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完美的索尼Z1笔记本是否真的完美无暇(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3/09/29 10:38 太平洋电脑网 | | 文/太平洋评测室 左强 SONY进驻中国市场屈指一数有两年在即了,从开始单一的产品线,到现在更多的系列,随着产品线的逐渐丰富,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VAIO的梦幻般的阵营。虽然比其它品牌来得晚,但来的是时候,市场切得准确,再加上索尼其家电数码类产品用户忠诚度的根深蒂固,非常人性化的产品风格与时尚的时代感观无一不是索尼攻占消费者眼光的制胜武器。而今年年初全新设计的Z1系列溶合到中国的产品线中,对消费者来说,尤如极度诱惑的性感尤物般,让消费者欲罢不能。究竟这个Z1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呢?在挑战自己的诱惑度的同时,笔者将和你一同来理性地认识SONY Z1。 设计篇之外观 整体写真
视觉相当明锐的典雅黑白色 打开显示屏,视觉相当明锐的典雅黑白色,加上主板上盖板的Z型曲线从前端一直延伸到最后,明显在放肆地展现其扰人的曲线,以及傲气十足的腕托与键盘嵌合组成的主机上部分。
非常自信的外壳表面 液晶上面板,非常自信的外壳表面,以往立体感的SONY标识在Z1上被取代了,同时着重点缀索尼笔记本电脑产品的VAIO LOGO。
笔记本电脑一贯的屏扣没有了 从上图四面我们可以依次发现,笔记本电脑一贯的屏扣没有了,使得正侧面每一条线都更显大流畅大方,从左右侧面就可以窥见Z1最大的产品特点--Z型线条所烘托出来的曲线如何与侧面组件进行溶合。机身依然采用了前低后高的18度倾斜面。 好了,从整体几个图片,我们大概知道了Z1的产品风格。现在我们逐一细化到每一个面的每一块组件来继续了解Z1的设计小组如何把Z1进行艺术品般的塑造,从细小的分析我们来看看人性化又是如何继续沿承在Z1的设计风格里面;没有绝对的完美东西,Z1在哪些地方会存一些设计上的不足? LCD上盖板 在上面的整体图片的写真当中,你也看到其上盖板的面容了,看上去整个感觉就是非常地自信,材质采用的依然是塑料合金PC/ABS,这种抗冲击能力、耐温性良好,再以金属效果的喷漆处理。仔细观察其面板表面,就会发现,工序方面做得相当不错,非常的精细。 正侧面 在正侧面最主要的改变就是把屏扣去掉了,与TR系列的产品一样,把翻开与合上雷同了双屏的手机的效果,因而可以不要通过屏扣来把屏与机身紧紧合在一起。到接近合上时,因为转轨的力学设计,会产生更小角度的拉力,从而自动合上,并紧紧合在一起;翻开到接近180度的时候,又会有向更大角度的张力,从而会自动弹开。且不去探究其转轨是如何设计而得以这两种力的产生,这种手机上翻合效果运用到笔记本上面,合理与否,这完全要用户去习惯。笔者在这里要建议用户,在合上的时候,用手护住屏,特别是在只是合上屏暂时离开机子的时候,因为本子还是在运转的,在合上那刻如果不用手护住,以减少那种自动拉力的话,对硬盘来说不是件好事情。而翻开的话要好些,因为平常用户在使用本子的时候,也不会把屏翻开到180度的状态。如果用户在特殊环境需要用到时,还是要小心用手护住屏,因为惯性的原因,很可能主机会随之有小幅度的弹起。笔者在测试过程中做了多次翻/合测试,发现这种设计对于暂时性的不习惯可能会是吃力不计好的事情。对本子本身的外壳损伤用户倒是大可不必担心。 左侧面 接口方面就不多作介绍,这些都是常用的不能再常用的接口了,唯一的不同时,PCMEDIA卡的小盖板不是通过小弹簧来盖住接口的,而是利用上下在垂直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盖板自身的重量搭在接口下边缘。关键还是来看看其Z型线条的设计与侧面接口是如何进行非常有协调的溶合的。从下这张完全侧面图,只能看见其曲线的伸展。
完全侧面图 我们把接口部分进行局部扩大,来看看融合在曲线里面的接口又是如何安置的。
