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使用微信账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蓝兰的花朵

天晴朗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王悦

朴弟

赵珺琦

王佳慧

八5霍程

徐灵丽

查看: 831|回复: 2
收起左侧

[乐评] 地下乡愁蓝调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45 名

发帖:NO. 147 名

在线:NO. 99 名

黄建明 发表于 2020-3-9 15:5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这里是语文的天堂,也是文学的乐园。如有原创或喜欢的文章,可推荐发表,供坛友欣赏提高。您的热情和才华是天空论坛最大的财富。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地下乡愁蓝调

作者:  马世芳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07-10
页数: 249
定价: 34.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阅读亚文化
ISBN: 9787563366972


豆瓣评分
8.6
5186人评价


5星
41.5%
4星
44.7%
3星
12.8%
2星
0.9%
1星
0.1%



评价:






内容简介  · · · · · ·

这不仅仅是一本乐评集。

这是一本披着音乐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关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纪念册。

一九七一年,史上最伟大的摇滚乐团披头士已经解散;乐史"三J”——吉米·亨德里克斯、珍妮丝·乔普林、吉姆·莫里森都已不在人间;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国”那个充满鲜花和大麻味的嬉皮梦被滚石乐队的阿尔塔蒙特惨案彻底粉碎。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与迷茫。

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杨祖珺已因“美丽岛事件”远离歌坛、各奔东西,“民歌运动”即将走到尽头;随着罗大佑、苏芮、李宗盛、张艾嘉等人的崭露头角,台湾乐坛的巅峰期已在不远处招手。

这时的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厅,正是这场变革的集会场所。

然而,整整“晚出生”一个世代的他,把本属于上一辈人的青春记忆,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记录了下来,转换成为或激动、或落寞、或感伤的种种情怀,如今的我们再随其追忆这些情怀,也许只是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从何处而来。

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我们的青春,又何尝不是如此。





作者简介  · · · · · ·

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写作者、广播人、music543.com站长。

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记忆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笔端饱蘸情感,念旧伤逝之余,也能引领读者侧身历史后台,怀想曾经沧海的激情与幻灭,于同代人中独树一帜。

父亲是作家亮轩、母亲是广播人陶晓清,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岁开始做广播,十五岁因为一卷披头士精选辑迷上老摇滚,并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

大学时代一面主编《台大人文报》、一面在中广青春网引介经典摇滚乐。毕业前夕和社团同学合编《1975-1993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虽是学生作品,选题制作却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视为乐史重要文献。

一九九五年退伍,编纂《永远的未央歌:校园民歌20年纪念册》,亦成为研究台湾流行音乐的必读参考书。廿七岁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个理由》,轰动华人文化圈,开类型出版风气之先。

二〇〇〇年,马世芳创办音乐社群网站“五四三音乐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经营与独立音乐发行事业,屡获台湾金曲奖与华语音乐传媒大奖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乡愁蓝调》在台湾出版,获得各方赞誉,入选《诚品好读》选书单、读书人年度最佳书奖,入围金鼎奖“最佳文学语文类图书奖”。

马世芳目前在News98主持“音乐五四三”节目,并持续撰写杂文、专栏与音乐文字。



目录  · · · · · ·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序马世芳《地下乡愁蓝调》
你和我和一只狗叫布 ——兼序马世芳的《地下乡愁蓝调》
致简体中文版读者
门,消失的酒吧与青春期
二十岁的佩珀军士与十六岁的我
白碟遗事
· · · · · · ([url=]更多[/url])

"地下乡愁蓝调"试读  · · · · · ·《地下乡愁蓝调》有缘面对大陆的读者,是当初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完全无从想象的。这是我的幸运,应当说声谢谢。 这些文字之中,最远的篇章成于一九九五年,我二十四岁。刚服完兵役,未来是一则则待填的申论题,胸口堵着各种跃跃欲试的渴望,写文章便成了自我证明的凭据。彼时作文偶有机会在报端杂志发表,下笔亦全凭直觉,不大有余裕介意读者的目光、想象读者的面目——那连“傻胆”都称...
· · · · · · (查看全部试读)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你知道这样的经验是无法言说、难以分享的。而且渐渐地,你会习惯这种孤独,甚至享受这种孤独,不过难免带点不甘心——你总觉得,世界那么大,总该有人懂得你的感觉。若是遇到那样的朋友,你们或许只需要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微笑颔首,无需言语,一切便已足够。 (查看原文) [已注销] 9赞 2012-05-29 17:18:32
    —— 引自章节:不详
  •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青春时代的某一天,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启蒙时代便倏然来临。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你知道这样的经验是无法言说、难以分享的。而且渐渐地,你会习惯这种孤独,甚至享受起这份孤独,不过难免带着点不甘心——你总觉得,世界这么大,总该有人懂得你的感觉。若是遇到那样的朋友,你们或许只需要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微笑颔首,无须言语,一切便已足够。 (查看原文)
  • 滚乐迷多少都是寂寞的,而摇滚之所以意义深远,或许就是因为它让我们知道,自己终究不是唯一懂得这份寂寞的人。"---献给青春、信仰与梦想。

  • 5 [url=]有用[/url]魏小河 2012-10-22
    这些记忆没有,也补不回来

  • 9 [url=]有用[/url]欢乐分裂  2008-03-15
    比最轰轰烈烈的恋爱还要深刻

  • 1 [url=]有用[/url]夏日扬帆  2015-05-29
    想说的太多了。马世芳的节目六月就要上档土豆了,无比期待。六零年代的疯狂只能在书里面找寻了,八零年代也没赶上,你要说真不遗憾吧还真不可能

  • 1 [url=]有用[/url]elros  2011-04-15
    days of the future passed...




