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北京,除了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著名景点紫禁城故宫,以及让人闻“味"丧胆的豆汁儿外,似乎就没有什么让其他人一提起北京就会想到的代表物了。而今天要说起这道驴打滚,相信许多人听到的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是东北三省,却不知道这道听上去似乎是炖煮荤菜的"菜",仅仅只是一道美味而简易的传统甜品。
是的,著名北京小吃驴打滚里面没有驴肉,就像鱼香肉丝里面没有鱼,老婆饼里面没有老婆,狮子头里面没有狮子一样不可思议,而关于为什么驴打滚会叫这样的名字,那就我们今天要说的。
一、驴打滚的历史传说驴打滚起源于东北地区,那个时候还是叫豆面卷子的驴打滚在北方商队的带领下出现在了北京,豆面卷子当出现的那会还没有后来驴打滚的名字,说是当年的权掌天下的慈禧太后,因为吃腻了宫中的食物,下令让御厨做点新鲜的玩意呈上来,慈禧太后要是吃的满意了,便重重有赏,但若是做不出来便就满门抄斩。当时掌管御膳房的是一位江姓的厨师,江厨师顶着巨大的压力翻来复其的思索了几日,最后决定将上次自己回家时尝到的豆面卷子做出来呈上去。
江厨师抱着忐忑的心态做好了豆面卷子刚打算端出去的时候,一位名叫小驴子的公公进来催促,两个人相撞最后让做好的豆面卷子落进了黄豆粉缸里面,重新做已经来不及的江厨师最后硬着头皮将裹着黄豆面的豆面卷子呈上去,没成想慈禧太后倒觉得甚是不错,询问江厨师菜名的时候,江厨师看着一旁侍候的小驴子,张口便来了一句”驴打滚“,就此闻名北京。
当然了,比起着一种说法,现代的人们似乎更喜欢另一种关于驴打滚的历史传说,每年暑假都在各大卫视重播的《还珠格格》可谓是一代人的童年经典回忆,当时许多的的女孩都为了剧情中主角们的爱恨情仇叹而兴,后来更是在看到了美丽的香妃与心上人不得不分开的时候痛哭流涕。
据说香妃被乾隆纳入后宫后就一直郁郁不乐食不下咽,这让喜欢香妃的乾隆颇为恼怒,下旨让御膳房做出能让香妃吃的下去的食物,厨师们绞尽脑汁送上了山珍海味却依旧没有被香妃吃下去,无奈的乾隆只能够让人从香妃的故乡为她带来吃食,就在这个时候香妃的心上人也跟着香妃来到了紫禁城内,听到了民间关于乾隆新宠的种种事迹后,思念香妃之余也不免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这一点与在深宫中的香妃联系,于是便为宫侍送上了满洲那边的吃食,最后呈到香妃的面前,香妃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自己与心上人最喜欢的一道甜品,思念心上人的香妃打起精神吃了一口,这让乾隆格外的高兴便问宫侍这是何菜,机敏的宫侍想到入宫前看到驴在黄尘中打滚的模样,于是张口便道“驴打滚”,自此驴打滚承载着一代君王的乾隆对自己香妃的喜爱,流传到民间。
二、驴打滚的起源虽然关于驴打滚的传说故事有许多种,但事实上有据可依的说法是因为驴打滚在黄豆面中翻滚蘸取面粉的模样,同驴在地上黄尘翻飞的模样相似,于是智慧的劳动人民变为这道简单美味的小吃起了一个诙谐有趣的名字,让原本就好吃的驴打滚更加的有趣起来吸引客人。
就连在清人作者雪印轩主所写的《燕都小食品杂咏》中都有诗写到“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就连张江裁所写的《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中也有记载称”驴打滚,乃用黄米粘面蒸熟,裹以红糖水为馅,滚于炒豆面中,使成球形。燕市各大庙会集市时,多有售此者。兼亦有沿街叫卖,近年则少见矣“,表明了驴打滚这道小吃的火爆程度,是最热闹的庙会中的必备品。
都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说起驴打滚北方人或许还能够明白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道小吃,可南方人就不一定了。就我所知许多南方人在听到驴打滚这道菜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觉得残忍,因为他们以为这道菜是像烤全羊一样,将研制好的驴串起来放在火上烤时不时的翻转才会叫“驴打滚”,却不知道这道看似荤菜的“菜”其实只是一道“名不副实”的老北京传统小吃。
三、驴打滚的价值驴打滚作为由北方传到北京来到美食,代表着的是当时中国贸易经济的交流发展,承载着的是南北方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标志。驴打滚现在已经是北京标志性的小吃之一,关于它的历史故事也引来了不少的游客好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而说起驴打滚本身的营养价值,原料中含有江米的驴打滚虽然富含极高的热量,但是其制作的材料却是富含营养,其中的主要食材江米就是属于温和的滋补食材,能够补充气血强身健体,包含着维生素与人体内重要的钙和铁。虽然驴打滚作为一道知名的甜品,但是却也是一道老少皆宜的传统美食,或许驴打滚对于减肥中的少年少女们和还处于换牙期的小孩子有一些不太友好,但是本身来说甜而不腻,香而不油的驴打滚确确实实是来到北京后,绝对不可以错过的一道营养美味的著名小吃。
四、结语驴打滚和其他“名不副实”的菜品一样都拥有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它承载着南北方文化的深入交流,让内陆的人仿佛透过这道简单的驴打滚看到了塞外的绝佳美景,虽然感受不到那种自由的策马奔腾时随着强劲分流迎面而来的漫天黄土,但是品常一下甜爽清新的裹着黄豆面的驴打滚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参考文献:
1.雪印轩主《燕都小食品杂咏》
2.张江裁《燕京民间食货史料杆》
3.唐鲁孙《中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