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原创2022-02-12 10:27·长稔塬上
提及张养浩,人们一般都会想起那首曾入选过中学课本的著名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八百里秦川秋夏两季颗粒无收,饿殍遍地,饥民大量死亡或者外逃,户口骤减。时年六十岁的张养浩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张养浩作为一名汉族官员,对于蒙元的统治是心有不甘的,尽管已经仕元,也做过诸如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要职,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但后来还是辞官归隐,决意不再涉足仕途。然而,关中旱情严重,他念及百姓疾苦,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应命。那年,张养浩赈灾路过潼关,看到处于层峦叠嶂包围之中的潼关古城,听闻城外奔腾咆哮的黄河,抬头西望,在苍茫的落日里,三百里之外秦汉隋唐的古都----西京长安,一座座曾经富丽堂皇的宫殿,如今踪影全消,只剩下黄土一片。诗人感慨万千,仰天长叹,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散曲,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之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支流传甚广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天下兴旺变换,普通百姓都是在无数次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哪些象征政权的宫阙,是用无数百姓的累累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是无数百姓的白骨做的殉葬品。这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张俞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梅尧臣的“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等等,都是一脉相承。
古代文人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张养浩自不必说,尽管他汉人而仕蒙元,但骨子里的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浩然正气,一直存留于心,不仅在关键时刻能身而出,而且以诗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后世楷模。这种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精神,融进了中国人的道德血液,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成为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他出身富裕,自小读书刻苦,经常昼夜不辍,父母担心他太过用功累坏了身体,经常制止他夜间读书。而他却白天背书,晚上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写字。可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后来脱颖而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然而,悲催的是,金元时期,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士子们想靠读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梦想破灭了,这对于以唐代著名宰相张九龄后裔自居的张养浩来说,确实有些残酷。可是,张养浩不以为忤,他觉得在任何时候,多读书都是好事,而且,天下没有白读的书,总有用得着的时候,于是,他上至儒家典籍,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日日研习,勤读不辍。
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十九岁的张养浩感觉自己学有所成,决定外出云游,增长见识。一日,他云游济南白云楼。据记载,白云楼以建于白云泉水面之上而得名,白云楼雄伟宽敞,仅楼基即高丈余。站在白云楼极目四望,北可观明湖碧波、黄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群山青葱,尤其是雪后初霁,凭栏远望,但见晴光四野,白云缭绕,绮丽景色,宛然如画,此景当时被人称为济南一大景观“白云雪霁”。张养浩登临此楼,但见“上有浮云容与卧苍狗,下有惊湍澎湃奔流霆。”“凭栏俯视魄四散,耳根但闻风铁音泠泠”“翼截华鹊之烟雨,背摩霄汉之日星”,不由神思飞扬,写了篇《白云楼赋》,不仅描写了白云楼壮观的景色,而且吊古怀今,抒发了自己“惜余才疏生晚后机会,不及奋笔为拟燕然铭。雄心霸气龙韬虎略见无复,空闻燕鹊鸣幽扃”的豪情气概,表达了“当时风景今尽易,惟有风光山色无年龄。朱帘香歇桂花老,金铺色暗苔痕青。长歌慷慨吊陈迹,风动仿佛来英灵”,欲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与情怀。这篇文章大气磅礴,文辞优美,传抄开来,一时洛阳纸贵。山东按察使焦遂看到后,大为赞叹,破例召见了张养浩,并举荐其为东平学正,至此,张养浩正式踏上了仕途。
蒙元当政,“混一华夷,至此为盛”,各族间却有高下之分。中枢要津、地方正职均由蒙古人、色目人担任,大多数汉族士人或沉于下僚,或隐于草野。即便名闻天下的赵孟頫,元廷也仅以“文学之士”视之,并没有担任实职。张养浩作为汉人,要想出人头地,是何等的艰难。然而,张养浩比赵孟頫要幸运得多,因为,他遇上了一个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色目人:不忽木。
张养浩在东平任正学四年之后,感觉羽翼丰满,于是他来到京城大都,看是否有进一步的发展,碰巧遇到了时任平章政事的不忽木。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很是赞赏,感觉他是个人才,于是力荐出任礼部令史,后来又进了御史台,担任御史台掾吏。
此后,张养浩的人生开挂,相继担任过中书省掾属、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等职。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张养浩上万言《时政书》,历数政局之混乱、吏治之腐败,蹈厉风发,直斥沉疴,然而此时当政的武宗皇帝,早已不是前朝的君贤臣明。《时政书》一上,武宗大怒,复被权臣构陷,险遭不测。一腔热血终是换得罢官离京。一年之后,武宗驾崩,上位的仁宗皇帝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而这个时候,张养浩已经四十一岁了。正值壮年的他,以他的胆识和谋略,为天下举子们办了件泽被后世、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延佑二年,在张养浩、元明善等人的力举下,蒙元举办了开国三十四年来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张养浩以礼部侍郎主持了这次考试,为广纳人才,激励后学,张养浩建议这次考试不宜过严,即使对落榜考生也应给予一定照顾。他的主张得到了朝廷认可,由此网罗了一大批名士,元廷一时人才云集,栋梁辈出。恢复科举开启了读书人入仕的大门,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纷纷要登门拜谢,却被张养浩婉拒,只是告诫他们,要“致君泽民”。