融合在曲线里面的接口如何安置? 非常明显了,结合整体的图片,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比以往的方方正正的本子,多出了约2cm宽的边缘,而这多出的部分,并没有给本子承担任何其它的部件布置,能说它多余吗?又不能,因为这多出的部分形成的整个主机宽度,刚好与14.1寸的屏,达到尺寸大小上的等同。这里就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思考了,SONY设计部门当初的设计,是先有这个曲线边缘而把屏加大来适合主机尺寸呢,还是先有屏的大小而加上这个边缘来迎合屏的尺寸?答案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单从外观设计上来说是成功的,因为这是得以Z曲线的产生,也使得Z系列产品的外观上的一个全新风格。这不仅在外观上是一个创新,在设计的思想上无疑是一种超脱。然而从实用性的角度,在笔者的测试过程中发现,这个并没有实际用途的边缘可能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这个边缘的存在,使得一些要用到这几个接口的外接设备使用起来有些不便,比如说两个USB接口,如果要插入一些外观尺寸稍大一些的设备的话,可能会受到边缘的阴碍。再一个接口与接口之间的间隙显得有些太拥挤了。在设计方面,但愿SONY的设计部门应该首先从实用的角度来进行外观上的创新,这样才会更赢得用户的认同与掌声。 右侧面 左右侧面的整体造型一模一样,只是组件与接口的不同。从图中可以发现,在右侧面只留有一个MODEM接口。而前半部分是combo光驱,最后透明的圆形就是开关按钮,以及散热系统的排风口。
左右侧面的整体造型一模一样 为了适应右侧面整体的外观,光驱的面板侧直接取缔了前半部分的侧板。因此,光驱面板是一个斜面。这样设计外观上似乎更显得统一简练一些,没有过余的缝接,面板突破以往长方形规格而赋予不规则的侧面。从实际运用过程中发现,在按光驱出仓键时,没有传统形状那么来得方便,需要适应以后,才会感觉自然。再通过局部的扩大来看看后半接口与开关部分的情况。 通过局部,可能最显眼的部件就是这个电源开关了。设计得很漂亮,透明的水晶塑料按钮,再以不锈钢的铁环镶嵌,在开机运行状态,透明按钮发出浅绿色灯光,如图所示状态,在黑色的机体上尤其显眼。开关与排风窗中间为MODEM接口,用黑色软皮胶塞住,以在长久不使用时防尘。在边缘部分,为了不让使其显得多余,这边特别地把Wireless电源开关灯与电池充电状态灯做在了这里。
Z1的TouchPAD几乎与腕托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 看到TouchPAD了吧?这次Z1的TouchPAD几乎与腕托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而且颜色还与腕托的颜色一样,凹陷的描边比腕托平面低1mm。而左右键更是绝无仅有,金属长条的黄金分割线就把左右键给做出来了,合适的深度凹陷效果,使得左右按键更有质感。现在整个腕托显得再简洁不过了。我们更不再去担心TouchPAD里面会藏烟灰躲蚊子了:)。左右按键在使用上没有什么不妥,同样操作起来可以轻松自如。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有滚动按键在网页浏览上会很不习惯。来看看这个特殊的TouchPAD的局部写真。
图为:TouchPAD的局部写真 键盘也是Z1比较有特色的一大组件之一,键帽的材质偏软。而且击键的落差比较小,在笔者的输入击键操作中发现,开始使用会非常不习惯。键帽的支架设计不是传统的X型支架了,而是一种比较新的支撑设计,而且这种设计会使得噪音减到最小,不会出现长年使用后,键会有因微小器件的老化而产生摩擦,使得击键噪音的产生。我们来看其键帽支架的局部扩大图来认识这个美丽的支架。 传统的X型支架,因为摩擦触点三处,而且要击下的时候支架间相互触碰有轻微的噪音产生。而现在这种摩擦触点只有两处,而且相互咬合的方式并不产生声音,所以,这个键盘在击键输入时没有噪音的产生,就是得益于这种支架的设计。比较仔细的读者,如果想像力丰富些的话,两边的支架在按键击下状态时的咬合方式,俨然是热恋情人的KISS;),这种键盘笔者无法查证其是不是第一次运用在Z1上,从现在大部分本子的键盘还是X型的支架来看,这种设计应该会慢慢沿用开来,虽然非常小的击键落差初使用不是很习惯,毕竟舒适的按键与噪音的减小是本子笔记本键盘的发展方向。
