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空语文 如皋  九华 作文  教学

 找回密码
 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天空新人

我是文化人

欲绘诗

77翔子

41BCDD

顾佳瑞七六阅读

小燕子

李白202091

蓝兰的花朵

嘿嘿嘿

joycy

颂颂.g

酷土土土

用户已注销

Jeremy

ʚ贴贴ɞ

果子黑

H·princess

李苏楠

方大金

依灵灵灵.

金川兰

lulululu

lisunan18795762

清风拂过

楠大人

查看: 600|回复: 2
收起左侧

[乐评] 来自民间的叛逆

  [复制链接] TA的其它主题
来自- 保留地址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38 名

发帖:NO. 39 名

在线:NO. 10 名

掌舵的鱼1987 发表于 2020-3-9 16: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保留地址

加入天空更多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我要加入(register注册)

x
来自民间的叛逆

作者:  袁越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美国民歌传奇
出版年: 2008-8
页数: 733
定价: 78.00元
装帧: 南京七九八文化
ISBN: 9787305053030


豆瓣评分
9.3
1389人评价


5星
68.8%
4星
25.8%
3星
4.4%
2星
0.9%
1星
0.2%



评价: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近似说书的方式记录了上百个民歌手的经历,书写了美国的民歌历史。从学者艾伦·洛马克斯到铅肚皮,从民权斗士乔·希尔到流浪民谣歌手伍迪·格斯里,从左派民歌手皮特西格到民谣之王鲍勃·迪伦,从毒品到伍德斯托克……这些人以看来混乱而且不可思议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历史。书中充满着躁动、人民与明星、根源与现代,艺术与商业,其间的交错与矛盾,展现的不仅是民歌的历史,也从另一个角度书写了二战后美国的历史。本书能让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对民歌的看法,并且深深地喜欢上民歌。本书严谨、清晰、朴实,叙述丰满,有着独特的吸引力。





作者简介  · · · · · ·

袁越,男,1968年生于上海,五岁随家人去北京生活。1986年进入复旦大学生物工程系学习,大学期间喜欢上了流行音乐。1992年赴美读书,并在朋友推荐下开始听鲍勃·迪伦,从此喜欢上了美国民歌,收集了大量美国民歌CD,并开始阅读相关历史书籍。1995年正式开始撰写本书。因为在美国内工作繁忙,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虽然辛苦,但乐趣无穷。2001年年底终于完成初稿,几经反复后于2003年由北京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2005年初回到国内,担任华纳唱片公司欧西部经理。同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担任特约撰稿人至今。2008年,本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增加了之前被删除的一些照片,修改了一些错误,改进了装帧。




目录  · · · · · ·前言
第一章 布里斯托
第二章 洛马克斯和铅肚皮
第三章 愤怒的葡萄
第四章 美国民歌之父
第五章 年历歌手
第六章 皮克斯吉尔
第七章 织布工
第八章 民歌复兴
第九章 民歌之王
第十章 《小字报》刮起一阵风
第十一章 抗议民歌的王国
第十二章 抗议民歌王国的文武大臣
第十三章 迪伦的另一面
第十四章 敲铃鼓的人
第十五章 寂静的声音
第十六章 一颗滚动的石子
第十七章 最后的疯狂
第十八章 天上的露西手拿钻石
第十九章 爱之夏
第二十章 灵车与棺材
第二十一章 伍德斯托克(上)
第二十二章 伍德斯托克(下)
第二十三章 旋转滑梯
第二十四章 泰勒的家谱
第二十五章 创作歌手大联唱
第二十六章 三个被遗忘的民歌手
第二十七章 加利福尼亚旅馆
第二十八章 从智利的枪声到美国的滚雷
第二十九章 后迪伦时代
第三十章 我的伍德斯托克
后记
参考资料
· · · · · · ([url=]收起[/url])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拥有《祝你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版权的桑格斯塔克家族,从1938年买下版权到1988年以2800万美元卖掉为止,每年都至少得到了近100万美元的版税。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2-05-26 11:55:01
    —— 引自第32页
  • 美国民众第一次听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从这些音乐里他们听到了自己在挥锄、在放牛、在收割、在扳道、在挑水;他们听到了自己在教堂里祈祷、在院子里跳舞、在森林里采摘鲜花、在和心爱的姑娘约会;他们听到了历史人物的传奇经历、逃犯的胆大狡猾、杀人犯的奇怪故事、傻瓜的幽默滑稽;他们也听到了自己因找不到工作而发愁、在歉收时忍饥挨饿、在为流浪街头的孩子流泪、在向朋友哭诉负心的爱人。一句话,他们听到了他们自己真实的生活。这些歌曲歌唱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一种出入于上流社会里的流行歌星们制造不出来的感情,一种坐在写字楼里的职业作家们编造不出来的感情。 第一次,美国民歌在布里斯托找到了她的听众:人民。 (查看原文) Terry Chen 2013-03-24 22:54:39
    —— 引自第44页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271个)  · · · · · ·音乐   美国民歌   民谣   袁越   美国   来自民间的叛逆   历史   土摩托  

