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664|回复: 4
收起左侧

[乐评] 像一块滚石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48 名

发帖:NO. 51 名

在线:NO. 23 名

心随674 发表于 2020-3-9 16: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像一块滚石

作者:  [美] 鲍勃·迪伦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
译者: 徐振锋 / 吴宏凯
出版年: 2006-1
页数: 283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经典与先锋音乐
ISBN: 9787214041982


豆瓣评分
8.3
2771人评价


5星
37.0%
4星
44.4%
3星
17.1%
2星
1.4%
1星
0.2%



评价:






内容简介  · · · · · ·

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进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不想努力乃至失败,但它们如何仍有可取之处。迪伦对此毫不讳言,没有人期待他会如此开诚布公。他袒露这些瞬间,正视它们,把握它们,然后超越它们。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像亨利·米勒最隐私的作品一样,这也是一部开创时代——书中所描述的时代——的作品,揭示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它们并不都是轻而易举的可能。终究,它只是生命,从来没有像这样被书写过的生命。

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美国文化的符号——鲍勃·迪伦,不仅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位语言大师(他是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这本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最终证明其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和一位化装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这本书揭开了这位大众文化偶像的神秘面纱,展现一代才子尽情释放生命的风采。被评选为《纽约时报》等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2003年年度最佳图书。





作者简介  · · · · · ·

鲍勃·迪伦,20世纪的摇滚教父,跨时代的文化偶像。1941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20多年以后,成了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传奇、偶像、谜…… 这类称号或者诚心实意,或者无关痛痒,或者老生常谈,拈来用之,还算轻易。但先知、基督、救星等等头衔,就不是闹着玩的了。”鲍勃•迪伦却也确实称得起所有这些头衔,他是先知,是基督,是救星。他孕育了年轻一代的梦想、反抗和希望。他有力地呐喊对旧世界的否决。他赋予他那个时代某种自由的理念。他所塑造的新神话至今仍影响着我们。鲍勃•迪伦,既是享乐又是清醒,既是流行音乐又是哲学,既标新立异又寻根守底。是的,正是他,凭借着几首歌,创造了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荡》、《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迪伦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和苏兹并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最终命运之旗一挥,我们的感情戛然而止。她选择了一条路,而我选择了另外一条。我们不过是对方生活的过客,但是在此之前,在火苗熄灭之前,我们在西四街的公寓里度过了很长的时光。……冬天,这儿却没有什么热气。冷的刺骨,我们在毯子下偎依在一起相互取暖。 (查看原文) KISHI 2赞 2016-11-27 19:23:07
    —— 引自第276页
  • ……出路变化莫测,我不知道它将通向哪里,但无论它通向哪里,我都会跟随着它。一个陌生的世界将会在前方展开,一个乌云密布的世界,有着被闪电照亮的犬牙参差的边缘。很多人误会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的有过正确的认识。我径直走进去。它敞开着。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它不仅不受上帝的主宰,也不被魔鬼所控制。 (查看原文) 黑桃肆 2赞 2012-09-17 19:13:28
    —— 引自第283页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415个)  · · · · · ·BobDylan   传记   鲍勃·迪伦   摇滚   音乐   像一块滚石   自传   美国  

丛书信息  经典与先锋音乐 (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此地无人生还》,《波诺谈波诺》,《爵士笔记》,《我无法停止爱你》,《美国音乐札记》。

喜欢读"像一块滚石"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达摩流浪者
13.99元
在路上
14.99元
现在让我们赞美富人
3.99元
半衰期
1.99元
美洲纳粹文学
18.00元


喜欢读"像一块滚石"的人也喜欢  · · · · · ·列侬回忆老美国志异灿烂涅槃请宰了我放任自流的时光活埋蓝调里满是镜子的房间神秘列车地下乡愁蓝调来自民间的叛逆

我来说两句短评  · · · · · · ( 全部 545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 0 [url=]有用[/url]尉迟  2008-08-04
    什么叫做人物。

  • 18 [url=]有用[/url]  2012-01-15
    未来呢?未来是一堵实实在在的墙,不够光明,也不危险——都是骗人的话。未来不对任何事作保证,甚至不保证生活不是个大玩笑。

