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水煮鱼

Maxx

herinspace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查看: 317|回复: 0
收起左侧

探秘电脑SATA接口:线缆数量减少11倍,传输速度提升5倍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1 名

发帖:NO. 31 名

在线:NO. 8 名

谢晓峰 发表于 2019-7-28 21: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探秘电脑SATA接口:线缆数量减少11倍,传输速度提升5倍 原创 存储极客 2019-06-25 19:42:27
现代电脑中有很多接口,譬如USB、SATA、PCIe,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使用串行技术传输信号。下图是SATA数据线和对应的电源线。


相比它的前辈——80针的IDE并口数据线,SATA串口数据线只有7根线,但传输速度却更高,这是为何呢?一起来跟存储极客扒一扒并行被串行技术取代背后的技术原理。


SATA数据线中实际用于数据传输的是两对差分信号线,分别用于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所谓的双通道SATA数据线,其实就是一个发送通道、一个接受通道。与传统的一根信号线配一根地线的做法不同,差分传输在两根线上都传输信号,这两个信号的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接收端比较两个电压的差值来判断数据的内容。


差分信号线需要尽可能地等长、等宽、紧密靠近。在下图东芝TR200固态硬盘的拆解中能够看到,成对的差分信号在PCB走线上靠近在一起。


抗干扰性强是差分传输的优势,串行SATA虽然比并行IDE数据线的线对数量少,一次传输的数据量小,但SATA可以大幅地提高传输速率,实现比并行IDE更高的带宽。


从2000年提出SATA 1.0到现在,SATA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目前仍是电脑中使用最广泛的硬盘接口标准。SATA接口的固态硬盘以低成本、高可靠性站稳了脚跟。尤其是以东芝TR200为代表的新一代3D闪存固态硬盘具备了极高的性价比优势。


不过,串行技术虽然提高了数据传输率,但依然面临着自己的性能天花板,当SATA发展到3.0版本6Gbps传输率之后遇到了瓶颈,如需更高的性能就不得不转向PCIe通道。


PCIe虽然也使用串行技术,但它可以通过多通道来翻倍提升传输带宽。我们平时看到的x1、X4、X16就是指1个、4个和16个PCIe通道。


由于使用PCIe通道,M.2 NVMe固态硬盘可以发挥出比SATA更高的性能。读写速度提高只是其中一方面,真正提升使用体验的主要还是NVMe协议带来的更低读写延迟。


PCIe双通道设计同时降低了制造成本和工作时的发热量,独特的MCP多芯片融合封装技术也令东芝RC100成为当前不多见的M.2 2242迷你NVMe固态硬盘。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0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暂无主题推荐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2 06:14 , Processed in 0.245395 second(s), 5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