> 更多短评 1396 条
我要写书评地下乡愁蓝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99 条 )[url=]热门[/url] / [url=]最新[/url] / [url=]好友[/url]
馬世芳  2007-11-16 09:44:58致简体中文版读者:序《地下乡愁蓝调》《地下乡愁蓝调》有缘面对大陆的读者,是当初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完全无从想像的。这是我的幸运,应当说声谢谢。

这些文字之中,最远的篇章成于一九九五年,我二十四岁。刚服完兵役,未来是一则则待填的申论题,胸口堵著各种跃跃欲试的渴望,写文章便成了自我证明的凭据。彼时作文偶有机会在报端杂志发表,下笔亦全凭直觉,不大有余裕介意读者的目光、想像读者的面目——那连「傻胆」都称不上,纯粹只是懵懂。写完交稿,亦无从揣想文字印出去又会导引出哪些事情。如今回头看那几篇成于九十年代的旧稿,义无反顾的抒情和悲壮,确实是「后青春期」的尾大不掉。然而那样的热切,如今是连装都装不出来了。

接下来十多年,断断续续地写,积累的文字不能算少,然而始终自认「业余」,不敢僭称「作家」,更不敢奢望自己的文字真能拿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怎么办。去年冬天,总算是硬著头皮出了书。我想,这本小书于我最大的意义,大概在终于能够了结自己的「青春期」——歇下脚来深深回望一眼,看明白了来时的路,方能鼓起勇气,往下走去。

出书以来,屡有识或不识的朋友好言鼓励,感激之余,心里始终明白,在作文这件事情上,自己只能算是「见习生」。但我始终是乐意一直写下去的,只希望文章不要愈写愈应付,人不要愈写愈糊涂。所谓音乐,则多半只是借口——这些文章,其实是在试著让余烬犹温的青春期,借著文字的搧动,或许再发一点热、发一点光。这里面有我自己的青春,也有不只一整代人的青春。

起初以为,写作是为了抵挡遗忘。后来发现,写作其实是编织记忆——无论是那些未能亲历的故事,抑或确凿经验过的自己的少年。一篇一篇地写下来,彷彿便是确认了自己的所来处,毕竟不是一片荒芜,这样也就可以了。

这本小书竟发行简体版了。海峡两岸重启交通,倏忽已近廿载,然而我们隔著历史的断层,揹著积累的成见,兼以大环境的激变,彼此真心的理解,毕竟还是薄弱。这本小书,若能让我们彼此多出哪怕只是一丁点儿真心的体贴,于愿足矣。

马世芳 二○○七年八月于台湾台北


有用 8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87[/url] [url=][/url] 37回应[url=]收起[/url]



宋阿慕  2008-06-03 16:01:52台湾的自由,台湾的乡愁“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罗大佑《光阴的故事》,《地下乡愁蓝调》扉页题词

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书里那些仿若人生海海的照片吸引了我,透过那些难得一见的照片,连同那些悠远飘渺的吉他声,你仿佛真能够触摸到台湾整整一代人的爱与哀愁——他们也曾是学运青年,他们也曾拥有共同的秘密,拥有引以为傲并心照不宣的认同符号。

我们最不该忘记的,是《美丽岛》里,杨祖珺的歌声是那样干净、用心是那样纯良……她曾在她的唱片内页认认真真写下:“我总在心中惶惶恐恐地想着:我的歌声足以回答社会上关心我的人们的爱心吗?如果音乐除了作为娱乐的消遣品而外,不能再这大时代中负起一份该尽的义务与责任,音乐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吗?”这才是民谣的精神,也是摇滚最初的精神,而如今,谁还会把自己跟“大时代”联系起来?
你至少是听过《美丽岛》的吧?那是得年二十八岁的李双泽遗留下的、后来传唱全台的两首歌中的一首,另外一首是《少年中国》,由胡德夫杨祖珺整理于李双泽葬礼前夜。后来它们双双被新闻局查禁,那也是台湾文化戒严的岁月,前者因为“鼓吹台独”,后者却是因为“向往统一”,马世芳连着两次开了玩笑,他说,李双泽要是听到这个消息,“怕是要气得跺脚吧”。
短短几个月时间,《美丽岛》红遍全台湾,不单成为一本地下刊物的名称,更进而酝酿出当年的“美丽岛事件”。当局将胡德夫杨祖珺双双送入监狱——马世芳这样写到,“在有限的历史中,一旦洞悉体制的不合理,出路不外乎抵抗、逃逸或者妥协。她(杨祖珺)最后选择的是一条激进的道路,直接投入党外阵营,踏上政治运动的道途,并且,放弃了歌唱。”
那一切都发生在七十年代初,台湾退出联合国,短短三年不到,就有二十多个邦交国陆续和台湾断交。彼时民众对这片赖以为生的岛屿最常用的称呼是“自由中国”。在这样一个既压抑又激昂的时代,一群青年人从存在主义的苍白和摇滚乐的喧嚣中抬起头来,以一种揉杂这朴素的正义理想不安地蠢动着——“庄敬自强处变不惊”他们也是有这样的口号的啊!谁和谁的青春又真的不一样呢?那真是一种冲动,“在这样一个闷到不行的时代,我们非得干出些什么事情不可”……再后来,时代与时代的问题被抛之脑后,这样的冲动就变成“有些事,如果现在不做,就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时至今日,台湾有大陆媒体频繁报道的花样百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斗争,有金融衰退怨声连天的普通民众,大陆人通过中央四台的《海峡两岸》总是说,你看看,他们那些菜市场讨价还价一般的会议现场,哪有我们的万众一心和谐呢?——可他们没有了解到,台湾有整个中华民族治学最为严谨的学者队伍,不是说他们没有学术腐败,可你睁开眼睛看看,甚至两个“披发当风,鼓琴而歌”的词语,引用者都要虔诚之至注明,那是余光中先生描述披头屋顶演唱会的词句,“谨此注明,不敢掠美”,如今的大陆,你还能找到多少坚持自省的学术研究者?这是一个时代的问号,恰如一柄明晃晃的板斧悬挂在而今一心向钱看的大陆人颈项之上。
不独如此,你想想看,而今我们面对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呢?比方说你要入党,那么你必须成绩优秀,必须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还必须有裙带关系,因为入党意味着“吃公家饭”,入党意味着“你是优秀青年”,尽管这个优秀,变得越来越摸棱两可,变成一种辱骂人的热血称呼。五个十年过去了,山还是那些山,河也仍旧是那些河,我们面对的,仍然是鼓励沉默的时代。

所幸马世芳引用了那句小野洋子悼文里的句子“有一阵风永无寂灭。”是的,有一阵风永无寂灭。至少,“JimMorrison在录音机里嚣张地嘶吼:‘We want the world and we want it’,但其实我们并不确知自己是否真能掌握这个世界。解严不久的台湾岛上,学运重新开始,地下校刊上满是让人无法理解、却又不能不在阅读当下感到热血沸腾的词汇:‘特别权力关系的父权心态’‘党国大一统’‘国家机器vs民间社会’‘权力的第三面向’——这种悲壮的。反体制的气氛令人神往不已。”

