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讲述《长安十二时辰》是怎么诞生的,他对剧版这点最满意 新闻晨报 2019-07-10 08:25:00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徐颖
由易烊千玺、雷佳音、周一围等主演的古装悬疑剧《长安十二时辰》,自开播后口碑迅速炸裂。被很多网友认为是今年“最好的古装剧”。 这部制作精良、剧情精彩、演技炸裂的优质古装作品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它背后的男人马伯庸又是何许人也?作为原著作者,他对该剧最得意的是啥? 文字鬼才马伯庸 马伯庸(人称马亲王),其实火了已有十多年。 他最初尝试创作,可以追溯到1998年,那时他还在上海读大学。在一个名叫《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论坛上,他和网友们自娱自乐开始了原创之路。
他的出道作品是以三国为背景的谍战小说《风起陇西》。此后又推出了《风雨<洛神赋>》、《三国机密》等代表作,被网友们称之为“考据型悬疑文学”。 2012年,马伯庸新作《古董局中局》问世。这部以古董文物鉴别收藏为切入点,讲述一个家族一千多年来,守护国宝历程的小说,迅速俘获了读者的心。 写作之余,马伯庸还“兼职”做着微博网红。他不仅是个微博红人,还是个知乎活跃分子。
而《长安十二时辰》,他的最初构想竟然来源自知乎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 最满意该剧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维度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后,得到观众好评,也引发了历史爱好者的考据癖。
当被问及对该剧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时,马伯庸回答,我对这部剧最满意的地方,就在于它提供了足够丰富的维度。 “比如,看这部剧,喜欢甲胄的人,可以去探讨甲胄的造型;喜欢服饰的人,可以去了解、研究服饰;喜欢剧中长安城建筑的造型的人,可以去讨论哪座建筑属于那段历史,像不像……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一个点,然后去做深入探讨。网上也已经出来好多篇服饰、建筑、道具的历史考据文章。这对一个剧来说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马伯庸说。 对话马伯庸
Q:原作的诞生有何故事?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为何将年代设定在了大唐? A:这本小说最早的灵感是有人在知乎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刺客信条发生在中国会是怎么样?”当时我就开了个脑洞,如果是发生在唐朝的长安城里会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然后写完之后觉得这个光写一个短篇有点可惜了,就开始往下扩成一个小说,越写越长,最后变成目前的这么一个东西。 所以,创作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写我一直心目中梦想的长安城。因为唐代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代,尤其是盛唐的长安城,全世界的不同种族、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习惯和习俗,同时具体到一个城市里来,是一个非常壮观,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所以说长安城实际上超越了时代,是一个会存在于中国人心目中的永恒之城,给它写一部传记也是我的梦想。
Q:小说和剧最大的看点是“死囚”张小敬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保护长安城百姓。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确实有其人吗?你如何运用真实历史人物?运用历史? A:张小敬这个人物就是历史人物,在《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中就有记载,但是就有一笔:“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这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在我写的这个故事中,大唐的历史也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 我写东西从来不去改变真实的历史,而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找到一些小人物,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努力。我只能够让小说的桥段和小说里的人物去迎合这些真正的历史。唯有如此,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才有质感。 所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小说放到历史中去。我觉得一定要尊重历史本身的规律,也要尊重历史本身的事实,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有说服力。 Q: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画面感非常强,有浓郁的影视风格,是否做了贴近影视化的尝试?对你影响最大的影视作品是什么? A:其实,小说没有在做影视化的尝试,而是把影视作品的很多技巧应用在文字写作中。所以,才会有很多读者在阅读《长安十二时辰》时,感觉好像在看影视画面。 对我影响最大的影视作品太多了,没有办法去排名。但是,看好莱坞电影以及欧美电视剧会发现,很多导演,都做到了一点,就是足够简单,足够好看。那么,简单和好看之间到底该怎么结合好才精彩。这是我从这些作品身上学到的东西。
