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柳汀雪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你问我世间最好的情诗是哪一首,我马上会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里塑造了一往情深,却为国家形势所迫,与杨贵妃爱不能相守的唐玄宗的形象。
也让后世的读者对于杨贵妃的天姿国色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能写出这样感人至深的《长恨歌》,作者白居易一定是个最懂爱情的人吧?
看完我们本期内容,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一、情圣还是渣男?
白居易在他67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追欢偶作》,回忆了自己的花心史。
“追欢逐乐少年时,补贴平生得事迟。何处花开曾后看,谁家酒熟不先知。石楼月下吹芦管,金谷风前舞柳枝。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乐天一过难知分,犹自咨嗟两鬓丝。芦管柳枝已下,皆十年来洛中之事。”
这是什么意思呢?
白居易早在十几岁刚踏入京城的时候,就在长安寻芳问柳。
不仅是他一个人,还带着好朋友元稹一起。
青楼的姑娘们一听说大才子白居易来了,马上开门相迎,抢着坐在他身边。
他的诗里写的很明白:
“结伴归深院,分头入洞房。彩帷开翡翠,罗荐拂鸳鸯。留宿争牵袖,贪眠各占床。绿窗笼水影,红壁背灯光。”
朋友们各自跟着喜欢的姑娘进了房间。这青楼既雅致也有意境,临水而建,绿窗灯笼,屋里是红色的墙壁,一派旖旎之色。

不光是寻芳问柳,白居易的家里还养了许多家伎。他说:“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
家伎一旦年老色衰,白居易就要换一批,而且他对此还颇有心得。
他说:“莫养瘦马驹,莫教小妓女,后事在目前,不信看君取。”
意思是,培养年轻的小姑娘不划算,主人花了那么多的钱财、心思,教她们学诗词、学歌舞。等培养好了,又换了主人,还不如买人家教好的。
白居易经常提到的两名宠伎,一个叫樊素,另一个叫小蛮。他有一句诗:“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就是夸她俩的。
我们今天说的“樱桃小口、小蛮腰”就是出自这句诗。
看不出来,我们心目中才高八斗,敢仗义执言,为百姓说话的白居易,背地里这么风流?
还不止这些,白居易有一次出行的时候,跟元稹一起,携带了几十个家伎浩浩荡荡的踏青。两人并马骑行,做些艳词小曲,旁边的歌伎纷纷抢着唱歌助兴,他最宠爱的伎女都抢不上。
画面不忍直视。
那这么说,白居易是货真价实的渣男了?
其实,他心底一直埋藏着一个人,不能提起,一提就是肝肠寸断的痛。

他十九岁的时候,跟着妈妈到符离(安徽宿州)避乱,认识了相隔不远的湘灵。
湘灵在他的眼中美若天仙,他写过一首《邻女》称赞湘灵的美貌。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两年后,白居易的父亲担任襄州(襄阳)别驾,白居易跟父亲一起求学,离开湘灵,写下一首《潜别离》:
“不及哭,潜别离,不及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
“利剑春断连理枝”一句其中就后来《长恨歌》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影子。
两人身份差距悬殊,白居易看不到的未来,阴差阳错的错过。
再次相见,是白居易29岁那一年。更意外的是,二十五岁的湘灵还没有嫁人,一直在等着白居易。
白居易曾经向母亲提出求娶湘灵,却被母亲强势拒绝。
“昔日,她配不上白家的门第,今日你高中进士,前途无量,她更配不上。”
白居易被母亲安排娶亲,彻底跟湘灵断了联系,这个名字,成为他一生的隐痛。
即使是一场秋风,一场夜雨,也能勾起白居易心底最深的思念。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白居易44岁时被贬谪江州。
一日,他偶然在院中晒鞋,发现了湘灵送给他的鞋子。这双鞋被他从符离带到长安,再带到江州,一晃已经二十年。
物是人非,莫过于此。
他说:“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荡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
鞋子尚能同行同止,他跟挚爱却只能一生错过,内心所有的隐痛牵念,只能化为涓涓诗句。
晚年,白居易重病缠身,感到大限将至,挣扎起身,给朋友写下一封信,其中有诗说:“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白居易一生交往者众多,心底却始终给湘灵留着一个位置。
与其说那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讲玄宗与杨贵妃的旷世绝恋,倒不如说是白居易与湘灵此生未了的祈愿。

二、日本人只学到了一半的白居易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火遍了中国,也红到了日本。
他在元和元年(806年)写出这首诗。
12年后,日本的《文化秀丽集》就效仿了里面的句子“鸳鸯瓦冷霜华重”了。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简直是神一样的传播速度。
日本醍醐天皇说,“平生所爱,白氏文集七十卷是也。”
嵯峨天皇把《白氏文集》当成宝贝, 叫做 “枕秘”,天天学习膜拜。
紫式部写《源氏物语》的时候,有 106 处引用了《白氏文集》,曾经还开了讲坛,讲白居易的诗。

平安朝三个最顶尖的汉文学家——菅原道真、都良香、岛田忠臣,都受白居易影响巨大。
都良香写了一个篇《白乐天赞》,全文就一个主题:表达对白居易的疯狂热爱。
白居易墓前日本人留有碑文:伟大的诗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举国敬仰的文学家,您对日本之贡献,恩重如山,万古流芳,吾辈永志不忘。
其实让日本顶礼膜拜、奉为大神的,其实只不过是半个白居易而已。
因为白居易一生写诗无数,大概可以分成下面两类:
一类是闲适诗和伤感诗,比如《长恨歌》,以及“雪月花时最思友”等。日本人主要学习和领悟到的,只是这一部分的诗。而另一类直面社会、同情底层人民、勇敢批评和揭露人间不平的讽喻诗,比如《秦中吟》《新乐府》等等,日本人就不是很看重。
他们只学习了那个闲适、伤感、多情的白居易。
那么完整的白居易是什么样的呢?

