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打开“天天动听”,把耳机线藏在衣服袖子里偷偷听歌。
夜深人静的时候,躲在被窝里把手机亮度调到最低,打开“Opera浏览器”,一页一页翻着小说。同桌还整天和你争论说“Opera浏览器”不好用,因为他用的是“UC WEB”(UC浏览器)。
考上了大学,为了能省下一毛钱一条的短信费,下载了“飞信”,从此校园活动、社团通知全靠“飞信”接收。
那是一个5元30M流量的年代,那是一个老师经常“没收手机”的年代。对于大多数80后90后来说,那也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那时候诺基亚如日中天,索尼爱立信是时尚的代表,黑莓是明星大腕的象征,还有满大街音量很大的“山寨机”。那么,伴随着它们一起成长起来的“手机软件”,如今怎么样了呢?
3亿用户的“天天动听”,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在一事无成的青春里,有人忙着备战考试,有人忙着早恋,有人忙着去网吧打游戏,但是他们都喜欢戴着耳机用“天天动听”听歌。
“天天动听”成立于2007年,主要特色是音乐完全免费。长期占据下载排行榜第一,用户人数早已突破3亿,后期号称拥有4亿用户,日活3000万!这个数据就连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的今天,绝大部份头部互联网公司都望而却步,可以说,“天天动听”在当年拥有了垄断性地位。
极简流水般的UI设计,有多少小伙伴被天天动听的界面和设计所吸引,并且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调整软件的皮肤;摇一摇切换歌曲;可以调节音乐的均衡器;最开始内置解码器,支持无损音乐播放;国内第一款支持桌面歌词显示的音乐播放器!
上述都是天天动听身上贴着的高光标签,随着诺基亚当年的风靡,天天动听成为塞班系统上必备的音乐软件,但其辉煌的日子在2013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2013年,国内开始越来越注重音乐版权的保护,主打音乐完全免费的“天天动听”迎来了危机。
2013年,用户量突破两个亿,同年,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
2015年的版权事件,“酷狗”以天天动听435首音乐作品侵权将天天动听告上法庭;
阿里星球界面,网友称之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大杂烩
2016年,由宋柯、高晓松、何炅执掌的阿里音乐集团把“天天动听”改版成了“阿里星球”,在天天动听用户规模空前的情况下,彻底砍掉了本地音乐播放功能,重新打造阿里的泛娱乐平台,变成了一个追星族相关的App,推出了跟音乐播放不相关的音乐人、演唱会抢票等功能,阿里星球以内测的名义短暂上线,又很快下线,最后失败。
天天动听很快停止服务,3个亿用户量的软件,在短时间内关停,凉得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欧朋”和“UCweb”,一个沉默,一个高光你永远也搞不清楚班上的几个男生围着,把手机夹在课本中间一起看,时不时传来阵阵笑声,乐此不彼,他们到底用浏览器在看什么?
也许你还记得,在人手一台诺基亚的时代,同学们打开手机用 Opera Mini 上网的情景。欧朋(Opera)浏览器在当时,是全球最流行的手机浏览器,主打体积轻小而功能强大。
在当年,流量和网速都不像现在一样充裕,最流行的流量套餐是5块钱30M,而网速则实际用起来最多也就每秒20K。欧朋浏览器因为节省流量,快速打开网页的特征脱颖而出,在国内与UC WEB(后来的UC浏览器)平分天下。
2013年,Opera每月活跃用户数突破3亿,与与IE、Firefox并称三大浏览器;
2015年8月,全球市场份额跌至1.27%;
2016年,Opera发布公告,宣布昆仑万维和360斥资12亿美元收购Opera;
2018年,赴美上市,股票交易代码为OPRA,招股书显示,Opera2018年一季营收3944.6万美元,较2017年同期2547.5万美元增54.8%;经调整后净利987万美元,较2017年同期78万美元实现大幅增长。
随着功能机的没落,智能机的普及,浏览器行业进入了白热化的竞争阶段,欧朋和天天动听一样也走上了被收购的命运,但和天天动听不同的是,Opera被收购后仍然保住Opera浏览器业务线,不断迭代,并更新至今,另外进行技术输出,发展一些赚钱不赚吆喝的业务 ,在低调沉默中发展,根据2018年招股书显示,多年亏损的欧朋实现扭亏为盈。
“欧朋浏览器”在各大应用市场更新至今
而另一方面,在功能机时代同时火起来的浏览器UC WEB,后改名UC浏览器,一直火到了现在。
是不是很熟悉的LOGO?
