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李宇俊202477

xulili8588

糖拌饭202091

手动滑稽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查看: 1198|回复: 2
收起左侧

关于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1 名

发帖:NO. 34 名

在线:NO. 6 名

彼得·潘 发表于 2020-3-4 17: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关于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7个常见问题的答疑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03-04 03:56:28
问:第4页,《社戏》中“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的“胡”字是错别字吗?
答:不是。这个“模胡”按照今天的语言运用规范来看是错别字,但在鲁迅写《社戏》的时代,规范并没有今天这样严格,因此是可以写“模胡”的。
今天我们编写教材,遇到这种情况一般要改为今天的规范用法,即“模糊”,但鲁迅的情况比较特殊,根据惯例,鲁迅和毛泽东同志的文章,一般不做改动,保持原貌,只在注释里说明“现在写作××”。但“模胡”一词在本套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一课中已经出现过,所以此处不再加注。
问:第16页,《安塞腰鼓》中的“红豆角角老南瓜”是多了一个“角”字吗?
答:不是。《安塞腰鼓》最初发表于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上时,原文即“红豆角角”。
本文作者刘成章先生是陕西延安人,《安塞腰鼓》写的是陕北民俗,而“红豆角角”正是带有陕北方言特点的表达,即末尾字重叠。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一文中也有一些类似的表达,如“羊羔羔”“树根根”之类。
问:第27页,“单元提示”中说“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但《大雁归来》是一篇散文,应该如何处理?
答:说明文和散文属于不同维度上的分类,落实到具体文本上可能出现交叉。《大雁归来》中包含事理说明的成分,但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语言优美,有散文的特点,两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可以兼顾。八年级上册的《苏州园林》其实也有散文的特点。
问:第28页,《大自然的语言》预习部分引用了“清明忙种麦”的农谚,但在全国很多地区,清明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老高了,教材是否有误?
答:农谚是存在地域性差异的。这是一句东北的农谚,教材使用之后也有山东、安徽、河南一带的老师打来电话说与当地的实际不符。谚语带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解释,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思考:这句农谚与一些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符,不正是受文中所讲的“纬度因素”的影响吗?
问:第30页,《大自然的语言》在讲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时,第二个是“经度的差异”,但整段讲的其实是“海陆的差异”,是作者写错了吗?
答: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处理是有原因的。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国处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季风影响由沿海到内陆逐渐减弱,沿海和内陆的差异约略可以等同于经度的差异,当然严格来说应该是“东南—西北”的差异,这与季风的方向更为吻合,但因为具体到这里的例子,讨论的是同纬度的北京和大连、济南和烟台,相当于排除掉了“东南—西北”关系中的“南—北”,只剩下“东—西”,因此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是合理的。
而且第一条因素是纬度因素,第二条因素表述为经度因素,也更符合一般的认知和阅读习惯。
问:第43—46页,《时间的脚印》一文的第5—21段是否偏离了中心?
答:《时间的脚印》一文意在说明岩石如何记录时间,第5段用“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引起,以下直到第29段都是在解释这一问题,其中第6—21段讲的是地质现象,即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的过程,正因为岩石会经历这样的过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岩石是一层一层沉积下来的,这个沉积是有一定次序的,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个次序来了解“过去的年月”的。因此这一部分并未偏离文章的写作目的。
问:第54—57页,《桃花源记》是游记吗?
答:不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渔人视角”的游记,那按说应该是游记的“变体”(如本册教材第五单元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但问题是,此时游记的“正体”——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尚未出现,因此将其视为游记并不符合文体发展的实际情况。