对于我来说,唯一的缺憾是,之后那冗长的半本书,当马世芳事无巨细地回忆起他所崇拜和景仰的西方摇滚乐灵魂时,我开始怀疑起他的真诚。当然不该这样说,一段对自己历史的致敬应该是最真诚的,只是这真诚,似乎缺乏了自我追寻的灵性。那些也曾经横扫台湾岛屿轰传一时的摇滚歌手:BobDylan、The Doors、The Beatles、RollingStones、LeonardCohen……他们都曾是世界上最黑暗又最光芒万丈的年轻人,但他们不属于台湾,他们的愤怒也好哀愁也好甚至与台湾一点瓜葛也没有。

所以我最喜欢的竟是《门、消失的酒吧与青春期》与《二十岁的花椒军曹与十六岁的我》两篇。不知道是否因为自己生长在称得上“与世隔绝”的小山城之中,我竟发现自己九十年代经历的青春与他六七十年代的种种如此神似,“那时候每个人都有一本意义深远的笔记簿,记载所有跟现实生活无关的事情(我们总是叫它‘札记’,仿佛这个名称能让里面的文字都变成智能的箴言)。”尤其是那一句“父亲最担心你‘胸无大志’,搞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浪费大好青春。你倒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个问题,就像许多十六岁的孩子那样,你相信自己可以搞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只是懒得想到底要搞什么事业而已。”
十六岁的马世芳淡淡地感叹说:“这是一个大人瞧不起年轻人,年轻人瞧不起自己的岛屿。”如今,我们的整个大陆,也都走到这一步。
是好是坏?我们无从评说。
只是你会发现,那居然也是我们或曾有过的青春,激进、桀骜、不愿和群,在昏黄灯光下学习吸烟、争辩、饮酒、因为一语不合而大打出手,甚至一度竭力把指间的香烟想象成大麻,把袅袅氤氲想像成古旧灵歌诗人的魂灵,就像那些早夭的天才摇滚乐手一样。满目疮痍的、青春被物化的残片。也许只有当我们年过四旬,有妻子有小孩,组成了自己的家庭,才会终于发现,曾经的摇滚梦想,“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遥远”。彼时恋慕着的迷幻、颓废、激进和悲壮,压根儿就不曾真正进入过自己的生命,就像自己压根儿不曾与逝去的动荡时代沾过边,那只不过是对自己未尝理解过的生命状态、未尝经验过的历史情境一厢情愿的想象。所有的想象,内心的痛苦,以及外化了造反派青年形象的长发刺青,杂糅在一处,化为一股虚幻的乡愁。

不如这样感叹一句吧,谁的时光,又和谁的时光真正不同呢?那是在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台湾海峡那一边,同样身负中华民族血脉的族人,歌唱他们的自由,扼腕他们的乡愁。

补记:今日上午的课结束,天气越来越冷。我蹲在马桶上,足足看了两个小时《地下乡愁蓝调》,是室友托他台湾的朋友邮过来的繁体版,合上书的时候脚麻了,我居然忍不住哭了出来。
这真是件让人高兴的操蛋事,每天的学习需要看大量的小说,到最后眼睛里只剩下各种各样被撕裂开的隐喻与技法,好在这本中文书是全是由章法略显凌乱的散文与随笔构成,不拔高思想,不故作深沉,只为那最后的一句,“出清存货,才能告别青春”。

附:《美丽岛》歌词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
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们正视着
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
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
怀抱着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
照耀着高山与田园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兰花


有用 108 没用 1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108[/url] [url=] 10[/url] 48回应[url=]收起[/url]



[已注销]  2008-09-21 16:59:55我们的青春原来都一样有时候在想

如果我能早出生四十年,也许我就可以在鲜花和大麻的味道混合的woodstock草地上玩泥巴,向身边留着长发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小伙子索要一个吻,也许我也可以挤在五十万人的队伍里,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上焚烧入伍证、用手中写满反战标语的牌子和警察互殴。

如果我能早出生三十年年,也许我就可以和几个好友捧着一本《未央歌》,在校园的草地上弹吉它唱歌,我们也许唱《美丽岛》,也许唱《橄榄树》。

可惜这只能是假设而已,这些让我向往的年代,早就在我出生之前就纷纷烟消云散。

说说这本书吧

当我看到第十七页的时候,我冒出一个念头:“不如不把这本书还给图书馆了吧?”

当我看到第三十一页的时候,我想:“值得我抄下来的句子篇章太多了,干脆把书全抄一遍得了。”

当我看到一百多页的时候,我终于对自己说:“你应该去听听这个叫做马世芳的人的电台节目,虽然你已经不听电台很多年了。”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停下来,合上书,把头枕在双臂上,看着不知道什么地方发一会呆

也许什么都没想,也许想了很多很多

我惊喜的发觉,原来每一个爱音乐的孩子都一样,都曾用彩笔绘制自己翻录的卡带封面,抠掉卡带顶端那两个塑料小片防止误录,甚至到现在我还窃喜的以为,爸爸教我的“用透明胶带贴住塑料片的位置就可以恢复卡带录制功能”的方法,是没人晓得的“武林秘籍”。

披头士,大门,伍德斯托克,地下丝绒,鲍勃迪伦,滚石乐队或者杂志,齐柏林飞船,AC/DC,甚至臭名昭著的阿尔塔蒙特

杨祖珺,胡德夫,李双泽,杨弦,金韵奖,王梦麟,天水云集,李建复

这些名词对我来说是那么陌生,只会出现在音乐史书上、访谈节目中,但是对我来说又是那么熟悉,父母辈高兴的时候总会哼几句的旋律,过了几十年仍然可以穿越时空打动自己

怀旧是什么?

