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了,梁晓声的《人世间》、陈彦的《主角》、徐则臣的《北上》、徐怀中的《牵风记》、李洱的《应物兄》五部作品获得该项殊荣。然而,这五部作品在豆瓣读书中的评分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只有一部《人世间》评价较高,评分最低的《应物兄》仅获得6.7分,其作品评论中不乏嘲讽和贬低之声,这样的作品是如何评选出来的呢?
每逢茅奖开奖,都会引起一波文学爱好者的关注,还记得大学的时候看影片《芙蓉镇》,带给我很深的感触,后来就去拜读了古华的原著,也了解了茅奖这一奖项,之后每一届奖项公布的时候,都会去关注一下,像上一届的《繁花》也是评价比较高的作品,但是今年的作品真的是差强人意。
除了梁晓声的《人世间》,另外四部作品的评论区都有嘲讽之声。尤其是《应物兄》,已经上升到对作者的贬低了,这对于一部整整写了十三年的作品实在是不应该。而作为评选出这些作品的平台——茅盾文学奖,就处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为什么经过细心筛选的获奖作品口碑却一般呢?
究其问题根本还是出在奖项本身上。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作家网中关于茅奖的评奖标准:
从获奖作品来看,茅奖的奖项评判标准大部分还是偏向于体制内的标准,而“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一标准似乎影响力不大,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时候,就有很多声音说这是中国作家协会“体制内的狂欢”,而且遍观这些年来的获奖作品,你会发现,茅奖评选出的作品销量都不高,而且大多都不被大众所知。
其实中国近现代并不缺少优质的、被大众所喜爱的长篇小说,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无中生有》、《一瓣河川》等,但是这些文学作品都未被纳入到茅奖之中。
从个人感受来说,我对茅奖既充满了向往,又掺杂着一些轻视,还有一些可惜,总觉得近几年的茅奖已经丧失了它应该有的精神和意义,有一丝变味的感觉在里面,而且这么多届以来,茅奖评选出的作品感觉都很单一,就是大家都很相像,没有那种耳目一新或者出人意料的作品出现。
本来之前十分期待《应物兄》的,从它的简介来看,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来写作,这是一个有别于之前的获奖作品的,同时又磨砺了十三年,其文笔和内核应该十分强大,结果竟然是“见面不如闻名”。
茅奖已经设立了38年了,在很多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也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但是发展至今,茅奖真的应该开始进行反思和改革了,如果不跟随时代的脚步,不考虑大众的感受,那么这个奖项慢慢的也就是自娱自乐了。
结语:文学在和谐社会、和平年代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作为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应该在已有的优质基础上,融合当下的新元素、新文化,改革创新原有的评选机制和评选标准,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参与到其中、让更多的作品和作者融入进来,真正的做到大众化、年轻化,重新定义它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