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徐灵丽

查看: 502|回复: 0
收起左侧

了解一下:明朝科举考试防不胜防的七大作弊手段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43 名

发帖:NO. 41 名

在线:NO. 16 名

门下走狗 发表于 2019-6-5 14: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了解一下:明朝科举考试防不胜防的七大作弊手段 原创 至简历史 2019-05-31 20:00:52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舞弊,这几乎是人类难以避免且无法否认的事实。科举考试作为古代读书人实现人生“进阶”的主要途径,自然也有人削尖了脑袋投机取巧,想法设法进行作弊,以求金榜题名,获取荣华富贵。尤其是在明朝,科举考试作弊之风更盛,作弊手法花样翻新,无所不用其极。下面就与大家聊聊明朝科技考试的七大作弊手段。




1、买通同考官
在科举考试中,有些考生会事先花大价钱买通同考官(协同主考或总裁阅卷的官员),约好答卷中的特定字眼。考生在答卷时写上约定的字眼,被买通的同考官阅卷时,依据特定字眼找出试卷,不惜压下其他好卷,全力向主考官推荐。
这种作弊的手段,在历史上被称为“关节”,较为隐秘,成功率也较高,故而时常发生,明朝周玄晖在《泾林续记》中就记载有不少此类作弊故事。
比如在万历四十六年的科考中,有一位孙姓考生花了一千五百两银子托人买字眼,同考官即将字眼交给孙某。到阅卷时,同考官找到孙某的卷子,但因为孙某所作的卷子文理不通,错漏百出,实在不堪,所以虽经同考官力荐,最终还是被主考官刷了下来,孙某只能名落孙山。
发榜后,同考官找到孙某,十分惋惜地对他说:“我已尽力帮你了,但还是没有将事办成,我们俩的命运真不好啊!”考官痛哭流涕的委屈样感动了孙某,故而事虽未办成,孙某仍以一百两银子相谢。这位考官也不白白收下这么重的礼物,当即告诉他一个好的作弊方法:“下次乡试,你不要自己作文了,还是请一个八股文高手代笔,乡试才能取中。”后来,孙某依计而行,终于考上了举人。




2、夹带材料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夹带资料进考场都是不被允许的。为了防止有人偷偷夹带材料进入考场,明朝有关部门在考生进入考场前都会进行极为严格的搜身,一旦发生考试夹带材料,处罚十分严厉。但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即便官府再如何严厉防止夹带,仍然有考生铤而走险,用更加隐秘的方法夹带资料进入考场。
据记载,有些考生为了携带方便,在科考前花钱请善于书写蝇头小楷的人,书写经义、“四书”义于金箔纸上,一千篇文章所用的金箔纸,不过一二寸厚,很容易地藏入毛笔管中、砚台底下,甚至半空水注、夹底草鞋之下,顺利通过搜身,带入考场。
这还不是最高明的,技术更为高超的是,当时有人发明了一种书写药汁,用它将所欲携入的文字书写在青布衣裤上,凉干后毫无字迹可寻,搜检官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等到进入考场后,即在衣裤上撒上一层细泥,文字立即显现出来。这种衣裤,当时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文场备用”,每副值一百两银子,有些人甚至以贩卖这种衣服谋生。




3、买通巡视官
在科举考试前,考生事先买通巡绰官(负责在试场中巡查管理的官员),让他们将书薄带入考场。等到考生点名、搜检完后,即将考生送入号房,乘机将所携带的文字材料交给考生。这种作法也很严密,旁人难以发觉。
然而,明代科举考试时,每一号房均有一名军丁把守,考生不敢放心大胆地誊录。因此,巡绰官在离开号舍时,往往会故意吓唬守军说:“这是兵部某爷的公子,要小心侍候,否则严加捆打,决不饶恕!”号军一听这是国防部老爷的公子,自然害怕,只能听任考生誊抄,而不敢加以阻拦。
更有甚者,有考生在科举前买通主考官身边之人,将所书写好的文字材料让主考官身边之人放入主考官随身衣物之中,蒙混进入考场,等考生点名入场时,再将书簿偷偷交给考生。这种怀挟十分安全又“高明”,因为科举考试虽搜检入场考官的行李,但对主考官等高级官员从未认真搜检,因而很难发现。




4、割卷
弥封又称糊名,是指在考生试卷写姓名处,由弥封官反转折叠,用纸钉固糊名,上盖关防(印章)。弥封制度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其等第”。宋真宗景德年间,弥封之法成为定制,并一直沿用到清末废科举。
弥封制度本是为了防止科举作弊,却不曾想,到了明朝,竟也被有心人利用,成为作弊的手段。此种作弊手段,叫“割卷”。
所谓割卷,就是预先买通弥封所的相关人员,让他们将平日有名的文士的卷子割下来,贴在自己的姓名之下。这样,名士的卷子就变成了行贿者的卷子,而名士的名字下根本就没有卷子了。这种作法,损人利己,十分恶毒。
比如,在万历三十四年的顺天府乡试中,就发生了割卷事件。当时,福建人马某第二次参加乡试,考完后将答卷呈送给同乡林主政审阅,文章很出色,主政认为必中无疑。然而,发榜时又名落孙山。马某十分悲愤,竟欲自谥,林主政也大为不平,派人去顺天府索要马某的卷子,然而翻遍所有的卷子,也找不到马某的。等到乡试中举的人的卷子送到礼部,才发现第四名的卷子与马某的一字不差,经法司询问,才查清是割卷造成的。