是一种天生的顽疾,终身难逾

是“老灵魂错装进年轻的身体”,为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年代唏嘘不已

是在KTV包厢里看着MV上打着福茂、上华、宝丽金的LOGO,开始没来由的感伤

是在老电影开头看到米高梅那曾经不可一世怒吼的狮子,忽然有说不出凄凉

我们怀念的,也许不是那歌唱的人,而是曾经痴痴听歌的自己

我们向往的,也许不是从未进入过自己身体的迷幻、颓废、激进和悲壮

而是那一厢情愿的想象,虚幻的乡愁罢了

原文地址http://masule.blog.sohu.com/100329436.html


有用 1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17[/url] [url=][/url] 19回应[url=]收起[/url]



  2007-11-15 22:01:10编后小记编后小记


《地下乡愁蓝调》,只是我从头到尾编的第二本书,我实在很幸运,第二次,就预见马世芳。

马世芳曾写过品评陈丹青的文章,我想马世芳如果在大陆,也一定会和陈丹青一样,在出版社泡一个月,自己做编辑做美工,自己选纸,去出片公司看打样,然后去印厂盯印刷,看着第一本样书从他的手中出来。可惜他错过了这个机会,而替代他的,竟是初出茅庐的我。拿到最终的成品,很多业内人士都说比台版还要好,但至少在我看来,无论是整体的设计感,还是细节的差异,台版都要精致的多。这样一本书,喜欢的人,即便有了大陆版,我想还是要找本台版收藏的。

其实一年之前,我并没有太注意马世芳。《列侬回忆》的小小成功,当然主要依赖于张维明、马世芳的译文,特别是详细的注释,但对于远在海峡对面的乐评人,我是以为大陆并不会有太多知音的,之前也查过国内乐评人出书的状况,大多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所以即便是大名鼎鼎的马世芳,我也没大放在心上。

还是主编把书硬塞在我手上,说这书你来看看怎么样。那似乎是今春的事儿了,我一晚读完,大受震撼,相信就同第一次读完此书的所有真文青假文青一样,努力寻找自己过去的记忆,计划着也在键盘上敲出几篇牛X 的文章,或者继续在深夜里翻书架,寻找一本本过去的《伤花怒放》《音像世界》《我爱摇滚乐》,突然会觉得,自己老了很多,穿过马世芳青春的,是我曾经年轻的心。

即便是如此,我还是很犹豫,犹豫来自对这块市场的不自信,在台湾的畅销,不代表在大陆会被接受,七八十年代的奔三们,似乎只需要一个个的文化符号,八十年代、格瓦拉、在路上、波希米亚,谁会去在深究后的含义,一直纠缠其中的马世芳,或许反而没人会在乎。

然而,主编还是签下了合同,并把稿子给了我。现在想来,这真是宿命,如果不是这个决定,也许后来我也不会再做张铁志的《声音与愤怒》,或把编辑重心放到已经开始媒体泛滥至少自己已有点恶心的亚文化领域上,这样的一本书,也许就是我未来几年时间的路标。

从第一次和马世芳交流稿子起,到如今我已经忘了共有多少回了,马世芳让我见识了很多本来应该知道的词语,比如伧俗,比如怨怼,这些书面语早已在我的词汇里消失,甚至很多从来不曾出现。编书的时候,我尽量尽量不改动原文,除非译名与大陆用法有出入,或者涉及一些政治词汇,但凡是改过的地方,马世芳大都又改了一遍,甚至两编,待他发回我改过后的书稿时,我倒觉得自己成了作者,而他是个职业的编辑。

马世芳写他过去的志愿是当台湾最好的美编,可见他对书籍设计的重视程度,内文版式的用字、排图,都吸收了他的多次建议,但我想现在的结果他仍不会完全满意,他是个完美主义者,我似乎也是,但无奈,本领未到。

书里插了20来幅彩图,规规矩矩的贴在版心,不出血,不张扬,但代价是半本书的彩印,我想破头皮,也想不出如何在更低的成本下把20幅彩图插到它们应该插的位置上。加上书腰、包封、内封这三个封面,最后我已经不敢去核算成本,书出来后还有朋友问封面易坏为何不加个塑封,我实在是怕过度的包装会影响阅读的体会。

看惯了大陆乐评的读者,也许初读马世芳时会有些无法接受,他的文字含情太多,太深,如果说大陆的乐评是冰火,那马世芳的文字就是水,他的心中“愁”比“愤”要多得多,他的过去,大多对抗的是落寞的个人青春,而我们的过去,对抗的则是窒息的社会体制。当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或者媒体时,感兴趣的多是他写台湾民歌运动的文章,这与他在台湾引介海外摇滚乐第一人的地位有些出入,或许是我们的郝老师、三表哥们已经做了很多的普及工作,但我个人最喜欢的,却还是开头的几篇,也许是因为身在中国的边陲,当我听到people are strange、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 时,并没想和这个时代扯上什么关系,伤花怒放赋予了我一些根本无法体会的社会情绪,而我关心的,只是在中国最北方的小城,是否有同我一样拿着压岁钱正月初一就跑到音像店去买那刚刚盗贩beatles 的人。

读这本书的另一大好处,是让我重新接受了很多歌者和音乐风格,原本我几乎已经固定了自己的听乐范围,以为再也不会有什么突破,但me and you and a dog named boo、me and the devil blues 以及宇宙塑料人、奥尔曼兄弟乐队等等还是给了我很多惊喜,甚至已经不听很久了的Doors、Bob Dylan又重新成为了mp3中的主力,当然,如果在几年前这也无法实现,emule极大的方便了我们的耳朵,但同时也夺走了搜刮京城四处淘碟的乐趣,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悲伤。

书出来后,和大多数文字工作者一样,最最担心的就是出错,我本是一个对文字不太敏感也不太在乎的人,认为已经二十一世纪,除去学术、知识方面的问题,汉语不必再强圈在固定的模式中,只要传意到位,词语的用法、句式可以自由创新,甚至错别字也不需十分在意,显然这种观念与国家的规定相悖,更与我自己做书的要求截然相反,此种矛盾心态引来无数恶果,就不算这些,书中也已经发现了几处差错,每每看到错处,总是羞愧难当,覆水难收,就算再版也是无法磨灭的事情了,只能恳求作者和读者们的原谅。

做书过程中,朋友、媒体的关心和好评给了我很多信心,印量也从合同上的7000追加到如今的10000,虽然还远没有达到台方出版社的预期,但就我个人而言,一万册如果能够卖完,就很感激钦佩我们的读者了。在如今这样浮躁功利的年代,一本不实用不煽情不装B不供人赚钱或是发泄白日梦的书还能卖的动,我的理想还有希望。

每次收到马世芳的信,都有一句Bob Dylan的话:...to live outside the law, you must be honest.
就如同他的网名honeypie是beatles的一首歌名,也许只有这一点是我与他的相似之处,都希望自己活的纯粹一些,哪怕只是奢望。

这是一篇欠自己很久很久的小文,现在补上,还自己的债,也希望能对想要多了解马世芳这本书的朋友有些许的帮助。


有用 58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58[/url] [url=] 1[/url] 50回应[url=]收起[/url]



