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364|回复: 1
收起左侧

[随身听 磁带 唱片] [转载]个人关于前端相关的整理(略杂,纯粹个人用)の小...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 名

发帖:NO. 3 名

在线:NO. 30 名

常务管理员 发表于 2019-8-28 07: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转载]个人关于前端相关的整理(略杂,纯粹个人用)の小不点DP_I篇[size=0.75em]2015-03-03 11:29阅读:155
[size=1.06em][size=0.75em]原文地址:个人关于前端相关的整理(略杂,纯粹个人用)の小不点DP_I篇
[size=0.75em]原文作者:绅hen士tai


正文:
这次听感选用了以下器材:
播放器:DP_I / 新耳放卡(by小不点)
PCM-M10 (SONY)
耳塞:ME10-EX(by WIDING)
ER4B(Etymotic)
MG-LJ05ES(by 牙仔)
MDR-E868(SONY)
耳扩:STB3-Pro-V3(by僵尸)
AMP-10(by WIDING)
首次选用两条耳塞作听感分享,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选用的两款耳塞。
ME10-EX:
这是一条综合素质相当高的耳塞,只要前端驱动力足够,且有一定素质,ME10-EX基本能适合任何音乐类型,对音乐的适应性相当强。特点是,声场宽广,整体分析力优秀,三频平衡,声音的润泽度良好。但因对前端音源有一定要求,所以在音源的选择方面有自身的要求。但推好的ME-10EX,绝对是一款相当优秀的产品。
ER4B:
相信不用我过多介绍了,这是陪伴着我时间最长的耳塞,也是我最喜欢的耳塞之一。ER4B拥有良好的全频解析力,声音通透明亮,所表达出来的背景漆黑干净。在良好的前端下,ER4B三频平衡大气。也是最满意的一单元动铁耳塞之一(另一条是ER4S)。
MG-LJ05ES
这是一条完成度极高的手工耳塞,可以说是ME10-EX的前身。但未被量产。阻抗和ME10-EX一样,声音素质与ME10-EX同级,由于声音染色少,低频量感不多,高频延伸极佳,细节丰富,声场平坦,所以在播放古典音乐有较佳的效果。这也是现在的第一主打耳塞。音乐味较ME10-EX淡,对音乐适应面较ME10-EX窄。
MDR-E868
这条SONY“8”系列的次顶级耳塞,采用蓝宝石振膜,能回放出清晰通透的声音,低频量感少,速度快,中高频信息量高,是一条适合小编制及女声播放的耳塞。因为停产已久,加上不是“8”系列的旗舰,所以没有被很多人所传颂。但也因为声音别树一格,所以这里特别地选用了MDR-E868作为这次试听分享的其中一员。
另:也因为ME10-EX需要回收重新升级,所以要赶在回收之前完成这篇听感。同 时也想感受一下,ME10-EX和小不点DP_I的配合能否擦出火花。所以这里才选用ME10-EX作为听感分享的主打耳塞。另外两款耳塞,也各选一首音乐作品分享给大家。谢谢!
【PART 1】
(一)<绿袖子> 带给大家的第一首音乐是,属于Vaughan Williams的作品<绿袖子>
这是一首英国的民谣改编的。其实喜欢古典音乐的朋友,应该对此曲并不陌生。这是一首旋律略带忧郁清雅的乐曲。由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Neville Marriner(内维尔-马利拿)指挥。
选用耳塞:ME10-EX
选用耳扩:STB3-PRO-V3
PCM-M10:
经过反复试听后,给我感觉是,当时用MDR-EX1000听,PCM-M10给我的感觉不错,尤其是直推。今天再一次试听,但手上的耳塞改变了,ME10-EX整体素质比MDR-EX1000高,尤其是全频解析力及声场。毕竟是高阻耳塞,所以这次选ME10-EX试听的全曲目,听感分享只能采用耳扩搭配。PCM-M10配搭ME10-EX感觉声音的力度感稍稍不足,声音略偏软,密度感不及DP_I。声场横向宽度不及DP_I广。开端的笛声,PCM-M10的空气感良好,笛声的金属质感很强,弦乐声音略偏薄,密度感再没对比的情况下良好,但当两台播放器AB之后,PCM-M10声音的密度感就比下去了。弦乐和管乐的齐奏时,乐器声音的分离度良好。录音声场在未做比较时属于较宽松的等级,当AB之后,两者声场宽度及深度都达到良好的水准。乐器发声点定位略靠后。三频衔接良好,低频量感不多,力度感一般,有较佳下潜,低频收放速度一般,中频润色不多,但AB之后,感觉密度感一般,高频细致且有较佳的延伸,但中高频衔接处作了一点衰减。
DP_I
两款设备在整体分析力方面都相当出色,DP_I的声音解像和定位较佳,乐器声音的线条感及层次感较PCM-M10更鲜明一点。声音通透且细节丰富。AB后给我感觉DP_I对声音的收放速度控制力较PCM-M10更出色些。尤其是低频方面,DP_I低频更加干脆,下潜深且量感适中。比较之下,PCM-M10的低频偏软了。中频方面,DP_I的中频润色要较PCM-M10多,中频温雅和润,这个估计得益于它的耳放卡,我手上这款新耳扩卡,中频的润色较之前老卡多。高频方面,彼此都能做到高解析且听感疲劳度较低。横向声场及纵向声场两者实力相当。正如上面所说,DP_I的中频会略为突出,所以提琴的声音及长笛的声音都较PCM-M10靠前。声音分离度,两者都有上佳的水平,但乐器齐奏使,PCM-M10声音表现有点飘,相反DP_I却下盘沉稳。两者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于低频的力度感及中频的声音风格。其他方面这首曲里面彼此差距不算大。
小结:
小编制室内乐而言,两款播放器都有良好的表现。细节感丰富,解析力良好。只是密度方面PCM-M10会稍微逊色。声音润色方面,PCM-M10也稍不及DP_I。但还好,两者都不算重口味的那类型。DP_I三频均衡,声音润泽度较佳。声场方面,由于是室内乐,场感宽深度会比一般流行录音强,两台播放器对场感的反映都很到位。较明显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声音的低频表现方面。
