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563|回复: 0
收起左侧

[诗歌阅读] 备战2019年高考之诗歌鉴赏易错手法分析六(间接抒情)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中国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5 名

发帖:NO. 15 名

在线:NO. 4 名

陆小凤 发表于 2018-10-5 20: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来自- 中国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高中语文在线 2018-10-03 08:36:5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颈联中的“丛菊”能否改为“残菊”?为什么?
2.本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在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不能。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菊花的盛开,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而且两度菊花盛开,诗人却流下了思乡的眼泪,以乐景写哀情,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衬),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悲苦心境。因此,不能改。
2.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意对即可)
【试题分析】
一、了解“间接抒情”的概念
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二、明确“间接抒情”在古诗词中的类型
1、情景交融
指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2、借景抒情
指诗人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如杜甫的《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融情于景”,明写景,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
“借景抒情”,作为抒情的一种方法,即借助于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以抒情为中心。
二者的区别是:前者表面写景,实质写情;后者写景、抒情都是明写,只是景为由、情为根而已。
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里的开头两句是“借景抒情”,诗人借故都长安的残破景象,抒发了无限悲痛的心情:昔日的繁荣荡然无存,此乃安史叛军之罪。这里体现了“景为由、情为根”的理念。第三四句是“融情于景”,灾难中的春花感于时事,露水化眼泪;被战乱吓破胆的春鸟,闻声而心惊。这里明写“花”与“鸟”,但是,一个“感”、一个“恨”字,却道破了句句在表现“人”即作者的情怀。此处的“景语”,都是“情语”。前两联诗句,重点都在抒情,而所用方法却明显不同,可见杜甫的笔法是非常高明的。
3、托物言志
指诗人借富有特征的事物来寄托、传达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
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1)“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3)“托物言志”不在内容上产生意境,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4、借叙抒情
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凉怨情。
5、借议抒情
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6、用典抒情
指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来抒情。用典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 。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用了如下典故:
(1)孙仲谋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英雄的怀念,表达了收复失地的理想。
(2)南朝宋武帝刘裕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北伐的决心。
(3)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诗人将今昔对照,内心沉痛。
前三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主战派的期望,还借此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进行讽刺和谴责。
(4)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这一典故,借古讽今,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
(5)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7、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用典抒情”与“借古讽今”的区别
用典抒情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
借古讽今是引用典故以方便于比况和寄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的心声。
借古讽今是用典抒情的一种方式,借古讽今是引用前人前事等来评论当前风气、时政等;用典抒情则是着重自己的感受,引用前人的语句或事迹来表现出来。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读 书
陆 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①。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清 明
王禹傅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注】①元元:人民、百姓。
1.下列关于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陆诗首句是说,就算没有五亩田园依然归隐,透露诗人不追求名利的情操。
B.陆诗前两句属于间接抒情,表意含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C.陆诗的三、四句细节描写真实,油灯的意象比较典型,整体表意平中见奇。
D.王诗第三句写邻家也来借新火,可见邻家比诗人家还要穷,心酸溢于言表。
E.陆诗浅易平淡,王诗平淡质朴,但是在立意上陆游一诗更关注百姓疾苦。
2.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①,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②,客来苦劝摸床棱③。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寻尺:古八只为“寻”,“寻尺”犹言“高低”、“长短”。②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斤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换卷正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③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领联采用间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对宦海生涯所经历的是非曲直无处分辩的心酸。
D.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E.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4.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①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②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须豪客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④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⑤,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刘克庄:南宋词人,其词继承了辛弃疾的爱国主义传统及豪放风格。②骢,音cōng,青白杂毛的马,今名菊花青马。③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虬须豪客:用虬须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④燕然:即燕然山。《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⑤磊块:一作垒块,《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起首三句表现了主人公精通韬略,武艺高强。“乌丝阑展,醉墨龙跳。”形容主人公展开绢素,任意挥毫,其书法矫健有力,有如蛟龙跳跃。
B.“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用典抒情。“请缨”语本《汉书·终军传》:“(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阙下。”这里借此典故,抒发了词人矢志报国,立功塞外的豪情壮志。
C.“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与“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样都运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在词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D.“怅”字统领后面四句,写出了词人未能出击强敌、勒石纪功而草草南归的歉疚之情和北望长安而不得见的怅惘之意。
E.词的下片语气陡转,充满了时代悲凉与家国身世的感慨,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6.刘克庄此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抒情方式、人物形象及思想情感等方面都有相同相似之处,请你就三个方面谈一淡。
一、
1.BD
2.陆诗:塑造了一位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从诗歌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诗人虽年老但仍坚持读书,但从第二句“本意在元元”可知,他读书为民的心志。
王诗: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从诗歌的前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是寂寞的,生活又是清贫的;但最后一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又是喜好读书的。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注意结合诗句从人物的言行等分析,第一首可根据“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概括“年老仍坚持苦学,并且读书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士人形象”;第二首根据诗中的“无花无酒”“兴味萧然”“读书灯”概括“寂寞清贫但又喜好读书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
3.CE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CD项考核手法,BE项考核内容,其中C项,颔联是直抒胸臆;E项,句意理解错误,表现的不是客人对“我”为人处世方式的不满,而是关心。
4.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诗句特征的题目。要求分析最后一联的特征,注意从遺词造句,艺术手法、情感的表达的角度分析,从句子选用的角度看,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宣示;从手法的角度看,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高情山水的生活,整联虚实结合;从情感抒发的角度看,卒章显志,表达诗人对官场生生活的无奈和愤懑,甚至产生归隐的思想感情。
三、
5.CD
6.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本词相同之处:①都使用了用典抒情(或用典、借古讽今)的手法;②都塑造了一个期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者形象;③都抒发了抱负不得伸展的忧愤之情。
【解析】本题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抒情方式”“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既是相同之处,考生可以先回顾《永遇乐》中的内容,这首词多处用典来抒情,上片中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最后又以廉颇来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再看本词,这首词也使用典故,如“怅燕然未勒”四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二是李白《金陵凤凰台诗》所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表达了词人功名未就、报国无门的怅恨。“老去”,也援用一典。《世说新语•任诞篇》云:“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其胸中积有多少垒块,多少愤懑情结。这一切无处发泄,只能对酒狂歌,以酒浇愁。从人物形象来看,二人同处南宋,都期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两首词中都塑造了这样的爱国者形象;从情感来看,两首词中都抒发了抱负不得施展志向难以实现的忧愤之情。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中国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7 06:10 , Processed in 0.219683 second(s), 4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