  • 0 [url=]有用[/url]journalren  2008-07-20
    这书太牛了

  • 0 [url=]有用[/url]刘二苍松  2008-11-16
    最近读过最好的回忆录。

  • 1 [url=]有用[/url]朴九月  2010-11-05
    值得尊敬的一个人和值得尊敬的一部文学作品。




> 更多短评 545 条
我要写书评像一块滚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0 条 )[url=]热门[/url] / [url=]最新[/url] / [url=]好友[/url]
远子  2017-07-03 00:34:11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版无趣,而持久
[size=1em]鲍勃·迪伦比我想象中的要更无趣一点。而且没有想到,他会把家庭看得这么重要。
那些日子里发生的事情,所有那些文化上的胡言乱语,都禁锢了我的灵魂,让我觉得恶心——民权和政治领袖被枪杀,街上垒起重重障碍,政府镇压……——爆炸的街道,燃烧的怒火……——这就是全部。我决定不让自己涉足其中任何一件事。我现在是有家的男人,不想出现在那幅集体图景中。P111
生儿育女改变了我的生活,把我从身边的一切人和事中分离了出来。在我的家庭之外,没有什么能让我保持真正的兴趣,我开始用不同以往的眼光来看待每件事物。即使是报纸上那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比如肯尼迪被刺杀,马丁·路德·金被刺杀……P116
据我所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不属于任何人。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我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不让他们受到什么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想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我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离开家乡不过十年,没有大声表达过任何人的观点。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P117
[size=1em]其实对于大部分创作者而言,拥有一个温和的家庭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保护。顾影自怜很有可能会毁掉那原本就不多的才能。
[size=1em]在马丁·西科塞斯的纪录片《没有方向的家》里,当鲍勃·迪伦含糊其辞地回答一系列提问之后,一个年轻的记者带着怒气地问道:“迪伦先生,你似乎很不愿意谈论你是最受欢迎的公共表演者这一事实。你看起来好像很尴尬。”鲍勃·迪伦打断他说:“那你到底想让我说些什么呢?你希望我跳起来大喊哈利路亚,然后砸毁摄像机或者其他什么奇怪的事情吗?告诉我,我会尽量配合你的。”

No Direction Home: Bob Dylan (2005)



[size=1em]看到这里我突然理解了一些事情。在整部纪录片和这本自传里,鲍勃·迪伦一直在否认自己是一代人的良心。他确实没有说出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对民权运动一直保持着必要的距离。但也许正因为此,他才在最大程度上将精力投入音乐之中,并保持住了稳定而持久的创作力。对于一个创作型歌手而言,唱得比说得好听是对的。
[size=1em]有趣,可能只是一种社交属性。一个有趣或试图表现得有趣的人,很容易被外在的事物所吸引和牵扯。这里面就包括,对公共事务无休止地追逐,以及革命的诱惑。
[size=1em]“事物的价值……是以你为得到它所付出的代价来衡量的。” 一个坚持创作的人是一个无趣的人。而无趣或许才是最大的代价。



© 本文版权归作者  远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39 没用 4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39[/url] [url=] 4[/url] 7回应[url=]收起[/url]



Luke  2006-03-28 16:12:52做石头就做块滚动的石头两个多月前看这本书的时候,几乎搞成了行为艺术:每天看一段时间,放一张鲍勃·迪伦的唱片边听边看,结果听了不到十张就读完了——说明这本书内容不算厚实——现在还剩下十几张唱片,不知道是该继续听完,还是等他的第二本回忆录出来后再听。

在对摇滚乐稍有了解的人们那里,鲍勃·迪伦真是个如雷震耳的名字,他的传记书如果刻在以前的竹片上,早就“汗牛充栋”了,但是让鲍勃·迪伦自己来“我手写我口”出一本自传性质的书,还真是第一次,在国外读书界引起轰动不奇怪。迪伦的歌词一向天马行空,内容博大精深,让他写起书来自然在这方面很能得人好感,即使翻译过来有所损失,仍不时能遇到惊喜。

以前不少人把书名译为《编年史》,而看了这本书觉得应该译为《大事记》才对。本书只有五章,大多集中于迪伦艺术史上的几个时期。这本书时间线索较隐蔽,另外“涉及很多极其个人化的内容,要想理解,需要非常熟悉他的生平”(伍迪·艾伦语,原话非针对此书)才行。整本书就像一幅蒙太奇拼贴画,只有比较喜欢迪伦这个人,也有一定的耐心,才会读出味道来。

抄:

P18 大多数演唱者都想让人记住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唱的歌,但我不在乎这些。对我来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记住我唱的歌。

P28 世界被炸得四分五裂,混乱像拳头一样打在每个新出生的人的脸上。

P31 路对面有个穿皮夹克的家伙正在给一辆积满雪的黑色水星蒙克莱尔车铲去冰霜。他后面,一位身着紫色袍子的牧师穿过敞开的大门,快步走过教堂的院子,赶着去履行神职。不远处,一个穿着靴子的光头女子使劲背一个大洗衣袋往街上走着。每天纽约都发生着一百万个故事,只要你愿意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身上。这些故事一直都在你的眼前,混合在一起,但你得把它们分开,使其具有某种意义。

P34 我唱的民谣绝不轻松。它们并不友好或者成熟得甜美。它们可不会温柔地靠岸。我猜你可说它不商业。不仅如此,我的风格不合规则,无法被电台简单地分类。而这些歌曲,对我来说,比轻松的娱乐要重要得多。它们是我的感受器,指引我进入某种与现实不同的意识中,某个不同的境界中,某种自由的境界。

P43 她说:“有些人你永远都赢不了,就让它去吧——让它自己慢慢消失吧。”