|
机身底部 在机身的底部,没有任何的小盖板,也就是说,内存与硬盘这些部件都封装到了主机里面了。不过,这也是SONY一贯的风格,不是第一次出现在Z1上面了。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除了几个用来散热的窗格以外几乎就没有其它的部件。所以在硬 件的升级方面,就不是非常方便。
电源适配器 Z1的的电源适配器,做的是比较漂亮而且又非常有个性以及实用,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其接口处,镶以与主机开关机键一样的浅绿色光环。在接上电池接通过的情况下,这个发光的外环在晚上看起来更漂亮的浅绿色。在开机状态下,如果用电源进行供电的话,开关与这个外环的光相互辉映,看起来比较漂亮。你可能还想不到这个独特的设计还有一些实用性吧,事实就是如此。也许你有过把电源接在办公桌下面的经历,往往要钻到办公桌下面去看其是否插好,而这时这个光环就发挥了作用了,现在你只需要看看这个光环是不是亮的,就知道电源现在有没插好了。还可以吧?来看一下图:
只需要看看这个光环是不是亮的,就知道电源现在有没插好了 而适配器的外观也是以往的SONY机型所没有出现过的外观的,做成方方正正扁长方体形状,着实看上去非常的苗条了,不是以往的那样看起来很笨重。
适配器的外观也是以往的SONY机型所没有出现过的外观的 电池 Z1采用的是4400毫安的大容量电池,以保证在离开电池的使用状态下能够有更久的持续工作能力。 设计篇小结 Z1的设计篇全部介绍完成,在Z1的设计方面,整体来说,做得非常棒,虽然有些细节部分没有结合实用来进行更规范的处理,但是人无完人,再怎么完美的东西也有其另外的不足存在。而这些是不能否定其在总体设计的合理性的,毕竟在很多方面,Z1还是充分体现出以用户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没有说单纯地为了时尚个性而为所欲为地进行单纯地包装。比如键盘支架的改进、TouchPAD的使用起来更舒适等,都是在为用户着想。而右边接口存在的拥挤,多出的边缘容易上灰尘等,都是可以在用户的理解下改用与之能够更好地兼容的外接设备。而在底部外壳没有把需要升级的部件开出小盖板,这一点也许用户更可以放心了。在写到这一点的时候,笔者拨打了所在地的几个SONY售后维修站进行过咨询,在保修期内进行升级的,都是免费为用户升级,而且接线员同时也说,也可以视情况而尽量不收取用户的任何费用,只是用户在升级配件的时候,只需要跑一下腿把买好的配件拿到维修站,一切由他们帮你完成了,这是不是可以解除你的日后升级的忧虑呢?如果设计分为7分,笔者愿意为其打上6分,你呢? 硬件篇 作为一款高端的产品,在配置方面,一向都是出手大方的,往往都会把含有最新技术都运用到里面去,来产生一个强悍的高端形象。Z1在进行了外观上成功的设计以后,在硬件的搭配上,有没有让其时尚的外观不至于掉色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下Z1的硬件参数表,然后就某些主要的硬件进行简要的介绍。 硬件 | 详细参数 | CPU | Pentium-M 1.6GHz/1M L2(销售机子可能为1.5GHz) | 芯片组 | Intel® 855PM+ICH4 | 内存 | 512M DDR集成、一个扩展内存插槽、最大支持1GB | 硬盘 | 60GB/4200转 | 显示卡 | ATI MOBILITY™ RADEON™/16M显存 | 液晶屏 | 14.1”SXGA+(1400x1050) TFT 彩色液晶显示器 | 音频 | 使用AC97芯片, 兼容Windows 声音系统, 立体声扬声器 | 通讯 | 兼容V.92、V.90MODEM/10-100M网卡/Wireless 802.11a/b | 接口 | 显示输出接口