(二)Gold und Silber, op.79
这是一首大编制的音乐,属于圆舞曲一类,选自BMG出版的DAS WALZER-PARAD
选用耳塞:MG-LJ05ES
选用耳扩:STB3-PRO-V3
PCM-M10
这首大编制的乐曲,聆听所带来的感觉和前一首差异较大。而且大编制乐曲,对器材的素质要求也相对更高。记得在聚会时略略比对了一下PMC-D50和PCM-M10,两者中,前者更适合古典音乐的播放。PCM-M10听感更舒适,较适合流行音乐。PCM-M10在演绎大编制乐曲时,声场不算太宽,乐器的细节感良好,但乐器齐奏的时候,感觉场面稍微有拥挤了。比较之下,结像力稍稍不及DP_I准确,高频圆顺且延伸良好。中频密度感尚可,但当两台播放器比较之下,PCM-M10的声音密度不及DP_I。低频方面,PCM-M10有一定下潜,但力度感不算强,在两者比AB较下,PCM-M10低频稍稍偏软。声场宽度及深度与DP_I之间比较,两者实力相差无几,PCM-M10稍稍平坦一点,或许和它的中频相对直白有关。整体解析力两者算是旗鼓相当。听感上差距较明显的,在于低频的力度感方面。
DP_I
大编制乐曲,DP_I在音乐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方面同样不逊色,我手上的DP_I是新卡,据DP_I用户们所说,新卡比较适合人声,但后来老卡到手才明白,LINE OUT是与新卡老卡没什么关系的。DP_I在动态方面,感觉仍未能把乐曲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神韵发挥到最极致。仍有一点点舒展不开的感觉。乐器齐奏时,稍微有点繁乱。条理性和PCM-M10水平相约。恰好地,而PCM-M10感觉更擅长于流行乐一类,对这类大编制古典,PCM-M10稍稍有点力不从心。而DP_I,算是可以应付这种大棚音乐,起码在营造出来的氛围上,是可以让我接受的。在两者比较之后,DP_I在低频烘托方面,会稍优于PCM-M10,高频延伸两者相差不大。两者高频都不属于飚捍型的一类。但高频不乏细节。PCM-M10高频的听感方面,金属感稍稍强些。中频方面,PCM-M10相对直白些,DP_I的中频较为温润。小提琴更为柔润亮泽,听感上AB比较之下,PCM-M10略微偏干而已,两者差距不算太大。低频方面,两者区别在于,PCM-M10低频略微偏软,这点,在倍大提琴奏乐时即能感受到。DP_I低频力度感较佳,量感方面,两者都不算过。声场及空间感,DP_I与PCM-M10都在伯仲之间。PCM-M10横向声场略略平坦一点,但声场宽度两者差距不明显,纵向声场却较DP_I略微逊色。空间感彼此相距不大。音乐整体的细节感,两台播放器都有较佳的表现,而且彼此之间的差距不大。
小结:
两款播放器在这个环节中似乎都变现得不算太理想。或者不能完全归咎于播放器。耳扩,耳塞也要考虑进去。而这里的MG-LJ05ES配STB3-PRO-V3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听感分享里,算是一个新的配搭。之前听过老朋友的新耳扩,感觉更适合推ME10-EX。尤其是大编制的音乐。不过,一直习惯了STB3-PRO-V3,也只能在这里起用它作为首选。这首歌里,在乐曲群奏的时候,两款产品在声音分离度及条理性方面都稍有不足。尤其是达到最大动态的时候。PCM-M10低频力度感相对较弱,烘托略为不足,从而使得动态变化时,音乐的那份澎湃感觉未能充分体现。声音整体略微偏软。大编制,两台播放器都没有占到什么优势。
(三)<楼上来的声音>----张学友
带给大家第三首歌是属于张学友的一首流行曲---<楼上来的声音>。属于2001年的一张广东话专辑《天下第一流》的第一主打歌。歌曲属于节拍轻快的歌词却略带压抑的感觉。
特别地,在老朋友那里拿到最新的耳扩AMP-10的完成版,加上STB3-PRO-V3没有带着身边,所以,接下来的曲目,将采用这款新耳扩作为试听的耳扩。
选用耳塞:ER4B
选用耳扩:AMP-10
PCM-M10
选这首歌作为流行音乐分享,除了因为喜欢张学友的歌之外,这首歌我觉得无论歌词及旋律,都不错。而且张学友的演绎,能让聆听者贴切地体味出歌词及歌曲所表达的神韵。正如先前提到的,PCM-M10声音的金属质感不错,但其实它的数码味并不高。PCM-M10下的吉他很有质感,尤其是开端的一小段。弹弦,钩弦及扫弦,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能清晰准确地让聆听者感受到。第一段基本是人声和吉他的配合。PCM-M10对于声音的定位及分离度都做得不错,人声略靠左前。吉他较人声偏后,在右后方出现,但在第一段高潮处,另一把吉他则出现在左前方,位置基本与人声平行。这里特别留意一下人声。PCM-M10的人声不算染色明显的那种,配合ER4B,感觉还是不错。人声的厚度适中。第二段,加入了bass,PCM-M10下的bass量感不算多,有较佳的下潜,而这首歌所反映出的低频,力度感不像上一首歌那般略偏软了。最后高潮部分的几下bass,在没有AB比较的时候,听感是不错的,AB后,感觉PCM-M10的低频下潜仍有待提升。力度及量感都稍逊于DP_I,收放速度则可圈可点。最后是声场部分。这首流行乐的录音声场不算很宽,听起来就明显感觉到在录音室的感觉。PCM-M10声场虽不算很宽,但没有压抑的不良感觉。整体听感是比较理想的。
DP_I
开端的几下吉他声,DP_I的听感较PCM-M10稍稍温润,而且有点点模拟声的味道。吉他手扫弦,钩弦的动作同样清晰。人声部分较PCM-M10稍稍靠前一点,人声的润色较PCM-M10好,但不及PCM-M10直白。声音密度感稍高于PCM-M10。同样地,和PCM-M10一样,吉他及人声的定位都十分清晰准确。声音的结像力两者实力相当。略为不同的是,DP_I所表达出来的吉他腔鸣音会较PCM-M10稍稍重一点。这里值得细说的是第二段,第二段高潮加入了低音后。DP_I与PCM-M10之间低频的差别开始可以慢慢地反映出来了,DP_I的低频下潜会更加出色,而且低频力度感会较PCM-M10强,量感也较PCM-M10多,两台机器的低频收放速度相当。而最后高潮部分,沙锤的比较,两者在细节上都能很好地反映出沙锤每一下节奏强弱的变化。比较之下,PCM-M10会略偏暗一点。声场部分,两者声场差距在这首歌中,不算太大,DP_I的声场宽度会略微宽了那么一点。而这首流行乐,录音的声场整体上不算太宽。
总结:
