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灭东吴有一定的偶然性
在蜀汉灭亡之前,北方想要南下征东吴,主要是两条水道,一条是合肥巢湖一带,一条是襄阳汉水一带,这两条水道南下比较方便,但方便不等于就能成功。
曹操曾经在安徽一带轻舟南下,结果阻于春雨,江水大涨,没法前进,只好退兵。孙权海蛮体贴人意的,给曹操快递了一书信,还附加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春水方生,公宜速退”,最辣眼的是这两句:“公若不死,孤不得安”。曹操也不生气,说:这孙仲谋说话挺实在的。这信跟之前曹操写给孙权的“会猎于吴”,其幽默有得一比。
到曹丕的时候,也是亲自南征,结果差点出事,曹丕坐的龙舟居然随着风往南边飘,几乎是往敌人那边送,好不容易才扯回来。回想起来也是挺吓人的。
等到蜀汉灭亡的时候,东吴方面极其紧张,因为上游的水道被北方控制,敌人可以趁机顺着水流东下,东吴那就危险了,因此曾一度派兵西上想控制蜀汉的战略要地,可惜没有得逞。
公元279年左右,西晋伐吴。时伐吴的主要有这么几路:西边王濬从益州往东南下来,王戎也在西边,攻武昌,中部的杜预在荆州一带发动进攻,接应王濬,东边有王浑攻横江,胡奋攻夏口。
别看这几路水军浩浩荡荡,似乎威不可当,其实也是各有其主,互不统属,战斗力没那么凝聚。当时的东吴不是没有机会取胜的。当王濬的船队经过荆州时,还好,杜预进行了很好的配合,一起合力攻克江陵。这两只军队之所以能齐心协力,是因为他们都是西晋名将羊祜的培养的,算是一家人。可是当王濬的船队一路凯歌到了东边的时候,情况就复杂了,负责东边防线的王浑派使者对王濬说:你小子到了我的战区,就该归我管,你过来,把兵权交给我,“可暂过来,共有所议”。王濬则长了个心眼,不听王浑的指挥,指挥军队继续南下,这已经是抗命了,因为司马炎已经下命令给王浑,要他接管王睿的水师,要王濬“至秣陵,受王浑节度”。而王浑的主张就是:镇守大江北边,不要轻易南下。王睿和王浑还在扯皮,朝廷里也吵得不可开交,伐吴总统帅贾充还是坚持不要南下,见好就收。
西晋方面的争论,其实给了东吴一线生机,但是历史选择了王濬,哪怕违背圣旨也要一路深入,最后大功告成。
东吴方面呢,也在为战略举棋不定。防守东边的水军建议扼守长江口子不动,等晋军南下了,就在这里决战。但是主将张悌认为等不及了,先来个胜仗鼓舞一下人心,于是过早发动决战,结果大败。其实,当年赤壁之战也是东吴方面耐心等到东南风刮起来才进攻的。
灭吴之后,王浑就拿着圣旨来和王濬吵架,说王睿抗旨,两人吵个不休,于是被召回洛阳,在司马炎的保护下,王濬才躲过一难,避免了邓艾、钟会的悲剧。这也有其偶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