三、大唐的良心十六岁时,白居易到顾况家里求谒。
顾况一看,面前站着位年轻的小后生,心里有几分轻视,再接过行卷一看,叫白居易。
于是,顾况玩笑之心顿起,“小伙子,长安的米价很贵的,要白吃白住恐怕不容易啊!”
再低头一看手里的诗文,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顾况对眼前年轻的小后生大加赞赏,“年轻人,了不起!能写出这样的诗,在长安白居,的确不难。”
借顾况的吉言,白居易的仕途很顺,二十九岁中进士,是朝里最年轻的一个。三年后芝麻开花,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和翰林学士。
元和中兴,少年意气,白居易也想参与。
国家朝政,他暂时没有资格参与,身为翰林学士的他,他可以先来个诗歌改革。
现在的诗歌乏味得很,粉饰太平,陈词滥调,没有一点大唐的气象,他早就看不下去了。
于是白居易联合好朋友元稹提出了新乐府运动,就是要写揭露现实的讽喻诗,口号叫做,“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为了配合自己提出的主张, 白居易也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诗歌。
腊月的寒风的一天里,白居易在遇见一位满面尘土,十指黝黑的老翁在卖炭,贫富的巨大差距和平民酸楚而真实的生活深深地刺激了他。
情绪激荡之下,就有了这首传世的纪实名作,《卖炭翁》。

一夜大雪,白天北风更冷,这位单衣蔽履的老人,反而盼望天气更冷。
为什么呢?天气越冷,老翁的碳才买的越贵,何其残酷!
正在这个时候,骑着高头大马的黄衣使者,拿着一纸文书说官府要调用老翁的碳,区区半匹纪纱一丈綾,就换走了老翁千斤碳!
在大唐的国土上,有多少这样的恶吏贫民,白居易这样的人不为他们发声,又有谁肯为百姓发声?他白居易不敢自称大唐的良心,可既然上天给了他这样的才华名声与地位,就不能对天下间这样不平的事袖手旁观。
他不知道能唤醒多少唐人,但他要有一分光,就发一分光,有一分热,便发一分热。
一篇一篇写下来,不知不觉,白居易写成《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
有《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有《黑潭龙》,疾贪吏也;有《涧底松》,念寒俊也。《牡丹芳》,美天子忧农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谁能站在百姓的角度,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百姓就爱戴他。
渐渐地,白居易的声名传遍天下,公元807年,白居易被调任京城,第二年任左拾遗。
左拾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智囊团里的一员,专门负责给皇帝提建议。
白居易本着“有阙必规,有违必谏”的原则。畅所欲言,反租税、绝进奉、放宫女,吐槽宦官,谏言写了一大堆,恨得他的政敌牙根痒痒。
可偌大的国家,改革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白居易一看自己的谏言不起效,于是重操旧业,继续写诗。
以他在大唐火热的知名度,不过几天,他的诗文便流传开来。

▲ 白居易手迹
《轻肥》节选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他肆无忌惮地写诗讽刺贪官污吏,早就有人看不惯了,政敌们躲在阴暗的角落,找到机会,就伺机报复。
终于,让他们等到了机会。
《旧唐书》记载“九年冬,入朝,授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
朝堂上人人自危,谁也不敢为武元衡说话。
直言敢谏的白居易就站出来,第一个上书请急抓贼,没想到这下触怒了唐宪宗,怪他越职上奏。
他的政敌们纷纷趁机落井下石,说白居易在其母尸骨未寒的时候,竟然写过赏花诗和新井诗。要知道他母亲可是看花坠井而亡的,他这样的行为简直天地不容。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母亲坠井而亡,和赏花写诗八竿子打不着。或许这只是一个唐宪宗不想让白居易在朝廷工作的由头。
一纸令下,就把白居易贬到了江西九江,沦为 “江州司马 ” 。
在十年艰苦的江州生活中,白居易逐渐适应了江州“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的暖湿气候。
宦海沉浮,莫过如是。
刚来到江州时,白居易还愤愤不平,他曾经对着艺惊四座的琵琶女哀伤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后来,他向往佛道,内心趋于平和。

公元820年,白居易重返长安,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
821年,白居易加朝散大夫。
他因论河北的军事,不被采用,自请外放,相继在杭州、洛阳、苏州等地任职。
公元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秘书监,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
公元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
公元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洛阳履道里,此后终老洛阳。
四、佛系白居易中国儒家传统的人生观,不信鬼神,主张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但是无从进取之时,以“天命”来安慰和超脱自己。
白居易,字乐天,理当乐天知命。
晚年的白居易,在洛阳家中读读书,写写诗,弹弹琴,过着隐逸的生活。
《草堂记》云:“是居也,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润,夹润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三两卷”。
这种环境,是每个读书人对于闲适最深的向往。
每当太阳照,鸟儿叫,他就开始吆喝三朋四友一起把酒吟诗。偶尔一时兴起就跑到野外游山玩水,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各吊两只酒壶,时不时跟朋友喝点小酒,逍遥如是。
刘禹锡就是白居易他最好的酒友。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窗外风雪虽大,屋里暖酒一壶,知己两人。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
白居易这一生足矣。
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白居易过世,享年75岁。
历史中真实的白居易,跟你印象中的一样吗?
以上就是本期内容,我是如斯精舍,你的文化手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