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的印象里,“网文”的门槛很低,自然水平也不高。但是凡事总有例外,就有这样一部“网文”,不仅拿了“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2013年中国好书第一名”等等荣誉,而且还被拿来和《红楼梦》相比。这部小说的名字叫《繁花》,它的作者叫金宇澄。
金宇澄一开始就没打算写长篇小说,而且他写《繁花》的动机也很简单金宇澄曾经是《上海文学》的编辑,也写过短篇小说集《迷夜》,随笔集《洗牌年代》等,但《繁花》的发表让他一跃成为不可忽视的当代作家。《繁花》是一本上海方言小说,我国小说学会会长雷达说,《繁花》是最好的上海小说之一。不过《繁花》只有35万字,这在现在动辄成百上千万字的“网文”里,算是比较少的。而且诺奖得主莫言曾经也说过,少于20万字的小说,都不能叫做长篇小说,按着这个标准,《繁花》作为一部长篇小说也“岌岌可危”。
事实上,金宇澄一开始就没打算写长篇小说,而且他写《繁花》的动机也很简单:2011年,上海人金宇澄路过一处天桥时,看见一个摆地摊的老婆婆。尽管时隔多年,但金宇澄还是认出了她:她曾经是上海静安寺一带有名的美女。这时候,金宇澄突然感觉到了时间的流逝,于是他在网上注册了账号,起了网名,开了贴吧,每天更新两三百字,写一些无名无姓者的市井事迹。后来越写越长,叫好声也越来越多,就成了《繁花》,所以笔者才说,《繁花》是“网文”,那么这部“无心插柳”的作品,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严格来说,这本小说根本没有主人公,它描绘的是,整个上海的变迁。其实这也是很多人读第一遍时的疑惑:这是一部由大量的人物对话和繁密故事情节构成的小说。洋洋洒洒35万字,却几乎没有任何的细节描写,像说书人在讲故事一样,内容上则全部都是上海弄堂里的家长里短。以至于很多人读完第一遍还不知道这本书的主人公是谁,唯一记住的只有别人身上发生的那些故事。但这也正是金宇澄的用意,严格来说,这本小说根本没有主人公,它描绘的是,整个上海的变迁。
在结构上,这本小说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上世纪60年代到“文革”结束以后的上海,另一条是90年代到新世纪初的上海。几个上海男人阿宝、沪生、小毛、陶陶在一场场觥筹交错的酒席上讲述各自成长过程中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形形色色的上海女人蓓蒂、淑华、梅瑞、李李粉墨登场。从这些故事里可以发现,60年代上海底层人民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到了90年代,上海底层人民的生活则变得声色犬马。
而《繁花》的最新颖的地方在于它的语言,全篇人物的对话都是在说上海方言,记叙一段故事时却使用普通话,上海人读觉得亲切,外地人读也不会出现读不懂的尴尬。
《繁花》是可以和《红楼梦》想比的,它得到了《红楼梦》真正的精髓。小说开篇说,上世纪90年代,已经步入中年的上海男人沪生路过菜市场,被卖蟹小贩陶陶拦住。陶陶邀请进沪生来喝杯茶聊会儿天,沪生一开始推脱有事,但最终还是坐下来和淘淘闲聊了会儿。两个人从陶陶的老婆聊到光顾蟹摊的女主顾,其间沪生还回忆起他和前女友梅瑞的往事,陶陶也讲了一段菜场里卖鱼女人和卖蛋男人的偷情故事。一幅幅关于老上海底层小人物生活的画卷,就在这样平平淡淡的讲述中徐徐展开了,堪称文字版上海地区的“清明上河图”。
评论家李敬泽说,《繁花》是可以和《红楼梦》想比的,它得到了《红楼梦》真正的精髓。李敬泽的意思是,金宇澄笔下的上海弄堂,像极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在《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出家,黛玉身亡,贾府被抄,透过“大观园”,就可以窥见贾府甚至是整个王朝的变迁。而在《繁花》的结尾,淑华远嫁,李李出家,总之会和《红楼梦》一样给人一种幻灭感,透过上海弄堂,也可以窥见整个上海的变迁。
在读者眼中的,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上海,在他自己眼中的,这是他的上海值得一提的是,在《繁花》中,金宇澄还加入了很多他自己手绘的图画,这些画虽然不够美观,却是金宇澄眼中老上海最真实的样子。金宇澄展现在读者眼中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上海,展现在他自己眼中的,是他心里的上海。
不过每一个区域的变迁都是在国家大背景下徐徐进展的,一九四九后我国成为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国家,改革开放使中国走向富裕,超赶了世界大多数国家。金宇澄笔下的《繁花》是上海的多样变化,你的城市或家乡又在经历着怎样巨大的变化呢?
图片源于网络,文章由网络资料整理原创,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