邹小樱  2008-01-24 09:05:34关于过去,关于未来2008年1月19日,香港红勘体育馆,第30届十大中文金曲颁奖典礼,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必须守在电视机旁,看着主办方精心筹备但却让人无法带上劲来的一场疲软的“港产春晚”。当颁发作词人奖项时,一向沉默寡言的酷男林夕少有地开腔了,而且一上膛就是加农炮:“以下的言论可能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2007年,香港政府拨款3亿元给电影业,那为什么唱片业没有呢?”这句话,一下就摸到了我的G点。

林夕一向给人谦谦君子的形象,他的儒雅和济世之心甚有士大夫之风,而当晚的这一袭话虽然并非什么惊天之语,但如此具有代表性的质问出自如此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人口中,确实有沉甸甸的分量。是的,当塑料唱片沦落为歌手发展其他广告、代言、演唱会等创收副业的附属品之后,有谁还会关心唱片业?当唱片公司本身对MP3下载已经是听之任之乃至默许之的时候,你对这一产业还能有什么期望?

2007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高达33.27亿元,而把电影票房、国产电影海外销售收入、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三项相加,全年电影综合创收则是令人瞠目结舌的67.26亿元!试问,一张唱片能赚了个10万元便已志得意满的唱片业,凭什么在这里向电影叫板,凭什么呼求等量齐观?对比电影业的高投入、高回报,在漫长的筹备、开拍期还有娱记专门前往片场探班,你有听说过录音室也有探班之说吗?

世易时移,你必须承认,当初那个立足于商业行为而最后跻身于八大艺术末席的电影,在一个世纪的蓬勃发展后,已经确立了自己在全球娱乐消费产业中无法动摇的支柱地位。而音乐,自从奥地利的神坛走下来之后,越发地缺乏创造力而企图通过不停地抄袭过往来减低成本,当然不足一提了。

在唱片业不值一提的现在,以及让人期待探底、重新洗牌的未来还没有到来之前,过去的半年里有两本关于音乐的书成了城中热点,一本是公路女士的《遥远的乡愁》,晚些的一本是马世芳的《地下乡愁蓝调》,在唱片业所向低迷的时候,这两本和产业无关、只和音乐有关、和人心有关的书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追捧,更传出北京一著名试听网站的部门经理将马世芳先生的大作当作旗下员工必读的美谈。

《遥远的乡愁》副标题为《台湾现代民歌三十年》,可算是配合2007为台湾民歌运动30周年纪念等一系列活动而作。作者公路女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广民歌、民谣,如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在06年末与07年初的两张唱片的文案,都来自于她的手笔,这也是我所看过的最情辞恳切、最不像文案的文案。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对公路在书中的很多部分过度地提到她与各民歌手间各种“瓜葛”感觉不快,但随后即惭愧与自己的小人之心。全书笔力可能部分稍显不足,而后的叙事也有趋于模式化的毛病,但作为一个从未踏足台湾的人,以深情的笔触系统化地怀念美丽岛,怀念胡德夫、杨弦、苏来、梁弘志、蔡琴、齐豫等那一颗颗光辉灿烂的名字,这一份勇气和决心已经是值得每一位与音乐相关的从业者敬佩的了。更何况这只是一本定位于入门级的、介绍民歌运动概貌的作品,其参与感和再现的责任心足矣。

前阵,公路在一次电台节目中,谈及当下为何有这么多80后的年轻一代对30年前的那场风云变幻产生浓厚的兴趣表示不解。而我在某次与胡德夫《匆匆》内地发行商广州星外星唱片的唐擘聊起相关话题时,也不约而同地表示,这是对我们当下一蹶不振的乐坛的一记响亮的耳光。作为一种沉淀有时光味道的音乐,我们的耳边还会不时地回响着自我臆断的当年李双泽的话语:“肯波,唱啊,大声唱啊!”

另一本《地下乡愁蓝调》则更值得大书特书,它几乎成了我这几个月来每次如厕的制定携带书目。这绝非不敬之语,考虑到书非枕上、马上、厕上不能读也之语,能成为厕上书其实绝非易事。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以披头四、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大门、地下丝绒等为代表的所有摇滚乐迷为之神游万仞的六十年代,其所唤起的共鸣群体相对较窄,但这也从另一方面使其得到了更多文艺青年狭小而集中的爱。作者马世芳不用多介绍,一本《列侬回忆》,大家对他应该不会陌生。而这本《地下乡愁蓝调》,其文辞的柔美绮丽自然是一绝,在乐评人话语权并不突出的台湾,身兼多职的作者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更加值得称道。正如中国死忠的球迷一样,用毕生心血去支持大洋彼岸和你毫无地域、血缘关系的一支球队,这已经是一种悲壮的大美;而作为东方的爱乐者来说,用毫不逊色的热情长久地去了解、搜集鲍勃·迪伦们的一切,这也同样是一曲华丽的交响乐。

更让人钦佩的是作者马世芳的立足点和态度。在写作的时候,马世芳压根儿没有把自己当作是一个乐评人,而他在成书之后的自信与自谦,称不敢以乐评自居,顶多是“音乐文字”,这同样让人敬佩。相比于国内乐评人越来越远离大众认知,向实验、爵士的道路上一骑绝尘,而主流乐评中又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马世芳的文字更加显得由衷悦目。无论是讲述佩伯军士的传奇,还是吉米的火红吉他的舞动,马世芳总能还原为一个单纯乐迷的角色,始终和读者保持同等地位,丝毫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因此,这是一本让人心情愉悦、舒服、畅快的和音乐有关的书。

2007年和音乐有关的阅读生活里,只剩下这两本关于过去的书。无独有偶地,两本书在回忆过去的时候都盈满了美丽的遐想,而反衬出现实的苍白。我们知道,高举复古、怀旧的旗帜并不能救市,但在当下举目无亲的状况中,以古鉴今,似乎是最保守的方法。

(腾讯:http://ent.qq.com/a/20080122/000172.htm


有用 76 没用 7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76[/url] [url=] 7[/url] 21回应[url=]收起[/url]