还是在于低频部分,DP_I的低频量感及下潜都会略胜PCM-M10,声音较为温润,尤其是人声部分。PCM-M10声音更直白一些。在低频方面,两者的差别还是相对明显的。DP_I低频力度及量感都比PCM-M10更充足些,两者的低频收放的速度都不算慢。速度感都不错。低频下潜方面,DP_I会较为优秀一点,如盲听,PCM-M10的低频也已经不错了。整体上,两者在流行音乐这个环节,都有良好的表现。
(四)让我想一想
带出的第四首音乐,属于一首带着魔岩音乐风格的歌曲,属于陈绮贞初出道的作品<让我想一想>选自陈绮贞的国语专辑《让我想一想》。
陈绮贞的声音,属于那种轻柔纯美的类型,有青春女生那种清纯甜雅,但这首音乐的风格却有一点偏向于摇滚风格。是一贯魔岩的风格。配合陈绮贞的这种声线,其实也许有些朋友会觉得别扭,但这里我却觉得是一种挺有创意的组合。
选用耳塞:ME10-EX
选用耳扩:AMP-10
PCM-M10
吉他,电吉他,低音吉他,鼓,贝斯,keybord这些乐器组成了这首歌的音乐伴奏主体。歌曲的前奏就是贝斯,吉他与电吉他三种乐器作为先锋。PCM-M10所反映的乐器声音,虽润色不多,但这首歌中,也不能算干,听感和质感都不错,乐器间的分离度良好,能清晰辨别出三件乐器及其声音比例,距离,定位等分布。这首歌里,不再觉得低频略有不足的感觉。或许是和录音有一定关系。但或许是音乐文件的问题,这首歌低频仍有一点点硬。乐曲第一节末端及过度段的那小节手鼓的声音,虽然分离度是不错,但略微偏干了。贯穿整首歌的电吉他质感很强烈,木吉他的腔体鸣音不算多,但回收的速度也不算很快,能较好地表达出木吉他独有的味道。人声部分,陈绮贞的声音湿润度刚好,声音比较中性。这个应该也得益于ME10-EX,毕竟ME10-EX的中频会比ER4B及MG-LJ05ES稍稍温润些。中高频在这首歌中不是什么亮点。这里也就没什么可谈了,声场上,通俗流行类的录音声场本来就不宽,在这套系统下,也就那样了,声场不算平坦宽广,但亦未至于狭窄细小。乐器的定位及与人声间的分离度基本让我满意。这首歌让我刮目的是,这套组合,播放这首歌,听感不错,除了低频轻微有一点偏干之外,其他部分都感觉良好。
DP_I
DP_I给我的感觉是,声音略较PCM-M10活泼点,跳动感略微强烈些,但以上这些,都不算什么明显区别。差距不算太大。同样地,比较刻意地对比了前奏部分。发觉在吉他扫弦这个动作上,在DP_I的演绎下,扫弦的力度会稍稍轻一点,两台播放器的细节基本是一致的,PCM-M10扫弦的声音相对略略明亮一点,力度感稍稍强一点。DP_I则相对轻柔些。贝斯的强度,DP_I略较PCM-M10大,但低频未至于过量。低频的弹性好,力度足,且有较佳的下潜。人声部分,DP_I会相对湿润一点。在这首曲里,这套器材配搭,PCM-M10的人声会相对中性一点。到了第一段末端,特别再次留意了一下过渡段部分,手鼓干脆利索,但没有PCM-M10那般略偏干。电吉他的质感与PCM-M10相当。但密度感稍稍较PCM-M10高。高频这里同样不作比对,这首曲能达到高频部分的段落基本没有。最后对比了两台播放器的声场。说实在,两者的声场都不错,而且彼此的横向宽度都实力相当。DP_I在声场的纵深方面略略优胜一点。但差距仍不算明显。整体上感觉DP_I在配搭这套耳塞及耳扩,播放这首歌,会比PCM-M10温润,但对于陈绮贞这种风格的人声,其实PCM-M10或许会更合适一点。
总结:
两者又再一次让我审美疲劳了,其实两台播放器都很出色,特别在通俗类乐曲方面,不管男声或女声,都有上佳水准,两者区别仍在与低频和密度方面。但因为PCM-M10的人声相对直白一点,所以在这套组合及聆听这首音乐的前提下,我个人觉得PCM-M10听感会更加适合些自己。人声相对中正平和一点,DP_I的人声密度感虽略为优胜,但人声略偏甜。如喜欢人声略为和润的朋友,或许会选择后者。乐器的演绎方面,两台播放器都带来高水平的演出。DP_I密度好,质感稍强。PCM-M10相对平直,但高频声音略略带金属质感。喜不喜欢,好与不好,真的要看聆听者自己的口味。
【PART 2】
第一部分已经完结,接下来是听感分享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是比较两台播放器的耳机输出(PHONE OUT)部分。
选出的第一首音乐,相信老一辈的朋友都很熟悉的一首歌,虽然是一首香港流行乐,但我自己很喜欢。也是儿时经常听的一首歌。温拿的经典作品<千载不变>。选自《宝丽金88极品音色系列-温拿》。很特别地,原来这张号称用24bit技术重新处理原录音母带的CD,在1998年出品的CD,居然采用我个人最喜欢的ADD格式制作。这个和其他的同系列CD碟不同。ADD制碟方式,即模拟录音数码混音数码制碟,虽然前期录音母盘仍采用模拟介质(磁带),但制作后期采用数码处理,ADD模式结合了模拟技术和数码技术的优点,使音乐除了保持录音原本的清晰度,也能保证聆听者拥有良好的听感。是模拟与数码结合的平衡。
器材:
耳塞:MDR-E868
音源:DP_I(新耳放卡)
PCM-M10
PCM-M10
咋听真有点以前模拟设备的感觉,PCM-M10听流行曲的感觉实在不错。耳机输出口听感上和LINE OUT接耳扩还是有一定区别,人声不再像先前那般直白,且带一点干涩。但整体上,中频染色不算明显。由于歌曲是1988年推出的,所以无论是乐器或人声,录音方面,数码感都不强。从鼓声,电子琴,到电吉他等等,细节都不错,但声音颗粒感不明显,听感有顺自然。这里还特别地比较了一下CD,感觉EAC抓轨的WAV文件在中高频处有点毛躁。齿音控制略较CD原盘差。盲听时,我个人感觉PCM-M10配搭MDR-E868听男声不算薄,也不算厚,刚好。只是低频下潜一般般,但这和耳塞及录音也有一定关系。高频也是适中,不算过亮。比较之下,PCM-M10的中频密度稍不及DP_I,但人声距离感相对DP_I略近。低频方面,这首歌所反映出来的,两台播放器低频都不过量,且均有较佳的质感及下潜。直推的低频其实不算差。AB之后,PCM-M10低频的下潜稍弱于DP_I。横向声场略较DP_I窄,但声音不算紧绷,听感仍算宽松自然。
DP_I (新耳扩卡)
