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应用,即语言文字的应用,属语文能力的基本素养之一。语言应用入高考题,就上海卷而言,似乎属新生事物。唯其新,令不少学生有点摸不着头脑。不过,刚刚过去的2017年春考试题,已撩开其神秘面纱之一角。其实,在全国卷中,语言应用的考查,入题久且已成定式。主要有:病句修改、成语选填、关联词选填、衔接句选填、语句排序和情境表达等。基于此,分析此题型考查特点,归纳应对策略,适时且必要,或将有助于沪上考生对新题型的了解,有助于尽快提升其应试能力。限于篇幅,本文仅就衔接类试题做一浅析与归纳,以就教于方家。
衔接类试题可看成是命题者将完整语段中某句(或几句)话抽出,让考生填入最佳选项(客观性试题)或者补写恰当的语句(主观性试题)复原语段。其中渗透了“缺句复原”或“聚零为整”的语言“组合”素养。既考查学生语言衔接、连贯能力,也考查其逻辑思维等能力。
笔者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发现,渗透上述两种能力的试题,其解题思路和步骤大致可用“关注两性”----整体性、关联性(针对“缺句复原”)和“合二而一”(针对“聚零为整”)的方法来解答。试分类例析如下:
一、客观性试题(一)单线选填衔接:
顾名思义,单线,即一条线。就是语段中只抽出一句话,让考生选择最恰当项填入此线处。对此,解题思路和步骤可浓缩为:关注两性----先抓整体性;再扣关联性。明乎此,此类题的运思、解答就有了最佳“切入点”。
示例1.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____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
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
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須的
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
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
【答案】A
(2015全国卷I第15题)
运思解析:
先抓整体性,即把握整体语意。本语段属议论片断,要素齐全,具体而微。三句话三层次,大体依次可看成:论点(油品质量影响环境)—论据(科学测试数据)—结论(推进油品质量升级)。一言以蔽之,油品质量与雾霾频发有关,故国家要推进油品升级行动。“油品质量”是本语段的核心词。
再扣关联性,即分析选填语境。分两方面:先看语段本身,由上述把握整体性可知,横线上下文都与“油品质量”相关,且构成前因后果关系,语段出发点(论点)与落脚点(结论)均侧重于“油品质量与环境影响”;次看所给选项,四句选项从表意看分两类,A句是在排除“汽车改造”的前提下,谈“油品质量与环境影响”,其余三项则是将“汽车改造”与“环境影响”挂了钩。后三项加入了“汽车改造”属于节外生枝。显然不符语段整体意,故答案为A。
当然,扣关联性也可从关联词角度辨析。一般来说,选项中出现关联词时,须关注两点。一看关联词是否搭配正确;二看语境前后是否连贯,语意是否一致等。A选项中,在“只要”的充分条件下,由“即使”引出“让步”句,语意递进,强化了“油品质量与环境影响”的观点,前后逻辑严密,顺理成章,而D项“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中含有“改造现有汽车”之可能,与结论不符。故选A。
我们知道,借助分析结构能更好地把握语意。故抓整体性并不排斥分析语段层次、句式特征等。同理,扣关联性也既可指语意关联,也可指句式关联。如:
示例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______,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
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
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
【答案】C
(2015全国卷II第15题)
运思解析:
先抓整体性。本语段是说明性片断,主要从生理机能角度介绍了“我们为什么吃辣就上瘾了”的原理。不难发现,该语段句式特殊,介绍生理机能的反应时,句式具有“连锁”特征,语意次第传动,类似“顶针”,首尾相接。如横线后两句:“内啡肽”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又“令人高度兴奋”。据此,再联系横线上文,就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C了。
再扣关联性。这里的关联,就主要从结构句式的一致性来把握了。由上述分析推知,横线上的句子应为“×××产生内啡肽”;而根据“顶针”句式特征,“×××”应为横线前的“…等现象”(可浓缩成“这些兴奋的刺激”)。对照选项,C、D两项最接近,再根据汉语表述从简的原则,C项更优。故选C。
(二)多线选填衔接:
多线,即多条线。是指从语段中抽出几句话(一般五到六句),打乱次序,让考生选出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显然,多线衔接比单线衔接要复杂点,解题难度要大些。因为先要“排序”,后才“选择”。即先理顺选句次序,后据此确定选项。当然,如果次序理对了,答案也就定了。
从本质上言,排序就是衔接。给零乱句排序,就是典型的“聚零为整”的语言“组合”。对此,解题思路和步骤可用“合二而一”来概括。
运思要点:
1、找准句间的共同“基因”(相关联的显性词语、概念;隐性逻辑、句意关系)。
2、实施句子的亲密“组合”(关联最紧的句子合二而一)。
套用数学术语,也可将上述两点分别称之为“提取公因式”(共同基因)、“合并同类项”(亲密组合)。
为方便起见,我们先分析一个单纯的排序题:
示例3.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病痛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最残酷、最强大和最无情的敌人
②它从人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像影子一样追随着人们的脚步
③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人类一大半“正常死亡”都可以避免
④病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敌人
⑤与这样的敌人战斗,人类自身的意志、毅力和高贵性才得以展现
A.①⑤④③② B.②④①⑤③ C.④②③①⑤ D.①②④③⑤
【答案】C
(2003年北京春考)
运思解析:
显然,④②是“一对”(“与生俱来”与“刚刚诞生”密切相关),①⑤是“一对”(因果关系)。至此,我们可把原来的五句话看成三句话。进而可看出③对④②和①⑤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承上启下)。于是答案不言而喻:C 。