喜欢读"来自民间的叛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
12.00元
时代的噪音: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
12.00元
神经漫游者
5.99元
怪谈(修订全译本)
7.99元
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12.00元


喜欢读"来自民间的叛逆"的人也喜欢  · · · · · ·老美国志异民谣流域像一块滚石神秘列车活埋蓝调里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1975...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地下乡愁蓝调伊甸园之门满是镜子的房间

我来说两句短评  · · · · · · ( 全部 367 条 )
热门 / 最新 / 好友

  • 0 [url=]有用[/url]Nova  2015-04-04
    终于把这部大部头读完了,好家伙,全是干货!

  • 0 [url=]有用[/url]蓝调共和  2010-07-06
    生动、有趣、详实、丰富,让人爱不释手。作者以极大的热情,非常用心写的一本书。

  • 1 [url=]有用[/url]燊鬱  2018-06-21
    袁越一写对音乐看法我就扑上去反他。袁越值得夸赞处也不必再说。我只不断可惜这些编纂者,在音乐上的通灵也都泯然全无。论及音乐价值和大众文化还是同样的一套说法。他听那么多民歌做这样一本书对他自己还是没用。还好最后也还能发声,但离李的超然性的人的发声就很远很曲折了。

  • 2 [url=]有用[/url]朱尔赫斯  2011-06-08
    好资料,也是美国历史简介。最后一章最佳。

  • 9 [url=]有用[/url]拾叁空城  2015-06-28
    这么厚一本书,每次只看两页,因为过程实在珍贵,不想太快看完




> 更多短评 367 条
我要写书评来自民间的叛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7 条 )[url=]热门[/url] / [url=]最新[/url] / [url=]好友[/url]
Prayer Savan  2007-07-11 16:10:12现代出版社2003版我不介意看起来像枚书托  王小峰曾经在blog里写,你们要是不去买<来自民间的叛逆>,我天天在这里推荐.我想我比他更有资格说这句话.因为第一,我自己买了书,想看的自可以来借;第二,我不是这本书的主编.

  我对于书籍的趣味性总有一种偏执的态度,情节与人物薄弱,则好感先行减半,若再短了热情,这书就可以封存或送人了.因此,对于我来说,专家学者派民歌史往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是因为激情澎湃,语言仿佛甩炮子儿,而是因为水分实在太少,看起来味同嚼蜡.让人高兴的是,翻到吉米.罗杰斯录最后一张唱片的故事时,我马上知道,自己手里拿的并不是又一本<大国的兴衰>.

  这的确不是一本明晰的历史,它叙事自在,纵横开阖,有时会搅昏你的脑袋,但不会让你变成美国民歌通.可是,它又的确会让你爱上一些人,爱上一些歌.有些人,有些歌,不先行了解,的确是无法热爱的.当然这也因人而异,对于我来说,这里若要举例,便是嬉皮士和鲍勃.迪伦.

