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有公共博物馆曝出赝品事件,文史爱好者就像过年一样快乐,摩拳擦掌,准备展示自己的嘲讽技能。
有人顺势祭出珍藏多年的古董图。

还有一些博主则立志为中国打假文学添砖加瓦。
前有马伯庸为冀宝斋创作的《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

上个月,一位名为江上的博主,又贡献了一篇奇文《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

这类以严肃、活泼著称的打假檄文,可以算得上是历史博主们送给全国人民的免费文物鉴定课。
不过,真要说起来,咱们这代普通民众对文物的深厚兴趣和感情,其实还是十几年前制霸各大电视台的鉴宝类节目,一手培养出来的。
鉴宝节目的黄金十年自从2002年江苏卫视率先推出了《家有宝物》栏目之后,央视率领一众地方电视台迅速跟进,在最高峰时期,全国曾有50多档鉴宝节目同时开播,央视推出的《鉴宝》连续40周蝉联收视率第一。
连鉴宝专家都不够用了,只好连轴转,刚上完这个省台鉴宝,又赶紧奔赴下一个。
各个节目组深入到全国各村各寨,所到之处,一呼百应。简直把除过四旧之后,流落民间所剩不多的珍宝,翻了个底朝天。

当然,鉴宝节目受欢迎,也不是毫无道理。
满屏幕的奇珍异宝就已经够吸睛了,而专家估价的轮盘一转动起来,那鸡血程度,比澳门赌场传来的暴富故事,有过之无不及。
为了节目效果,多数栏目都把重点放在展现“宝贝背后的故事”上,离奇、狗血轮番上演,一般观众根本抵抗不住。
妈妈腌菜的坛子、儿子的澡盆、猫咪的饭碗,被鉴定出天价的故事惹人眼红,还容易引发观众思考“凭什么这种好事轮不到我”。

但地球人都知道,荒谬的赝品容易引人发笑,大家最爱看的还是专家吊打鉴宝人。
当中最经典的案例,还当属在央视一套播出的“郑和用过的热水瓶”。

出场就遭到嘲讽的鉴宝人,脸色逐渐变差。

每位专家都在绞尽脑汁赞美这个青花热水瓶。

好让鉴宝人不那么难受。

鉴出来不是文物倒也就罢了,史上最惨的鉴宝人,绝对是下面这位。

他长相憨厚,思想淳朴。从筷子到牙签再到磨牙棒,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穷尽一切可能性,探索宝贝用途的全过程。
但是,在科普完汉代殡葬制度之后,专家揭示真相,这根小蓝棒的真实用途其实是……

尸体的肛塞……
如果当众承认自己口含肛塞都不算惨,那我就不知道什么叫惨了。
把吊打鉴宝人逻辑发挥到极致的,北京卫视天下收藏王刚王老师称第二,那全国没人敢称第一。
这档节目的规则,就是一个对赌协议:录制前和鉴宝人签订生死合同,节目专家鉴定为真,鉴宝人获得一枚金牌;鉴定为假,赝品则被当场销毁。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王刚老师正是承担着这个娱乐大伙的重任:手持紫金锤,怒砸假宝,守护正义。

那清脆的一击,让节目极富戏剧张力,在短时间内牢牢揪住全国观众的心。

砸的东西越是花了大价钱,就越是惊心动魄;

鉴宝人在舞台上表现得越心碎,越能“当场发飙,怒斥专家”,收视率就越是蹭蹭往上涨。

而河南卫视推出的鉴宝节目《华豫之门》,则另辟蹊径,撑起了鉴宝节目的另一个支流。
总结一下就是:上鉴宝节目,分享你刚编的情爱故事。
下面这位相貌姣好的平面女模,偷了母亲的宝贝,讨好未来婆婆。

俨然塑造出了一个只求付出,不要回报,爱婆婆的好儿媳形象。
什么是润物细无声?这就是润物细无声。朋友们,这一套播完,比什么女德班都管用。
偷妈妈的不算,偷老公的宝贝上节目的也有。

老公与画,老婆与老公,两重故事相套,古典与现代叙事相遇了:
表面上是书生痴恋画中女郎的聊斋,实际上却向我们演示了我国中年妇女特有的娇嗔。
2012年郭美美和干爹的故事引爆全网,节目组也依葫芦画瓢,请来了一位靠干爹吃饭的美女:

美女的回答,让我等社畜着实羡慕不已。

但我们必须注意:戏剧的精髓在反转,专家吊打鉴宝人才是常态。
最终,这块玉被专家鉴定为:大·赝品。

这是当着全国人民的面给了这位美女一记响亮的耳光啊。美女撇嘴离场,留下观众,在原地啧啧叹息。
这事儿在网上引发了很大的声浪,一时之间大家议论纷纷:背后干房地产的干爹究竟是潘石屹还是任志强,必须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
只可惜,大家并没有等到想要的惊天八卦。实际上节目中这位女士似乎并没有碰上命中的干爹,她事后亲自出面澄清:这是一场为了节目效果的炒作。

由此,我们也可以合理怀疑,上述古董背后的情感故事,极有可能全部出自同一编剧之手。
而这期节目,也成了日后人们批判鉴宝综艺时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鉴宝专家,骚操作不断“砖家”这个词在中国变脏变臭,文物圈绝对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早在鉴宝节目风靡全国之前,这事儿就有点苗头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北魏陶俑事件”。
1994年夏季某日,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在潘家园闲逛,惊喜地发现了几尊珍贵的北魏陶俑。

专家急忙赶回单位,一面申请经费,一面组织鉴定。鉴定结果很快出来了,果真是北魏珍品!领导当机立断,批准了十万元专项抢救经费,顺利把陶俑收入故宫仓库。
见此情形,中国历史博物馆也不甘落后,大手一挥,斥资80万,也收购了一批。
那时候,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不过才几十块钱。
很快,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自从两家权威博物馆收购以后,潘家园的同款陶俑居然越来越多。
坊间传闻,河南发生了一宗大型盗墓案件,才导致大批珍贵文物在市场流通......这可了不得,专家又连忙配合警察调查,顺腾摸瓜,最终锁定了河南一个名叫高水旺的农民。
高水旺见状,把警察迎进家门:啥文物,这不是我仿的吗?我家后院全部都是。

如果这次还只是因为民间艺术家技艺太强,专家一时失误,那么2002年的金缕衣事件,就纯属睁眼说瞎话,堪称现代版“皇帝的新衣”。
一般人想登上中国富豪榜,如果不是特别会投胎,那还不得天赋异禀,勤奋过人?
靠倒卖服装发家的商人谢根荣,则开辟了第三条道路。
首先,他耗资2万元,请人自制了一件金缕玉衣,放进玻璃柜里保护起来。

进而又花了几十万鉴定费,请5位权威单位的文物专家,到自己的豪宅里好吃好喝,招待周全。
酒足饭饱,再请专家们围着玻璃柜子转一圈,给这件金缕衣出一个鉴定意见。
吃人的嘴短,专家肯定要给足企业家面子,当即估价:24亿。五位有头有脸,来自权威单位的专家,全部在鉴定书上签了字。

而谢根荣,转身就把假货抵押给了银行,靠这张鉴定书骗到贷款6个亿,荣登2003年胡润中国富豪榜第400位。
东窗事发时,五位专家中最年长的史树青先生已经作古。剩下四位接受媒体采访替自己辩解,话术出奇一致:史老都说是真的,我们怎么敢说是假,他可是学界权威呀。
鉴宝专家这种不靠谱的特性,在鉴宝节目的兴盛时代,还是有增无减。
外界对专家的质疑从来没有中断过,看鉴宝寻宝,观众就问:专家是有多大能耐,可以在节目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真假?
看天下收藏,大家就悬着一颗心,王刚一锤子下去,砸的如果是真品,那可怎么办?
不出事则已,一出就是连着爆雷。对鉴宝节目而言,2012年简直是灾难。
先是5月份,曝出了前面提到的安子熙“干爹送假玉”事件,舆论哗然。
紧接着,8月,“天下收藏”栏目把砸掉“赝品”瓷器和首都博物馆的珍品,对比着搞了一个展览。当即招来业界质疑,王刚砸真货传闻喧嚣尘上。
屋漏偏逢连夜雨,10月,一位姓付的鉴宝人拿出了一件甜白釉压手杯上天下收藏,被三位专家认定为假,王刚当场砸了赝品。