说实在,其实两台播放器的差距并不算太大,整体听感上,DP_I其实相对较为冷静一点,PCM-M10听流行曲真的不错。有自己的特色。DP_I声音的结像会相对好些,量感不多,人声质感不错,尤其是这只专为聆听人声开发的新耳放卡(DP_ I 耳放卡II)人声密度感,结像力,以及人声的细节度都相当理想。AB对比之下,中频润色不算多,听感较PCM-M10自然一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低频。两台播放器的低频差别在于低频的下潜,DP_I下潜稍稍深一点,量感方面两者差距不大。这首歌高频基本可以忽略。而听流行曲大家都很关心的另一个问题---“齿音控制”,两台播放器在这个音乐文件中,用MDR-E868播放,所反映出来的情况大致类似,都有些微齿音问题。在可以齿音均可接受的情况下,PCM-M10齿音相对DP_I略重一点。声场方面,DP_I左右端横向声场略略宽于PCM-M10,声场也相对平坦一点。而在声场比较时,发现两台器材的声场的完整度及自然度都达到良好水平。
总结:
这首歌的录音虽然属于1988年的模拟录音,而当时也就是使用ADD制碟的初期,所以模拟味还是不错,尤其是人声方面。但此曲的低频不算多,所以听感上,不算浓郁。两台播放器所表现出来的,都属于声音细腻,声场完整,细节丰富,颗粒感不强,听感上带有模拟味道的感觉。但细细比较后,在中频的差别还是存在的。齿音上的差别,人声密度的差别,结像清晰度的差别等等。DP_I的中频相对较PCM-M10优秀。感到惊喜的是,两台播放器对中频的染色都不算大。整体上还是比较干净的。而两台播放器在声场方面,都有出色表现,虽然播放的是流行乐,整体宽松自然,没有丝毫局促压抑的感觉。而就流行曲而言,可以所两台播放器都有各自的特点。DP_I声音染色相对少,声音密度较佳,SONY的PCM-M10声音细节丰富,但齿音稍重,声音的润色更明显一点。
今天继续听感分享的撰写,但ME10-EX因需要寄回更换新版线材,故不能继续加入听感分享。所以,接下来的听感分享部分,只能用ER4B作为第一主打耳塞。
PO直推部分,第二首分享给大家的音乐,是一首古典音乐,属于莫扎特的作品Concerto for Oboe and Orchestra in C major K314 MOZART,双簧管协奏曲K314。选自《Mozart / Complete Wind Concertos》 ( <莫扎特管乐协奏曲集> ),由著名的室内乐演奏团体,奥菲斯室内乐团演奏。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新耳放卡)
PCM-M10
PCM-M10
和先前LINE OUT接耳扩类似,PCM-M10的声音细节度相当好,而且高频纤细但不干涩,尤其是在古典音乐的播放。听感比较舒服。这里特别留意了一下双簧管的那部分,PCM-M10对音乐细微部分都反映得很到位。乐手每一下吹气,换气都可以清晰再现。双簧管的声音质感及润泽度良好。声音通透但不刮耳。协奏的弦乐部分,乐器分离度良好。定位清晰准确。乐器低频部分,主要由大提琴演奏。这首曲里,PMC-M10所反映出来的低频量感不算多,有较佳的下潜,密度和质感都不错。高频部分,PCM-M10的高频纤细,但略偏薄,中高频部分稍稍有点压抑,舒展略微欠缺。唯一让我感到略略不足的是,声场的宽度不算十分出众,或者是和室内乐的录音有一点关系。最后说说录音,此碟由于是2002年重新整编出版,所以录音也就按照环球的风格。数码感稍稍重了。弦乐高频部分略略有点冲。虽然双簧管属于木管类,但此曲给我的听感,却是金属质感稍强。木管乐的那种松软温和的质感却不算强烈。这个大概和环球后期推出的作品制作风格有一点关系了。
DP_I
换上DP_I试听,开始的一小段弦乐前奏,DP_I小提琴很纤细,仔细AB对比了一下,发现DP_I中高频部分衔接相对流畅一点。弦乐群奏时,气势十足,低频下潜深且有一定量感。同样特别留意了双簧管部分。DP_I下的双簧管,声音结像清晰,密度高,声音听感与PCM-M10有一点儿差别。DP_I声音相对而言,没有PCM-M10那么尖锐,颗粒感相对较弱。细节方面同样相当出色,乐手吹奏时的细微动作,同样能清晰反映出来。空气感良好,木管乐的那种乐感稍优于PMC-M10。高频部分相对PCM-M10和润,延伸良好但不刺耳。大提琴所再现的低频,同样属于量感也不多,下潜良好的风格。低频速度感良好。不拖沓。声场比较,DP_I的横向略略较PCM-M10宽。但两台不放弃,差距不算大。用唱片的制作模式去做个比拟,如果用DDD来比喻PCM-M10,那么DP_I就彷如ADD了。
总结:
两台播放器都受到环球音乐新一代的数码录音制作风格的影响,一些偏高频的乐器,声音的金属质感都相对强烈。高频略略有点毛躁,但还好,两台设备都算是素质不错的播放器。DP_I频段间衔接会相对留长一点,而PCM-M10高频稍稍明亮一点,听感上感染力会足些,声音的密度方面,DP_I会略为优胜。DP_I的新卡中频相对细腻,结像清晰,PCM-M10则稍微逊色。低频两者都不算量多质厚的类型,两者都有良好的低频下潜。速度感方面,PCM-M10会略为占优。声场的差距两者间不算大。横向声场DP_I稍有优势。综合听感两者各有所长,听感上,PCM-M10感染力会稍好些,DP_I则相对直白,密度感,结像力等这些硬素质方面,DP_I会稍稍占优。
接下来,用新卡试听的第三首音乐是一首电影原声---,选自TELARC公司出版的电影原声杂锦《THE BIG PICTURE》
这是著名电影《碟中谍》(又名:《职业特工队》 )的主题音乐,从乐曲开端点燃火线开始,乐曲就给人一种危机四伏,紧迫刺激的感觉。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两台播放器的听感。
器材:
耳塞:MDR-E868
音源:DP_I(新耳放卡)
PCM-M10
这首曲子其实并不长,只有1分33秒。而且乐曲是以管乐器及敲击乐器为主。特别留意了乐曲开端的划火柴点燃导火索的一小节。两台播放器细节都不错。火花从左耳端慢慢蔓延到右耳端这个过程,都能清晰交代。紧接着的急速的提琴加三角铁,声音清晰细致。三角铁金属感强,但泛音不算多。进入乐曲中段,动态增大,低频有倍大提琴及大鼓所奏出,PCM-M10的低频力度刚好,量感不多,有良好的下潜。乐曲最后结束的那一小节,也是全曲最后的高潮,连续的数下鼓声,低频细节方面,PCM-M10稍稍逊色于DP_I。另外就是46秒—56秒的连续数下镲的敲打,两台播放器在这小节里都不算明亮。PCM-M10相对明亮一点。另外,此曲出现主要乐器之一,小号,两台播放器也有一点差异,PCM-M10相对嘹亮一点,声音的密度则略微逊色于DP_I。而结像和定位,两台播放器都有很高的水平。高频部分,PMC-M10相对要明亮一点。声场方面及乐器定位方面,两者都发挥得很出色。PCM-M10作为一台录音笔,有这样的回放素质,的确值得期待。
