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高三语文复习,积累一下这篇,《张廷尉释之》文言文详解
【原文】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以訾【zī同“赀”,钱财】为骑郎,事汉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中郎将袁盎知其贤,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言秦所以【……的原因】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因为家中资财多而作了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内得不到升迁,默默无名。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就请求汉文帝调补他做谒者。张释之朝见文帝后,谈了很长时间关于秦朝灭亡和汉朝兴盛的原因。文帝很赞赏他,就任命他做了谒者仆射。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登记的情况】,尉尽不能对【回答】。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全面】,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应穷者。乃【于是】诏【命令】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都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学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因为】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流弊】徒【徒然具有】文具【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耳,无恻隐【怜悯同情】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渐趋衰败】而至于【到了】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口才伶俐】而超迁【越级提拔】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①像草随风倒得样子,即随风追逐。②颓废淫荡,低级趣味的】。”文帝乃止不拜啬夫。上就【登上】车,召释之参乘【作为陪乘】,徐【慢慢】行,问释之秦之敝【弊端】,具【详细】以【按照】质【真实】言。至宫,上拜释之为公车令。
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上林尉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直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文帝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文帝登上车,召见张释之作为陪乘,(车)慢慢前行,(文帝)询问张释之秦政的弊端,(张释之)按照真实的情况详细地说了。到了宫殿,皇上授予张释之担任公车令。
太子与梁王共车【同乘一辆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迎上去并阻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弹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乃使【派】使【使臣】承【带着】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其后拜释之为廷尉。
太子与梁王同乘一辆车入朝,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也没有下车,当时张释之迎上去阻止太子、梁王,不让他们进宫。并检举揭发他们在皇宫门外不下车犯了“不敬”罪,并报告给皇帝。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薄太后也派使臣带着她的赦免太子梁王罪过的诏书前来,太子、梁王才能够进入宫中。那以后授予张释之担任廷尉的官职。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跑】出,乘舆马惊【受惊】。于是使骑捕,属【交给】之廷尉。释之治问【审问】。曰:“县人来,闻跸【bì①帝王出行时清道,禁止行人来往。②泛指帝王出行的车驾。】,匿【躲藏】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应得的处罚】,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幸好,幸亏】柔和,令【假如】他马,固【难道】不败伤【摔伤】我乎?而【但是】廷尉乃【才,却】当【判处】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共同遵守的】也。今法如此,而【却】更重之,是【这样】法不信【取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既然】下【交给】廷尉,廷尉,天下之平【公正执法】也,一倾【稍微偏失】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怎么】所措【放置】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判处】是【正确】也。”
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注释】
①季:指弟兄中排行第三的人,古人常常以排行为字。
②仲:指弟兄中排行第二的人。
③訾(zī,姿):同“赀”,赀同“资”,资财,钱财。
④调:迁转,升迁。
⑤不遂:不顺,不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