USB2.0接口 x 2
i.LINK (IEEE1394)接口
耳机输出接口(立体声)
麦克风输入接口
10/100M以太网接口
调制解调器用电话接口
MagicGate Memory Stick™记忆棒插槽
PC卡插槽
扩展槽接口 | 电池/电源 | 可充锂电池 | 尺寸大小 | 约316 x 23.8(最薄部) x 247.4 mm/约2.1kg(装有电池时) | 操作系统 | 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简体中文版 |
内存 Z1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集成了512M DDR的内存,而预留一个扩展槽,最大可扩展到1GB,扩展空间在使用上是绝对足够了。 硬盘 标配60G的硬盘,在其它的机型当中还是比较少,而唯一的不足是,采用超薄日立硬盘当中4200转规格的。我们来看看这个硬盘的一些参数。 型号 | 容量 | 厚度 | 碟片数 | 缓存 | 转数 | ATA100 | 重量 | DK23EA-60 | 60GB | 9.5mm | 2 | 2048KB | 4200 | 支持 | 95g |
从这块硬盘的参数可知道,Z1并没有采用性能最好的60GN5400转规格硬盘。 显示卡/屏 Z1在显卡的采用上,显得有些小气,还在用M6级别的ATI,让14.1"SXGA+(1400x1050)的LCD没有发挥的余地,这也导致下篇测试中3DMARK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Z1还会有下一代产品,但愿在显示卡的选择上会有所改进。SXGA+(1400x1050)在14.1"的LCD上面,表现得比较出色,更宽幅的显示范围,更大的视角,对于在网页浏览、图形处理、多媒体上会充分显示出其优势。 通信 在迅驰机型当中,无线网络的功能是少不了的,兼容V.90与V.92标准两种电话线路,可以让经常往返于多个国家的用户,在拨号上网方面提供支持。我国使用的还是V.92标准电话线路,而在其它国家还有V.90的电话线路标准。以往有的朋友在国外拨号总是断线,就是电话线路与MODEM的兼容性存在的问题所致,而Z1则完全不会有这种情况产生。 尺寸大小 在设计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其机型整体是一个前薄后厚的设计,为的是输入设备键盘有一个更好的角度面对用户,以在长时间的文字输入工作中,始终都会感觉舒适,尽量减少手腕的酸痛,这一设计目前已在其它品牌的机型中都可以看到。Z1虽然看上去比较纤体,可是从实际的尺寸数字来看,显然有些庞然大物了。幸好连电池在一起的重量才2.1KG,所以说,也不算是很重,毕竟那是14.1的屏呀。 测试篇 最后,我们又拿各种各样的测试软件拿来对Z1进行一番考验了,在进行一天一夜对其不折不饶的测试之后,得到的数据,算是比较满意,从硬件篇里面可以看到Z1在硬件的搭载上,除了显卡太勉强外,其它各方面都显得相当的大方,比如集成512M内存,这可以在同楼机型很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我们当然希望Z1在性能上不要辜负众寄于的厚望。 为了测试的公正性与得到数据最小误差,在进行每一个软件的测试时,系统都是最新的系统,Mobilmark因为测试要两次充电,两次测试时隔了12个小时,而其它软件都是关机间隔2个小时再运行下一软件的测试。CPU没有进行固定频率,而是让其充分发挥迅驰CPU的特点,自动调频工作。在光驱的测试里面,DVD与CD光碟都是最新没有划痕的原版光碟。另外,3Dmark2001因在Z1测试过程中报错,通不过测试,所以在3D性能方面的测试没有分数,笔者与各读者一样感到遗憾。 测试环境:Windows XP Pro English Version +SP1 测试软件:1、Mobilmark2002 2、PCmark2002Pro 3、NeroDVDspeed & NeroCDspeed 4、Sisoftware Sandra MX3 Mobilmark2002我们来看看其测试结果的得分截图: 从结果的报告中,性能得分为155分;平均响应时间1.27秒;电池持续工作时间得分:187分钟。