DP_I
这短短的1分33秒,让我听了好多遍,这首曲太让我喜欢了。同样地选择上面提到的几个小节来分析两台播放器。其实我觉得两台播放器的水平应该是属于相差不远的。听感上,略有区别。DP_I在这段火花燃烧的章节里。同样做到了PCM-M10先前的细节丰富,定位清晰。不同的是,DP_I所反映出来的三角铁声音稍不及PCM-M10那般明亮。但泛音稍丰富一点。而倍大提琴所营造出来的低频,会较PCM-M10的量感稍足,力度感也稍强些。留意了一下结尾的高潮部分那段鼓,DP_I会稍比PCM-M10清晰。PCM-M10在最后的连续击鼓时,反映出来的细节有一点含糊了。46-56秒的那一小节,镲的细节比较,两台播放器基本都能分辨出乐手每一下敲打的动作,但DP_I的声音稍偏暗。最后谈谈出现较多的小号,DP_I下演绎得小号,声音稍比PCM-M10厚润些,但声音的亮度却稍逊于PCM-M10。整首乐曲的密度感方面,DP_I会稍稍优胜。这个先前的几个回合已经比对过了。声场比对方面,两者差距不大。整体听感,DP_I有点像胆耳放出来的效果。声音细腻但不刺激。PCM-M10则是细节丰富但声音明亮。
总结:
两台播放器给我的感觉都不错。其实咋听一耳朵的时候,感觉PCM-M10细节仿佛稍丰富一点,但细听一下,其实两者的分析力及细节重现都属于旗鼓相当态势。PCM-M10在小号,三角铁,等乐器演绎时,金属质感稍强一点,声音略偏薄,较DP_I明亮一点。低频方面,我个人感觉DP_I会稍微优胜一点,特别是倍大提琴产生的低频力度,以及结束前的一小段连续击鼓中细节还原。而PCM-M10则在弦乐,敲击乐,以及管乐方面更为明亮。仍是先前的感觉,如果说PCM-M10所播放出来的声音,可比拟DDD格式的录音制作,那么DP_I就类似于素质相当的ADD录音制作的水平。
听感分享第二部分的上半段已经完成了,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下DP_I老耳放卡与PCM-M10的对比听感。
8.
选来的第一首歌,属于TELARC公司1986年出版的《Round Up》由美国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演奏,这是一张比较亲民的发烧碟,演绎及音乐风格不像大行出品的古典音乐,那么严肃,那么刻板。所以这张碟录音素质高,且较容易让普罗大众所接受。这首歌名叫< WESTERN MEDLEY >,是一首美国西部牛仔歌曲的MEDLEY.里面包含的曲目有大家都熟悉的 , , , , 等。参与男声演唱的,还有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旧耳放卡)
PCM-M10
好多朋友会说这张CD弦乐部分略显不足,其实,就我个人听来,这张碟的录音可以到达发烧级的水准。只是和前宝丽多唱片的欧洲三大古典唱片行相比,TELARC的规模和级数稍有不足,但TELARC也不乏精品,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红衫仔”,“1812”等。当然,还有这张大家俗称“万宝路”的《ROUND UP》这次选来的这首歌里,我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是(牧场之家)。同样地,先试听PCM-M10,给我的感觉是PCM-M10的细节不错,乐曲里的乐器基本都能忠实再现了。只是声场宽度略显一般。有朋友可能会说,PCM-M10算什么,PCM-D50才是正道。但客观说句,如果不作AB对比,PCM-M10足够应付户外听音了。而且PO输出,PCM-M10的听感比较舒服,素质虽不及一些发烧级的播放器或者高端录音笔,但这个价格的声音,还是容易被理解了。应有的乐器全部能反映出来,不要有明显却是,足矣。三频算是比较平衡的,推ER4B虽然仍有点中频薄,高频干,低频量感偏少,但整体听感不算让人憎恶。这里赞扬一下PCM-M10,乐感不错,尤其是听这首曲。特别留意了一下弦乐,PCM-M10所反映出来的弦乐,声音底蕴有点偏薄了。人声还是比较有感情的,不干,虽然也不算厚。基本我是接受的。低频,力度感稍逊色于DP_I,高频细节良好,留意了一下高潮部分的那一小段打击乐器,清晰度还是蛮高的,声音也不算暗,起码就我自己的听音习惯,我觉得可以了。而乐手敲击的连贯性及个中细节也基本反映出这个器材的素质。PCM-M10还是有一定水准。但群奏的时候,场面就略略有点拥挤了。声场方面,PCM-M10在宽度方面稍微逊色一点,但两者不算差距太大。声音结像方面,PCM-M10可以算是结像清晰的播放器。但是还是那句,当乐器多了,场面略略就有点乱了。控制力还是尚欠火候。
DP_I
换上老卡的DP_I,好像换了一个面孔一般。声音较之前的新卡变得冷静而严肃。中频细节没有变化,只是变得理性了,低频量感稍稍收了一点。但下潜和力度依然出色。高频更明亮,更具线条感。但听感稍偏冷了。值得一提,DP_I的声音不具有数码味,这是我听了这么多音源,比较满意的MP3播放器。因为,如果蒙着你的眼睛,且不让你接触它,也不告诉你它是什么类别的播放器。你或许听不出它是MP3。记得之前听过杨老师的小不点耳放。那时来深圳之前的事了。在太平洋电脑城和信铺子里听的。对小不点的初印象是胆味十足。人声很舒服。数码味极低。而今天,DP_I已久延续了小不点声音风格的优势。而且,把传统胆放中频偏厚,听感偏腻的一些不足都加以改进。DP_I新卡的中频素质相当出色,人声密度高,质感强。老卡实话说,就基本没有胆放的味道了,理性精细的声音特色。但好在精度高的同时,数码味几乎没有。这个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的。全曲的弦乐部分,DP_I较PCM-M10直白,DP_I的高频密度较佳,PCM-M10高频有点薄,有点飘,润色方面,DP_I相对PCM-M10少。人声,DP_I的人声相对直白,用ER4B搭配,听感略偏干,PCM-M10中频人声的听感相对舒服,但密度感较DP_I。低频方面DP_I同样占据优势,但量感不多,收放速度和PCM-M10相近,比起新卡,老卡的低频下潜深但速度快,细节丰富。同样地特别留意了这段,乐感比较直白,声音较PCM-M10更干净一点。men of the may festival chorus.