功能机时代的UCWEB,会把网页先缓存到自家服务器,压缩后再传输到用户手中,实现了节省流量,加载更快的用户需求,同时对网页进行重新排版以适合小屏幕手机,因此很受塞班用户欢迎。
在当年,手机偷菜可是黑科技
UCWEB浏览器可以支持Flash,实现在手机上进行QQ农场偷菜,小伙伴们自此以后再也不用去爬网吧偷菜了。
如果说,浏览器的第一代是解决人们上网速度和节省流量的问题,第二代是解决人们搜索信息、阅读小说、看视频、看图片的需求,第三代是基于大数据实现精准推荐,实现人们个性化需求,那么欧朋浏览器活过了第一代和第二代,UC WEB便活过三代,直至今天。
2014年6月,UC以中国互联网史上最高金额43.5亿美元,被阿里巴巴全资收购,UCWEB后改名UC浏览器,纳入阿里巴巴旗下移动事业群,2018年以47.3%的活跃用户占比位居行业第一,稳坐手机浏览器前三的位置,拟至2020年突破7亿用户。
从2004年丁磊借办公室给何小鹏开始做UC,再到还在网易的李学凌、联想的俞永福,接着是接受在金山任职的雷军投资,到被马云的收购,创始人的远见和一路上遇到的贵人,UC浏览器一直在不断发展。
“飞信”:老死和老不死“飞信”,这又是一个曾经大名鼎鼎的应用,由中国移动于2007年推出的飞信,曾经是手机上最流行的IM。因为它可以免费给好友发送短信,这是“唯一”的理由,在一毛钱一条短信的年代,简单粗暴地瓜分了即时通讯市场,注册用户最高时达到5亿之多,活跃用户近1个亿,一时间被视为QQ最有力的挑战者。
无论是学生还是员工,都习惯使用飞信群发短信通知
那些年,初入大学时,入学通知书上清一色附送移动动感地带SIM卡,周杰伦的包装封面写着“在我地盘这,就得听我的”。一入到校门,就被师兄师姐告知,要下载飞信,就是这样在不情不愿中下载,飞信是继QQ之后,注册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
无论班级通知,社团活动的通知,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律使用“飞信”进行群发。
“飞信”背靠国企大树,粗暴的市场打法,有钱有资源,但是一手好牌最终被打烂了。飞信的明显致命点就是中国移动为了维护垄断地位,不让其他运营商用户注册飞信,造成不同运营商间信息沟通的阻碍。
2011年,微信团队推出微信,以其更有趣的社交玩法(朋友圈、漂流瓶、摇一摇等)和更优越的社交体验(文字、视频、语音等),疯狂卷席手机社交市场。
随着3G和4G技术的普及,流量资费不断降低,自此,“飞信”免费发送短信的核心卖点已经卖不出去了,后来飞信也没有适当的创新和与时俱进,用户体验也跟不上,开始走向下坡路。
2016年6月30日,中国移动宣布“短信转飞信”停止服务。
运营商没法革自己的命,最终只能被革命,飞信自此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中。
但中国移动始终无法放弃飞信,近年来更名为“和飞信”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着诸如移动支付、办公 OA、即时通信一类的功能,对标的对手例如钉钉、企业微信一类办公通讯软件。粗略统计,这两年中国移动陆陆续续为和飞信“砸”了近3个亿,但投入与产出成不成正比估计就不得而知了。
“飞信”还活着,活着的理由也很强势——“我爸爸有钱”。
结语湮没在历史长河里的,还有千千静听、快播、暴风影音等。
相比于当下,在软件技术还没那么发达的年代,不懂得“大数据”、“推荐算法”的软件们,反而更能贴近我们的心灵。
时间飞逝,对于80后、90后这一代人来说,他们曾经用过最强大的音乐播放器——天天动听,早在3年前就已经向所有用户彻底告别了,而其它的软件也大多变得物是人非,而我们这一代,也终向996、高房价低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