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以“分享”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导引】
对命题作文,尤其是独词题目(如习惯,尝试,忙等)的审题,须把握两点:
一是补全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可以说,凡由独词构成的命题,往往是隐性命题,即其字面虽无空缺,但意思不完整,而所缺部分又是行文时不可绕过的“坎”。“分享”就明显缺少主语(与谁分享)和宾语(分享什么)。这补出的部分,将是文章的主体内容。
二是较为准确的解读题目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分享”的解释是:和别人分着享受(幸福、欢乐、好处等)。由此可见,“分享什么”是有所限定的:即除上述三项外,还可“分享”――胜利果实,美味佳肴,美妙音乐,自然美景等等;而有些东西是不能称之为“分享”的,如写成“灾难”、“悲哀”、“痛苦”等,那就不是“分着享受”,而是“分着难受”了,那属于“分担”。
明白了上述两点,构思立意就比较容易了。
2
以“于无声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写作导引】
“于无声处”的字面意思是“在没有声音的地方”。标题的隐含信息是“在那没有声音的地方”“怎么样”,展开即:在那没有声音的地方,(你)看到或听到或感到或想到或发现了什么?
于是,文章的思路就是,选择一个“无声”的对象或场面,通过对此所见所闻的描述,来展示所感所思,来表达主题,寄托情怀。当然这个“无声”的对象或场面,不能只机械地解读为“没有声音”,也可指默默地、静静地、秘密地、无私地从事的某件事情或某项事业,也可以指某种微弱地声音或某种孤独地的情怀等等。
可以写历史: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百姓“道路以目”“莫敢言”,沉默中酝酿出“国人暴动”;可以写古迹:万里长城蜿蜒于中国北方,“无声”地诉说着那遥远的故事。可以写文学:李后主“无言”独上西楼,“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琵琶女“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写自然:雪落有声,花开有音,蚂蚁有对话,蚯蚓也歌唱,大自然于“无声”处有大音,这需要我们人类用心去倾听去呵护,才能使我们美丽的地球村处处和谐,生机永存。可以歌颂奉献精神:地下特工深入虎穴秘密地展开着一场场看不见的战争;科技精英隐姓埋名,大漠深处写壮志,造出“两弹”惊世人;清洁工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充当“城市美容师”;天下父母,为了子女,无“微”不至献爱心;邰丽华们求真求善求美,于无声处练就《千手观音》,美轮美奂,震撼人心。也可以反思现实问题:面对歹徒行凶,众人噤若寒蝉,于无声处发人深省!
总之,对于此题,切合“无声”是前提,联想发掘是关键。就是一定要把“无声”背后的内涵“挖”出来,给人或深思或启迪或震撼,收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效。
语文新思维原创(第一篇首发于《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