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鹤唳华亭》等一大波古装剧的热播,最近观众对古代人民的衣食住行又充满了好奇心,穿越这一话题一再被大家热议。
熬夜煲剧的观众们,常常是越看越饿,生生拉高了外卖平台的下单率。
而在一众朝代中,高度开放、兼容并包的唐代,无疑成为众多网友酷爱的首选。
说到唐人的生活,吃无疑是最值得一提的,尤其是开元年间,甚至达到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空前繁盛之象。
由于生活日益富足,食材种类增多,烹调花样翻新,技艺愈加成熟,再加上外来饮食习俗的影响,使唐朝的饮食呈现出丰富多彩又别具一格的特点。
唐代美食层出不穷,史料中有记载的,就有浑羊殁忽,单笼金乳酥,水晶龙凤糕等等,光听菜名就让人食欲大增。
那么,当时流行于街头巷尾的民间美食都有哪些?
如今这些美食,我们在生活中还能品尝到吗?
官可以丢,饼不能不吃唐代民间的饮食种类非常繁多,像汤、炙、粥、丸、脯、羹、脔等,现代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馄饨、饺子、包子、馒头等,当时都已经能找到雏形了。
唐代,北方人的主食是粟,即小米。
到了晚唐,小麦后来居上,据考古工作者对晚唐墓葬中人骨做的稳定同位素分析得出,平民饮食中,粟的比重逐渐下降,渐渐被小麦所取代。
随着麦类作物的广泛种植,和磨具的普及,唐人的主食逐渐以面食为主。
其中,“饼”是最为普遍的。
唐代《因话录》中提到,“世重饼啖”,这一时期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饼,体现了饼类食物在唐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蒸饼、煎饼、胡饼、汤饼等。
比如唐人很喜欢吃的蒸饼——蒸制的发酵面点,类似如今的包子和馒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蒸饼就已经很常见了,在唐代,蒸饼更是广受欢迎。
据《朝野佥载》记载,武则天时期有一位叫张衡的大臣,因为下朝后一时嘴馋,在路上边吃蒸饼边骑马,就被御史给弹劾了,武则天对此事的处理结果是“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这位张衡就因为贪吃蒸饼,到手的三品官就这么飞了。
《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快朵颐的程参
到了宋代,由于宋仁宗叫赵祯,“祯”和“蒸”是谐音,所以蒸饼被改名为“炊饼”。
此外,唐代还有汤饼——汤面条。
从汉代开始,面条就被称之为饼。
而世界上最早的面条,是新石器时代后期,在青海喇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由粟(小米)和黄黏米混合而成的面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白面面条就已广为流行了,和现代的面条区别已经不大了。
青海喇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面条
有趣的是,到了夏天,唐人还喜欢吃一种叫“冷淘”的凉面。朝廷的食堂会为官员们准备午餐,而在夏季,他们为官员们准备的就常常是消暑又开胃的冷淘。
饺子,在当时也已经出现了,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就曾出土过唐代的饺子。
唐人的餐桌上,还有很多称之为“果子”的点心。
值得一提的是,新疆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杂果子的花样款式,不少在现代的糕点店中都还能看到。
令李白念念不忘的失传雕胡饭除了粟、小麦、大米,唐代还有一种特殊的主食,叫“雕胡”。
李白在《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提到过“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这里的雕胡饭,就是“菰米”,这种主食采收和烹制都比较麻烦,需要到浅水沼泽中一粒粒捡拾菰的种子,因为得来不易,很能显示出主人家的诚意,所以被认为是待客的佳品。
但宋代后,雕胡饭越来越少见,到了明代以后,基本已经绝迹了。因为宋朝人发现,菰如果感染了黑穗病菌,就不再结籽,但是嫩茎部位会膨胀,变成一种可以食用的蔬菜——茭白,所以雕胡饭逐渐减少直至失传了。
一日两餐VS一日三餐现代人每天已经习惯了一日三餐,但对大部分唐人来说,一日其实是两餐:早餐和晚餐——除了朝中任职的官员,朝廷每天会通过“食堂”提供一顿午餐,所以官员们每天会吃三顿饭。