正当张养浩准备施展才华、大展宏图的时候,赏识他的仁宗皇帝去世,英宗继位。相较仁宗的宽厚仁爱,英宗刚愎自用,御下甚严。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元宵佳节,英宗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写了份《谏灯山疏》给左丞相拜住,请他入宫谏阻。英宗大怒,却又从其谏并予以嘉奖。英宗复杂的态度使他惕然自醒,于是当年六月张养浩以父老归养为由,离京辞官。
从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到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在七年时间里,朝廷连续六次请张养浩出山,但都被他婉拒。历经宦海浮沉,惯看了官场的险恶、世事的沧桑,张养浩壮志不遂,怀才难遇,高卧林泉,把满腹情思闲闲挥洒在故乡的湖光山色里,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譬如这首《中吕·普天乐·大明湖泛舟》:
画船开,红尘外,人从天上,载得春来。烟水间,乾坤大,四面云山无遮碍。影摇动城郭楼台,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的白鸟皑皑。
泛舟大明湖上,远离闹市,宛若置身世外。湖面宽阔,水天相连,画船远远驶来,恍若来自天上,为人间载来了无限春光。湖面上烟雾缭绕,碧波荡漾,没有闹市的喧嚣,显得十分闲静。水阔天高,天地寂寥。城郭楼台倒映在湖水中,水动影摇,十分可爱。在这样美好的时刻,少不了要饮酒吟诗。酒杯里斟满了美酒,在阳光下只觉得金波闪烁。慷慨吟诗,惊天地泣鬼神,清霄也因之动容。这时,惊得湖上的白鸟一齐飞起,只见白色一片。
在张养浩的内心,他或许已经幻化成了当年的五柳先生了。
尽管张养浩远离官场,留恋山水,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并未减弱。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正月,关中发生了百年未遇的大旱,干涸龟裂的黄土地犹如一张张干瘪、渴求的嘴唇,在魔鬼的起舞下,一步步把民众逼向绝望。灾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关中道上,阴风森森,满目疮痍,史书记载“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令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元廷再一次想起了这位寄养山林的饱学之士。这次,张养浩不顾体弱高龄,没有推辞,毅然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前往关中赈灾,展现了一个为国分忧、为民承重的士子风骨。从济南到关中,迢迢千里,张养浩匆匆登上马车,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一路颠簸,一路悲伤。他曾在临行前写了首《西番经》:
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私自怜,又为尘事缠。鹤休怨,行当还绰然。累次征书至,教人去往难,岂是无心作大官?君试看,萧萧双鬓斑。休嗟叹,只不如山水间。说着功名事,满怀都是愁,何似青山归去休。休,从今身自由。谁能够,一蓑烟雨秋!
什么是担当?这就是担当!尽管对朝廷有所不满,也已经急流勇退,辞官归隐,寄情山水,颐养天年,但在国家蒙尘、民众蒙难的关键时期,能挺身而出,这就是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学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数千年而不泯灭的缘由。
赈灾的工作是艰苦的。据史料记载,张养浩在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府衙,晚上向上天祈祷,白天外出救济灾民,终日不敢懈怠。从东到西,他一路奔波,看到惨状,拊膺痛苦,写下了大量的诗文,除了大家熟悉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之外,还有《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未央怀古》《山坡羊·洛阳怀古》等,都抒发了他的忧思。正是这些一声声的忧虑与哀叹,却浇筑出了元曲历史上的的巅峰之作!
这是关中民众的不幸,是张养浩的不幸,却是我们这些关中后裔的幸运。我们的先辈有幸遇到了张养浩这样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且不逃避责任、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士子,八百里秦川才能再一次在废墟中崛起,在苦难中愤发,就凭这一点,我们要向七百年前的这位先辈致敬!
然而,繁重的赈灾工作压垮了他的身体,时年七月,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观众民众,得闻此消息,悲恸不已,“哀之如失父母。”后来元廷下诏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
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张养浩,完美地诠释了鲁迅先生的观点!
有时,我也在想,尽管历朝历代的读书人,他的生活、秉性、学识各有不同,但只要踏入仕途,总要经历一次人生蜕变,无论你学识如何,性情怎样,只要你是文人,只要你走向官场,那么你就要担当起历史和时代赋予你的责任,不能逃遁,不能躲避,这种责任,矛盾而又纯粹。
最后,敬录几首张养浩的《山坡羊》系列小令,也算是抒发对他的景仰之情。
《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山坡羊·未央怀古》
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带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山坡羊·洛阳怀古》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舂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千古转头归灭亡。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山坡羊·北邙山怀古》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君,也唤不应!
《山坡羊·咸阳怀古》
城池俱坏,英雄安在?云龙几度相交代?想兴衰,苦为怀。唐家才起隋家败,世态有如云变改。疾,也是天地差!迟,也是天地差!
《山坡羊·沔池怀古》
秦如狼虎,赵如豚鼠,秦强赵弱非虚语。笑相如,大粗疏,欲凭血气为伊吕,万一座间诛戮汝,君也,谁做主?民也,谁做主?秦王强暴,赵王懦弱,相如何以为怀抱?不量度,剩粗豪,酒席间便欲伐无道,倘若祖龙心内恼,君,干送了;民,干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