  即使是现在,我也要说,鲍勃.迪伦的嗓子决定他是个糟糕的歌手.看前十首歌时,你也许会在摸不着头脑之余,觉得他是个天才词作者,但十首往后,他就开始让你摸不着头脑之余依旧摸不着头脑了.可是,我们不能不爱这个有点臭脾气,有点摸不透,永远有新想法的年轻人.(是的,我是说,我们.你看,我已经像那些把"我的书是客观历史"喊得最响亮的人一样,在试图左右你的看法了.)新奇有趣的词中意象,让乐队即兴发挥的录音方法...当然,最重要的是,永远超前的思想.虽然插电民歌在当时为他赢来一片骂声,对于木吉他派来说,那些歌也确实不好听,但如书中所说,没有叛逆二字,就没有美国民歌.

  西蒙和加芬克尔固然好听,但他们并没有像迪伦和贝兹一样,成为民歌之王,民歌之后.他们太过温和,太过非政治.

  似乎所有围绕叛逆的话题最后总会归结到政治上来.这是不奇怪的.这两字并非单纯的国际关系与外交实践,当我们把政治话题的范围扩大到税收,女权,经济干预等方面时,它就成为一个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概念.也许西蒙的情歌会让人夜半自怜垂泪,但是,<美国派>中"音乐已死"的喟叹会让人为逝去的歌手扼腕,<维克托.贾哈>会让自由人士质疑美国民主,而这就是民歌不同于流行歌曲的地方.

  成功的作品总是在同行中彰显个性,却又在听众/观众中追求共性与共振的.也许自怜自恋方向的共振,我们已经不需要更多.

  从同样角度看来,作为一本美国民歌史,本书中动辄花费大量篇幅介绍美国某种文化现象的相关历史,也就更不奇怪了.嬉皮士运动,LSD的历史,曼森家族事件...不理解这些,作者就无法震撼你,达到通过共鸣同化读者的险恶目的.何况,这些历史事件全都叫险恶作者介绍得嘻笑怒骂,精彩非常,由一个个生动的,几乎还没有成为历史的人物演绎出来,十分好看,让人摩拳擦掌,只恨所生非时.

  我想别着粉色康乃馨去加州,我想亲见伍德斯托克的混乱与辉煌,我想救回红月之下的尼克.德雷克,我想给予菲尔.奥克斯他应该得到却始终未获的鼓励,我想叫鲍勃.迪伦永生,始终活在时代前方.

  有些事,有些人,是该永恒的.不得不承认的是,我被袁越成功同化,爱上了这一切.



有用 34 没用 2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34[/url] [url=] 2[/url] 8回应[url=]收起[/url]



海马  2014-01-10 23:08:06有惊喜也有失望总结:如果你是一个想了解美国民谣摇滚,但还不了解的人,那么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启蒙读物。但如果你本身就对那个年代的音乐有不少了解的话,这本书的价值基本就在于收藏了——书中的一些错误和纰漏是非常明显的。下面进入正题。

这本书我在看到标题和简介以后,是想都没想就下单了的。

拿到以后,先粗略翻了翻看了看。作为一个美国上世纪音乐的狂热爱好者,看到Tom Paxton、Phil Ochs、Mississippi John Hurt、Limeliters、Chad Mitchell Trio这些名字的时候,可以说是非常之惊喜……在中国太少有人知道他们、讨论他们、了解他们了,拿到这本书有种找到知己的感觉。。真是由衷地希望我也能参与这样一本书的编写、修订啊!不过那大概永远也只是个梦了。。

仔细查看的时候,还是发现了一些很明显的不足。作为一个天朝土鳖,鄙人从来不曾在美国生活过,在对这方面的了解上,绝对不敢说是专家,更不敢说能比得过土摩托老兄。但在其中我比较了解的某些方面上,还是能看出书中一些很明显的问题的。。

简单总结一下:

最重要的是偏题。这本书应该把目光更多的着眼于真正Folk Revival期的音乐,花更多笔墨在Cisco Houston、Tom Paxton、Phil Ochs、Bob Gibson、Shel Silverstein、Chad Mitchell Trio、Steve Goodman上。而从Bob Dylan插电开始往后的那些,完全应该一笔带过,而不是花三分之二的篇幅来讲Bruce Springsteen、Neil Young、Paul Simon和Levon Helm——提起这些人,大家想到的第一个词,不是Folk,而是Rock!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和纰漏,比如Country和Folk应该区别开,给John Denver的歌曲和人缘正名,Tom Paxton不该被称为Dylan第二,Led Zeppelin的唱片问题等等。

下面就把这几点详细陈述一下。

首先,最重要的,这本书很明显地偏离主题了。这本书从大概一半开始,已经完全偏离Folk,更偏重于介绍Rock了,比如花大量篇幅介绍CSNY、Simon & Garfunkel、The Band、The Eagles、The Beatles、James Taylor之类。随便翻开这本书的后半本,你看到的更多的会是一些以“摇滚”之名被人所熟知的名字。虽然介绍的这些,基本也都是从Folk发展而来的Folk Rock,但在更普遍的观点中,真正的Folk Music其实还应该是6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彻底衰落掉的Folk Revival时期的音乐——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是“不插电”的,才能算是Folk!比起花大半篇幅介绍了的60年代后期再往后的Folk Rock到Rock,Folk Revival时期的真正的不插电的Folk在这本书中所占的篇幅可以说是少得可怜。。Odetta Holmes、Bob Gibson、Chad Mitchell Trio,在书中都是一笔带过,Patrick Sky、The New Christy Minstrels、Randy Sparks、Shel Silverstein,提都没提到。在我看来,这些人里的每个都起码值得花一万字来写。

然后,作者明显是个Bob Dylan的死忠,这没什么可说的。但Bob Dylan的风格,比起Folk,首先更是Rock。这本书的主线是顺着Dylan的职业生涯往下写,题材偏Rock了大概也就是这个原因吧。全书花了将近一半篇幅讲Dylan,据土摩托老兄所言,是因为“Dylan在美国民歌的传承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没有他,美国民歌就会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实际上,恕我直言,作者之所以花了将近一半篇幅讲Dylan,是因为“我最了解的人就是Bob Dylan,所以当然写起Dylan比较顺手”。Dylan真正最有影响力的时候,是在他插上电之后,而更传统的Folk音乐,是拒绝电吉他的。所以与其说他对Folk的影响力,倒不如说他是对Rock的影响力无可比拟。单单说对“美国民歌的传承发展”而言,很抱歉,我认为Dylan的影响力,还不及Woody Guthrie或Pete Seeger的一半大。当然,我指的是对Folk这一音乐形式,也就是Folk Revival期间,不插电的Folk。Dylan刚出道的时候,Folk Revival就已经因为Kingston Trio和Pete Seeger而如日中天了。

还要说的一点是,这本书对于美国音乐流派(Genre)的区分很不清晰,这本书把Country、Rock、Folk都杂糅在一起了,没有明确分辨。如果要是让我来写类似的一本介绍民谣(Folk)的书的话,我肯定首先一开始就要先把Country和Folk的区别说清楚。也许因为我这个人比较狭隘的缘故,我眼中的这几个流派是有很明晰的界限的,所以每次在国内出品的所谓“乡村音乐精选CD”上看到Bob Dylan、PPM、Brothers Four、Kingston Trio的歌,总要呵呵一下。。这两者首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Folk的题材非常具有多样性,因此经常会很“叛逆”,也就产生了Bob Dylan、Phil Ochs、Tom Paxton和Chad Mitchell Trio们。而Country的题材相对而言就狭窄的多了,就是叙事和抒情,基本不是歌颂乡间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就是写一些乡村琐事。电吉他和丽声吉他(Dobro)在乡村乐伴奏中一直占到很大比重,而狭义的Folk则是决不能插电的。没记错的话,有位很有影响力的Folk歌手(是Dylan吗……记不得了),第一次上Grand Ole Opry还被喝倒彩了……这就是隔阂。