P60 现在我注视着这间屋子,目光穿过后窗,看见曙光正射进来。消防出口的梯子上积了厚厚的冰。我向下看着走道,然后又向上看看一座一座的屋顶。又开始下雪了,覆盖了铺着水泥的大地。如果我在营造一种新的生活,那真是不是现在我看到的样子。我不想过旧的生活。如果有什么是我想要的,那就是我想要理解生活里的事情,然后摆脱它们。我需要学会怎样去浓缩事物和想法。事物往往太大,无法一次看清全部,就像图书馆里的所有的书——一切都放在桌子上。如果你能正确理解它们,你也许就能够把它们放进一段话或一首歌和一段歌词里。

P68 哈里是那种罕见的能散发出伟大气质的人物,而你希望他的气质有一部分能传染到你身上。这个人值得尊重。你知道他从不挑容易的路走,尽管他可以。

P70 民谣是难以琢磨的——是生活的真相,而生活多多少少是个谎言,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样子。如果民谣是另外一种样子,我们并不会感到舒服。一首民谣有超过一千张脸而如果你想演奏这首歌就必须认识所有这一千多张脸。一首民谣会有不同的意义而且每一刻都会不同。这取决于谁在演奏和谁在聆听。

P83 我不能准确地用文学表达我的追求,但我开始从原则上搜求它,就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搜索。

P102 整个城市都在我面前摇晃。我很清楚所有的一切都在哪里。本来没什么可担心的。它已经很近了。

P112 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这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我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不让他们受到什么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离开家乡不过十年,没有大声表达过任何人的观点。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在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

P127 有时候你会想到一些你曾经遇到的事,从你生命的瓦砾中捡拾出一些陈旧的记忆。

P160 一首歌就像是一个梦,你努力想将其变为现实。它们像是你必须要进入的陌生国度。

P195 万物在夜晚生长。我的想像力在夜晚总是更好用。我不再对事物抱有偏见。有时候你会在错误的地方寻找天堂。有时候它就在你的脚下。

P218 对他(迪伦之父)来说,生活就是艰苦的劳作。他那一代人和我的价值观不同,所欣赏的英雄和音乐也不同,他也不敢肯定真理能让任何人自由。他注重实际,经常提些模棱两可的建议:“记住,罗伯特,在生活中,什么都会发生。即使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也要对你得不到也不想要的东西心怀感激。”

最后不免要说说这本书的翻译。全书由两人合译,一人译了前两章,另一位译了后三章,后三章分别有三个人来校译,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尤其是后三章。稍作摘录:

P19 “其中有一本还是笛福写的,《弗兰德斯情人》的英语作者。”“英语作者”应为“英国作家”。

P68 “从来没有一个表演者像哈里这样跨越了这么多的界线”。

P123 “真相是我脑子里所想的最后一件东西。”完全直译,却把原意译没了,实际上是说:“我最不愿意考虑的就是真相”。

P111 “戴着钢盔的警察用棒球拍殴打学生。”打棒球当然得用“棒”,而不是“拍”。

P145 “很多首可能仅仅被人唱过一次,就是录制唱片的那次。”什么叫“被人唱过一次”?就是迪伦自己嘛,这是对被动语态处理不当。

P147 “我不得不像个疯子那样集中精力”。很不自然,实际是指拼命集中精力。

P168 “他就像老电影中的那些男人,比如一个赤手空拳揍一只老鼠,然后强迫它忏悔的人”,中间那句,怎么读都不合适,“老鼠”应指的是一种人。

P246 “我不知道她一直是个真正的孤独者”。猜得到“孤独者”原文是“loner”,是指“独来独往的人”,不一定就“孤独”,经常见有人这样形容自己。


有用 43 没用 4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43[/url] [url=] 4[/url] 6回应[url=]收起[/url]



nowherepuppy  2006-03-14 22:19:33这就是Dylan,和意识流无关!!!没看这本书之前,我也看了王晓峰的评论,并且很担心会否如同他所言,这是一本“意识流”读本,更是为翻译质量深深担忧。
因为搜寻英文电子版未果,最后还是买了本中文版。
事实再一次告诉我,盲从他人是可笑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Dylan在这本编年史第一卷里不遗余力做的一件事,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自我。

我们为什么听Dylan?
我们生于中国,远离那个叛逆的年代,我们难道也是为了一个符号而喜欢Dylan么?在我们今日社会里,Dylan是一个远离大众的角色。我以为大多数中国听众都是能顺利理解真实的Dylan,因为我们直接面对的就是他的音乐,而不是他当年所处的风生水起的局势。

还是用对待一个歌手的眼光看待Dylan吧,像爱戴一个偶像一样崇拜他吧,尽管庸俗,但是至少真实。我最喜欢的Dylan专辑是《desire》和靴腿系列的第五辑即滚雷马戏团巡演现场集锦,在小丑装扮的后面,我能听到一个真正男人的声音。

回到中文版译本,总体来说令人满意,该注解的地方基本都有指出,这些可能是看英文版的时候最费解的。最大的瑕疵是画蛇添足的中文标题:像一块滚石。Dylan在书里费劲做的就是把他的社会符号性剥离,让人们了解他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想法,很多情绪和具体事件都相当个人化,这样的标题恐怕是违背作者意愿的。