的男声略偏薄偏干了,但密度感很好。最让我感动的是倍大提琴及大鼓齐奏出来的低频,量与质的平衡恰到好处。声场方面,DP_I较PCM-M10稍宽。定位和结像同样达到优秀的水平。值得一赞的是DP_I老卡,在播放大编制,当出现乐器齐奏的大场面时,氛围较佳,不会有拥挤或局促的不良感觉。
总结:
两台播放器在播放大编制乐曲时,动态表现都有一定水准,DP_I(老卡)因为驱动力方面占有优势,所以动态表现会相对较佳。三频段的素质方面,两台播放器都不俗。听感上PCM-M10会稍稍容易被接受,DP_I则略微偏干。密度感方面DP_I较PCM-M10好。大编制乐曲所刻画的临场感,DP_I在动态及声场均略胜PCM-M10的情况下。场感表现更佳。而乐器结像与定位,两者都有出色的表现。直推状况下,能达到良好的水平。PCM-M10在动态扩张及乐器齐奏时,有一点点力不从心的感觉,阵脚有一点儿乱。DP_I相对正常。总括,大编制乐曲,对于驱动力略胜一筹的DP_I,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更为理想。
9.柴可夫斯基
这是一首选自柴可夫斯基著名芭蕾舞曲《胡桃夹子》第一节里面的进行曲。节奏轻快灵动。和我自己很爱听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进行曲风格很不同。这首曲子不长,只有2分23秒。而且场面不算大。和传统的进行曲那种庄严大气的场面有所区别。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旧耳放卡)
PCM-M10
PCM-M10
这是一首以管乐为主的曲子。乐曲开端的铜管乐声音不算明亮,空气感尚可,但声音的亮泽度似乎有点点欠缺。弦乐部分声音线条感尚可,但泛音不算丰富。这个和DP_I比较之下,高频的延伸就相对逊色了。听古典音乐,其实不算是PCM-M10的拿手。三频方面,基本算比较平衡了,没有哪个频段过分偏颇,如果细化,那么PCM-M10属于稍稍偏微暖的感觉。中频相对理想。高频延伸不算很强,但也谈不上弱,这首曲子就是这样的感觉。弦乐,小号的声音光泽度一般。低频下潜是有,但感觉驱动ER4B还是有一点点吃力,力度感不及DP_I强,量感方面,我个人觉得已经可以接受了。倍大提琴的弹奏还是比较细致的,泛音及细节都基本能清晰地反映出来,不含糊。最后是长笛,在过渡段的那一节的笛声,声音的穿透力一般,但那种跳动,明快的感觉基本可以表达出来了。三频方面,中频,低频都能让我基本满意了,毕竟这是直推。高频则略略有点感觉黯淡,不够明亮光泽。声场及空间感的表现力不及DP_I。在乐器群奏时,基本能控制好场面。毕竟乐器也不算多。这个就是PCM-M10给我的简单听感。
DP_I
从乐曲的开端的那段铜管乐的声音而言,声音的透亮度会较PCM-M10好。声音清晰明亮且光泽度佳,弦乐的线条感较PCM-M10强烈一点。弦乐泛音较PCM-M10稍丰富。高频较PCM-M10延伸更到位。声音的厚度则略较PCM-M10低。三频方面,DP_I平衡,在古典方面,DP_I老卡,没有感觉到中频偏干偏硬的不良,高频的细节及延伸较PCM-M10好。声音整体属于中性的类型,不算冷,也不算暖。声音染色低,配搭ER4B听古典音乐,效果良好。尤其是60-70年代的ADD录音。弦乐部分及管乐部分的声音光泽度均比PCM-M10优秀。低频收放速度快,质感良好但量感不多。倍大提琴所鸣奏的低频清晰,能感受到良好的泛音及下潜。低频力度感良好。这些一定程度上得益于DP_I良好的驱动力。而过渡段的那一节长笛的声音,穿透力较PCM-M10好。强弱起伏的跳跃感相对PCM-M10明显,乐感良好。声场的宽度较PCM-M10优秀,空间感良好。群奏时对声音的控制力强,场面有序,不混乱。整体听感大致如此。
总结:
其实芭蕾舞曲这类作品,在达到某些乐曲的高潮,也有场面宏壮的时候。但这首序曲却属于那种轻快灵动的类型,乐器群不算太大,也没有大场面大动态的章节。这样,相对而言,PCM-M10是可以应付自如的。而在试听两台播放器之后,感觉声音的细节及通透感方面,PCM-M10稍不及DP_I(旧卡)。音乐的平衡感,两台播放器的表现都不俗。PCM-M10稍微偏暖些,但配搭ER4B听感良好。两者比对后,DP_I的听感则稍偏薄,中高频较PCM-M10明亮。声场较PCM-M10略宽。整体上,古典音乐,DP_I(旧卡)会相对更为适合。配合ER4B,PCM-M10的听感相对厚润一点。DP_I配合ER4B在声音量感方面会略微偏薄。
10.送上这篇听感分享的最后一首歌,也是我自己最喜欢的流行曲之一,一首94年的作品,但每次有新器材蹭听或把玩,我都习惯性地选这首歌去试听器材。
为大家分享最后的一首试听歌曲<矜持>---王靖雯
特别地,也是写了这么久听感,首次选择《天空》的SACD作为试听。这张SACD我入手的时候是正价购买的,售价165RMB,是当时的头版。记得比当时《天空》XRCD(售价:160RMB)还要贵。也是我第一张入手的SACD。而这张专辑里面,除了有我自己最喜欢的这首<矜持>,还有好几首作品值得推介给大家,比如主打歌<天空>,第二主打歌<棋子>,以及阿菲式演绎风格的一首作品<影子>,当然还有这张专辑我第二喜欢的一首作品<不变>,最后还有一首唱到家喻户晓的<誓言>……这张SACD,还特别地附送了5首作品,就是CD第11---15首分别是<梦中人>,,<知己知彼>,<静夜的单簧管>,<季候风>等。
