艺术性。 一、精密的构思姜夔诗歌的成就之一是精密的构思,他论诗主精思,在他创作的诗话《白石道人诗说》(以下简称《诗说》)第三则中说道:“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 精密的构思在他的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内容上的独特和新意。比如七古《乌夜啼》一诗: 老乌棲棲飞且号,晨来枝上啄楮桃。楮桃已空楮叶死,犹啄枯枝觅虫蚁。 老乌赋分何其贫,未啼已被邻公嗔。吁嗟老乌不自知,墙头屋上纷成群。 吴中贵游重鹦鹉,千金远致能言语。花底红绦郑袖擎,盘中碧果秦宫取。 天生灵物得人怜,过者湏来鹦鹉边。老乌事事无足録,人间犹传夜啼曲。
《乌夜啼》是古代非常流行的曲子,宋代以前,此曲有祥瑞的象征,而宋代以后,乌鸦成不详之兆,所以象征意义有了改变。
但姜夔此诗虽以《乌夜啼》为名,内容上却无关祥瑞或祸福,他先写老乌的可怜生活和受人所厌的地位,接着描述了鹦鹉的富贵生活和受人宠爱的状况,以同为鸟类的二者作为对比,对老乌表示了同情和可怜,联想起姜夔自己的生活情况,虽有才艺却不被君王所赏,漂泊江湖,寄食他人,生活贫穷,与那些“得志” 的贵族官僚们无法可比。 发表感怀却不直接书写,而以老乌影射自己,可见作者作诗的精思和匠心所在,这种新鲜的内容的确能导致诗歌的不俗。综观姜夔的其他诗歌,像《虞美人草》、《禽言如曰哥哥》、《箜篌引》等在内容上均翻新出意,体现了诗人精密的构思。 姜夔作诗构思之精密还体现在他诗歌中的使事用典上。宋人作诗,多用典故,然而许多诗歌中的使事用典已经过于单一化、程序化、凝固化,仅用来代表一种意思,没有丝毫创新,而姜夔的使事用典或反用其意,或将几种典故放在一起而巧妙用之,表现出一种新意,也使诗歌多了一层韵味。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丙午,姜夔与一帮好友大舟浮湘,作五古《待千岩》,在诗中表达了对萧德藻的思念和渴望与其见面之情,诗最后二句说道:“乌鹊不可嗔,论功当坐上”。杜甫《喜观即到诗》中有句:“待尔嗔乌鹊,抛书示鹡鸰”,仇住《杜诗》对此的解释是:“待弟不至,遂嗔乌鹊难凭矣”,在古代,乌鹊等鸟叫唤即表示有客将至,《西京杂记》云:“乾鹊噪而行人至”,杜甫因为久候弟而不至,所以认为乌鹊的叫声不可靠, 故嗔之,而姜夔在此却反杜诗意而用之,乌鹊不仅“不可嗔”,还是有大功的,因为他相信乌鹊一叫,他所思念的朋友萧德藻马上就能来和他见面了,这种使事用典的方法即有新意,更能充分地发挥诗歌典故的意向功能,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使全诗的意境更进一层。
再如七绝《三高祠》一诗: 越国霸来头已白,洛京归后梦犹惊。沉思只羡天随子,蓑笠寒江过一生。
七绝因体裁的限制,一般不方面用典,而姜夔此诗则连用三典,全诗以范蠡、张翰以及陆龟蒙之典,通过凭吊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一二句暗写范蠡和张翰,三句重点明写陆龟蒙,四句一语道出诗意。整首诗直线上如流水般一气而成,曲线上如登山般峰回路转,用典可谓绝妙,不俗之境自然而出。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作诗的精思所在。 二、高妙的布局姜夔诗歌的另外一个艺术成就便是高妙的谋篇布局。 他在《诗说》中将诗的篇幅分为三类并针对各类具体地提出了做法:“小篇精深,短章蕴籍,大篇有开合,极妙”,然后提到:“作大篇尤当布置: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多见人前面有余,后面不足;前面极工,后面草草。不可不知也,”又说道:“波澜开合,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不可乱”,可见他对谋篇布局的重视,而他的诗歌中不少小篇和大篇都体现出了这样的艺术特色。 比如《古乐府》其三: 今我歌一曲,曲终郎见留。万一不当意,翻作平生羞。