希望更多的人看完此书后能喜欢Dylan的音乐,而不是空谈根本未曾读懂的歌词。须知,你可绝不是第一个表示Dylan没有音乐天赋的人哦……




有用 29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29[/url] [url=] 2[/url] 13回应[url=]收起[/url]



snowsheen  2009-09-28 18:13:12答案在风中而已,愤怒个p有一天,大概是高中时的某一天,我把给了我一本书,名字叫《像一块滚石》。他并没有看过这本书,当然也不知道什么抗议歌手或者摇滚歌手,更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bob dylan是何许人。他给我这本书仅仅是因为他们公司的业务出版,免费得到了它,所以就把它给我了。

所以你看,人们看什么书,真的是靠缘分。

我一开始觉得老爸很无厘头,什么便宜都占,着什么破人的自传啊,也往家里拿。

后来在某个百无聊奈的日子里,我翻开了他。并且被彻底的震惊,外焦里嫩。我一口气读完它,接着又重新读一遍。我不懂民谣,不懂摇滚,但是这与这本书无关,这是一本自传,它致力于书一个故事:一个人不幸的人幸运的获得了全世界热爱的离奇的故事。

我无数次的推荐这本书给别人,热爱音乐的同志们对看这么厚一本书感到不耐烦;热爱看书的同志们对一个歌手写的自传不屑一顾。所以最终我也没能完成一次推销!

我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绝对的远离bob dylan。他的名声来自于那个疯狂的六十年代的美国。所有人都走上街头为口号欢呼,同时不管口号究竟是什么意思;人们为爆炸欢呼然后在爆炸声中齐声高唱抗议炸弹的歌曲。他们一致认为抗议歌曲的扛鼎之作,六十年代的国际歌,就是这首《blowin'in the wind》,而他们的抗议领袖就是这首歌伟大的作者bob dylan,他将改变这个世界,仅仅用吉他,嗓子,口琴。

有时候我想,那是个多么单纯的时代啊?到底是单纯还是愚蠢?

如果你抛开所有这些扯淡的历史背景来听这首《blowin'in the wind》,如果你不是个神经过敏的愤青,你要如何才能把这首欢悦如潺潺流淌的小溪的民谣听成一首妄图改变世界的歌曲呢?这绝对只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民谣,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情绪:迷惘。难道不是吗?它在不断的提问,并非愤怒的反问;它并没有说出答案,它只说答案在风中。或许它还稍稍有点焦躁,可是一个二十岁的文艺青年怎么可能不有那么点焦躁呢?谁的二十岁没有一点焦躁呢?

dylan一直在这首歌之后就脱离了所谓的抗议民歌界,玩起了摇滚,并且写下了like a rolling stone,并且一直都在做这种各样新的尝试,一直到他七十岁的时候还在开巡回演唱会。他一次又一次的改编《blowin'in the wind》,一次又一次的在演唱会上重新演绎这首歌。可是人们却对此充耳不闻。dylan无奈的说,他想重新创造一些东西,可是人们再也不去听了。

大众就是如此的任性,让一个活着的天才在二十岁的时候死去,一直死到今天。
dylan的演唱会不愁票房,但是dylan也明白,人们并不是去听歌的,他们只是想去见见活着的传奇。
dylan足够长寿,我想这有好处,这样他可以等到新的听众出生,远离那个杀了他的年代的听众出生,然后去听他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dylan的青春是在“启蒙时代”度过的。他说过,虽然启蒙的时代早已过去,可是对他来说,启蒙才刚刚到来。他在伍德思克的时候,也就是他二十来岁的时候,大量阅读了“启蒙时代”的那些著作。这或许让他有了有别于同时代歌手的一些思想,起码让他更加富有逻辑和思辨能力。因为“启蒙的时代”启蒙的就是理性。
也许正是因此他才写下了那些疑问,启蒙的时代早已过去,可是答案依然在风中。

群体的力量有时候太过野蛮和霸道,个人在群体中无能为力,没有人会听你娓娓道来细说乾坤,群体只热爱口号。

新浪博客的音乐常常会给我点surprise。比如我想加一首张雨生的《我期待》,它给我的确是歌曲的配乐。我想加的是那首最广泛流传的跳跃的《blowin'in the wind》,而它给了我一个后来dylan重新编曲的版本。前者是惊吓,后者是惊喜。

这首重新的编曲的《blowin'in the wind》,似乎在无可奈何的诉说着一句:而我已老去。而我已老去。而我已老去……

人已经老去,随时会离开这个世界。随时。可是也许有些人,宁愿他死在1963年吧,也许对于民谣音乐史来说,他的确死在了1963年。多么倒霉的幸运鬼。

多么倒霉啊,已经七十多岁了,还要被一个身在世界另一边对自己的人生一无所知的年轻人说成是倒霉的幸运鬼!真是个倒霉的幸运鬼啊~!


