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颜歌的第一本书是《良辰》,那时候的颜歌,语言里透出的是一个年轻写作者的悲以及怨恨。如此的将内心的情感表露无遗。在看完《良辰》之后,我没有再看颜歌的任何作品。 时隔一年,无意间在网上看到这本《五月女王》,没有想什么,就买了。 我想,颜歌不会给我带来失望。 而的确如此。在看完这本漫长的八十年代的小镇记忆后,深深陷入一种悲伤之中。颜歌的确进步了,叙事的语言风格褪去了华丽尖锐的气息,更加老练,也更加单纯。这是我甚为喜欢的风格——用最简单最质朴的语言来讲故事。驾驭如此庞大的故事,颜歌显得很稳重。自始至终,袁青山都是一个模糊却让人难以挥去的影子。她对张沛的暗恋。隐藏在心里,随着逐渐拔高的身体被搁置在常人难以企及的角落。 颜歌采取了一种适合她自己的,可以驾轻就熟的叙述方式。每一章节前面都是一个小故事,所写的那些人物都围绕着袁青山的身世展开。每一个人和袁青山都有过交集。颜歌在这些小故事里,是一个探求小说写作、一直在追问的“我”。袁青山的故事是她一点一点发掘出来的。从而构成了这样一个故事。 所有发生在平乐镇的故事,被她牵连起来,串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袁青山的宏大广阔的图景。 在这些平行于现在时的故事下面,就是袁青山生活的那个年代了。故事的讲述采取这样一种现在时和过去进行时交替的方式进行。如此,让读者一次一次沉入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然后又浮上水面。让我想起小时候沉入水渠里游泳的情景。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讲故事的方式。 我所知道的颜歌,在《良辰》开始,已经隐隐约约透出了要构建一个平乐镇故事体系的萌芽。如此,她反复勾勒那个虚构的小镇。让我想起了福克纳,福克纳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小镇上。更加明显的就是苏童,苏童从最初稚嫩的作品《桑园留念》开始,一直到现在,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属于他的文学世界,香椿树街,这是他故事产生的温床。有些人会觉得困倦,为什么一个写作者,写来写去都是一个地方,都是那些散发着古旧潮湿气息的人。 但他们不了解,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情结如此之深刻。 他宁愿用一生的时间去和那些人物打交道。 我想,颜歌也是如此的心态。她是四川人,而平凉镇这个虚构出来的小镇,也弥漫着四川平原的特色。泡桐树、银杏、灰尘弥漫的大街、属于蜀地的方言……这些,都深深地浸润着作者骨子里的家乡气息。 故事的主角是袁青山。一个孤独的灵魂,一个身体控制不住总在长高的女孩子。颜歌写了她的青春,写了她从小到大的生命轨迹。 她从来都是孤独的。在这部小说里,颜歌写了孤独。一种弥漫全书,会慢慢波及读者的孤独。袁青山的孤独浸润了难以言喻的悲伤气息。围绕在她身上的这种气息,会让每一个读完作品的人感慨,唏嘘。 颜歌说,这是一次我做出过的,最为漫长、悲伤、苦痛的抒情。 而贯穿在全书中的这种抒情曲调。以尖锐的方式渗透了我的心。 为袁青山感到悲悯。故事一开始,或许颜歌还未试图挖掘一个复杂的背景,但慢慢的,潜意识里的悲剧情结使得她慢慢捅破一层纸,展现给我们一张纵横交错的人物关系网。让你惊愕,让你惋惜。让你一步步窥探人性深处的善恶。 同样为八十年代生人,颜歌笔下描述的平乐镇的生活与我生活过的那个世界重叠在一起。 一个写作者对另一个写作者之间的影响,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 但我也隐约看到了颜歌背后所力不从心的无奈。试图从一个切面去展示八十年代的记忆,无论这记忆如何繁复,总有她里所不能及的地方。在刻画人物方面,还未达到令人满意的地步。袁青山身上那种悲剧气息无法真正活生生地立起来。但瑕不掩瑜,不可否认,颜歌在严肃文学的行进道路上,当之无愧是八零后的扛鼎者。 我相信。假若我们拥有同样悲悯的情怀。如斯的文字,能让我们掉入一个光影陆离的世界。 这个世界,既是你的,也是我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