鉴宝人捧着残骸到其他地方鉴定,那边的专家不仅认为是真品,而且价值2亿。王刚和天下收藏被告上了法庭。
天下收藏因此停播。
另一边,华豫之门的鉴宝专家刘岩,也惹上了官司。
2010年,一位朱先生带着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私下来找当时正在录节目的刘岩鉴定。刘岩帮这位先生仔细看了一遍,认为这幅画是赝品,只值4万块钱左右。
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刘岩为朱先生出谋划策,还他找了一个“冤大头”,愿意以17万的价格收购这幅赝品。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谁不卖谁就是傻子。
没想到,第二年朱先生在杂志上见到了自己这幅《嵩阳汉柏图》,而且在一场拍卖会上,被拍出了8千万的高价。
朱先生这才急得拍脑门:不好,中计了!于是以专家刘岩商业欺诈,行为卑劣为由,和他对簿公堂。
由于声讨鉴宝类节目的声音越来越大,同年,广电总局、文物局不得不联手整治:要求鉴宝类节目停止过度关注价格、传递错误投资理念,纠正过度娱乐倾向,不得由演员假扮鉴宝人、不得在节目上从事商业活动……
都弄到这一步了,鉴宝节目还能再烂一点吗?
还真能。
如果不是央视寻宝专家蔡国声的视频爆料,大家都还以为“专家和鉴宝人勾结:只要手续费到位,真假全凭专家一张嘴”,只是阴谋论。

2017年,蔡国声受邀担任山东卫视《齐鲁寻宝》节目的鉴宝专家。在节目录制中,他发现旁边的本地专家,指鹿为马,一而再,再而三,把假货说成真品。
蔡先生愤而离场,回家录视频痛斥行业怪相,呼吁回归正途。

不过,令人疑惑的是,当年打假的蔡国声,今年初又被其他人打假了。

个中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我等外行人已经完全看懵……
这圈子水太深,95%的人都在赔钱部分鉴宝专家技艺不精闹乌龙,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们。
上世纪60到80年代,我国文物民间文玩市场,曾停滞多年。自古以来,文玩界从来都是“盗墓贼共文玩商一色,坑蒙拐骗与假货齐飞”。专家压根没机会真枪实弹到市场上去积累经验,上哪儿去锻炼鉴定能力?
一切都得等到2002年,国家修订《文物保护法》,民间文物买卖正式合法,才打开了民间收藏投资热潮,市场真正开始活跃起来。
而且俗话说“盛世藏古董”嘛,有钱才玩得起。据统计,一个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启动条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至2000美元。2002年,中国人均GDP为1148.51美元,刚好过线。

这股收藏热潮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催生了鉴宝节目的黄金十年,我国文物收藏大军激增至将近9千万人。
而它的国际影响力,则是发了财的中国买家杀入国际市场,中国古玩价格一飞冲天。
20世纪初,外国人把中国瓷器凿孔做台灯灯座,用元青花罐子装雨伞是常事,一件南宋官窑成交价只有38英镑。放在今天,想都不敢想。
一切都来得太快,而诱惑太大。
其次,高仿技术确实高超,老专家跟不上趟也很正常。
鉴定技术在进步,科技造假也在进步,而且规模巨大。我国的文物高仿产业发达到什么程度呢?光是景德镇生产的文物,就能买下整个地球。
景德镇做瓷器的高仿工人,月入轻松过万,而且哪怕是他们让生产出西施的iPhone、康熙的微波炉也不在话下。

别说专家的肉眼,骗过机器也很简单,带着文物坐两趟飞机就好了嘛——安检X光,照1秒,陶瓷老100岁。
当然也要控制好力度,以免出现乌龙,如果目标是做乾隆年间的瓶子,一不小心在药水里泡太久,弄成了400年前的明代珍品,精心制作的高仿就砸在手里了。
说到底,“文物收藏”从来不是无产阶级的娱乐方式,被卷进股热浪中的普通人,与其说投资赚钱,不如说凑个热闹,赶个晚集。
马未都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多亏赶上了80到90年代,趁文物价格低迷狂收暴敛,才有了今天的收藏规模。
现当今的文物圈,则被业内人士归纳为这个格局: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赝品,而95%的人都在赔钱。

专家,您看看这幅《蒙娜丽莎》值多少钱?
随着鉴宝节目信誉崩塌,热度冷却,这一场编织了数十年的捡漏梦,也该醒了。
想去捡漏一夜暴富,大家在电视上学来的那点文物知识,根本就不够用嘛;而且一般人入不了门道,耗尽毕生精力收购一屋子假货,这样的结局未免太过凄惨。
不过,对普通百姓而言,持续关注文博界的动向还是相当有意义。
毕竟文玩界假货生产猖獗,骗术日新月异,假专家能把人脑袋都忽悠瘸。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它是一块永远值得期待的肥沃瓜田:
每过一段时间,就能稳定地产出一个大新闻,保证能让你重新回忆起,十几年前那些痴迷鉴宝节目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