有用 39 没用 3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39[/url] [url=] 3[/url] 10回应[url=]收起[/url]



wlhui  2007-08-31 10:19:29灵魂之旅看迪伦的时候,觉得内心里有扇窗子打开了,有什么东西蠢蠢欲动,我想起他提到的灵魂,我觉得好像是自己的灵魂在他文字的召唤下慢慢苏醒。
想起了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里面的读梦人,阅读保留在独角兽头骨里的梦,读梦人会渐渐失去记忆,失去他的心,就像我们。我们无独角兽的头骸可读,我们找一点文字,只想留住点什么。
记得他找灵感的方式,遇见的一个老爵士乐手,看的电影里的一个人,还有新奥尔良这墓碑众多的城市。他在去录音室的路上,徘徊于城市的街巷,看见一个小女孩,看见一片落叶,看见城市里有一种奇特的氛围。奥尔罕也曾经在夜里游荡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巷,他称之为呼愁的城市——故乡,说美景之美,在其忧伤。而奥尔良呢,迪伦在这里录一张唱片,已经是1987年,1960年代的民谣诗人已经有很多年找不回他的灵感,然后,就是在这里,墓碑横行的城市,笼罩着肃穆,他觉得灵魂又回来了。
只能是这里。
他接着歌唱他的时代,那些人,那些事,而他并不想代表别的什么人,只想歌唱自己的感受。他反复说,讨厌被称作代言人。他爱他的妻子儿女,要保护他们,其他的人与他何干。
在录音的某天,于清晨唤醒妻子,骑上摩托,奔向未知的前方。看见海。路两旁迅速倒退的树木。一个特色旅游品商店里的男人,说,印第安人是从中国来的,他们失败是因为他们自相残杀,而他们要回来了。他的墙上挂着毛的像。
那么有意思的人。迪伦遇到过很多。而他,总是能看出他们的价值。
他想对真相打马虎眼。俄狄浦斯知道真相后就只能死。而他还想活着。他被歌迷骚扰的日子苦不堪言。
他的灵魂也会迷失,但还可以苏醒,他总是能及时找回他,不跟自己分离。这本书充满了能量的气场,它能感染你,能让你激动。写了什么似乎都不再重要,记住的就是一个灵魂在人世的寻觅之旅,让你思想起自己的灵魂。他也许不是什么代言人,但他唤醒你,好像上帝唤醒他的子民。他是有魔力的人。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2[/url] [url=][/url] 0回应[url=]收起[/url]



valdanito  2006-07-17 20:28:56就这么飘来飘去~~每一天都要面对那么多的文字 词语
甚至还来不及想明白 也都要马上把它们全都吞下去
紧接着而来的是 失语的时期
一直以来阅读的时候想要表达都是无比的艰难

也许可以说一说Bob Dylan
前段在看着他的回忆录 尽管是走一段停一截
传记回忆录看的不多 博尔赫斯 聂鲁达 格瓦拉 就没有了
而以上者无一例外都是美洲人

Dylon的影响放在中国类于罗大佑的影响
新旧世纪更迭时《南方周末》出有几本书
一本“文化”类的里面有文章采访罗 问罗最崇敬的艺术家
罗大佑回答:Bob Dylan
那时是我第一次听到Bob Dylan这个名字
而恰好从一直很“迷”的罗“口中”听到

“公鸭的嗓子”直到今天 我还记得这个当时的报刊给Dylon嗓子的尖刻形容
而我的一个朋友也曾经如此形容罗大佑“嗓子就像破锣似的”
不可怀疑Dylan和罗的嗓子都足够破 比如天籁只能算是破烂
但在某一个时代也正是这两个 “惺惺相惜”的烂嗓歌手
写出了最让人意难忘的歌词 奏出了最撼动时代的旋律

忽然想起若干年前买的第一张的Dylan《Love and Theft》
(比买第一张John Lennon不知晚了几年)
一张盗版的黑胶唱片 封面满脸皱纹的衰老男人
几乎散发一股“酸腐”的气味
当时Dylon对于我 那远不如荣光返照的Paul Simon亲切 也比不过Eric Clapton的执拗
当然这都是很多年前的想法
那个时候Bob Dylan 对我而言还未来到

回过头来 又想起罗大佑的写于上世纪的80年代台湾的《昨日遗书》
是熬了十几年才终于横过了海峡来到大陆
而记载于书中的人事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面目全非”
大陆版书新序里的罗
一边感伤地缅怀着自己离去的父亲 一边感怀着新世纪的时代变迁

而Dylan在《像一块滚石》第三章的开头
也同样是一种悲伤的笔调
“我刚从中西部回到伍德斯托克——从我父亲的葬礼上回来。”
Dylon在他的那台缓慢的打字机上敲出这些低缓的句子的时候
或许是02年或者03年里的某个早晨
《像一块滚石》英文版于04年十月出版
不到两年06年的1月中译本已经摆在我的桌前
面对这些时间数字 或许我将得不出什么结论
把这个“时间细节”提起来或许只是因为值得感概一下

对我而言 罗的书里最好的片断是那篇鬼魅的《一九八四》
一片爱情的文本或者超现实的意识流散文
彻底弥散着罗本质里令人心醉的诗人气质

而《像一块滚石》里
Dylan的回忆
却不只复叙着历史的场景而书写着那些美好消沉惊异的生命感受
如在Dylon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上一样
他端坐在那儿平静地用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徐徐道来
慢慢地感召着一代人的共鸣和憧憬(而不只是回忆)
揭示着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

