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 农药猴三棍 2018-11-02 22:32:00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版 记叙文1、题型一:题目设题 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全文甚至主旨方可把握出。
 B、运用修辞的题目也容易考查含
 
 思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又指……。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情感,暗示了……的主旨。或者:运用…修辞,写出……
 ②标题作用
 内容上:(同题目含义)点明……、概括……事件、表达了……感情、表达了……主旨
 结构上:是否是线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参考)形式上:新颖独特,吸引读者
 ③拟题(只要对的,不要贵的):以核心人物为题:《老王》《藤野先生》;以核心事件为题:《登上地球之巅》;以核心事物为题:《风筝》;以季节为题:《春》《济南的冬天》;以独特的视角为题:《背影》《台阶》;以主旨为题:《伟大的悲剧》;以情感命题:《爱》;以线索为题:《羚羊木雕》;寻找线索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题型二:情节设题
 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小结:完善情节链、完善变化链
 3、题型三:人物形象设题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思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句,体会作者情感,用赞美(贬斥)的语言概括。是一个……的人。从文章……看出来。要巧借文章中的词语是否要结合内容分析
 ②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侧面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细节描写:即特写镜头,以突出人物心情或品质。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③评价人物形象
 基本思路:性格特征+评价
 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模版。
 (有模板,如“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升华、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④揣摩心理
 出题类型:补写心理
 思路:明确人物此时此境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
 注意: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考试中建议用第一人称)。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4、题型四
 句子设题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
 (2)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全文设置了……的情感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等。
 中间:承上启下:与上文的……呼应;引出下文的……;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做铺垫。
 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首尾呼应,回味无穷;总结全文,突出、深化……的中心。
 过渡句的作用:
 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
 (3)描写句理解(作用)
 ①人物描写句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人物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思路:这句话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②社会环境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下文……情节。(推动了情节发展,或为下文叙事描写作铺垫)
 ③文采句赏析(表达效果)
 思路:修辞(+阐述)+内容+情感
 语言组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地写出了……的内容(动作、心理、神态等),表达了……的情感。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注意:在适当地方加上炼字内容。给整个句子以综合评价。
 5、题型五:段落设题
 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对下文起到……的作用。(结构)
 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①开头段作用
 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②结尾段作用
 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题旨;深化或升华主旨,强化作者情感;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呼应开头,首尾圆润,浑然一体。
 ③环境(景物)描写句
 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突出人物……的性格。烘托了人物……的心情等。(回答要具体)
 ④中间(非开头结尾)段落
 过渡段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只承上:总结上文……内容
 只启下:引起下文……内容
 铺垫段:为下文……作铺垫
 6、题型六:词语作用/妙处/表达效果
 常考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褒义贬用、贬义褒用;语境词等。
 方法指导:带句解词;有修辞要写出所用……修辞;有的写出……心情,表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的情感。突出了……的中心。
 注意:结束时最好有综合性评价语。
 此题型还有: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调换另一词
 解题模式:
 首先,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其次,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或哪个表达效果更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好在哪里);最后,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好在哪里)还有: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
 思路:就近、就前原则
 例如:“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微博]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这样”指的是?“这”是近指,“那”是远指。
 还有:其他词语指什么,根据语境推到判断出所指
 还有:词语是否矛盾,有些词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实际上各有所指,寄寓深刻的用意。
 7、题型七:记叙顺序设题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时间)记叙。
 作用:叙事条理分明,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完整清晰。
 ②常考的是倒叙、插叙的辨识及其作用。
 插叙的作用:这段插叙,补充了……的内容,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文章内容更翔实,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
 倒叙及其作用:有两种倒叙形式:第一种是首尾照应,中间回忆。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第二种是把事情的结果写在前面,这种形式的倒叙作用是取得设置悬念、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说明文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 看文章题目;
 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c.从主要到次要;d.从现象到本质;e.从原因到结果;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模式:方法+效果+特征
 “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分类别:把……分别加以说明,显得条理清楚
 ②引用:引用……,突出了……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强了趣味性
 ③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 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④作诠释: 对……进一步解释说明,让读者对……有进一步的认识.
 ⑤举例子:具体说明……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⑥下定义: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点,使说明更加严密。
 ⑦作比较:把……和……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的特点.
 ⑧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具体说明了……特点, 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显得生动活泼.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议论文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
 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总结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3、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5、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2 人回答
 | 
 
来自- 中国江苏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