其实,《桃花源记》的“记”跟《小石潭记》的“记”并不相同,虽然都有“记叙、记述”的意思,但它更接近《海内十洲记》(旧题东方朔撰)、《西京杂记》(旧题刘歆撰、葛洪集)、《搜神记》(干宝撰)的“记”,因此,《桃花源记》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篇志怪小说。
问:第58页,《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
答:应该读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为quán,解释为“弯曲”。
此次编写过程中,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
我们删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ǎn。
问:第58页,《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的“蔓”应该读màn还是wàn?
答:应该读màn。在专门的古代汉语辞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中,“蔓”没有wàn这个读音。读wàn的情况只适用于现代汉语的口语。
问:第59页,《小石潭记》中“明灭可见”的“见”应该读jiàn还是xiàn?
答:应该读jiàn。有的老师根据教材注释中的译文“时隐时现”,认为应读xiàn,这是不正确的。“明灭可见”和“时隐时现”不是字字对译的关系,“明灭”就是“时隐时现”,“可见”就是“可以看见”,“可见(xiàn)”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问:第60页,《核舟记》中“八分有奇”和“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ǒu还是yòu?
答:“八分有奇”的“有”应该读yǒu,“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应该读yòu。
在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八分有奇”的“有”注为“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是不妥的。“有奇”即“有余”,是一个固定的词,“奇”即“余数、零数”,“有”就是“有”,不应解释为通假字。
“有”作为“又”的通假字的情况必须连接整数和零数,必须是具体的数字,“奇”是“零数”的意思,而不是具体的某个零数,所以“有奇”的“有”读yǒu。但“为字共三十有四”的“有”符合“连接整数和零数”的用法,是通假字,读yòu。
问:第61页,《核舟记》中“椎髻仰面”的“椎”为什么加注了chuí的读音?
答:应该读chuí,不加注音易误读为zhuī,因此今年修订时增加了注音。
“椎”,读zhuī指“椎骨”;读chuí指捶击工具(即“槌”),引申为“打击”等义。
在古代汉语里,后者的应用更广泛;但在现代汉语里,读chuí的意义已由“槌”“捶”等字承担,只在“椎心泣血”这样的成语里保留chuí的音义。“椎髻”即“形状像椎(类似于棒槌)的发髻”而非“形状像椎骨的发髻”。
问:第62页,《核舟记》中“曾不盈寸”的“曾”应该读zēnɡ还是cénɡ?
答:应该读zēnɡ。“曾”读cénɡ时作为副词只有“曾经”义;而这里的“曾”与《愚公移山》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的“曾”一样,都是与否定词“不”连用,表示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竟然”,也可译为“连……都……”,应读zēnɡ。
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
问:第75页,《子衿》中的“宁子不嗣音”的“嗣”,有的资料注为“通‘贻’或‘诒’,给、寄的意思”,与教材不同,哪个正确?
答:教材注“嗣”为“接续,继续”,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
“嗣”通“贻”或“诒”的说法大抵来自网上(如“百度百科”),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未给出这一义项。因此,这一说法是不可靠的,仍应以教材的解释为准。
这里顺便提示一下:关于文言文中读音的判定,如果教材语焉不详,除了咨询教材编者外,还可以求助于《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比较权威、可靠的工具书,但不要轻信一般的教辅资料或网络资源。现在有些老师过于依赖、迷信教辅,或是上网随手一搜就轻下结论,而缺少查阅工具书的意识。这种倾向是需要警惕的。
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过去放在九年级的议论文单元,现在放在八年级,是否仍应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答: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
这篇文章现在编入演讲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作为演讲的特点。当然,作为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演讲,其中议论性要素也可或多或少有所涉及。
问:第108—110页,《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说是采取了拟人或者拟物的手法吗?
答:严格说来,《一滴水经过丽江》既不是拟人,也不是拟物。因为无论拟人还是拟物都是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一般是针对局部的语句而言的,而不用来分析篇章的构思和写法。就像我们从小看的童话,童话中的动物、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食物可以张口说话,我们也不会说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如果一定要说《一滴水经过丽江》这种写法的特色,我们认为应该是一种虚拟视角,一种外物化、客体化的视角,文章的叙述者、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不再是作者本人,而是其他的人或者外在事物。艾青《我爱这土地》的第一节其实也是虚拟视角,与此类似。
