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假期延长,宅在家里闲得无事,看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边看剧情边翻阅史实资料,小编发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神秘“彩蛋”。
剧情一开始天宝三载也就是744年,此时唐玄宗李隆基已做了三十二年皇帝,正是唐朝兴旺繁荣的时候,剧中“圣人”指的是李隆基,太子是唐肃宗李亨。

《长安十二时辰》
翻阅《资治通鉴》,找到了《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一》“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等内容,为了多了解一些类似圣人想交权给林九郎这样的背景知识,梳理出不少那段时期发生的事情:
- 唐玄宗本打算把政事委于李林甫,自己去逍遥,高力士提出反对意见;
- 用厚礼贿赂往来官员替自己多说好话,后因唐玄宗在平卢设置节度,任命他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的安禄山得到重用,为安史之乱埋下种子;
- 王忠嗣与回鹘联合攻击突厥,没两年就将突厥汗国灭国;
- 武惠妃逝世后,唐玄宗召寿王妃杨玉环入宫,后来册立为贵妃,人称杨贵妃;
- 从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后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的贺知章去世。

《资治通鉴》残稿
另外还找到些更有趣的内容,电视剧中有个男五号叫姚汝能,就是说了句“长安女人爱花钱”台词的那位,正史上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但他给后世留本书叫《安禄山事迹》。
大家可能不知道这本书的作用,《新唐书》安禄山传的字数是《旧唐书》的约三倍,补充资料的来源主要是这本书,还记得剧中他还有句台词“就偷偷写了一些写传奇小说”的细节吗?

《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台词
这本《安禄山事迹》记载唐玄宗有个亲随侍卫,马嵬坡兵变时一箭把杨国忠射下马,是事变的真正发动者,这个侍卫名叫张小敬,就是《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同样该人史书中没有相关传记记载,仅在姚汝能的书中出现了一次。其中张小敬用弓箭把杨国忠射下马,所以剧中他擅长使用的也是弓箭。
文章的最后还有不少从各类史实资料中挖掘的背景“彩蛋”,如果大家想看,可以直接跳到最后。
剧中的另一处细节引起了我的兴趣,描述的是靖安司通过望楼进行公文传递的情节,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
望楼是一栋木制黑漆高亭,高逾八丈,矗立在西市的最中间,在其上可以俯瞰整个市场的动静。楼上有武侯,这些人都经过精心挑选,眼力敏锐……一名武侯直起身子,拿起一面纯色黑旗,朝东方挥动三下,并重复了三次。两个弹指之后,望楼东侧三百步开外的另外一座望楼……就这样一楼传一楼,不过数十个弹指工夫,黑旗的讯息已跨越了一条大街……

电视剧中的望楼
随后作者翻阅大量史实资料,整理出了秦汉、明朝、清朝等几个时期的公文制度以及公文传递方式,进行了类比研究,发现不少好玩的事情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秦汉在秦汉时期,公文是行政命令的重要载体,公文的管理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 中央政府的公文能否准确,快速地传递给地方,并得到相应机构的接受和执行,直接影响着政府法令的执行力和行政效率,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治维系,甚至官僚体制的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先生指出:“公文在秦汉帝国行政管理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帝国庞杂的行政事务又有力地促进着公文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二者的相辅相成,终于使公文制度日臻成熟。这不仅对秦汉官僚制度本身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奠定了整个古代中国公文制度的基础。”
紧急公文就是指公文中要求迅速传达文书,基本包括传达王或皇帝的命书、制书,郡县上交的经济和军事类文书等。
紧急公文传递速度是诸多文书传送方式中速度最快的,在秦代一般会采用“故令人行”和“利足行”两种方式进行,都是“以邮行”方式中特殊形式,更类似于当今社会的特快专递。

“故令人行”结合目前所见秦代简牍来看,“故”解释为“固定”之意,从《史记》中出现的“令故人行”解释为“由固定的人送达”较为合理,也就是说类似现在城市里的UU跑腿。
“利足行”是另一类秦简中所见紧急文书递送方式。从简文来解释就是使用善走者进行递送文书,也是邮传文书中最为迅速的一类方式。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戴宗原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有道术神行法,将四片神行甲马拴在腿上,最快能日行八百里,人称神行太保。
至于汉代,张家山汉简《行书律》:“书不急,擅以邮行,罚金二两。”这种伴随着传递过程的惩罚措施大家有没有觉得眼熟呢?有点像“饿了么”等外卖送餐APP的迟到罚款对不对。