对此诗谋篇布局的高妙,张宏生评曰:“从现在推测到将来,而将来之事又分宾主言之,真所谓千回百折,女主人公的心事固然描写的细腻,而章法亦复曲折多致,”评价一语中的。 姜夔诗歌布局上的成就更主要体现在他的长篇中,写于嘉泰元年(公元1201)的《昔游诗》是姜夔所作的规模最大、篇幅最长的一组诗,共十五首,主要记述的是其旧游之事及其中的“可喜可愕者”,所以诗中描写了许多游历中惊险的场面,而这首诗在布局上可谓波澜起伏,异常高妙。
第一首以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开局,叙述了接下来的行程,读起来平平静静,二、三首突然笔锋一转,描写了舟行洞庭之险,“大浪山嵯峨,但见千顷波”,“大风忽怒起,我舟如叶轻”,就在让人感觉到惊心动魄的时候,第四首由急变缓,描写起了过黄陵祠时的景色,而且是“芦洲雨中淡,渔网烟外归”这样的平和之景,而正当心绪有所稳定时,第五首又生变化,“大江风浪起”,“船作野马走”,第六、七首又紧接着写大火、大雪之险,大火是“声如震雷震,势如江湖吞”,大雪是“岸雪一丈深,屹如玉城堞”,紧张的气氛将全诗的节奏带到了最高点,真可谓是“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已作”,第八首终于缓了下来,叙述了往白湖观龙而不见事,回忆了少时关于龙的传闻,接下来几首在场面和事件上也是不断变化,最后一首记叙了在衡山遇道士一事,以舒缓的笔调终结了全篇。 综观整首诗,张弛有度,变化莫测,在布置上果然是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在谋篇上的确是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是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而法度丝毫不乱,其布局谋篇之高妙,可见于此。另外,像《雪中六解》、《观灯口号》等大篇也都体现出了姜夔诗歌布局高妙的成就性所在。 姜夔论诗提倡不俗,而精密的运思和高妙的布局的确使他的诗歌有独创性,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不俗的境地。陈郁《蔵一话腴》认为其诗歌“不随近体,自成一家”,正是对这种成就的正确评价。 三、纯熟的措辞纯熟的措辞是姜夔诗歌的另外一个艺术成就,这在他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辞尽意不尽的追求。《诗说》有云:“意有余而约以用之,善措辞者也”,“语贵含蓄。东坡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山谷尤仅于此。清庙之瑟,一唱三叹,远矣哉!后之学诗者,可不务乎?若句中无余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已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以深尽之矣”。姜夔有鉴于江西诗之汗漫好尽、粗率狠重提出了他的诗学思想,批判了宋诗中好出现的逞才使学、好发议论、缺少余味的弊端,对语贵含蓄做出了肯定。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
纵观姜夔的作品,不少诗歌都善于措辞,有一定的余意,达到了辞尽意不尽的效果。像《出北关》一诗: 吴儿临水宅,四面见行舟。蒲叶侵鹅项,杨枝蘸马头。 年年人去国,夜夜月窥楼。传语城中客,功名半是愁。