器材:
耳塞:ER4B
音源:DP_I(旧耳放卡)
PCM-M10
PCM-M10
乐曲开端的一段人声,依旧是那样动人,王靖雯的那特别的声线,清透却略带点苍白无力。有点儿不吃人间烟火的感觉。这个也是我自己比较喜欢王靖雯的歌曲的原因。人声清唱之后,接下来进入第一段,第一段主要是人声加弦乐和敲击乐的伴奏,到高潮时,加入了贝斯,但低频不算浓厚。整体听感算是比较清淡。SONY的PCM-M10人声演绎实在有一套,人声部分给了适度的润色,使得本来苍白的人声,有了一点点感情。加上ER4B独有的通透感,人声部分可以说听感较DP_I好。第二段加入了低频,音乐感较第一段浓厚。鼓和贝斯的结合,使得听感温厚了许多。PCM-M10的低频也是不错,虽然直推ER4B有一点点吃力,但基本素质仍可以得到适度的发挥。只是下潜方面,因为推力关系,有一点儿妥协了。鼓声的凝聚力,略为不足。而乐器的分离度,我个人是基本满意了。基本上,能够听出来的弦乐和和电子乐器以及贝斯,鼓等等,都可以比较明确地向听众交代清晰。声场方面,PCM-M10的声场表现力不及搭载旧耳放卡的小不点DP_I。尤其是横向声场的宽度。
DP_I
如果你说SACD和头版CD有什么区别,我想,我小不点里面的两首歌,我是特别地抽时间去比对过的。可惜我没有把头版CD的那个版本复制到SONY PCM-M10里面。其实,这张SACD,也是我听过的SACD里面,CD层的声音素质最接近头版CD的一张SACD场唱片了。其他的SACD唱片,我自己听到的,感觉与头版差别还是比较明显。比如《十万个为什么》,SACD版会比头版录音电平明显高了。人声偏干。张学友的《相爱》,SACD比头版数码味重,声音貌似解析力很好,但颗粒感很明显,和头版的AAD录制格式相差甚远。人声单薄且毛刺感明显。谭咏麟的《忘不了您》,SACD版录音电平作了一定增益。低频量感足高频略微显得粗糙,不及原版细腻……这些许许多多于2003年环球公司在德国重新将母带处理制作并推出的SACD,旨在对以往的模拟录音所产生的声场略显狭窄的弊端进行修正,经过DSD技术处理过并重新压片的CD唱片。其实听感还不及昔日的头版CD那么自然纯正。当然,大家或许会仍未,这是因为以前的头版是AAD/ADD的制作产物。现在是DSD SACD,技术的差异,带来听感的异同也是可以理解了。而DP_I下的这首<矜持>,人声就真的有点我个人所理解的SACD里的CD层所播放出来的味道了。人声通透,但略显单薄,齿音控制得比较理想。没有干得感觉,或者大家会以为我对“干”的理解有偏颇。但这张正价购入的SACD,人声真的做得不错。小不点DP_I旧卡直推,人声依然略微带点水润。只是与PCM-M10比较,润色则少了一点。第二段里面的低频及鼓的力度以及凝聚,都比PCM-M10好,这个得益于DP_I耳放卡的驱动力。鼓的每一下打击,都让你感觉到良好的力度感和速度感。低频量感不算多。或者我个人的习惯吧,我觉得这样的低频量感,可以接受了。比起PCM-M10,其实低频量感也不会差得多少,低频的渲染度不算明显,整体听感比较干净。乐器的分离度良好,中高频的细节度优秀,这两个方面,都略胜PCM-M10。声场略较PCM-M10宽。歌曲的听感相对PCM-M10冷静。就这首流行人声,配搭ER4B,估计更多人会喜欢PCM-M10多一点。
总结:
DP_I旧卡地素质的确值得大家去试听。但听感不一定能适合喜欢通俗流行类或摇滚类爵士类的听众。大概是因为它的低频量感不多,中频润色少,声音相对直白的缘故。这首流行人声就是一个体现。但从声音的素质,DP_I(旧耳放卡)不比PCM-M10差,但听感却没有PCM-M10那么容易入耳。也许这个和耳塞配搭也脱不开关系。有朋友会说,如果我拿一款声音底蕴略偏厚,人声包围感好,润色相对较多的耳机,可能效果又不一样。诚然,我自己的ER4B配搭DP_I(旧耳放卡),声音是偏薄了,低频少,中频薄,高频锐。听小编制室内乐或者弦乐类的协奏曲还可以理解。但听大编制,对于音乐氛围的烘托。则有点点略为不足了。而听流行类乐曲,这个组合以上的弊端就更明显了。这首流行类人声。听感上,的确是用ER4B配搭PCM-M10会更容易讨好耳朵。但喜欢通透干净的听众,依旧可以用后者的配搭。
编者寄语:
在DP_I相伴的这段日子里,其实,我也渐渐爱上了这块砖头。虽然它体积有点大,虽然带出来偶尔会被同事误会是山寨,虽然背板已经被我磨到掉漆了,虽然操作上及界面方面仍有待提高……虽然有那么多大家也许不会理解的地方。但对于我,我只关注声音。声音的确是值得未听过的朋友去一试的。而两张耳放卡,声音风格有点不同。旧卡注重的是声音的平衡性,听感大气且干净,声音速度感佳,三频衔接顺畅且质感优秀,声场平坦自然,驱动力强。比较适合推大耳机。而就声音风格而言,比较适合古典音乐。新卡中频细腻,但不失平衡感。低频量感适中,质感出众,有较佳的下潜。比较适合通俗乐曲的播放。驱动力稍不及旧卡。但素质仍有可圈可点之处。适合便携耳塞及低阻耳机。至于选择新卡还是旧卡。就要看器材的搭配及个人听音风格以及音乐喜好了。总体而言,两张耳放卡各有各的特长。
首先,我必须承认,在TF10下,我听不出DP-I有任何低噪。由于禾讯断断续续会有些人进来,再加上TF10是浅入耳,难免会有噪音的干扰。反正,无论在播放前,还是播放时,还是换歌时,我都听不到低噪,如果DP-I低噪处理得和ZVM相当的话,那样就非常满意了。在DP-I上用TF10试听,大概只需要30-35格左右的音量就能达到我平常听歌的声压了,不知道DP-I的音量上限是多少呢?