神行太保戴宗
明朝明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后期的重要朝代。在行政体制和政府管理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与汉唐不同,明朝政府在辽东,西屿,内蒙古等地设立了正式的政府部门,行政区划清晰,而不是“属地、控制地、都护府”这些形式出现,国家行政管理和信息传递覆盖了整个控制领域。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明朝十分重视公文制度和传递方式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整个明朝都在与蒙古势力进行激烈的战斗和对抗。军事信息传递与政府指令的有效交互也对公文制度和传递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不断完善和加强。
明代公文的传递大致与元代相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送:一是递铺;二是驿站。即“常事入递,重事给驿”。
有趣的是,实际上,明代传递公文的铺并不是士兵,而是贫穷的农民。但是,对身体条件有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选择年轻并挺拔“少壮正身”的,并从选取有当地户口的。尽管快递通常是步行分阶段交付的,但其速度并不比驰驿慢很多。当通信工具不足时,昼夜不停地接力传递,一般来说每天也能达到300里路程。

古代驿站
清朝清代的公文传递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从具体分工到制度问责,环环相扣、周到严密,既保证了公文传递的迅速、准确、安全,又为统治者有效治理国家提供了保障。
乾隆时期,由于福建省多崇山峻岭,道路难行,所以对铺兵递送公文的时限要求比较宽松,即由原来的日行百里到每日限行六十里。小编在想现在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是不是从这得来的创意。
此外,当时的公文传递还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如《清代南部县衙档案》记载,由于入夏以来,持续的暴雨天气使得江水骤涨,导致张家峪至自界溪桥三十余里的驿道被江水淹没,每日行文只能雇船渡送。可见,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反复无常的气候变化,会使公文传递的效率大打折扣。
据记载乾隆时期就开始出现铺递机构为了贪污银两,不按实际情况设置铺兵名额,以至于在传递任务繁重而人手不够的情况下用老弱之人来充数。
道光登基后,连年战争,内乱外患不断。盗匪活动猖獗,不仅沿途经常肆意抢夺商民财物,还拦截朝廷派送公文,扰乱社会秩序。想想北宋年间连生辰纲都敢劫,这些也就稀疏平常了。
总之,清朝后期由于战争影响,政治、军事、外交等公文大量涌入各级官署,公文传递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运转越来越不灵活。这不仅表现在公文“月计几千案,三月累牍万件”,还表现在“四五日之久未获清理公事,而案之牍积压者至数百千起之多”,处理速度十分缓慢,已然没有全盛时期“尺一所传,亦星驰电掣于数千里之外”的景象。

驿站古迹
后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反观过去,历代统治者对公文递送都是比较重视的,尤以清代为甚,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法典《大清律例》对此作了很多规定,这些规定使当时的公文运作进一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文书传递又为统治者有效地治理国家提供了保证。
回头再来看看小说《长安十二时辰》,靖安司设在景龙观旧址,位于今日西安市西大街,电视剧中有一段剧情,李必密会太子李亨于钟楼,楼里居中有一口数人高的大钟。

钟楼里的大钟
此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也就是公元711年,故名“景云钟”,你可能不敢相信这口大钟传世至今。
钟铸成后放在长安城内的景龙观钟楼使用,明初移至西安城区中心的那个钟楼用以报时。1953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
小说中举办灯会的花萼相辉楼位于兴庆宫,这里是李隆基登基前所住的地方,他当了皇帝后扩建此处为宫,其位于今日西安交通大学的北面。

电视剧中的花萼相辉楼
“花萼相辉”一词出自《诗经》“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形容兄弟之间的情谊。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儿子排名老三,故又称李三郎,但不是嫡出。“唐隆政变”李旦复辟,史称唐睿宗,此次政变李隆基功劳最大,随后李宪主动让太子之位给了弟弟李隆基,因此李隆基为念兄弟情,将所住兴庆宫中的该楼命名“花萼相辉”。

唐兴庆宫图碑局部
碑林博物馆有一块北宋元丰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年的唐兴庆宫图碑,描绘了兴庆宫建筑布局,花萼相辉楼在兴庆宫西南角,楼外广场是举行庆典活动的地方。
以上就是宅在家时的一些突发奇想和资料考证后的结晶,当然小编身为西安人,在这本小说还发现了不少有趣的“彩蛋”,如果大家也感兴趣欢迎在下方留言关注点赞,人数多的话再继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