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明第一个黄金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崛起的时期。这几百年的乱世,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根基,直到现在,都还会受到影响,这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春秋时期诸侯国形势图
这个时代,也是民智觉醒的时代,有一个词叫做“瓦釜雷鸣”,这个成语意思是哪怕是瓦片或者是破锅,都会产生雷鸣般的声音,这种声音,就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呐喊。其中,很多佼佼者,开始奔走于四方,让自己的政治见解,治国大论能够让当权者听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乱世。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许多这样的佼佼者,就形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强大力量,从而推动历史的车轮,向前发展。
这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在很多历史文章中,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辉煌和骄傲。其中,《曹刿论战》足以体现一个时代的骄傲。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故事,出自左传,原文并不叫曹刿论战,只是编了一个年份,被称为鲁庄公十年。这一年,强大的齐国和衰弱的鲁国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史称长勺之战。孔子编撰春秋,运用了春秋笔法,只是记录了一句话:“齐鲁战于长勺”。
孔子之后的很长时间,不断有一些人,整理收集那些尘封的历史,不断丰富春秋的内容,这就形成了春秋三传,分别是《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最为详尽。在左丘明的笔下,长勺之战变得精彩异常,“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经典的论断,也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但当我重读曹刿论战的时候,却让我有了更多的感动,那就是一种民智的觉醒。
民智的觉醒,体现在一种自信和骄傲之中,我们从尚书中,听到了这句话:“时日易丧,予及汝皆亡。”也从孟子的口中,听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荀子的言语,更加振聋发聩:“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这种民意或者叫民智的觉醒,体现在一个布衣名士曹刿的口中,变成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的自信,带有几分张狂,却将国家兴亡,当作自己的事情,这是一种国士之风。自信,而又张狂的曹刿,面对着君王,毫不怯场。于是,就出现了“三问,三答”的博弈。
《曹刿论战》场景图
三问三答,平民与贵胄的博弈齐军大举进犯,鲁国危在旦夕,鲁庄公必然要奋起一搏,但显然,鲁庄公似乎忽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那么,就让曹刿来提醒提醒你。
曹刿见到鲁庄公,显得很不客气,这也是一个士子的骄傲,他直接问了第一个问题:“你凭什么要打这一战?”(何以战?),鲁庄公被这不客气的一问,问的有些懵,他只是很快的思考一下,顿时得到了答案:“身上穿的,嘴里吃的,我一定要分给别人,不敢独享。”曹刿只是冷笑:“小恩小惠,没有遍及到其他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服你的。”
曹刿其实心里早就有了盘算,他只是想知到,鲁庄公到底有没有想到,他很有意识的引导鲁庄公,想到一些最关键,而且最容易忽视的那一点,“民心向背”问题。可是,鲁庄公显然没有理解曹刿的引导,他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祭祀问题。
祭祀问题,在中国古代,那是头等大事,在封建时代,人们都希望通过祭祀,表现出自己的诚心,希望通过这些祭祀,让自己的心思上达天听,希望神仙可以帮助自己,保佑自己。这是一种信仰问题,我们无法说这是迷信,因为无论如何,信仰是存在的,只是很多时候,信仰都只是那些虚无缥缈的神,但当神没有了,信仰就变成了一种道路,一种主义。所以说,对于鲁庄公而言,信仰应该算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了。
古代祭祀(资料图)
曹刿是平民出身,最害怕的就是一种假大空的报告,偏偏鲁庄公就做了这些假大空的报告,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这样的东西,对于鲁庄公而言,非常有用,但对于老百姓而言,一万份报告也不如深入基层一次。曹刿很不客气的表示,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话说到这里,已经是火药味十足,但鲁庄公似乎并没有动怒,而是在思考自己还有哪里没做到位,让眼前这个士子,如此不高兴。经过思考,鲁庄公在第三次的时候,终于说出了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虽然原文很长,但我只总结两个字“公正”。
神灵的虚无缥缈的,小恩小惠是短暂的,只有“公正”,才是老百姓最想要的。因为这意味着公平,尊严,以及归属感和认同感。所以,当鲁庄公说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后,曹刿终于长舒一口气,因为他知道,鲁庄公找到了重点。
以前,我读曹刿论战的时候,只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论战上,因此,我认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才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可是,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很多年,这才慢慢的意识到,曹刿论战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句话之中。
回想起现代社会的许多事件,一个孩子扶了一个摔倒的老太太,反而被讹,更可气甚至可悲的是,法官居然说“不是你撞得,你为什么要扶?”这句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寒心,因为,人们开始不相信法律,不相信公平和正义,如果法律是为了保护那些讹人的人,而不是为了保护善良的人,那么,法律的意义何在,法律的尊严何在?如果司法官员可以厚颜无耻到这种地步,谁还会相信法律的公平呢?