问:第119页,《虽有嘉肴》中“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应该读qiánɡ还是qiǎnɡ?
答:应该读qiǎnɡ,但读qiánɡ亦通。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释《礼记》中这一句时说:“自强,修业不敢倦。”按照郑玄的说法,这里的“强”是“勉力,勤勉”的意思,对应的读音应该是qiǎnɡ;也有人理解为“劝勉,勉励”,亦通,对应的读音依然是qiǎnɡ。
但读qiánɡ也可以讲通,作“使强大”解释。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其著作《经典释文》中对“然后能自强也”的“强”字做了反切注音:“其丈反。又其良反。”“其丈反”对应的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为qiǎnɡ,“其良反”对应的则是qiánɡ。也就是说,陆德明认为这里两种读法都是可以讲通的。
问:第119页,《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的“教”应该读jiāo还是jiào?
答:应该读jiāo而非jiào。文中“教学相长”的“教”是承上文“教然后知困”而来的,读音应当与之相同。而“教然后知困”的“教”的意思是“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人”,故而应读jiāo;读jiào则是“教导,教育”这样更加上位、更加宽泛的概念。至于现代教育理念中的“教(jiào)学相长”,和本文中的“教(jiāo)学相长”是有一定差异的:前者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指教师的教育、教导(不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学”指学生的学习(不仅限于学习知识技能),都侧重宽泛的、上位的概念,因此“教”读jiào;而后者是指教师通过教别人和自己学习两方面的行为来成长,“教”和“学”都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偏重于“传授、学习知识技能”这样具体的、下位的行为,因此“教”读jiāo。
问:第121页,《〈礼记〉二则》课后第五题中“人不学,不知道”是否应该是“人不学,不知义”?
答:《礼记·学记》中的原文就是“人不学,不知道”。后人编《三字经》时为了押韵,改成了“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作为经典蒙学读物为人们所熟知,《礼记》的原文反而显得陌生了。当然,这里的“不知道”是“不能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不知道”是有很大差别的。
问:第121页,《〈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第一则中“使子贡问之”,也有的版本是“使子路问之”,哪一个是正确的?
答:“使子贡问之”是更为可靠的版本。《礼记》一书,版本众多,在今天能看到的各种版本中,确实有“子贡”和“子路”两种文本,作“子贡”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比如唐代的石经,还有宋代的国子监本、蜀大字本等)。此外,这个故事又见于《论衡》《新序》《文选注》《艺文类聚》《白孔六帖》《太平御览》《孔子家语》等书,均作“子贡”,可以作为旁证。因此自清代以来,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是“使子贡问之”。古诗文中存在异文是正常现象,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参看陈恒舒《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异文》(《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期)。
问:第122页,《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和“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的“虽”应该翻译成“虽然”还是“即使”?
答:应该翻译成“虽然”。“即使”表示让步假设,“即使有名马”相当于承认“没有名马”,“即使有千里之能”相当于承认“没有千里之能”。那么到底有没有“名马”?当然是有的。到底有没有“千里之能”?当然也是有的。因此这两个“虽”都不应该翻译成“即使”,而应该翻译成“虽然”。
那么有没有应该翻译成“即使”的例子呢?有。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因为此时说的是水里的情况,“乘奔御风”在这一刻都是不存在的,是让步假设出来的,所以这里的“虽”才应该翻译成“即使”。
问:第122页,《马说》中“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祗”字形有误吗?应该读zhī还是zhǐ?
答:字形无误,应该读zhǐ。“祗”在现代汉语中只有zhī的读音,意为“恭敬”;但在古代也常用来表示“仅仅,只”这个意思,在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又写作“祇”“衹”“秖”“秪”,无论写作哪种字形,表示这个意思的时候均读zhǐ。而在现代汉语中,对这五个字的音义做了更为明确的区分:“祗”仅读zhī,意为“恭敬”;“祇”有两音,读qí意为“地神”,读zhǐ则是“只”的异体字;“衹”“秖”“秪”均只读zhǐ,“衹”是“只”的繁体字,“秖”“秪”均为“只”的异体字。一些简化字的语文教材或一般读物中使用了“祇”或“衹”,严格来说是不对的,因为“祇”“衹”读zhǐ时并非通用规范汉字,用这两个字不如直接用“只”。
问:第122页,《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
