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宋代: 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东坡居士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写下了此诗。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都是同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佛家公案的人肯定知道,这句重复了两遍的诗句是由《五灯会元》卷17所载青原惟信禅诗的一段著名语录演化而成。语录的原句是: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禅语,也是他心境的体现。年少时初读这四句诗,乍以为印刷出了错误,怎么第一句和和四句是同一句话呢?百思不得其解,正因为茫然,所以印象深刻,从未忘记。数年后再突然想起,已经过了最青涩时光,细细回味这四句话,一时间百感交集。

我们可以把庐山烟雨浙江潮,是理想的目标,每个追求者都为之魂萦梦绕,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一睹为快。如果追求受挫,则此心决无安定之时。等到有朝一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欣赏了这两个地方的景致后,这才觉得它们虽然美丽,却似乎并无特别之处。
在人的一生里,有多少事情,我们是充满了期待和美好幻想的呢?

那些在时光里淡淡地流逝了的种种散聚,欢喜和伤悲,那些为了得到而付出的努力,那些为了成全而承受的隐忍,那些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徘徊和挣扎,那些含泪挥手笑着说的再见……磨灭了的是最初的殷勤和炽热,埋没了的是雄心壮志和渴望,最后剩下的,是平静如水的淡泊,到得别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