首先来一首梁静茹的《无条件为你》。开头静茹那一哼声咋一听下来似乎比ZVM要有感觉,快退,再细细听一遍。恩,DP-I下的那一段哼声的确要比ZVM来得更细腻一点,但有点直白,不如ZVM有感情,甜美。歌声传来,DP-I的人声定位还是很不错的,听下去DP-I的人声位置跟ZVM差不多,都是属于既不远但又不近的合适位置,听起来非常的舒服、顺耳。再说,DP-I的齿音控制明显要优于ZVM。以前一直用ZVM来听梁静茹,一直都觉得齿音还控制得比较好的,最起码不至于刺耳得难受。但在DP-I下,齿音真的少了不少,声音顺滑了。也许是DP-I太过于直白了,人声的感情始终不如ZVM,在我听来觉得有点略缺水分和甜美,也就是人声偏干了一点。到了“无条件为你……”这一句,DP-I对齿音的控制明显要好于ZVM,因为平时用ZVM听,到了这一句,齿音总会有增加的感觉,但DP-I上没有,从头到尾,一直都是如此的顺滑。如果DP-I能多加上一点感情,那就更好了。
接着是刘芳的《哭砂》,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歌曲。开头那一段钢琴和小提琴伴奏,我的不得不佩服DP-I的乐器表现能力,真的非常的强大。钢琴声如流水,轻轻在流淌;小提琴入天外之音,响彻天穹。闭上眼,我来到了海滩,海水肆意地玩耍我的脚丫,我面朝大海,任由带有海草和盐味的海风吹拂我的面庞,抬头凝望着那多变的天空,隐约间我听到海砂在哭泣——你是我最苦涩的等待……在DP-I的演绎下,我能听到刘芳的歌声近了,比ZVM还要近了一点,更贴近耳朵一点。但注意,不是那种耳边哼唱,如果这首歌是耳边哼唱的人声,就没有味道了。DP-I的人声位置我的真的非常喜欢,这才是这首歌最佳的演绎位置。加上若有若无的钢琴伴奏,和刘芳特有的嗓音,我听得出神了。点评一下,DP-I在这首歌上的人声比刚刚那首《无条件为你》要有感情一点。但如果非要跟ZVM比感情的话,我想在发烧女声、抒情女声上,DP-I肯定是要输给ZVM的。至少,我听了两首歌,一首是抒情女声,一首是发烧女声,感情DP-I都是不足的。但DP-I在《哭砂》这首歌上,背景乐器的声音和人声的融合要比ZVM做得更好。在ZVM上,背景音乐是画框,人声是话;在DP-I上,背景音乐是画里面的背景,人声是背景上的人物。DP-I的背景音乐和人声是水乳交融的,让我听起来非常有感觉。但从人声上比,我更喜欢ZVM的声音。但如果要我听这首歌的话,DP-I让我听得更舒服,更讨好。而且,在长音,高音上,DP-I的演绎都要优于并细腻于ZVM。
人声听完了,来首小编制古典吧。不过在SD卡上找来找去都看不到,晕,难道是我忘记复制进去了。无奈之下,只好跳过小编制古典的试听,来首大编制交响吧。我立即换上我最喜欢的一首交响曲——贝多芬《A大调第七交响曲》,卡拉扬指挥,爱乐乐团演奏。这里我只听第一乐章,我最喜欢的乐章之一。
一开始的几下齐奏,先来说说声场吧。我没觉得DP-I的声场比ZVM大多少,感觉纵向和ZVM相当,横向要大一点,但也不是大很多。不过开头那齐奏里面的定音鼓的确给了我一个震撼,在ZVM下,开头的定音鼓并不明显,但DP-I要明显很多,而且力量十分足,气势很强大,整个音场的气氛都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的弦乐合奏,小中提琴不说,这个很多MP3都能听出来,而且质量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大提琴的话,一般的MP3下的大提琴声基本都被中小提琴声掩盖了。但DP-I下的大提琴的线条刻画得非常好,大提琴声不沉重,ZVM下的大提琴声显沉重了。闭眼倾听,提琴间都分离得很好,没有都挤在一个点或者一小片地方。长笛、短笛声音声很美,闪耀着光芒,我开始忍不住要赞叹DP-I了。第一次弦乐齐奏段,小提琴的快速运弓非常老练,即使运弓到了最快速,也非常的畅滑,不干也不油,更不刺耳。大提琴在旁边烘托着中小提琴,各种提琴位置相互分离,声音相互融合,恰到好处。第一次弦乐之后,最令人激动人心的一段就要来了,短笛,长笛的声音非常欢快,悦耳,如春天的小鸟在鸣叫,在呼唤一年之计的春天来临。DP-I把所有的乐器都演绎得非常好,弦乐、木管、铜管到定音鼓,确确实实是分开了,虽然声称不算大,但确实是分开了,没有挤到一起。整个音场回荡着非常欢愉的声音,此时此刻我的心情非常愉快,似乎一切忧愁都离我而去,我不经意间露出了笑容,这是完全沉醉于曲子而流露出的内心的感受。听到这里,我不得不说DP-I的交响乐无论是乐器的刻画、乐器的分离、乐器的质量、乐器的定位、以及声场、声场的气氛都要好于ZVM,可以说是完胜了。
交响乐听完了,接下来听什么好呢?恩,听一下班得瑞的《童年》吧。开头是那悠长的风笛,噢,ZVM败了吗?这么有味道了风笛我还是真的第一次听到,那是一种带有些许潮湿的丝丝忧愁风笛声,在黄昏的天空在飘荡。加上远处似有似无的三角铁声,萦绕于四周的轻微钢琴声和紧接着的忧伤横笛、低沉黑管,整个音场被一种哀而不伤的气氛笼罩着。
塞子JH13,机器是大功率power卡的hifiman801。DPI这个机器给我的感觉是中性的声音,今天试听的机器全部是最高增益,在我的JH13下,不播放歌曲时底噪比较明显,但是最高增益推塞子很到位,并没有推力过大的现象,DPI里面的歌曲好多都出自一张金嗓子专辑里,我对那个专辑不太熟,只有两首歌是我801也有的,一个蔡琴的渡口,一个加州旅馆,这两首歌DPI的表现都非常好,渡口的前奏低频相当到位,人声也不错,加州旅馆里观众的欢呼声和鼓掌声无一遗漏纤毫毕现,里面还有一首交响曲,给我的感觉是结像精准,小编制乐器丝毫不乱,是一部素质听感都非常高的机器,即使是和d50,801比较也没有明显的音质差距,基本上对音质担心的朋友可以放心了,如果我不是有801的话,今天场上的三部机器D50,hifiman 801和DPI中我毫无疑问会选择DPI,首先这部机器的性价比非常高,音质让我吃惊,续航很好,扩展性也不错,三部机器中综合考虑DPI优势很大,当然这部机器也有不够完美的地方,除开音质,DPI的做工我个人不是很满意,不清楚这是不是杨老师的最后成品机,hifiman 801的做工已经让头领区不少人诟病了,但是今天就我去试听会的情况,几个烧友都表示801的做工不错而不是‘差’,如果给801做工10分的话,我只能给到今天试听会的DPI样机7分,做工上DPI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颜色上,银色和黑色我个人更喜欢银色,银色的质感很不错。操作上,DPI的操作不是很复杂,熟悉一下就很容易上手,长按menu键是返回和其他的机器不太一样。
再说说今天听的塞子,jh13说过了,搭配DPI很好,除了底噪稍大,相信增益调成最低这个问题就能轻易解决。SE530,别的烧友的,配DPI也不错,解析很好,低频也不错,还听了下牙塞,没在DPI上试,实话实说,用D50推声音很差。。
现场有不少耳机,可惜我不是耳机控,就试了几个耳机,dt880和k701,这两个用801的大功率power卡推只有880能听,k701推不好,DPI上没试就不说了,D50也听了好久,感觉素质很高的机器,解析很强,但是整体感有所欠缺,推塞子我个人更推荐DPI和801。大概就这样了,有问题想起来了再补充。
补充一下ck4的听感,这个机器屏幕那么大我一开始以为是触屏的。。后来发现不是,作为一个低端播放器来说音质尚可,低频明显比其他几个播放器弱一些,听流行确实不错,这部机器在试听上没有太留意。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1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8 名

发帖:NO. 18 名

在线:NO. 55 名

风骨傲气 发表于 2020-3-23 14:5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2-2 02:20 , Processed in 0.224131 second(s), 4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