答:应该读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单位”这个义项下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í”。《马说》来自古书,因此应该读shí。至于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压根儿没有收dàn这个音,把“容量单位”这个义项直接收在shí这个音下,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遥相呼应。
追根溯源,“石”这个字在宋代的韵书《广韵》上只记了“常只(zhī)切”这一个音,对应到今天的读音就是shí。换句话说,读古人写的文言文,见到“石”这个字,甭管什么意思,只读shí,没有第二个音。
至于现代汉语中,石的dàn这个音是从哪儿来的,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可以去参看吾三省(原名陈榕甫)先生的一篇考证短文《用作计量单位的“石”》(《语文新札》,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
问:第125页和126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秋天漠漠向昏黑”的“黑”和《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黑”读hēi不押韵,怎么办?
答:不押韵也应读hēi,而不要读hè或其他读音。有的老师认为读hè才能与上句“俄顷风定云墨色”“满面尘灰烟火色”的“色”押韵,这是不正确的。
“色”和“黑”在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代是同韵的;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读来不押韵,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古今变化所致。汉语古今音的差别是普遍的、确定的历史事实,我们用如果遇到今音读来不押韵的地方都要强行改读以求“叶(xié)韵”,将改不胜改;个别韵脚读所谓“古音”,而全诗又读今音,更显得不伦不类,平添麻烦和负担。
因此在教学中,原则上仍应统一使用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读,遇到读起来不押韵的古诗,告诉学生这是汉语古今音演变的结果即可。有的地区也可以尝试用方言来读。
问:第126页,《卖炭翁》中“半匹红纱一丈绫”,过去教材的版本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现在为什么改了?
答:过去教材选《卖炭翁》,依据的底本是四部丛刊影印日本元和四年(1618,相当于我国万历四十六年)那波道园活字本《白氏长庆集》,作“红绡”。统编教材选《卖炭翁》,依据的是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点校本《白居易集》,其点校依据的底本是宋绍兴刻本《白氏长庆集》,作“红纱”。二者相较,后者可靠程度更高,故从之。
问:第126页,《卖炭翁》中“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系”应该读jì还是xì?
答:应该读xì。“系”读xì有“挂”的意思,读jì则是“打结、拴扣”的意思。两个宫使应该是把“半匹红纱一丈绫”随手往牛头上一搭一挂就走了,而不会还打个结拴个扣。所以这里应该读xì。
问:第139页,《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是否应该是“万籁此俱寂”?
答:两种版本都有。教材选录此诗所依据的《全唐诗》作“都”。此外,影宋本《常建诗集》、唐韦庄《又玄集》、宋何汶《竹庄诗话》、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宋谢维新编《事类备要》作“都”;而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元方回《瀛奎律髓》、明高棅《唐诗品汇》作“俱”。成语有“万籁俱寂”,所以大家对“俱”的认同度可能更高。
此外,有老师认为文言文里表示总括只能用“俱、皆、咸”,现代汉语里才用“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都”作为总括副词,很早就出现了,如《列子·周穆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汉王充《论衡·讲瑞》:“然则凤凰、骐驎都与鸟兽同一类,体色诡耳,安得异种?”唐杜甫《喜雨》诗:“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常建的诗里用“都”,也是很正常的。
更多教学相关培训和答疑:
关于统编初中语文七下(1—3单元)三个常见问题的反馈
统编小学语文1-6年级下册答疑,编者解答第一单元教学疑问!
2020年春季学期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小学、初中、高中统编三科教材网络培训视频!
速看!高中统编三科春季教材国家级培训视频正式发布!点击收藏
设计:刘 咪(实习)
编辑:周 丹
主编:吴海涛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2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3 名

发帖:NO. 13 名

在线:NO. 89 名

闲不住a 发表于 2024-5-27 05: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楼主的帖子提神醒脑啊!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4 名

发帖:NO. 4 名

在线:NO. 22 名

華大夫 发表于 2024-7-5 18: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有一天人类毁灭了,但是天空还在,论坛还在。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5 09:03 , Processed in 0.237472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