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关注疫情有关信息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一些问题:
付出,有没有及格线?
良知,是否应该明码标价?
善意,应该被打分吗?
这些疑惑,和最近看到的一些内容有关。
前两天,看到一条评论,令我感到差异——
海底捞被怼了,而且评论者说,以后再也不会去海底捞就餐消费。
是不是海底捞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还真不是。
被怼是因为,海底捞在这次疫情中捐赠了 500 万元,和 16 吨蔬菜。
网友觉得「捐得太少了」。
做好事却被骂?捐了钱却被群嘲?
绞尽脑汁,我依旧无法理解这样的逻辑。
大家都知道,在这次疫情里,餐饮业是受到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连全国连锁的餐饮集团都频频发声:「我们最多只能再撑 1 个月了」。
据统计,疫情期间,78% 的餐饮企业损失达到 100% 以上。
100% 以上损失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分没赚,甚至出现大幅度亏损。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捐赠已经是倾囊相助,为什么还要用舆论去掂量、指责每一份善意?
当然,每到这个时候还总会看到有人说,这不过是企业的品牌公关手段。
好吧,不捐赠是没良心,捐赠是作秀。
只能说,心中有佛,人人皆佛;心中有魔,人人皆魔。
上面这张截图,是此前微博上,演员郭冬临录制的一个小视频。在视频里,他「被迫」公开了自己的捐款凭证——1 月 27 日,向武汉慈善总会捐款 20 万元。
郭冬临说,公开转账单实属无奈,只是因为有网友一直留言质疑捐款的真实性。
「你说捐了我怎么知道你捐没捐?」
「怎么才捐 20 万,我是你我捐 1000 万。」
在这次疫情中,被舆论指责、「逼迫」的公众人物不止郭冬临一个。
连为捐款、慈善忙得日夜颠倒的韩红,都成为被网络暴力的一员。
可笑吗?
汤汤知道,个人好恶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我们不该通过道德绑架,去逼迫任何一个人捐出所有人都满意的数字。
尽力为之,的确非常珍贵,但举手之劳,就不是善吗?
这种道德绑架,会不会太刻薄了一些?
一系列的道德绑架,让牺牲都变得顺理成章。
这场疫情里,我们已经宣扬了太多被压垮的个体、负重前行的个体、倾囊相助的个体、毫不利己的个体。
可前些天,有人在微博发声,呼吁为女性医护人员捐赠生理用品。
再正当不过的需求,却留下这样的评论:
「人命都保不住了,还关心你裤裆的那点事儿?」
一边站在举头望不到的道德高点,发表着原始、粗鄙、无知的看法。
一边要求他人拿出健康和体面去奉献,一边为恶意添柴助燃。
难道舍弃自然的生理需求,拼命牺牲,才是奉献吗?
难道没有剃光头发的女护士,就不值得尊敬了吗?
可是,被「神化」的女医护人员,却要超过八小时穿着防护服。
没有卫生巾,就用保鲜膜捂住,或者使用黄酮素,强行推迟月经时间。
在高强度的工作时间下,生理期依旧工作在一线的女医护,是如何度过一天的呢?
她们血已经留在了防护服上;有的血和尿都混在了一起。
我们不能用遮羞布,去粉饰太平;不该追求所有畸形的、不体面的奉献和付出。
纵使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感同身受,但最起码,给予彼此应有的尊重。
凤凰网官微中提到,目前湖北一线的女医护人员已经超过 10 万人,其中孕妇占 5%。
即使是 10 万的 5%,也足足有 5000 人啊。
她们真的不缺少光环和赞美,不缺少媒体和大众的讴歌,她们缺少的是健康、体面和尊严。
付出 100 分的善意仍嫌不够,还要 150 分的奉献。
这样的偏见,是我在这次疫情里,见过的最魔幻的道德绑架。
或许,我们已经忘了那个叫简稚澄的女孩子。
2016 年,她的生命永远停在了 32 岁。
简稚澄出生在台湾,从小喜欢小动物的她,曾经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台大兽医系。
优异的成绩,省内排名第一的学校,足以让简稚澄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可以去考公务员,可以去大医院做宠物医生,未来光明可期。
但偏偏,简稚澄选择了一条更辛苦的路。
毕业后的简稚澄,去了桃园市新屋动物保护教育园,一待就七年。
什么是动物保护教育园呢?
其实,就是收养流浪小动物的地方——那里偏僻、工作环境差,全都是被主人遗弃不要的宠物。
按照规定,这些小动物如果 12 天内无人领养,就必须实施安乐死,否则,可能带来更大的隐患。
那时,刚刚来到「保育园」的简稚澄就接到了这个任务。
她只能尽可能地为小动物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即使无能为力,也竭尽所能降低它们的痛苦。
七年里,简稚澄和同事们把猫舍狗舍打扫得干干净净,给小动物们请来摄影师,拍了许许多多可爱的照片,努力帮助它们找到新主人。
后来,新屋动物保护教育园有了一些名气,也获得了更多关注,在一次接受采访时,简稚澄说:「我的初衷,就是动物们能过得好。」
可是,安乐死终究是一件逃不掉的事情,为了避免瘟疫、疾病、动物攻击事件的发生,这件事总要有人来做。
何况,当简稚澄所在的动物保育园渐渐出名后,很多人都偷偷把宠物丢弃在这里,最高峰时,这家动物保育园曾在 3 个月内,接收 1765 只被遗弃的小动物。
不论你是否养过宠物,不论你是不是一个喜欢小动物的人,我想,你也应该能理解结束一条小生命,是一件多么让人崩溃的事情。
对于简稚澄来说,也是一样。
尽管简稚澄已经尽自己所能,把这份工作做到了 100 分,付出了足够多的善意,还是抵不住网络上抨击的声音。
这些声音,将这个普通的女孩子形容成杀害动物的「女屠夫」。
事情逐渐发酵,舆论难以控制,简稚澄的私人信息被曝光了。
有人质问她什么要这样做,有人骂她是刽子手,不仅电话被打爆,还有人上门对她进行声讨、诅咒……
你所听到过的那些很难听的话,都曾被咒骂在这个善良的女孩子身上。
最后,简稚澄选择用动物安乐死的药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是 2016 年的夏天,简稚澄刚刚新婚不久,那一年,她才 32 岁。
是谁杀死了这些小动物呢?
是简稚澄和她的同事吗?不是的,导致它们死亡的,是那些遗弃它们的人。
是谁杀死了简稚澄呢?
……
没有人杀了简稚澄。
他们只是自以为高明地进行了一场道德评判,或许只是骂了一句话,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正如《一个人的村庄》里所说:
「最后,它们变成一堆灰时,我可以说,我们没有烧它,它们自己变成这样的。我们一直看着它们变成了这样,从第一滴雨落到它们身上、第一层青皮在风中开裂我们就看见了。」
我们总在说惩恶扬善,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只有当善被肯定、被理解,那一点光亮,才有了持续燃烧的动力。
不刻薄地对待善,也是一种善意。
网络时代,当每个人都可以毫不费力地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时候,更要多一点理性的思考,因为旁观者很难了解到事情的全貌,再小的声音,也会起到它的作用。
善意这件事,需要的是接受和感谢,而不该被掂量和批判。
不要让任何一个好心人,承受舆论的抨击;也别再用道德绑架,去辱骂任何一份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