2006年的3月9日Dylan的歌声在时隔多年之后才又在耳边想起
要是如果没有网络的存在
则不知要过多久才能听到这张“新”唱片
时代在进步了 而精神是在退步了

1965年的《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年的Bob Dylan
40年时光逝去
当一段段的文字掠过眼眸 当《Like A Rolling Stone》的歌声响起
我想这才是我第一次 真正地
滑倒在最伟大的行吟诗人身上

一本书还没有看完
而它就是值得不断的翻阅下去的一本书
就像另一本的《在路上》
也像另一部属于诗歌和民谣的“美国往事”

而这一刻 和更多的这样的时刻
我也更强烈地需要听到罗的音乐和诗歌
那一首“野百合也有春天”
那一首“未来的主人翁”~~
就这么~~~飘来飘去~~~

http://www.blogcn.com/user25/valdanito/blog/31621532.html


有用 3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3[/url] [url=] 1[/url] 0回应[url=]收起[/url]



三二  2009-05-22 09:13:47爱看书的鲍勃·迪伦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想买这本书。我看过他的照片,听人说过他的事情,听过他几首歌,隐约觉得他身上有和我相似的东西。

“走进另一间房,这间屋子没有窗,只有一扇漆过的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书……这些东西让你目瞪口呆……修昔底德《雅典将军》,写于耶酥诞生前四百年,讨论人性是任何优秀事物永远的敌人。修昔底德写到他所在时代的文字是如何改变了它们的原意,行动和观点是如何在一眨眼间改变的。感觉上好象从他的时代到我的时代什么都没变。……我通常翻书的中间,读几页,如果我喜欢就再从头读起。……我想读一读所有这些书,但那样我就不得不在养老院或其他什么地方。……我读的最多的是诗集。……”

“不管做不做矿工,让我气恼的是父亲说的那种关系和履历。我不喜欢它的发音,让我觉得被剥夺了某种权利。……金钱的承诺把我的乐队成员诱惑走了。我总是对我的奶奶抱怨这些事,她和我们住在一起,而且是我唯一的知己,她叫我别把这事当成是针对我个人的。……‘有些人你永远都赢不了。就让它去吧-让它自己慢慢消失吧。’……那些挖走我乐队的家伙都有家庭关系通向商会、市镇厅或商人联合会的高层。……这种家庭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感觉自己被扒光了。……有时这意味着一切,就是那种当你为了做而做的时候得到的承认,而你也由此真正懂得了你所做的事-只是还没人注意到。……我开始意识到,在我有足够的钱养活并留住我的乐队前,我必须得学会靠自己而不是靠乐队来演唱和演奏。关系和履历必须与我无关,但在那一刻我确实感觉好极了。”

“我非常喜欢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巴尔扎克十分有趣。他的哲学很简单明了,说基本上纯粹的物质化是治疗疯狂的解药。……你能从巴尔扎克先生那学到很多东西。……巴尔扎克非常逗。”

恩,最近刚搜集齐《人间喜剧》 ^ ^


有用 9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9[/url] [url=] 2[/url] 1回应[url=]收起[/url]



一阐提人  2006-01-25 17:53:39刻在滚石上的诗与歌[转自三表博客]去年,美国歌星鲍勃·迪伦出版了自传《编年史》(Chronicles)(第一部)。这对美国音乐界来说算是件大事,这不仅是因为迪伦现在的地位,更主要的是,迪伦从他成名以来,一直就是个备受关注但又非常神秘的人物。一方面,他想方设法隐瞒自己的过去,另一方面,媒体对他的穷追不舍,在这场旷日持久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中,人们就没有从他嘴里挖到什么有价值的好料。迪伦在媒体面前的谨慎、机智,一直把他的一切都锁在云雾中。所以,美国人设立了一门新的学科——迪伦学,专门研究迪伦的一举一动。这倒不是美国人闲的蛋疼,而是他的确值得人们去研究。可是由于迪伦长期以来的不合作,反而使人们越研究迪伦就越模糊。

当这本《编年史》出版后,迪伦学家们当然如获至宝,可以从迪伦亲手写下的字里行间中去对他展开新一轮研究,相信再过一段时间,一批新的迪伦研究学术著作会摆在美国各大书店的书架上。这就是迪伦,一个美国大众文化史上的符号级人物,一个永远让人捉摸不透的人物。《今日美国》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是另一个鲍勃·迪伦,本书揭开了这为大众文化偶像的神秘面纱,展现一代才子尽情释放生命的风采……”