如仅从客观选择题型角度看,到“成双配对”这步,就可根据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了。
再回到多线选填衔接题:
示例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
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______, ______ , ______,______ , ______ 。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①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
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③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
④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
⑤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
⑥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歌
A.②③⑥④⑤① B.②④⑥③①⑤
C.⑤①②⑥③④ D.⑤②③⑥④①
【答案】B
(2014全国卷I第15题)
运思解析:
第一种,只给选项排序。根据“合二而一”法,②④共同“基因”是算盘“结构”,合并为一组;③⑥都讲运算“秘诀”(③“秘密”,⑥“口诀”),合为一组,且⑥在③前。至此,经过两次“合并同类项”,六句话就可看成四句话。此外,①是说珠算“易学”,和前面“两对”构成因果关系(因为“结构简单”又有“运算秘诀”,所以“易学”);⑤则讲珠算的“神奇”,分明是对前五句的总结。答案不言自明,B。
第二种,结合语境关联。若将语境和选项结合起来考虑,便相当于多了两固定的“抓手”(上下文),某种程度上说,降低了句子的“组合”难度。如,横线前主要概述珠算之物质依托(借助算盘)和运算方法(口诀、指拨),先“算盘”后“口诀”,依次对应②④(算盘结构)和⑥③(运算口诀)。横线后是说算盘获得世界认可,由此,极易推断出其与⑤为邻,即⑤为尾句。故选B。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选填衔接题型上海卷也有。如:
示例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⑤③ C.②①③⑤④ D.⑤②③①④
附:原文第五段:
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答案】D
(2014年上海卷第3题)
运思解析:
先给选项排序。⑤紧承方框前文字,宜置首。②③中可提取出“公因式”-----“事实真相”,配为“一对”;从逻辑关系看,②③间存在解说关系,②前③后。同理,③①间存在前因后果关联,④则是在①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所以答案为D。
结合关联语段。原文第五段主要写了生活中一些人对常识的“误读”,由此可知,方框中的首句应是对常识的“正解”,即⑤。余句按照上述思路展开即可。
全国卷与上海卷“衔接选填题”命题形式之异同:
相异点:
所处位置不同:全国卷将此题型置于“语言积累应用”板块,且独立成题;上海卷将此题型放在“现代文阅读”板块中,属大题中的小题。
缺句呈现不同:全国卷把缺句横线一一画出(缺句数和线段数相等);上海卷把所有缺句用一个方框代替。二者看似一样,实则略有不同:前者侧重理清语序,后者侧重句间衔接。
相同点:
从本质上言,二者几乎没有区别。都是考查学生衔接、逻辑等基本素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衔接类题型,在上海高考卷中不能算是新题。如单指将题型明确归入“语言积累与应用”板块而言,不只是种新的命题布局,更是一种新的导向了。
二、主观性试题主观性的衔接类试题和客观性的衔接类试题相比,无论是形式呈现还是能力渗透都有所不同。客观性衔接题考的是“缺句选填”,而主观性衔接题考的是“缺句补写”;两字之差,能力要求截然不同。理论上言,前者有25%的“蒙对率”,而后者若无一定实力,单靠“蒙”,得分几无可能。完胜后者除了具备语句衔接连贯和逻辑严密能力外,还须具有表达贴切、得体和简洁等功力。
显然,主观性衔接试题是客观性衔接试题之“升级版”,考查的是名符其实的“应用”能力,展示的是语言表达的“硬功夫”。
解决这类题,很难用几个字的“秘诀”来涵盖,但正如“文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运用前文提及的“先抓整体性;再扣关联性”。同样可以将这类题拿下。
示例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大家都知道,①,倘若呼吸停止,生命也将终结,人体通过呼吸,②,排出二氧化碳。那你可知道土壌也有呼吸?土壤呼吸和人的呼吸一样,也是一个③的过程。
( 2014全国卷II第16题)
【答案】
①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呼吸
②从大气中吸入氧气
③吸入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运思解析:
先抓整体性,把握整体语意。统观全段,不难看出,此属说明片断。具体而言,整段由人及物(土壤),介绍的是有关“呼吸”的“常识”。
再扣关联性,分析相关语境。三处补写之上下文(语境)依次简析如下:
①----从上文(首句)“大家都知道”可知,讲的是“常识性”话语;下文用假设句说“呼吸”之重要。联系上下,即可大体填出答案。
②----由上文之“呼吸”(呼,排出;吸,吸入)和下文“排出”,对照可见,这里“有呼无吸”。由此可知,②处填的关键词应是“吸入”,再联系相关“常识”。就不难填出了。
③----只看上文即可。联系上述对①②处分析,分别对应“呼”、“吸”涉及的对象,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综合上述解析,运思要点大体可概括为:把握整体,紧扣语境;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当然,这类主观性试题也有其“软”的一面。就是答案“不求一律,意合即可”。还以上题为例,其答案分别写成:
①呼吸对人类非常重要
②吸入新鲜氧气
③吐故纳新
亦未为不可。这种“弹性”,正是对语言应用之工具性、灵活性的最好诠释,也是其“接地气”的生动体现。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上海高考虽未将主观性衔接试题列入考题,但随着对学生语言素养能力要求的提高,此类题型的考查将是大势所趋。单就目前而言,“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一旦具备了完成主观试题的能力,完成同类客观性试题将更易切中肯綮,增强胜算。
语文新思维 原创(本文首发于《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201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