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rl=]#盘点退役装备#[/url]
最近他俩最红
国产战争片中,捷克式恐怕是上镜最多的轻机枪。但凡情况紧急或者需要一展豪情的时候,英雄人物往往端起机枪,大吼一声跃出战壕,以站姿泼出倾盆弹雨,敌人挡者披靡。一般观众可能看得热血沸腾,但军迷们往往不耐,因为这枪真不是这么使的。
就像这样豪情满怀
捷克式轻机枪,编号ZGB vz.26,意为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26型,简称ZB-26。该枪于1926年投产,第二年中国即开始进口该枪。由于性能优越,特别是可靠性好,能在恶劣环境下运用,同时其口径与中国制式步枪相同,容易保障弹药,很快就成为当时中国军队轻机枪的当家花旦。特别是1934年,国民政府将捷克式定为制式轻机枪后,捷克式更是在中国军队中全面铺开。虽然与其同时和之后,中国军队中尚有哈奇开斯、麦德森、勃朗宁、苏制DP、加造勃然以及各种日制轻机枪存在,但只要是涉及建国前的战争场面,只要自动火力出场,最容易想到的仍是捷克式,这几乎已经成为了民族记忆的一部分。
虽然是民族记忆,但捷克式也救不了大清
据估计,中国前后购买和仿制的捷克式当在10万挺以上。据说当时在中国一挺原厂生产的捷克式开价是1100个大洋,即使这样的价格依然抢手。而布尔诺厂完全指着卖捷克式的外汇收入给捷克国防军升级换代,无论是捷克军队淘汰品还是未达到质量标准的残次品一律发向中国。自27年到39年亡国,布尔诺厂共运交中国30249挺ZB-26,估算外销总值超过1000万德国马克,同期中德易货贷款也只为1亿马克。而国内自买入当年即开始仿制捷克式,至捷克亡国,外购之路断绝,更是只有仿制一途方能维持消耗。据目前有据可查的统计,传统说法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各兵工厂共生产捷克式轻机枪39744挺,如果考虑到统计遗漏以及各地作坊、修械所的手工式生产,这个数字应该还会更大。其后在大陆,捷克式的生产一直持续到51年,而台湾持续改进生产时间还要更长一些。
在军阀混战时期,各方军阀对新式武器尚有足够敏感,但战术素养却远远落后于时代。虽然捷克式早早就进入了中国,但迟迟找不到正确的定位。虽然现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端枪横扫,但在实战中捷克式并不适合这种近距离混战式打法。首先捷克式全枪重10.5公斤,是伯格曼冲锋枪的2.5倍,就不是一种灵活的东西,其次捷克式的弹匣容量只有20发,扣住扳机不放经不起几下突突,另外该枪后坐力比较大,无依托情况下扣住扳机不放是没什么准头的。当时近距离扫射的利器是花机关和盒子炮,虽然不准但胜在轻便,于是出现了手枪连、营甚至是团,专门进行这种短距混战。军阀部队对捷克式的用法大致相当于轻量化的重机枪,在专门的火力支援部队中提供持续火力。由于捷克式可以更换枪管,只要副射手供弹不怠,竟然真的可以勉强胜任这一任务。即使是有德国顾问指导的中央军也好不到哪里去,32年制的步兵排下辖3个步枪班和2个各1支轻机枪的机枪班,仍然走的固定支援的老路。及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日军轻机枪在战场上给中国军队造成了惨重的伤亡。日军轻机枪组直接编入步兵班,在战线上不断机动,与步枪组互相配合,以精确的短点射对中国军队进行杀伤。无论是手枪队还是散兵线,在这种机动火力面前均是无解。至此,凭借战场上用鲜血买得的教训,中国军队开始重新编制步兵操典。至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央军部队已将轻机枪编入班一级,并训练出一批熟练的轻机枪射手。但地方杂系部队和中共武装力量,或因思想落后,或因物质条件不足,仍只能把少数轻机枪在连营级集中使用,而这种窘境还会在抗战中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副射手伺候着,中央军有两个副射手