关于迪伦这个人,以前国内的出版物上介绍的文字不多,基本上也都是围绕他的音乐介绍的,对于他的背景,也都是一鳞半爪。而从非音乐角度介绍他,往往是把他的地位抬得很高,但却鲜有翔实故事。1985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的学术著作《伊甸园之门》中,在其中的“重访摇滚乐时代”章节有对迪伦的介绍与评论,这大概是国内出版物中最早、最多对迪伦描述的文字。但由于迪克斯坦是位学者,他在评述美国60年代文化时仅仅是把迪伦当成他研究体系的一个点,难免会有很多局限,那就是,他向人们介绍的是一个被神化、符号化的迪伦,而不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迪伦。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国内还听不到他的音乐。当我们再用这些理论研究出的结果指导自己去听迪伦的音乐时,难免会犯形而上的错误——站在一个动荡的60年代文化高度而不是从音乐角度去仰望而不是接近迪伦。所以,多年来,中国人对迪伦的认知就像他那张脸一样,苍白而没有表情;对他的到底为什么成为60年代青年代言人,答案也想在风中飘荡一样,不知所云。

2003年,一个在美国留学,对迪伦非常感兴趣的袁越,利用近水楼台之便,研究了好几年迪伦,最后写了一本介绍美国民歌史的书《来自民间的叛逆》(现代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他用四分之一篇幅详细介绍了这位美国民歌史上的传奇人物,总算把这个符号变成了“注血肉”,让我们看到了迪伦的另一面——在乐评人、音乐记者的眼中,迪伦是一个了不起但又有致命弱点的人物。

迪伦在媒体上的形象什么样,这么多年,出版的书籍和报刊上的文章把他描的越来越不清晰,估计也是迪伦实在看不下去了,算了,你们都闭嘴,还是我亲手画扇面吧。于是,迪伦写了一本自传体的《编年史》。

说是编年史,但如果你把书从头看到尾,会发现,他的编年性其实很差,与迪伦有关的年月日,在书中出现的并不多,但对迪伦稍有了解的人,还少可以通过文字推测出他写的是哪一段时期的事情。或者,迪伦认为,有关他自己的文字太多,他自己用不着去再把时间地点写得那么明白,还不如继续捉迷藏。

当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最初我希望从书中了解到他的文字与音乐的关系。事实上,书里面提到与他音乐有关的文字不多,或者是间接含糊涉及一两句,更多的文字像是散文或随笔,信马由缰,连缀着他的生平。再继续看下去,我发现,干嘛非要想着他的那些歌呢?如果它仅仅是一本随笔、散文,又是怎么样呢?这时,会发现,迪伦的妙笔开始生花。

不得不佩服这个民谣诗人,哪怕他写一些极其细小的事情,也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看上去很多事物并不关联,但是在迪伦的语境下,就变得那么优美。“厨房的那头,一道银色的月光穿过窗户的空格照亮了桌子。这首歌似乎碰到了墙上,我停止了写作,很想点一支烟,冲个热水澡。”“还是和从前一样——我先被人领者经过一座独木桥——继续往上走——远处有一株早已死去的树,树枝从树干上伸展出来——一切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生动。”迪伦的文字很细腻,他很敏感,他喜欢用这些文字描述他看到的世界。假如,你不是一个迪伦迷,甚至,对这个如雷贯耳的人一无所知,你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不会有障碍。它是很有启迪性的读物,也许书中没有记者、乐评人笔下的那种戏剧般的艺术人生,或者,迪伦在用他精致、隽永的文字消融过去几十年来出版物在他身上和灵魂的涂鸦,他希望把自己勾勒成一个傲慢但很安静的迪伦。

迪伦没有用撰写历史的方式去写自己的生平,那些大量的意识流般的语言,让你感觉不到是在阅读一本明星传记,甚至,从迪伦写下第一个字开始,他就没想过把他写成传记。他的确在努力回顾过去,但记录下来仍是诗与歌。

也许你还记得迪伦在1970年出版的专辑《自画像》吧,这本书你看完之后,脑海中的迪伦就和这张唱片的封面一样,迪伦,还是那个印象派的迪伦。


有用 9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9[/url] [url=][/url] 5回应[url=]收起[/url]



Finikz  2015-07-03 16:34:03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版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在这本自传里,鲍勃·迪伦不会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或诗人,他只会告诉你:鲍勃·迪伦是如何成为鲍勃·迪伦自己。

鲍勃·迪伦属于那种不可归类的艺术家。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永远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旁观而保持距离,正如托德海因斯执导的迪伦传记电影的名字——《我不在场》。

纷争动荡的六七十年代,迪伦从时代的浪尖退出。艺术家最重要的事是忠于和表达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成为谁的传声筒:“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在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

然而,正如这本书英文原名“Chronicles”——编年史或年代纪——所昭示,鲍勃·迪伦记录的超越了自己的生平和音乐历程,更重要的,这是那个时代折射在艺术家内心的斑斓印记。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7[/url] [url=][/url] 2回应[url=]收起[/url]



鳗老师  2006-06-11 17:46:05一个时代

原名Chronicles应该翻译成《历代纪》。

Bob Dylan 抱着膝盖,一双欲言又止的眼睛望着你,阳光勾勒着蓬松的头发。Dylan的民谣代表着一个时代,他所在的那个时代。

耳边放着他的专辑,重新思想着Dylan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永远都不是主流,对于任何道貌岸然的东西保持着警惕心。他说,“我只是觉得主流文化很落后,是个骗人的把戏。它就像窗外那坚固的冰霜,你不得不穿这笨重的鞋子走在上面。”他的音乐,在我听来总是带着淡淡的忧郁,也许我第一次听他的音乐的时候,心情正是如此。吉他和口琴是多么苍凉的乐器,只有游呤诗人才使用的道具。

