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 刘我风 通讯员 邢晓英
11月7日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者加缪诞辰106周年。加缪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哲学家和剧作家,凭借代表作《局外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传奇。但在国内阅读市场,《局外人》始终因为内容过于高深小众而销量平平,与地位不成正比。
法国著名哲学家、诺奖得主萨特曾这样评价《局外人》:“一部经典之作,一部理性之作”,把它看作“一部醒世作家的杰作”。《局外人》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在法国,《局外人》被选为高中教材,以超过千万的销量成为头号畅销书。但在中国,《局外人》始终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1960年初次引进到内地,一直作为学术界内部研究的资料,直到1980年代才逐渐为更多人所知。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作品都带有加缪的印记,许知远、阿乙、蒋方舟、马伯庸等也曾公开表示受到加缪影响。
尽管如此,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阅读加缪常常是一个“随缘的选择”,有学者认为加缪在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60年前,阿尔贝·加缪出生在法属阿尔及利亚。他44岁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诺奖得主之一;遗憾的是,3年后因车祸英年早逝。但他的著作与思想在20世纪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延续至今。
在代表作《局外人》中,加缪塑造了一个无比荒谬的主人公默尔索,堪称文学史上最经典的角色之一:母亲去世时他不哭泣,为母亲守灵时他在抽烟。过失杀人上了法庭,律师律师帮他开脱,他断然拒绝;检察官给他扣罪名,他无动于衷。可以说,他的一切思想和举动,都与社会规则、人情完全格格不入。通过默尔索的故事,加缪展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本质,以及处于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生存困境。
1957年,瑞典文学院在给加缪颁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为:“他(加缪)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基本的问题。”但荒诞这一哲学概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十分陌生,这就造成了在诸多版本《局外人》的评论中,常有读者提出“读不懂”“无聊”“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等意见。能否让大众读者读懂本书,是再版《局外人》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与以往版本的“存在主义哲学”、“荒诞文学经典”的产品定位不同,新版《局外人》精心打造了全新的购买理由:“如果你在人群中感到格格不入,一定要读《局外人》。”加缪本人在当时的法国就是一个边缘人。英国作家托尼·朱特曾说:加缪天生就是一位与自己、与自己的世界合不来的人。他曾因为政见不合与自己的好友萨特决裂,几乎被当时整个巴黎知识界孤立排挤。即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在知识界收获的也更多是嘲讽与诋毁。然而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价值观,成为那个时代的法国作家中,唯一一个立场鲜明的左翼人士。
正是这种身处人群却倍感疏离与孤独的特殊情感,让《局外人》因为“格格不入”引起极大反响与共鸣。加缪在后记中写道:“他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他拒绝掩饰自己的感觉,于是社会就感觉受到了威胁。比如总有人想让他承认,他为自己的罪行悔恨,他的回答却是,与其说是真的感到悔恨,不如说是觉得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