鸢夜  2008-11-20 21:06:21我们的青春喝了一点小酒,脑海里便全是鲍勃·迪伦的歌声。
白天看完了《地下乡愁蓝调》,哦,摇滚,值得歌颂一百一千一万次的摇滚。
初初结识摇滚,是大三了,因为电影结识一帮生活在边缘的人,他们玩摇滚爱电影,他们崇尚自由和解放,他们存心与大人的世界作对,尽管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小。我随着他们去参加小众摇滚演出,学会了一种手势叫“撒旦”;我在寝室里放乔·邦飞,将音量开到最大,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飞翔;我在阴暗脏乱的堕落街的碟片店里看《doors》,看吉姆·莫里森怎样辉煌怎样坠落,跟着《let me fire》激扬。当我心情极度低落时,有人让我听披头士的《let it be》,而我如今才知道人们称这种行径为小资。
摇滚何时沦为小资?
跟着马世芳的回忆,我所见到的摇滚充满血与泪,那是无数满怀理想的青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的历史,却未料到,在几十年后沦为小资?
我不知道该如何去描述马世芳的语言,因为他为我所展示的是全然无法想象的疯魔情境。
且看这一段文字:
演唱会将近结束的时候,吉米兴致高亢地对台下观众说:“我现在要牺牲一个真正心爱的东西,为了所有在这里的朋友。大家要冷静,不要发疯,好吗?”然后他和那柄通体彩绘着花叶纹饰的火红色fender strat电吉他,展开缠绵悱恻的爱抚,扩音系统传出阵阵不属于这个星球的奇妙声音。接着吉米把吉他平摆在地,弯下身去吻了它一下,便在上面泼了一把油,放火。火舌愈舔愈高,吉米抡起琴柄,趁着火焰未熄,把它舞成一圈风火轮,然后用力把吉他砸成两截。吉米利落地捡起断落的琴柄,往台下一扔,鞠躬下台。
仅仅这一段的描写,已经让我情难自禁,而当马世芳重现鲍勃·迪伦《艾伯特大厅一九六六》的演出实况时,根本就临近崩溃。假如我在那场演唱会的现场,会不会声嘶力竭到晕厥?谁能抵抗那样疯狂的演唱会?
这本书不是一湖平波,而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它展示给我们上世纪60、70、80年代的政治与音乐的足迹,摇滚从来和政治息息相关。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自己重回上世纪60年代,回到那个摇滚乐辉煌鼎盛的时期,跟着每一个年轻人咆哮、反抗、破坏,而不是今时今日的小情歌。


有用 9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9[/url] [url=][/url] 4回应[url=]收起[/url]



殷旻  2008-01-08 00:46:30我们能做的,只是借别人的青春装点一下自己的青春而已当我回忆打口磁带和碟片,回忆高中时代听摇滚的隐秘激情,我总觉得羞耻,羞耻,我几乎难以相信,会有这样的感觉。和很多青年一样,我接触摇滚,是靠打口启蒙的。99年,已经是世纪末了,那个时候打口已经式微,对于内陆小城益阳来说,仍然是区域性领先的。

我的朋友,一位重点初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每个周日,不远百里,跑到我们学校门口,和许多卖盗版书的一起,摆上他从广东买回来的打口,特供我和三位同学挑选。而这三位同学,竟也和我同班。两千多人的高中学校,听摇滚的就集中在我们这一届的这一个文科班。如今那三位同学,已经在职场上呼风唤雨了。独独我和我们的启蒙老师还在浪迹江湖,卖打口那会,他已是留职停薪,后来干脆辞了,靠着在网上卖碟糊口,只是卖的,不是打口了。和所有接触打口的那些人一样,犯上恋物癖,珍藏起来了。

崔健说:“西方的摇滚乐像洪水猛兽,那么中国的摇滚乐就像一把刀子”前者确实如此,中国的摇滚,靠着洪水猛兽般的打口磁带碟片滋养长大,这些北美的唱片公司和大型销售企业为解决库存问题而针对中国进行的销毁式处理品,以吨位计算的,传闻有500到1000吨。这些成堆成堆的艺术垃圾,到了中国,一下子变成了黄金搭档之类的补品,囫囵吞枣地喂给了匍匐在地下的艺术青年。另一方面,也算是西方对红色中国的“思想渗透”的一部分吧,如果真是,那确实是“洪水猛兽”了。有人说,美国总统的号召力,还比不上一个摇滚歌手在舞台上的煽动,这股无政府主义的力量,在西方社会造成了重大深远的影响,甚至唱跨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恐怕是“洪水猛兽”的真正所指。

在崔健眼里,中国的摇滚只是“刀子”,狠准快,但并没有形成气候。没有形成气候,说白了,就是卖不了几个钱,开不了大型巡回演唱会。文艺之比喻成刀子,追古溯源,只有鲁迅的杂文了。既然卖不了钱,没有大多商业价值,那就玩“文化”。中国摇滚,到目前为止,都只能以“文化现象”来看待。我记得,我的启蒙老师曾经送我一盒自己刻录的磁带,磁带的脊背上写着“益阳摇普办”字样,什么是“摇普办”?摇滚普及办公室之谓也。是不是有点像上个世纪初的进步人士办的社团?一种舶来艺术形式被大众接受,到了中国,要以这种畸形的方式去推广,现在想来,并不可笑。那盒磁带的歌曲,后来被禁,乐队成员也跑到国外去了,成了“卖国贼”。一些昙花一现的地下摇滚刊物,很多口号式的句子,都用大号字体标出,读来热血沸腾。如果八十年结束以后,还算青年们有激情的话,那都挥洒到摇滚乐和这些杂志上了。看看现在的《我爱摇滚乐》,一群犬儒和嬉皮在上面自娱自乐,你就知道,其实,所谓“刀子”,只不过一个笑话,它并没有刺中谁;所谓“摇普办”,一个尴尬的虚拟之物而已,他们面临的压力,最终都自我解除掉了。套用民谣歌手万晓利的歌名,那就是: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马世芳也有类似的经历。《地下乡愁蓝调》最有价值的追忆,并不是西方摇滚史上那些大事、趣事、逸事,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了(感谢那些昙花一现的地下刊物),而是他与摇滚乐结下一生不解之缘的那段青春历程。那些不去上课,窝在校刊社编杂志听摇滚的经历,在AC/DC酒吧喝酒、寻找灵感的经历,在“强人时代”被父亲害怕胸无大志的经历,把一本被老师涂改得庸俗的杂志换上《白碟》封面,最后还是失败的经历,等等,这些可归纳为对抗“大人世界”的历程,算是那代人的精神之路。“地下”是地下的,“乡愁”却换成了怀旧叛逆青春的情绪,“蓝调”替代成更为激烈的摇滚,而《地下乡愁蓝调》,这本名字取自鲍勃·迪伦1965年一首单曲的曲名的书,和被珍藏起来的打口磁带和碟片,有多大区别呢?

