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一分货,性价比和可靠性并很难兼得当然了,这也看数据价值和使用方向。
其实这个问题,绝大多数普通玩家并不在意,有钱的高玩即便知道也懒得搭理。如果你的SSD只是用来装个系统、存个游戏,那么用白片也不会怎样,多了说坏了重装罢了~但是重要数据啥的,还是建议多点存储吧,备份量越大、备份途径越广,你的数据才能更安全。
其实,优质的原厂NAND和白片、黑片本来就是一张晶圆上的“同胞兄弟”,为啥会有个体差异呢?咱们一起看看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吧。
优质NAND、白片、黑片的差异图为一张完整的晶圆(Wafer),晶圆中每个“方块”就是每个晶片(die)
1、优质原厂SSD NAND选材的步骤(简洁版):
- 将晶圆切割为逐个晶片;
- 测试每个晶片的稳定性、健康度、容量等指标;
- 对通过测试、达到原厂定制标准的晶片,封装为NAND Flash芯片;
Intel、东芝、三星们,经过以上筛选检测步骤之后,会留下这样一张晶圆:
质量、稳定性、健康度最佳的晶片都被摘走了,抠剩下的这些直接倒垃圾嘛?no~no~no~
顶级大牌的原厂标准是非常严格的,因此,近乎苛刻的甄选标准过后,上面这张“抠剩下”的晶圆,意味着什么呢?
原厂吃剩下的、看着恶心,但依然能果腹的“白片和黑片”
举个不太雅观的例子吧,这就是一桌吃剩下的满汉全席,对于门外吃不上饭的穷人(无晶圆产能的SSD商)来说,绝对是珍馐美味一般的存在。
2、白片、黑片甄选及用途:
所以,这一桌子剩菜就被一众“廉价SSD品牌商”端走了,晶片都已经切割好,也进行了初步筛选检测,低端厂商拿回去再收拾收拾回个锅、加点佐料,一桌价廉物美的“二手满汉全席”登场了:
- 甄选出虽不符合原厂质量标准、但符合(基本)使用标准的晶片进行NAND封装,即白片;
- 抠完白片剩下的完全不符合使用标准的晶片,就是——黑片;
- 黑片继续往下游产业链卖,用于制作廉价的U盘、平板电脑或者各类存储器产品。
更低级的黑片干啥去了呢?(如图)
总结每GB超过¥1块钱的SSD,往往使用高品质NAND Flash;低于¥0.5元每GB的,白片可能性就很大了。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牌原厂NAND的质量、稳定性是值得信赖的,因此价格绝对是有一说一,1~2块钱1GB有他的道理。一众廉价SSD品牌们把价格砸到5毛钱甚至更低1GB的时候,基本就是在赌运气了。
SATA接口廉价SSD是白片重灾区,哪怕优质的白片NAND也被用去做NVMe固态了
当然了,并非说白片就完全没得玩,甚至可以说目前市面上绝大多数5毛钱1GB的SSD都是用的白片NAND。笔者在8月份的时候不到100块钱淘的二手准全新极匠240GBSSD就是一个典型翻车案例,这个硬盘测分表现不错,但是装系统之后莫名蓝屏,几率非常之高,更换零一品牌的固态就再也没出现过此类故障,恐怕这就是质量较差的“白片”带来的负面效果。
价格便宜得离谱、芯片渣渣的廉价SSD不能碰
另外,廉价SSD厂商同样给出了5年甚至10年的质保政策,大家是否觉得安心?
并不是!
说白了,这是一个稳赚不赔的期货陷阱,因为SSD的增容速度绝对是几何级数增加的。你去年花300块钱买的256GB固态,今年已经只卖¥180了,明年可能就¥99了。即便你用坏了,厂商给你换个同容量的产品,对未来的价格(售后成本)来说,也是只能越来越低的。只不过你要独自承担系统故障带来的一系列连带损失了。
更别提很多随时倒掉的廉价SSD品牌,公司都没了,拿什么兑现质保承诺?
因此,廉价SSD的5年、10年质保政策,无非就是让你安心付款下单的最后一轮推销话术罢了,毕竟,5毛钱1GB的价格,对于它们的白片采购成本而言,也是绝对划算的╮(╯▽╰)╭
感谢阅读本文,我们下期内容再见!ヾ(•ω•`)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