不知道这个分数对你来说是不是还满意,性能155分,相对于高端的机型来说,偏低了,低于高端机型165分的平均水平10分。而电池的时间得分,也是中等水平。平均响应时间,笔者最开始估计,应该在1.18秒的水平的。这里单纯数字的概念上的结果,不知道你是不是能有一个对Z1在性能上的高低把握。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参考本评测室以往其它机型的分数,但同时要注意硬件的配置要在同一水平了。 PCmark 硬盘的得分,足可以显示出HITACHI硬盘在性能上的一点点优势,虽则是4200转的硬盘,但得分较高。而CPU的得分表现一般,内存得分比较出色。 NeroDVD Speed & NeroCD Speed SONY自家的光驱在自家的本子上面,表现如何呢? 在DVD方面,原版的DVD影视光碟,平均的读取速率3.01X,峰值在3.98X。CD数据读取的平均速率则在930X,峰值为12.07X。光驱的表现出来是为平均水平,没有多大的惊喜。 Sisfotware Sandra我们来看看Sisfotware Sandra对Z1的各项测试结果怎么样。 1、CPU Arithmetic Benchmark 通过对比图中其它类型CPU的数值来看,Pentium-m 1.6MHz在Z1上的表现相对比同频率256L2的P4来说,甩开一个等级,与P4 2G 256L2几乎不相上下。在浮点数方面,P-M 1.6M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2、Memory Bandwidth Benchmark 在带宽整型数处理与浮点数据处理上,分别得分为1990MB/s、1997MB/s,分数上基本是维持了855PM芯片组与PC2100内存芯片的平均水平。同样也是表现得不像外观那样傲气十足。 3、CPU Multi-Media Benchmark 在多媒体指令方面,整型ISSE测试出来的数据为8383it/s,而浮点的结果则为9826it/s。 4、File System Benchmark C盘的分区为NTFS格式,容量大小为10GB,结果的表现却是非常让人吃惊,18938KB/s!!!要知道这个数值在大多数5400转的硬盘里面,都很少能达到这个数值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找一些5400转硬盘的得分,你就会为Z1的硬盘表现,大为惊叹了。 测试篇小结 测试篇的完成,Z1的全部评测也就完成了,从设计篇到硬件篇或多或少我们对测试的结果都基本心中都有一个分数,而实际的测试结果除了在File System Benchmark中的结果让笔者惊喜外,其它的得分情况基本保持在平均水平,有的甚至低于平均水平。最为遗憾的3DMark没有通过测试,不能够测得M6在Z1里面的表现。 总结 在拿到Z1的时候,笔者更多的是担心,担心不能够把其非常清晰地从外观、性能上给朋友们一个非常好的介绍。而现在虽然可以这里为它作最后的一个总结,但笔者还是对整篇介绍上没有太多深入而感到遗憾。反反复复把整篇文稿看了几篇,总是有力不从心般感觉。 不管如何,Z1在笔者手中已经完成一系列的测试,从外观设计,到硬件搭载,性能测试三大篇中,笔者力求客观、严谨,以便呈现在读者们面前的是一个原汁原味的Z1,其中笔者的一些浅见只是笔者个人的一些见解,而作为读者的你,当然要有自己的想法,拿你自己的眼光去看待Z1,去认识Z1,去评价它各方面的优缺点。这样,笔者也算是成功完成了对Z1的介绍。因为我的目的就是让你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 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 4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