他自己这么说,“无论我到哪里,我都是一个60年代的行呤诗人,一个摇滚民谣的遗迹,一个从逝去时代过来的词语的匠人,一个从无人知晓的地方来的虚构的国家首脑。我处在被文化遗忘的无底深渊之中。

Dylan已经感受到了时代压在身上的无力感,那是一个躁动的时代,而他自己,无非是个走路的人。这本书没有从头到尾地说他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而是信马由缰,在言语的平原上驰骋。也许Dylan的人生也是如此,在时代的洪波中他不能左右什么,只能表达什么。

但是Dylan是个诗人,一个诗人有他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即使是报纸上那些骇人听闻的新闻,比如肯尼迪被枪杀,马丁·路得·金被枪杀,马尔克姆·X被枪杀……我不是将他们堪称被枪杀的领袖,而是更多地想到他们的家庭失去了父亲,将会遭到什么样的创伤。

Dylan有过很多政治民谣,他所表达的意思无非也是如此。美国是个自由独立的国度,这是美国的价值观,任何假国家名义对个人自由的侵害都是非正义的。这也正是Dylan为之奋斗的事情。

Dylan的民谣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而过去的事情不能再现,就像不会再有第二个Dylan一样。“很多人误会了这个时代,从来没有真的有过正确的认识。……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它不仅不受上帝的住在,也不被魔鬼所控制。


有用 7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7[/url] [url=][/url] 0回应[url=]收起[/url]




读书笔记  · · · · · ·  (共90篇)我来写笔记

  • 展开
    第1页 记下得分&失落之地&新的早晨

    Blue. (We are who we are.)
    p9 我终于到了这里,纽约市,这座好像一张复杂得难以理解的大网的城市,我并不想尝试去理解它。 我不是在寻找金钱或者爱情。我有很强的意识要踢走那些挡在我路上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我的意志坚强得就像一个夹子,不需要任何证明。 p20有一次她对我说幸福并不在任何一条路上,幸福本身就是那条路。她还教育我要待人和善,因为你将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战斗。 p22我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来被欺骗;也不会有虚假的希望。我走了...   (1回应)
    2012-07-07 08:18   18人喜欢





  • 展开
    第1页

    听鲍勃·迪伦,最早是因为他被介绍为左翼歌手。后来听鲍勃·迪伦,是因为他远远超越了左翼。 我有个小朋友,她一听我放着鲍勃·迪伦,就说:“你还听这个老帮子呐~~” 噢,没错,鲍勃·迪伦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出道了,不过他可真是一个不错的老帮子! 一个行吟诗人,一个文字天才。 鲍勃·迪伦文字摘录-- 1. 我站在起点,但并不意味着我是个新手。 2. 我到的时候正值严冬。天气冷得厉害,城市的所有主干道都被雪盖着,但我要...
    2013-03-15 09:09   9人喜欢





  • 展开
    第112页

    我有妻子儿女,我爱他们胜过这世界上其他的一切。我竭尽全力为他们奉献,不让他们受到什么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媒体总想把我当成话筒、发言人,甚至是一代人的良心。这太可笑了。我所做过的就是唱歌,这些歌直截了当,表现了巨大的崭新现实。据说我替整整一代人发出了声音,但我和这代人基本没什么相似之处,更谈不上了解他们。。。我的命运就是随遇而安,这与代表任何一种文明毫不相干。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事。与其...   (1回应)
    2011-03-31 13:35   10人喜欢





  • 展开
    第56页

    我已经让自己打破思考短歌的习惯而开始阅读越来越长的诗,看看我是否能在读的时候记住什么。我就这样训练自己的思维,丢掉不好的习惯并学着让自己沉静下来。我读了整本的拜伦的《唐磺》,从开始到结束都集中精神。同样还有柯尔律治的《忽必烈汗》。我开始往脑子里塞进各种深刻的诗歌。这就好像我拉着一辆空车走了很久,现在开始往里面填东西,就必须用更大的力气去拉它。我感觉我正在从落后的牧场里走出来。我在其他方面也改变...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4人回答

最近访客

谁来看过你
此贴被TA们浏览了664次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 名

发帖:NO. 3 名

在线:NO. 30 名

常务管理员 发表于 2020-7-9 08: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这篇文章是怎么想到这么巧妙地 啊,拜读了。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浙江杭州

张李浩202091 发表于 2022-8-30 20: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美国
来自- 美国
每次看到楼主的帖子都有惊吓!
来自- 美国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美国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美国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美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娜娜莉 发表于 2024-2-21 23: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第一个回复内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任思雨202386 发表于 2024-11-1 23: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看帖、回帖、拿分、走人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20:33 , Processed in 0.262770 second(s), 7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