其实,中国人从先秦有文字记录时开始,就是一天两餐。在殷商甲骨文中可以得知,从国君到平民,都是一日两餐,第一餐称为“大食日”或“食日”,也有“朝食”的叫法,一般指日出之后到早上九点前;第二顿饭叫“小食”或“晡食”,《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申时食也”,也就是现代的三点到五点左右。
直到两汉时期,中国人才出现了一日三餐。
《汉书》的《淮南厉王传》中,曾提到刘长谋反,将被流放,有司向汉文帝汇报,说即便是流放,也可以让他“(皆日)三食”,这说明汉代的上层阶级,已经是一日三餐了。
所以,唐朝也有一日三餐,但主要在中上层阶级中存在。
鱼是南方人的命,肉是北方人的菜再来看看唐人餐桌上的蔬菜。
根据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能看到唐人吃的菜种类还是很丰富的。
其中,有不少都是近代菜市场里常见的,如同蒿(茼蒿)、莱菔(萝卜)、菘菜(大白菜)、落苏(茄子)、雍菜(空心菜)、菠薐(菠菜)。
《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府的菜肴
至于肉类,众所周知唐人最爱的是羊肉,为什么他们不爱吃猪肉呢?倒不是因为猪肉贵,而是因为当时有一种说法认为,猪肉吃多了对身体不好。
杜牧就曾提到,猪肉吃多了会“病风”——心脑血管疾病。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烹羊
除了羊肉和猪肉,唐人也会吃牛肉,但并不多。
一是因为唐律禁止私自屠宰耕牛;二是很多唐人抵制吃牛肉,唐代《太平广记》等很多笔记小说中,都有各种吃牛肉会遭报应的描述,体现了唐人对吃牛肉的反感。
唐代的南方人,则非常爱吃鱼,《唐会要》中记载“江南诸州,乃以鱼为命;河西诸国,以肉为斋”。意思是鱼是南方人的命,肉对北方人来说则像吃菜一样平常。
舶来的胡饼和“水果派”唐饮食文化保留了中原的传统,同时还受到了中亚、南亚和北方民族的影响。
外来饮食对唐人的饮食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么当时都有哪些食物,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
最典型的,当属胡饼。
汉代就已经有“胡饼”一词,在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就出土过唐代的胡饼。
从外形上看,已经和现代新疆的烤馕非常相似,但它跟馕并不完全一样,它有用油烤的,也有不用油的,还有些是有馅的。
在《唐语林》中,还曾记载过一种唐朝的胡饼,叫“古楼子”,是一种羊肉馅的胡饼,一个胡饼里光羊肉就得用一斤,把羊肉一层层塞到胡饼里,用胡椒、豆豉、油脂调味,再放到炉子里烤制。熟了剖开后,羊肉一层一层像楼一样,因此得名“古楼子”。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镜率极高的胡麻饼
唐朝还有一种外来美食,叫毕罗,饆饠。
是一种带馅,尤其是带水果馅的面点,类似于现代的“派”。
据记载,唐长安城中,就有一家店以卖樱桃毕罗而闻名。
此外,还有乳制品。
唐代白居易在《晚起》中写道“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这里的“乳糜”,就是乳粥。说明中原人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很大的影响,乳制品在日常饮食中占的比重相当大。
在不少唐朝的画作中,都能看到宴饮的场面,而在唐人的宴会中,最著名的就是“烧尾宴”。
烧尾宴,是流行于长安最为奢靡的美食盛宴,专为士子登科或官员升迁而设,宴会上不但有面点、热炒、冷盘、烧烤,还有羹汤、甜品。
在宴席相关的壁画中,有一道非常有代表性的冰制品出镜率特别高。
在章怀太子墓壁画及西安南里王村的唐墓壁画中,都出现了这道名为“酥山”的菜肴。
酥山,其实就是唐朝的冰激凌——把奶酥加热,滴成山的形状,加上各种香料,再装饰上各种花草,然后放到“凌阴(地下冰窖)”里冻住。另一种说法,是直接将凌阴中的冰块拿出来捣碎,在上面浇上奶油等,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刨冰的做法。
在古代,一般达官贵人家中,都会有凌阴——地下冰窖,挖一个很深的地窖,冬天到河里取干净的大冰块,放进冰窖储存。这样夏天就会有避暑用的冰制品。
最后,局长想问,如果梦回唐朝,你们最想品尝大唐的哪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