姜夔一生一直有求仕获取功名之心,然奔波至此时,已四十多岁却仍未能如意,可谓满腹感慨,虽如此,诗人并没有在诗中发表长篇大论,八句诗四句用来写景,五、六句抒发感怀,“年年人去国,夜夜月窥楼”,虽仅短短十字,但道出了士人为求仕时时奔波的辛苦与岁月流逝之迅速,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的境界是何等的相同,结尾两句更是简约而含蓄,向还在城中苦苦求仕的人说一句,功名的一半都是愁苦啊,一语道出了当时社会封建文人的可怜之处,全诗虽然结束,却意蕴尚在,正所谓辞尽意不尽,篇中有余意,这也正体现了姜夔诗诗措辞上的纯熟。 另外像《李陵台》、《赤松图》、《生云轩》等诗,在措辞上均有异曲同工之妙,为“约以用之”的典范。 措辞上的纯熟还体现在姜夔诗歌的语言艺术上,《诗说》有云:“雕刻伤气,敷衍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衍之过”,他即反对过度的雕刻又不赞同完全的敷衍之辞,追求的其实是一种自然的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又脱略痕迹的境界。罗大经评之为“琢句精工”,是很准确的。比如以下几首诗: 风吹松树枝,怀我松间友。云从北山来,令我屡回首。 山云夜夜起,山雨湿人衣。遥知竹窗里,自吟新雨诗。 (《夏日寄朴翁,朴翁时在灵隐》) 裁衣增所欢,曲领再三安。欢出无人试,闺中自著看。 (《古乐府》其一) 杨柳风微约暮寒,野禽容与只波间。道人心性如天马,欲摆青丝十二闲。 (《次韵武伯》)
这些诗,在语言上即奇峭脱俗又古朴自然,可见姜夔对语言艺术的把握所在。像他的七绝,即有疏秀之风格而又有飘逸之风韵,语言自然而不生硬,足见其措辞的成熟性。
四、高古的韵格姜夔诗歌的艺术性还体现在其高古的韵格上,“韵”指的是韵度。《诗说》云:“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他追求一种飘逸的韵度,而他绝句一体的确以韵胜,成就突出。 “格”在古代诗论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用刘熙载的话说就是“一为格式之格,一为品格之格”。其一是作者对诗的具体规律和特点的把握,指的是具体的方法、规矩、门径和格局,即所谓“格式之格”。其二是指诗作者整体的精神状态,即诗作者的品质、品位、风貌、气度,即所谓“品格之格”。 姜夔作诗就追求格高,他在《诗说》中提到:“意格欲高,句法欲响,只求工于句字,亦未矣。故始于意格,成于句字。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他还具体地将“意格”分开加以论述:“意出于格,先得格也;格出于意,先得意也。吟咏情性,如印印泥。止乎礼义,贵涵养也”,这里的“意”,指的是立意、意蕴。 姜夔的诗歌中体现出意格之高的相对讲来主要是他的古体诗,这些诗歌受到江西诗派尤其是黄庭坚的影响较大,格调颇高。以《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一诗为例,姜夔首先对格式之格即诗歌的规律和特点的把握上就做得很好,此为五古组诗,共十首,用来追忆旧友,全诗立意较高,句法跳脱,用典活泛,内容充实,意思曲折,深得黄庭坚诗歌之精髓;在品格之格上,诗人所描述的几个好友均为才华横溢、清贫孤高而又不遇的朋友,对此,作者在诗中叹道“知音良不易”等,足见其品格之高,所以此诗的确是姜夔追求格高的代表性作品。 另外像《昔游诗》、《虞美人草》、《呈徐通仲兼简仲锡》、《雪中访石湖》等诗均句式挺拔,格调高古,有不俗之意境。 姜夔雕像
结语: 姜夔在南宋词坛的地位和影响历来被人们所承认,通过从构思、布局、措辞、韵格四个角度对他诗歌艺术成就的分析,再结合南宋诗歌史,可以说,姜夔也是南宋诗歌艺术高峰的参与和贡献者之一,他还影响了宋末诗坛尤其是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他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独特地位的人。 参考文献: 1、姜夔 《白石道人诗集》 2、姜夔 《白石道人诗说》 3、陈思 《白石道人年谱》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