老百姓已经解决了温饱,大部分人已经可以算作小康水平,那么,老百姓要的是什么,无非就是一种公正,一种安全感,希望法律可以保护善良的人。前段时间,我一直在关注见义勇为反被刑拘的事件,一直关注到见义勇为的那个年轻人,真的被授予见义勇为的称号,法律给了他尊严和认同。从这件事的发酵,我看到了一种民意的浪潮,那是一种对于善良的支持,对于见义勇为的支持。老百姓需要这种正义和公平,这才是老百姓认同一个国家的源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简简单单的十一个字,从曹刿时代,一直流传到现在,依然散发着独有的光芒,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安民的行为,也只有做出这些事情,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的支持,就像曹刿评价的那样“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当老百姓真正认同这个国家,往往可以爆发出无穷无尽的威力,往往无往而不利。
英雄的土壤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鲁迅《未有天才之前》
在读罢曹刿论战之后,我忍不住要引用鲁迅先生这段非常独到精彩的论断,因为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英雄的土壤,就好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
曹刿的那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让后世不断的传扬,仿佛已经确定,当权者是没有本事的,就好像现在的流行话,“高手在民间”。而后来在战争中,鲁庄公表现出来的“短见”也似乎可以证明,“肉食者鄙”,但真的如此吗?我想不是这样的。就好像鲁迅先生说的,天才的土壤问题。像曹刿这样的天才,必然是要有让天才成长的土壤的。而这样的土壤,就是鲁庄公提供的。
长勺之站剧照
从曹刿论战中可以看到,鲁庄公是一个很好的领导,虽然他有缺点,比如不太擅长打仗,但他作为一个领导,是相当靠谱的。就比如,曹刿见鲁庄公非常容易,想想现在,普通老百姓哪怕见一个县长,都会非常困难,可况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而鲁庄公,的确见了,而且很耐心的听曹刿相当不客气的批评。而想到前两天,一个局长的愤怒和没来由的官威,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而鲁庄公的优秀,不只是体现在他的宽宏大量和亲民,更体现在,他可以接受正确的建议。能够表现出宽宏大量和亲民,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真正把民间的建议当一回事,就会非常难。而几千年前,鲁庄公做到了,他不但接受了曹刿的建议,而且还让他参加战斗,和自己一起指挥作战,这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作为一个优秀领导,应该具备的素质。
很显然,鲁庄公也具备了。其实,“术业有专攻”,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什么都要管,而是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最害怕外行人管内行人,什么都不懂的瞎指挥。在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由此可见,鲁庄公所作所为,足以成为当权者的楷模。
长勺之站纪念碑
结语曹刿是幸运的,因为他有本事,也有让他发挥自己才华的平台。想想曹刿,再回味一下鲁迅的天才土壤的精彩论证,不禁感受到老祖宗的伟大智慧,这些智慧,在现在都散发着光芒。我们东学西学,学了许多年,却发现真正的智慧就藏在两千多年前发黄的文字中,需要我们挖掘学习,然后发扬光大。
附录:参考资料:《左传·庄公十年》
《未有天才之前》
《尚书·商誓》
《孟子·尽心下》
《荀子·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