5、换卷
除了利用弥封制度的漏洞进行作弊外,明代科举还有人利用誊录制度进行作弊,即进行“换卷”。
为防止阅卷官通过辨认笔迹作弊,宋朝官府发明了誊录制度。誊录制度是指科举乡试、会试的墨卷必须用朱笔誊录。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置誊录院,乡试、会试考生的试卷需交由弥封官封卷。宋仁宗时,进一步规定,科举试卷需交由誊录所用朱笔誊写,以誊本交考官评阅,此后历代沿制。
但誊录制度也有漏洞,即考生(一般是那些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子弟)可预先收买誊录所的书写手,让书写手将参加科考的名士的卷子隐藏起来,秘密地誊录在行贿者的名下,而将行贿者的卷子誊录在名士的名下。
这种互换誊录的作法就叫“换卷”,也很隐蔽毒辣,但毕竟留有证据,不是十分有把握的作法。更为隐蔽的作法是,贿买受卷所书吏,让书吏牢记名士的姓名,等到接到名士的卷子,即将它压在各卷的底下,不马上弥封。到深更半夜后,乘受卷官困卧打盹时将名士的卷子带出来,让行贿者将答卷抄录一遍,而将名士的卷子毁弃,这种作法毫无证据可查,手段更恶毒、更隐蔽。




6、漏题
明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的试题,一般都是在考试前一天才出题,夜里边刻边印,至黎明时印完,发放给考生。这中间的时间很短,且都在考试场所封闭的环境中进行,而且进入考场的官员只允许携带不识字的家人一人进入考场,因此想要漏题的机会很少,也很困难。
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给足好处,上刀山下火海都有人去,何况区区漏题,怎么能难住有心人呢?
明弘治十二年会试,大学士李东阳、少詹事程敏政为主考官,给事中华昶弹劾程敏政将试题提前泄露给举人唐寅和徐泰。孝宗朱祐樘于是令李东阳独自阅卷,免去程敏政阅卷权。不久,给事中林廷玉又弹劾程敏政六件可疑事情,于是又将程敏政贬谪于外,将唐寅、徐泰斥还原籍。
乡试、会试漏题相当困难,而廷试泄露试题则相对容易一些。
明成祖永乐二年会试,解缙担任主考官。江西泰和人刘子钦有才气,是江西乡试的解元,解缙欣赏他的才华,曾当面答应廷试时取他为状元。但刘子钦自视甚高,大有必得之气概,对解缙很不客气。解缙心中不快,就将廷试策题秘密透露给另一位江西人曾棨。而试题又为礼乐制度方面的内容,如果不是提前准备,是难以答对的。由于解缙将题泄露给曾棨,曾棨终于获得了状元的资格。
再如正德辛未科状元杨慎,是内阁次辅杨廷合之子。当杨廷合在嘉靖初因议大礼失旨被逐时,有人便曾告发杨慎在廷试时预先知道策题,才应答得十分详细,取得了状元资格。
另外,万历庚辰科状元张懋修,是内阁首辅张居正之子,而廷试试策为张居正所出,因而将策题告诉了儿子,使儿子得了状元的功名。张居正去世后,张懋修也因此连带被削籍了。




7、攻讦
考官科举考试作弊,是一种很严重的违法行为,一旦被发觉,将被严厉制裁。因此,权贵们往往不愿担此风险,而是采取另一种看似冠冕堂皇的方法,以使自己的子侄家人中举。他们的作法,主要是“攻讦”考官。
景泰七年顺天府乡试,内阁大学士陈循之子陈瑛、王文之子王伦参加了考试,但成绩都不佳,均榜上无名。对此,陈循、王文愤愤不已,攻讦主考官刘俨、黄谏阅卷不公平,并摘取考题中有“无正统”之语 ,想以此激怒景帝,希图重罪考官。所幸景帝为人宽厚,处事有方,加上大学士高谷极力保护主考官,因此刘俨、黄谏两位主考官并未获罪,但仍钦赐陈瑛、王伦两人为举人,允许他们参加明年的会试。陈瑛、王伦因此被世人讥称为“钦赐举人”,英宗复辟后,陈循被谪戍,王文被弃市,他们的儿子陈瑛、王伦也都被除名。
通过这一事件,我们不难看出,当权大臣为子侄取中举人,不惜上纲上线,激化矛盾,可谓用心险恶。陈循、王文攻讦主考官,开了当权大臣为私利攻讦考官的先河,此后,攻讦考官的事就不时发生。
嘉靖十六年乡试,礼部尚书严嵩为排斥异己,接连指摘应天府、广东省乡试小录中的句子,激怒世宗皇帝,以至于应天府乡试主考官、广东省巡按御史都被逮问。
嘉靖二十二年,严嵩又故伎重演,指摘山东乡试小录中的句子,又一次激怒世宗,世宗乃以讥讪皇帝的罪名将巡按御史叶经逮问,以至于杖死阙下,布政使以下官员都被贬谪到边远之地。此后,主考官们变得乖巧起来,主动迎合当权者的意图。
万历四年顺天府乡试,主考官高汝愚录取了张居正之子张嗣修、张懋修及张居正之亲信、吏部侍郎王篆之子王之衡、王之正。张居正死后,御史丁此吕追论高汝愚的违法不公,并指摘试题“舜亦以命禹”以激怒万历皇帝。但继任首辅讨厌丁此吕落井下石的行为,将其谪于外郡,并没有制裁高汝愚。然而,高汝愚过多录取权臣之子的行为,亦为一些正直的人所不齿。
总之,明朝科举考试七大作弊手段告诉我们,只要科举考试成为谋取高官厚禄的敲门砖,成为决定读书人升沉荣辱的跳板,即便防范措施再如何周密,也难免会有人营私舞弊,投机取巧,且令人防不胜防。而要改变这种作弊的风气,恐怕也必须从考试评价制度入手,改变选人用人机制。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 05:15 , Processed in 0.275744 second(s), 5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