当摇滚不再与“文化”、“精神”、“启蒙”这类词语发生关系,当“摇滚”与“青春”都成为追忆的资源,甚至炫耀的资本,我们就都成了叛徒,都成了“琼斯先生”。那些原教旨主义者,早已死在了他们短暂的摇滚生涯里。那么,青春究竟是谁的青春,摇滚又是何人的摇滚?最后提一下,我那位启蒙老师,正向不惑之年奔去,叫陈灿云,还有人记得他么?

2008-1-6 长沙马栏山


有用 38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38[/url] [url=] 1[/url] 18回应[url=]收起[/url]



Fox Prince  2008-10-25 02:45:34我交的读书笔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出生的年代,跟地下无关,和乡愁无关,与蓝调更是扯不上关系,我接受到的流行讯息最开始已经是商业包装的歌手矫揉造作的恋爱,接着就是创作歌手的大狂潮,标榜着你所欣赏或者我所欣赏的才华,到了越来越新的时代,小众歌手,独立厂牌,越来越多的吉他或者鼓铃的出现,多年之后被历史记住的不是第二个罗大佑,他们只记得第一个周杰伦。

马世芳,对岸的音乐人和电台DJ,用传统的家族血统和敏锐的历史气息,描写青春气息涌动的60年代,披头士、科恩、吉姆莫里森、鲍勃迪伦以及他们美丽的成长的八十年代和他们口中的与世隔绝的台湾孤岛。

就像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描写的一样,猫王从没想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台湾的小岛,在这个小岛上还有听着他的歌的一群少年,而彼时的中国大陆,红卫兵们要推翻一切,伍德斯托克的青年男女已经和大麻还有迷幻药密不可分,1968年的北京,是一个江湖,1968年的台湾,是“自由中国”,1968年的世界,是相信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的世界,因为尊严和自由还没有被糟践到令人羞于启齿。

摇滚乐可以改变的是原本注定潦倒的年轻人的一生,摧毁了平凡,催生了绚烂,绚烂往往和毁灭相并而生,不到而立之年是否不能领会到真的人生,那么你认为的无法颠破的真理。是否只是一场年轻的闹剧。

或许,只是应该明白娱乐至死的道理,家产万贯的唱片老板比摇滚乐手更懂什么是人生,你应该好好坐下来,享受现代文明的产物,点击、下载你甚至不用去花一毛钱,可是,他们懂得是人生,不是你。

达到了所谓的理想,然后怎样?

又能怎么样?登上更大的舞台,拥有一把更伟大的吉他然后毁灭它,狠狠地打一架,买更为带劲的药丸,还是轻轻对一个姑娘点头带她回家呢?你拥有的还是空虚和幻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自于寂寞,归结于无奈,无法改变,无论是你还是上帝,因为约翰列侬也是能imagine。

因为曾经的党国,所以是地下,因为蜗居小岛,所以有乡愁。而如今的台湾,纠结于五月天与FIR的年轻人不懂什么是地下,而去中国化的潜移默化,又有谁在想念中国,尽管在大陆的我们是那么在乎自己被叫做中国还是内地。

摇滚乐手的悲哀,摇滚乐的悲哀,伍德斯托克的悲哀,野合开唱的悲哀,家国的悲哀,交流的悲哀,无法克服的蓝调,blues,布鲁斯,是蓝调也是悲伤,从非洲黑人的号子里传来,绕梁不绝的何止是三日。



有用 11 没用 0




[url=] 11[/url] [url=][/url] 6回应[url=]收起[/url]



一衣  2008-03-12 13:03:34找回自己的青春3月8日,深夜,聼音樂五四三,深度專訪楊祖珺。聼這期節目時,會讓我想到一些演出片斷,還有以下的文字,想象得出那位朋友發現的那瞬情境,而當我讀到此處跟著流淌在身體和血液中的激情和感動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和形容的。以至於在簡體版問世之前的那段時間中,我跟朋友提起這本書一定會提到這個片斷。

我的朋友S幾年前到牯嶺街閒晃,有家舊書攤不知怎地弄到六七百張電台資料室淘汰的LP唱片,老闆說這種東西沒什麼人要,通通十塊便宜賣。S聞訊大喜,趴在店裡翻了整整一下午,搞得臉孔雙手衣褲全都沾滿黑灰。在比人還高的唱片堆裡,他赫然翻到這張逃過劫數的楊祖珺專輯,連內頁歌詞都完好無缺。裡面每首歌都有電台主持人用原子筆註記的號碼,86、82、93、81……,這是歌曲送審通過的代號。只有「美麗島」被畫了一個大叉叉,想來是「送審沒通過,嚴禁在電台播放」的意思。

S沒有舊式唱機,卻又按捺不住興奮,當場飛車來找我,連手都沒來得及洗。我們摒住呼吸、抽出這張唱片,驚奇地發現,儘管歷經近二十年光陰,它的狀況卻相當完好,既無霉斑,也無刮痕。我們小心翼翼把唱片裡外的灰塵刷乾淨,打開已經不大聽的老唱機,讓唱針落下。畢畢剝剝的炒豆子聲中,「美麗島」的管絃樂前奏響起,塵封了一整個世代的唱片,在九○年代還魂了。


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中的文字是在之前五四三論壇和部落格林林總總看了不少,一年以前手捧台版和幾個月前翻看簡體版對照的日子好像就在昨天,可到現在還沒為這本書寫下像樣的文字,不免有些愧疚起來。
有一些書是可以常讀常新的,這本也該如此。在滿足了片刻和企盼的閲讀快感之後,就當時而拿出來曬曬重溫,就好像節目中楊祖珺所說,“我在這裡找回了自己的青春!”



