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句耳熟能详的顺口话在彰显语言智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南通州与北通州谁是正统?它们有着怎样的恩仇录?
南北通州通南北
南通首先称“通州”南通称“通州”的历史要早于北京通州,早在后周就有了这个名字,这距今已经超过一千年了。至于北京通州区,是在金朝天德三年——也就是1151年才有了这个名字的。南通叫“通州”比北京通州区早了将近200年!
当然,这时候的南北通州并不在同一个政权,南通自然属于大宋,而北通州却在女真政权中。另外,南通在这段时期名称还改来改去,又是叫崇州,又是叫崇川,所以两者这时还不太能让人联想到一块。
北通州
南北通州完全不是一个级别两个“通州”首次在“署名权”上PK大约是乾隆皇帝的“南北通州通南北”了。乾隆本来是只知道北通州的,因为就在北京旁边。获悉还有南通州时,就诗兴大发,一段掌故产生了。
清朝·通州直隶州志
但是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乾隆时的两个“通州”完全不是一个级别。雍正以后,南通州是直隶州,和府一个级别;北通州是散州,和县一个级别。把南北通州放在一起是美化北通州,唐突南通州。
南通州成了“南通”,北通州却叫“通州”民国元年是南北通州的真正“交锋”。这一年,府、州、县全部改称县,这样的话就会出现两个同级别的“通县”,但是结果却是南面的通州改叫“南通县”(钟楼上有“南通县”字样),北面的顺其自然唤作“通县”。
南通钟楼
为什么当时不让北通州改叫“北通县”让南通州保留“通县”呢?
这其实和我国以黄河下游为中心区域的传统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唐朝有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却没有淮北道、江北道、剑北道、山北道,宋朝有淮南路、江南路、广南路,却没有淮北路、江北路、广北路。这说明地理区域是以现在的北方为中心的。同理,江苏的前身是南直隶——前面有个“南”字,但北方的直隶就叫“直隶”,没有“北”。
民国时期设立的通县界碑
江苏的通州直隶州改叫南通县以后,南北通州不再“撞名”,但这段时间只维持了85年……
两个“通州”又“开战”了南通解放后实行了市县分离,南通被分为南通市和南通县。1993年南通县升为县级市,当时的方案有江海市、金沙市、通州市几种,结果选择了通州市。“通州”的地名首先在南通复兴。
南通县撤县建市为通州市
此时的北通州叫做“通县”——北通州在建国初也叫过“通州市”,但从河北并到北京没多久就成了“通县”,一直持续30多年,直到1997年通县也要升级了,县改区成了“通州区”。
北京通县升级为通州区
这下好了,两个“通州”再次重新出现。造成这一结果的责任当在北京市方面,北京市似乎并没有足够重视到江苏已有一个通州。但是,如果通县升区不叫“通州区”的话说,它又面临着重新取一个不相干的称呼,也很尴尬。
最后,两个“通州区”并存最后的“大决战”来了。对于北京,南通也毫不示弱,2009年通州市市改区的时候,没有刻意避免重名,也直接叫做“通州区”。其实,也真没办法改叫其他名字,叫“静海区”吧,和天津静海重名;叫江海区吧,和广东江门江海重名;叫金沙区吧,和贵州金沙重名……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否则会重名。
南通通州城东新区
北京通州新城
两个“通州区”会长期共存下去。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说得通俗点,叫什么都不是太重要,关键是发展得好才是牛掰。
小伙伴们,关于南北两个通州的话题,你还有什么补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