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活得像一个烦琐的符号。
1
十年之前,在新概念大概已逐渐成为年轻作家们扬名立万的镀金之路时,一个名叫“THE NEXT”的比赛跳了出来。这个比赛的赛制很有趣,先是全国各地的选手海选,然后进入淘汰赛,然后是12强、8强、4强、决赛,听起来跟世界杯比赛似的,又有点像娱乐节目的选秀。
这个比赛最有趣的地方,莫过于进入淘汰赛后,有一个阶段是团体赛,写作也能按照团体来比赛吗?还真的可以。按照比赛规定,自由组成4个人的队伍,有两小时的商议时间,四个人按照“起、承、转、合”为分工,共同完成一部作品。
那次比赛,让我发现了不少喜爱的年轻作家,比如萧凯茵、卢莉丽、余慧迪,也包括了今天推荐的这部《薄暮》的作者,林培源。
他们是清一色的85后,也许是年龄更加相仿的缘故,每每读到他们的文字,我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烙在其中,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共鸣。
《薄暮》出版于2009年,作者林培源和我是同一年出生,那时候还都只是20出头的小伙子,而现在已然过了而立之年。不知道他是不是也会和我一样,在某一个鬼使神差的午后,丛书架的最上层抽出这本已经落了不少尘埃的旧作,再读一读,品一品。
2
尘土飞扬的溪桥镇,没有溪也没有桥,女孩秀米就生活在这里,整个故事也围绕着秀米的成长与生活娓娓道来。
秀米是家中次女,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年少时期的秀米和许多小镇里的孩子一样,过的恣意洒脱,会像男孩子一样爬树、下水塘打鱼。家庭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父亲下海打渔,母亲做一些零活补贴家用,这也是这个海边小镇常用的生活模式。
在那个还在舔舐着动荡残留伤痕的年代,秀米的生活与小镇一样,没有大风大浪,却充满着鸡毛蒜皮。
邻居在与父亲喝酒后出了意外死去,原本交好的两家人由此反目,而这似乎只是秀米跌宕人生的一个开始:逼婚问题、婆媳问题、邻里问题……似乎这些问题总能跨越时间的界限,给任何时代的人们带来不尽相同却又如出一辙的困扰:
她明明还不想嫁人,可父母却说她已经到了年龄,不能再耗在家里白吃饭了;
她明明努力的想让公婆满意,可一些日常的小事总能无限放大;
她想要邻里和谐,可因为孩子调皮而结下的疙瘩给她送来了一个落井必下石的仇人;
她想要家庭和睦,可大嫂家的孩子夭折也能怪到当时正怀着孕的她身上;
更离奇的是,她被喝醉酒的邻居骚然,婆婆竟责怪她不该在那个时候洗头,说她犯贱……
小城里的都是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积攒起来,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幕布,把生活倾覆的不留一丝缝隙。
3
秀米的性情是恬淡无争的,至少作者期待将她塑造成这个样子。
所以,在面对生活带来的烦琐,秀米并没有选择让自己也成为烦琐的一部分,很多时候,她都选择了忍耐。
她需要坚强,需要咬紧牙关,很多生活中的坎坷,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人一旦跨过了沟沟壑壑,苦难也就不成为苦难了。
现在都说人间不值得,可既然来了,这人生路总归是要走一遭的。终结一条路最好的办法便是努力走完它。生命的苦难会沉淀,而幸福的片段尽管短暂如烟花,却可以深入心脏,留给我们无穷尽的回忆资本。
秀米说,“我们要忍耐,但不是成为一个被困难踩扁的柿子。”人生的况味会变成车轮的辐辏,一圈圈转动起来,便将车辙延伸至无边的旷野。
而在这个过程,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我们拼尽全力,也许仅仅只能让自己输的不那么惨。
但换个思路,如果不努力,怕就是要尸骨无存了吧。
4
当然,《薄暮》并不是一本励志书,作者也只是在用文墨编织人生的冷暖跌宕。
林培源的文风很湿冷——像是南方潮湿闷热的天气一样,诸多情愫,无从宣泄。
但毕竟那个时候的他还太年轻,《薄暮》也并不是一部成熟的文学小说,故事并没有一个完整、巨大的联系性,而都是一些比较零散的记忆。
也许现在的林培源,可以把这些零散记忆像珠链一样串联在一起,整齐有序。但就这本书看来,更像是在读散文。
不过散文也没什么不好。
正如他书中所说,人总是能够在历经岁月的迁徙和磨难后,对生活保持一颗退让和妥协的心。
成长的过程本就是不断被否定的过程,这些否定有善意,也有而已,有时来自于外界,有时来自于内心。
就像故事中的秀米一样,现在看起来,那些来自于时代弊端、封建礼教的嫌弃和耳光是那么的让人窝火,不符合现代人敢爱敢恨的雷厉风行的风格。可那时候不就是这样吗?
从前的事又哪是能用现在来说清的。
原谅时光,记住爱。
这句话出现在全书的最后一行,颇有几分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原谅那些并不是我们的意志所能左右的一切,
记住那些我们用心付出所得到的爱,
平静也是一种磨练,
耐得住,才能过得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