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诗云呓语 2018-10-11 20:24:17
原创: 莒风 吾爱汉语 今天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这一概念 2、了解“古文”的界限 3、了解文言文与“诗词歌赋”的界限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这一概念 教学难点:了解“古文”的界限 教学过程:1课时 在初中文言文的考试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点:1.实词,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2.虚词,包括虚词的指代意义、组合意义、连接作用和语助作用; 3.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5.断句及句读;6.文言文的翻译;7.概括分析类题型;8.应知应会古代文化常识;9.基于理解内容开放探究类题目。这些知识点,我打算用16个课时的时间来讲一遍。 什么是文言文?这个问题,是我们在讲文言文时不可逾越的一个题目,我没有什么更深刻的见解,所以在这里还是转载魏兆凯的《浅谈文言文》,细细读来,不无裨益。 (高中)语文课本增加了许多文言文篇目,其中大部分篇目要求学生背诵。这个变化说明新教材加强了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同时对高中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什么叫“文言文”呢? 文言文又叫古文,这个“古文”可不是指所有古代的文章。在中唐时,有两个大文豪韩愈和柳宗元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为什么叫古文运动呢?因为那时在文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是被称之为“时文”的“骈体文”,这是一种在六朝时风行的讲究对仗、饰词、用典的近似韵文的文体。韩柳逆潮流而动,大胆地提出要恢复“古文”先秦两汉的文言文,所以叫“古文运动”。“古文”就是文言文,具体地说,就是指先秦的文言散文。这场运动,到了宋代,才在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的努力下得以完成。至明代,以归有光为首的“唐宋派”古文家把韩柳欧苏等八人称为“唐宋八大家”,这个“家”就是指“古文家”,亦即“散文家”文言散文家。 那么何为“文言”呢?这得上溯到商周时代。商代的文献资料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那只不过是一些祈语卜辞,算不上文章。真正能称得上文章的是我国最早的散文著作《尚书》,“尚书”者,上古之书也。《尚书》是记言的古史,里面的文字很难懂,韩愈称之为“诘屈聱牙”,其中主要是虚字(语气词)用得少。到了春秋后期,记录语言的文字里,出现了大量的“之”“乎”“者”“也”等一系列虚字,在记录语言上达到了“无不达己意,无不喻己情”的妙处。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大变革。这种含有大量虚字的书面语,在当时被称为“雅言”,有一点像今天的“普通话”。用“雅言”写的文章就是“雅言文章”,后来统称“文言文”。“文”与“雅”同义,“文言”就是“雅言”。当时与“雅言”相对的是“俗语”和“方言”,“雅言”是吸收了各地“方言”中最好的部分及最共通的成分而形成的书面语。所以,“雅言”不仅适用范围广(当时各个诸侯国)而且文人争而用之,成了规范化的书面语。写文章不用“雅言”,必然会“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左传》)。孔子可以说是最早运用“雅言”写作的人,《论语》是“雅言”散文最早的范本,其后的历史散文(如(左传入国语》入《国策等)和诸子散文(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都是用雅言写的散文,即正宗的文言文。 文言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虚字结构行文古人云“之乎者也矣焉哉,七字摆开好秀才”,可见虚字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古人作文,必须在运用虚字上狠下功夫。据说古代有一位学生写作文不会用虚字,老师在作文后面批道:“当而不而,不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意思是说,当用“而”字你不用“而”,不用“而”字你反而用“而”,从今以后,算了吧!算了吧!这位老先生用虚字批评学生不会用虚字,可谓用心良苦。古人作文,注重虚字,此例可见一斑。 文言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词汇丰富(主要指实词)。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也统了文字—“书同文”。但统一字形比较容易,统一字音词义就困难得多了。由于许多字词来自各诸侯国,就必然出现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一义多字的现象。也正因乎此,汉语的词汇大大丰富了。直到现在汉语词汇里仍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字、多音字同义词、多义词。当然,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文言文时感到困难的地方。 文言文在古代统称“散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与之相对的是“韵文(主要是指古代的诗歌辞赋等,骈体文也属于“韵文”)。文言散文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它由起初的语录体(如《论语》《孟子》等)发展到带有题目的完整篇章。由于散文终究是以记录语言为职责的,而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要求,在不断地变化着,要充分用文字表现出来,就需不断吸收口语中生动活泼的成分,来提高文言文的表现力。所以说,“雅言”虽与“方言口语”相对,但绝不能相脱离。西汉的司马迁在写《史记》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这素材不仅是史料,还有大量的方言口语(即人民群众的语言)。读司马迁的《史记》,在了解古代历史的同时,还得到了语言文学美的享受。司马迁的散文是很典型的文言文,是历代散文家们极力推崇的伟大典范。 尽管文言文在不同朝代的写作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当时的一些方言口语,但它的基本行文形式,一直与方言口语保持着较大的距离。也就是说,几千年来,方言口语不断地在变,而作为文言散文的书面语几乎没什么变化,直到“五四运动”时,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如果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那么到现在我们还在写文言文呢。当然我们学习文言文也不会这么费劲了。 注:魏兆凯,字瑞旋。号卧牛居士,笔名夙望。中学高级教师。曾担任安徽省巢湖市第三中学教导主任,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现已退休。曾任中国语文教学联谊会理事,《语文周报》《语文报》《作文成功之路》等多家报刊特约编辑、通讯员,曾发表论文近百篇,参编专著8本。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2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