有用 11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11[/url] [url=] 2[/url] 11回应[url=]收起[/url]



文过饰非  2008-04-06 03:01:00乡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共同怀想   在有点阴冷的房间读完了地下乡愁蓝调,左手攥着一杯早已冷掉的咖啡,耳机里传来velvet underground的I'll be your mirror。我有点无力的靠在椅子上,试图在一张论文纸的背面整理出我的读后感。
   这本书似乎在向我们说明这样一个事实,音乐不止是音乐,更是他所拥抱的认同与态度以及相对应的时代精神。我知道在文章的开头就摆出一副概括的样子太不像话,但说实话经过15年的语文教育,我们中的很多人都习惯了从第一页就开始寻找意义。就让我先把这话说出来,免得跑题太远。
   像厉害的的摄影师所说,重要的是后面的那颗头。简单的旋律和廉价小相机拍出来的相片一样,可以给我们最直接的冲击和感动,这是出自其创作者对善和美的追求及各自独特的诠释。那些留在我们心底的歌曲,无一不指向一段包含一代人共同记忆的历史情境,这些回忆并没有在时过境迁后磨灭,虽然独立的思考与生活方式在大众传媒和全民娱乐的尘嚣中慢慢演变成少数人的追求;爱与和平的口号在倡导了几十年后仍是口号,她更多地被印在了潮流品牌的logo下面;先锋艺术有了专业的商业团队来炒作叫卖,出国转一圈回国赚大钱;意识形态的对抗仍然在华人世界的内部与外部阻隔着文化的交流,蒙蔽青年人的视野,并试图扭曲他们正在成长的价值观:整个社会在浮躁中变得冷漠、琐碎和令人沮丧。
    幸好,幸好,还有人相信着音乐的美好力量。无论是身处美丽岛的马世芳,还是这岸的颜峻张晓舟,或者比他们年长,经历过那些传说中的岁月现在要么大权在握富甲一方或贫困潦倒在边缘挣扎的遗老们,又或者是在eMule、soulseek下载不倦,iPod里存着Door全集和Lou Reed Bootleg的网路时代文艺小青年,还有这么一些人,仍然没有从理想主义的废墟中撤退,仍然保持着对伍德斯托克无比的憧憬和幻想,仍然会为自己来不及亲身经历的革命、反叛、呼唤自由的时代场景中创作的音乐热血沸腾,仍然会在一遍又一遍的回顾以或音频或影像或文字记录下来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现场时涌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强烈感触。在这些人的心里,音乐是重要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她起了人生的画面,也串联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在长见识的:八十年代后期出生的我们这一代,实在是连高晓松老狼的年代都没赶上,就无须说六十年代的欧美摇滚和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民歌了。但是谁又敢说了解这一切的一切?那些拥有上千张打口CD和黑胶碟的“大人”们,与我一样,在听到《太平洋的风》的前奏响起时,注视着钢琴旁那个满头白发的老人,热泪盈眶。

http://gloriadays.ycool.com


有用 6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6[/url] [url=][/url] 0回应[url=]收起[/url]




读书笔记  · · · · · ·  (共100篇)我来写笔记

  • 展开
    不详

    生命中只会有寥寥几个这样珍贵的片刻。你撞上了一桩什么物事,足以改变你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就在那个瞬间,你永远告别了懵然的旧时光。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饱满,然而也感觉到一些些的失落。你知道这样的经验是无法言说、难以分享的。而且渐渐地,你会习惯这种孤独,甚至享受这种孤独,不过难免带点不甘心——你总觉得,世界那么大,总该有人懂得你的感觉。若是遇到那样的朋友,你们或许只需要交换一个会意的眼神,微笑颔首...
    2012-05-29 17:18   9人喜欢





  • 展开
    第240页

    Babynumb Nada (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
    摇滚乐其实是很矛盾的,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这个世界过不去”的寂寞。而那撼动了整个世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摇滚乐,便是找到了那条纽带,把千千万万人的寂寞和萧条,串织在一块儿。每个摇滚迷多少都是寂寞的,即使和几万人一起在轰轰然的乐声中欢呼落泪,也只是把这份寂寞复制成几万份。摇滚之所以意义深远,之所以能像Lou Reed唱的那样,足可以拯救一条年轻的性命,或许就是因为它让我们知道...   (3回应)
    2011-05-05 05:52   14人喜欢





  • 展开
    第234页 那些寂寞美丽的噪音

    1、摇滚乐手的形象,是这样令人神往;原本注定一败涂地的人生,因为一把电吉他(或者一双鼓棒一架键琴一支麦克风)而放散出摄人心魄的光芒。 2、假如不是在哪个百无聊赖的午后看了一场乐团演出,或者买了一张“地下丝绒”的唱片,或者碰到另一个人渣朋友打算邀你一起搞乐团(乐器可以等团员到齐再学),你的生命大概就这么不死不活地过下去了。然而摇滚乐改变了这一切,是的,在背起电吉他狠狠刷下去的那一刻,你清楚地知道,得...
    2013-12-01 18:19   4人喜欢





  • 展开
    全书

    Queenlet (不要再來招惹我...)
    1.少年的中国不要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2.Something inside that was always denied for so many years. 3.被奴役太久,一朝撤出镣铐,竟然连路都不会走了。 4.你很焦虑,囫囵名声显赫的书籍,什么也没读懂,但总记得竖起书背,展示你的与众不同。 5.恋爱使人目盲,使人丧失了造反的骨气。所以,宁可不要恋爱。 6.Life flows on within you and without you. 7.音乐可以让你顺利修改自己的过去,让青春期的贫弱无知焕发出...
    2013-05-10 20:28   2人喜欢















[backcolor=rgba(0, 0, 0, 0.298039)]由谷歌提供的广告



其他版本的电子版有售  · · · · · ·
在哪儿买这本书  · · · · · ·
+ 加入购书单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嘉木之南
2小时前 在读

tags:马世芳 音乐 台湾 乐评






古尔库夫
今天上午 读过







甜甜圈
今天凌晨 想读







YUXTIAN
昨天 想读








[backcolor=rgba(0, 0, 0, 0.298039)]由谷歌提供的广告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地下乡愁蓝调的评论:
feed: rss 2.0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2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天空便利贴:
到底了,觉得文章不错的,可以给作者评论或者打赏,这是创作者向前的动力。可以向上滑,或者转到相关热帖。使用过程中如有好的意见或建议,欢迎联系页面qq客服。天空论坛因你更精彩。
回复

手机扫码浏览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主题推荐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16 名

发帖:NO. 115 名

在线:NO. 120 名

水凝寒 发表于 2021-9-30 05: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用心之作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沙发 2021-9-30 05:55:12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2000 个字符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河北石家庄

来自- 中国北京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4 名

发帖:NO. 4 名

在线:NO. 23 名

華大夫 发表于 2023-11-2 08: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来自- 中国北京
小弟默默的路过贵宝地~~~
来自- 中国北京
板凳 2023-11-2 08:50:34 回复 收起回复
B Color Smilies
还可输入 2000 个字符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北京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北京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北京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4-28 01:39 , Processed in 0.289076 second(s), 6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