捷克式机枪最常见的使用方法就是两脚架依托下点射。由于瞄准基线长,子弹初速快,捷克式的精度相当高。但另一方面,捷克式后坐力强,枪身后座明显,需要肩托内的大型缓冲簧来平衡,滑撬式的脚架底座抓地力又不强,在连射的时候跳动很厉害。因此有经验的射手都采用2——3发的点射,一旦被追瞄,目标很难躲过。在包括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中,捷克式射手用20发子弹放翻10个对手并非虚话。有经验的射手还会在子弹尚余两三发的时候就让副射手换弹匣,以预防日军根据射击节奏趁换弹空挡一拥而上。捷克式根据射击频率,在发射200——250发后即需要更换枪管。此时只需抓住枪管后部的提把,扳起固定栓,往前一推就可以把带着瞄具和导气箍的枪管组件卸下。反向操作即可把新枪管换上,其间不需任何工具辅助,也不会烫手,整个过程4——5秒即可完成。因此一个训练有素而又有充足弹药供应的捷克式机枪组,确实可以在步兵战中长时间压制进攻的日军。但是捷克式仅有单发和连发两种选择,要打出精确的短点射全凭老兵长期训练得到的手感。当老兵在战斗中不幸损失的话,新兵接手就只能突突突了,而这种突突突鬼子是不怕的。正所谓“机枪都打不出点来”,听见这种枪声,也就是鬼子“白兵突击”的最好时机到了。
话说“八一三”淞沪会战时,时任第三战区总指挥的国军上将陈诚,曾就机枪点射一事发此妙语:敌人的机枪手都是用的三发点放“啪啪啪”考验我军,就是在问“怕不怕”?我则应回以两发点放,以示“不怕”,“不怕”,敌人听后即不敢进攻;如我连续不断“啪啪啪啪”乱放,则是回应“怕怕怕怕”,敌人便知我们是新兵,无作战经验,待得我方子弹放光后,敌即猛烈进攻。这段话,一说是在战区军官会议上说的,一说是在罗店前线训诫作战部队说的。到底是在哪儿,我没有进一步考究,但每想起这件轶事,总让人感觉不是滋味。方面大员、国家上将非教导单兵战术之人,而作战前线也非教导机枪射术之地——当然军官会议也不该是教导之地。由此可见抗战艰难,真不是现在影视里吼句“小鬼子,老子和你拼了”就能挽救民族危亡的。
预先声明这是解放战争中的我军
那么说了半天,像影视里面那样把捷克式端起来打到底行不行呢?当然行。轻机枪本就是一战后期随着散兵突击群战术发展起来的枪种,而捷克式在设计上就考虑了机枪手在一定条件下伴随冲锋的问题。捷克式枪管后部的提把是可转动的,平时提把与枪管水平以便提枪运动,需要冲锋时将提把扳到垂直位置就成了前握把,此时即可抵腰射击。但此时仍是以长短点射方式射击,因为如前所述,火力全开控不住枪,子弹也不够泼洒的。在老照片中也曾见过将脚架收起,抓住脚架射击的姿势,其原因可能一个使用者沿用个人习惯,如勃朗宁等型号需要握持前护木;另一个可能则是使用者根本不知道提把还有这个功能,甚至使用者都不知道能用这个提把把枪管拆下来,毕竟当时那种艰苦条件下不是每挺捷克式都一定有副射手和备品袋的。当然现在影视片里清一色都是端着脚架还有端着枪身的,大家都能很快乐地突突突。
三德子演示提把用法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捷克式用的20发弹匣是比较宽也比较短的直弹匣,而很多国产影视中捷克式都插着窄得多的弧形弹匣,看上去很不协调,这其实是建国后的一种改装。建国后我军武器苏械化,7.92毫米毛瑟弹不再生产,因此对库存的捷克式进行了改造,直接使用五六冲的弹匣。由于这种改装除了要改口径外,还需要改造机匣组件,成本较高,最终也没能延续这种老枪的生命。改造了的统统扔给民兵,到八十年代基本也就销毁了事了。现在影视剧中的捷克式道具,多是取自这批改造枪,导演和道具师既然不介意,观众也就只好不介意了,怎么说也比八路军用五六冲,中央军用MP5敬业吧?但是如果道具比较专业,能看到全须全尾的捷克式出镜,那也确实是非常养眼的。
就是这种弯弹匣
※
这篇文首发于2018年10月12日,也就是去年的今天,是我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的第一篇文章。虽然是拼凑之作,但是很多读者点赞或留言鼓励。这一年的时间我辗转了几个平台,甘苦自知。在低谷的时候,看到那些热情的留言就又有了写下去的动力。
特意在今天重发,其实是给自己留个纪念。
希望我会继续写下去,你也会继续看下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