Q:有评价说《长安十二时辰》在密集的反转和紧张节奏书写中,牺牲了对人物的深度挖掘?你认同吗? A:密集反转和紧张节奏下,人物深度还是可以再做挖掘的。我觉得一个高明的作者,他可能用几句话、几个小桥段,整个人物就立住了。 至于《长安十二时辰》有没有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原著作者没有办法评论,交给读者自己去判断就可以了。 Q:写三国故事、大唐故事、古董探秘寻宝,这些作品的特点都是知识点丰富。你是不是写一部就深钻进去研究哪一块历史?在你脑子里能储存这么多知识?怎么调出来运用的? A:我会在这些小说里面放置大量的知识点,但其实我并不是特别精通这些历史知识。在写作之前,我会花大量的时间去查资料,然后再把这些资料消化,化为己用,放故事情节里去。 其实,对于每一段历史,我也没有那么内行,真正我觉得需要做的事,是虚心一点,多去请教专业人士。
Q:有人说你是将历史进行通俗化的一个写作者,你认同吗?合格的通俗小说作家的作品应具备什么特色? A:我确实就是一个通俗化的历史写作者。我希望能够把学术界高深的历史知识,通过轻松的表达方式传递给大众,让大众对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对于写作者来说,并没有什么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的区别,写作者只是诚实地把自己所想写的东西表达出来。至于阅读起来是什么感觉的,这是读者自己的判断。 Q:怎么看你的长篇小说《三国机密》《长安十二时辰》与历史的关系? A:我的小说只是把历史知识点用更好、更有意思的方式传达给大众,这是一个关键。我觉得,没必要端着架子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一定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载体,去了解历史,要么是一本精彩的小说,要么是一部好看的剧,让大家对某个时代产生兴趣。那么,愿意往更深处去了解的人,可以借这个契机取深度学习。 我认为,文艺作品就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历史入门的钥匙。
Q:《长安十二时辰》的热播,让更多人知道你。但最近看到有篇文章写道,你不想太火,是这样吗? A:作为一个普通人,当然很关心外界对自己的评价。但是,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外界的影响很小。写作不会因为外界评价的改变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外界流行写言情,我就去写言情,外界流行写权谋,我就去写权谋。这是不对的,而且也做不到。写作者能做的就是写自己擅长的东西。 Q:小说的最后围拢在“守护长安”这样一个命题下面,尤其是里面的人性价值观让人记忆深刻。对此,你有何考量呢? A:任何一个小说呀,最早考虑的绝不是情节或者人物,最早考虑到的一定是它的主题或是情怀,那么从情怀生出人物,从人物再展开情节,这是一个小说创作的规律。 在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最早是就知乎的一个问题写了一段,当我正式开始写的时候我首先面对的就是我想表达什么思想,其实有很多的选择。最终我觉得这个故事一定是现代化的故事,它讲的一定是现代人所关心的,也就是守护,而且守护的是这些平民,而不是那些高官贵族。那么主题我最后定下来就是——守护这座城市,守护城市里这些普通人。根据这个主题,我衍生出来相关的人物,让这些人物自己走起来,人物走起来衍生出相关的故事,这就是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
Q:尽管借鉴了美剧讲法,但《长安十二时辰》讲述的仍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传统故事。你觉得应该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故事,并让这些走出去? A:我觉得讲好一个中国传统故事除了要注重技术上的内涵,也要注意外来的包装。中国茅台虽然非常好,但叫草包金,外面包的很差,让人觉得好像不值钱。其实中国文化也是这样。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非常深厚的内涵,有自己的体系。 那么我们在推广这些内涵给我们下一代,给更多的国境之外的人,就不能简单地只去考虑它多符合历史,多符合史实,文化内涵有多深。因为这就很难打动别人,真正打动别人的始终是一个好的故事。那么我们通过好的故事,通过这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创新,把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出来,我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推广传统文化的方式。
- sccm 9天前
《长安十二时辰》一开始看头3集,会觉得有些情节莫名其妙,随着故事发展,逐渐发现前面铺垫严谨而紧凑,起承转合一气呵成,堪称中国版24小时。3天连续看了16集,情节环环相扣,你会关心靖安司内鬼是谁(17集预告)、替徐宾之死感到不值(17集预告)、龙波到底是谁、闻染为什么会龙波合作、张小敬的生死。
回复 ⋅ 3条回复 3
- 扬州石头鱼 10天前
其实金庸的射雕三部曲还有碧血剑鹿鼎记书剑恩仇录。部都是一样把人物安在历史的缝隙里
回复 ⋅ 1条回复 10
- 边界状态 10天前
创作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写我一直心目中梦想的长安城。因为唐代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年代,尤其是盛唐的长安城,全世界的不同种族、不同的文明信仰、不同的习惯和习俗,同时具体到一个城市里来,是一个非常壮观,让人觉得美好的地方。所以说长安城实际上超越了时代,是一个会存在于中国人心目中的永恒之城,给它写一部传记也是我的梦想。
回复 3
- insulated-千 10天前
2002年往前,上网的都是文化人,往后就是礼崩乐坏的过程
回复 ⋅ 2条回复 12
- 张磊8342 10天前
看十二时辰小说,节奏和场景调动有看丹布朗作品的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3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