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开始建设,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曾有明、清24位皇帝在此住过。那么历经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故宫建筑是否有过增修和改动?
明清故宫建筑对比
清紫禁城的差别是有的,但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大。自从成祖仿照南京皇宮建造了北京紫禁城,大明历代皇帝和清朝也均有改建。现今的紫禁城大体上延续同一个建筑布局,但作为两个朝代的皇宫,在某些细节上是有区别的。
明末清初,李自成焚毁了大部分的宫殿;清朝两百多年的时间里,紫禁城多次遭遇雷劈,着火,很多宫殿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明清两代的宫殿区别还是比较大的,清朝宫殿比明朝修得更加富丽堂皇,屋脊、斗拱的样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当让最大的区别要数太和殿了。太和殿最初的时候,是非常大的。明朝中后期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到了清朝的时候缩小就更加严重了。
从明代紫禁城的彩车上,可以看出墙体的颜色和柱子颜色的区别,从图上看,墙体是淡粉色:如下图,明朝的故宫:
明代的午门,明代的午门 面阔七间 加上两侧的窄廊才九间,墙体也是淡淡的粉红色,不是大红色。
另外注意:明代午门前,有六尊大象雕塑。
下图,明代紫禁城天启到崇祯年间(1621~1644)。
下图是清朝时期北京故宫平面图
明朝奉天殿(清改名为太和殿)占满整个台基,两侧有回廊,下图为对比图
明清故宫三大殿的比例,在下图中就可看出:
内饰的区别:经现在重新研究,太和殿龙椅的制作时间应为清初,大约顺治时期,而屏风的制作时间大约为康熙时期。
明奉天殿(清为太和殿)前的大典,从这里持区别就更明显
下面是清太和殿的大典,对比明奉天殿大典,清在太和殿两侧去除了明时的回廊建筑,改为防火墙
明代皇城是皇宫体系的一部分,是宫禁的一部分;清代皇城被废除,宫禁压缩到内皇城的区域,皇宫实际面积缩小。
明代皇城内宫殿众多,南池子有东苑重华宫,西部有西苑万寿宫,这些都是皇帝居住的宫殿。西苑还有宋代皇宫石头制作的“兔儿山”,其实就是西苑的一个园林,位置在电报大楼北部。在清代,这些一律被废除。因为明代皇城内宫殿众多,所以皇城是封闭的,老百姓不得进入。
明代午门与天安门之间的廊庑全部是黄瓦,皇城御道全部是汉白玉的;在清代午门与天安门之间的廊庑被改成灰瓦,皇城御道更换成青石板。这是一大变化。
明代的午门,两边的燕翅楼是箓顶的,而不是现代的攥尖顶。而且午门外的朝房也是黄瓦,中间御道是汉白玉的,而非现在的青石板。
北京皇城的建筑布局是延续了唐洛阳宫的格局。
清代将中宫皇后的坤宁宫改成了个~~萨满祭祀場所,那几口大锅和后边的烟囱,看着是心累,这应该相当和清朝风格了,在盛京故宫也看到过类似的。
明代的斗拱较清代大,出檐较清朝深远一些,虽然和唐宋比,明清都是渣(开玩笑),明清故宫最直观的对比,可以去故宫看过太和殿以后,去旁边参观一下太庙的享殿,一目了然。此外,朝阳门内南边儿的智化寺也是原汁原味的英宗时代的建筑,阴差阳错的留了下来,很有「明风」值得一去。
明代奉先殿和清代奉先殿的形制也不甚相同,此外,明代在奉先殿西侧是弘孝殿、奉慈殿的位置,清代则是斋宫和毓庆宫的位置,这处宫殿的变迁与明代奉慈制度在清代没有存在的必要有关,还有雍正帝的祭祀斋戒地点归于内廷。
紫禁城整体功能布局的改变:这方面改动还是挺大的,清代南三所的位置,明代是太子的东宫端本宫范围,神宗朝两宫皇太后并立的时候,孝安陈太后好像也住过这里,当时叫慈庆宫,而孝定李太后住在慈宁宫;东北部乾隆帝的宁寿宫和西北部崇庆皇太后的寿康宫自然也是新建的,御花园西侧的乾西五所被乾隆改了个面目全非,其中就包括那个漱芳斋,最后的最后,清末对西六宫的改动~~大的已经没法说了,储秀宫和翊坤宫合并,长春宫和启祥宫合并,直接破坏了内廷东西对称的格局,不过倒是更好住了……
明代外朝西路的便殿南薰殿,清代收藏了好多明代帝后画像。明代的画院和帝后停灵处白虎殿,清代是内务府衙门。明代的文渊阁,清代更名为内阁大库,并在文华殿北仿天一阁建了新的文渊阁。
宫殿宫门名称方面改了很多:奉天门(成祖命名)-皇极门(世宗改)-太和门(清改),奉天殿(成祖命名)-皇极殿(世宗改)-太和殿(清改),华盖殿(成祖命名)-中极殿(世宗改)-中和殿(清改),谨身殿(成祖命名)-建极殿(世宗改)-保和殿(清改),玄武门(成祖命名)-神武门(清改)……
另外皇城的承天之门和北安门也改成了天安门和地安门。
附:明朱棣时期初代紫禁城,模型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