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康熙王朝》改编自二月河的小说《康熙大帝》——二月河笔下“帝王系列”三部曲中的一部,其它两部分别是《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电视剧《雍正王朝》就是根据《雍正皇帝》改编创作。
经典不断的二月河,在中国作家圈中却是一个特例——21岁高中毕业,没上过大学,如今却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40岁开始写作,终于大器晚成,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写《康熙大帝》 每天三睡三起
距离当年写《康熙大帝》已经过去30多年,但二月河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写历史小说不能没有历史背景知识,我写的不是架空或穿越的幻想小说,而是依据真实史料的帝王系列,需要阅读大量的笔记。究竟读了多少已经记不清了,肯定不止几百万字。”
二月河在河南南阳的家
当时一家三口蜗居在南阳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平房中,“房间被我淘来的发黄的书和报纸堆得满满的,妻子和女儿要从堂屋里过都迈不开腿。”为了不使手臂沾上稿纸,他在两臂缠满一圈干毛巾。
当时家里太穷,用不起电扇,夏天太热,他就拿一桶水放在桌下,写作时把脚搁水桶里,既挡蚊子,又降温驱暑。有时实在太困,他甚至拿冷水浇头。冬天写作时,寒风刺骨,墨水都能结成冰。困意来袭时,他点燃一支香,让香烛腾起的烟雾把自己熏醒。
《康熙大帝》是二月河的开山之作。当时他天天熬通宵——晚上10点开始写作,写到凌晨3点睡觉。早晨7点半,天蒙蒙亮,他就起床点煤炉子煮粥,然后骑自行车买个烧饼吃,到单位上班。晚饭后睡两个小时,到晚上10点再起来写作。“一天三睡三起,我的时间都是偷来的。这就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沙漠旅行,疲惫不堪,但只要穿过沙漠,前面就是绿洲。”
“没人出书,我头发都掉光了”
二月河说,当时最大的困难并不是写书,而是没法出版,“写出书来往哪里投稿都不知道,找了很多出版社都吃了闭门羹。”
这是二月河一生中最焦虑的时光。“头发都掉光了。大片大片地掉。”当时的他很迷茫,知道自己能写,但写到什么样的程度够得上发表的水平,他把握不准。他非常感激当初赏识他的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
初涉文坛的二月河把研究红学作为敲门砖,给《红楼梦学刊》投了一篇稿件但却石沉大海,半年多都没见回信。心有不甘的他便给当时编委会之一的冯其庸写了一封信“讨说法”,并附上另一篇稿子。不到一个星期,冯其庸就回信了,不仅推荐刊发了二月河的文章,还建议他从事文学创作。
1985年,看完《康熙大帝》前10章后,冯其庸对二月河说:“你不用研究什么红学了,这就是你的事业。”这让迷茫中的二月河备受鼓舞。“当时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冯其庸鼓励他说,尽管写,书写出来由他帮忙找出版社。为感激提携之情,他曾拿出5000元稿费送给病中的冯老,但被退回。后来,他给红楼梦学会捐款30万元。
被金庸敬称为“凌大侠”
近日,武侠巨匠金庸永别江湖,引发回忆与感慨无数。许多年来,二月河与金庸相隔甚远却惺惺相惜。他们俩一个文心铁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个纵横历史,刻画清代帝王三部曲,一手写尽康乾盛世。
2005年,81岁的金庸与60岁的二月河曾有过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两个老顽童开心地谈论彼此的作品。金庸直言非常喜欢二月河的作品,看出二月河就是个很典型的小说里的北方人物(意谓乔峰),豪爽健谈很风趣,是个好人,愿意跟二月河交好朋友。
“当时看二月河小说的时候,最吸引和受感动的是《雍正皇帝》。本来中国写雍正的小说很多,都是把他作为反派角色来写,二月河首把雍正作正面人物来创作,使大家对雍正的处境很同情,而且也是有史据的,从此改变了国人的观念。”金庸曾如是说。
金庸说,有人称呼他为金大侠,自己万不敢当,称二月河为凌大侠,则更合适。二月河评论金庸是一个“老顽童”,从金庸的著作中,他领会了更多的侠义精神,并将其融入自己的小说之中。二月河坦言,金庸为国为民做出的贡献,更是侠义精神的体现,侠之大者也。
来源:CCTV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