然后就是一些细节问题。首先说说John Denver。这本书用两页纸来介绍John Denver,但可以看出土摩托对此人并不了解,因此也就介绍的有失偏颇。书中说道“他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与民歌手的形象不符,因此在民歌界人缘并不好,许多人把他当做一个弱智的乡村小丑”。这无疑是十分荒谬的。那时的John Denver走的是Country风,而不是Folk……当然就不像Phil Ochs、Bob Dylan那般愤世嫉俗了。积极向上本身就是乡村音乐的风格,John Denver这样的表现再正常不过了。在走上“乡村路”以前,他是玩过Folk,曾经在Folk Revival时期颇具影响力的Chad Mitchell Trio当过四年主唱。讽刺的是,Chad Mitchell Trio反而正是那个时期的民谣组合中最具政治色彩的,唱了非常多的政治讽刺歌曲。

而且,在此期间,John Denver在民谣界也积累了相当好的人缘。他曾经与Joan Baez在格莱美上对唱“Blowing in the Wind”,和John Stewart(Kingston Trio的主唱)互相在对方专辑里献声。PPM的Mary Travers单飞初期专门录制了半专辑的John Denver歌曲,Eagles的创始人Bernie Leadon在John Denver乐队里弹过吉他和班卓琴。Tom Paxton、Richie Furay、John Oates(Hall & Oates的Oates)都曾多次出现在John Denver死后纪念演唱会的舞台上。因此说John在民歌界人缘不好,无疑是十分荒谬可笑的。。这里我想对土摩托老兄忠告一句:不了解的地方就别瞎写。。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民歌其实也不是都很有反叛精神的。单飞的民歌手通常都是这样,但民谣组合可就不尽然了。在Peter Paul & Mary、Brothers Four、Kingston Trio的歌曲里,是听不出什么反叛精神的,他们唱的歌曲更贴近于更传统的民歌。而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Chad Mitchell Trio了吧……

然后说说“Dylan第二”的问题。首先,我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所谓“民歌四天王”的说法(据书中所写,是Bob Dylan、Tom Paxton、Eric Anderson、Phil Ochs),因此我初步估计这个称号是土摩托老兄自己封的。。其次,Tom出道是要早于Bob的(1960年和Dave Van Ronk同一批来到格林尼治村,据Dave所说,Tom Paxton是格林尼治村第一个自己写歌的民歌手),成名的时间也不比Bob晚,把他称作“Dylan第二”,实在是……在我看来,这就和说邓丽君是李宇春第二、张国荣是周杰伦第二一样滑稽可笑。。因此,我对他们“被贴过Dylan第二的标签”这一说法深表怀疑。要说真正的“Dylan第二”,毋庸置疑应该是英国人Donovan,这个人完全就是以模仿Bob Dylan,以“英国的Bob Dylan”之称而出道成名的。但书中提及此人几次都仅是一笔带过,实在是可惜。

然后要说一下一个很细枝末节的问题。第二十四章里,提到威廉米勒1969年某一天从压箱底的唱片里找出来一张Led Zeppelin的唱片。。Led Zeppelin 1969年才刚刚出道,发了第一张唱片,压根没什么名气。。他们是70年代才开始出名的。因此我十分怀疑此描述的真实性。

最后,顺便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几个书中没介绍的,著名的Folk歌手和乐队:

Patrick Sky。如果让我评所谓“民歌四天王”的话我大概会把他加进去,然后把Bob Dylan踢出去——当然不是因为Bob不牛逼,一超多强你们懂的……此人为美国两大弱势群体的混血——爱尔兰裔+印第安血统,也是非常political的一位。Patrick Sky的风格大概什么样?你可以想象把Tom Lehrer、Tom Paxton和Phil Ochs的作词风格杂糅一下,再加上Mississippi John Hurt的蓝调吉他——基本上就是Patrick Sky了。Patrick Sky和其他民谣复兴时期歌手一样歌词写得好,这没什么说的,但论吉他的话,所谓“四天王”都赶不上他。Patrick是Mississippi John Hurt的唯一“亲传弟子”,亲自操刀出品了《Mississippi John Hurt Today!》这张A+经典,甚至还在MJH的几首歌里担任第二吉他手。歌词内容当然还是radical——最石破天惊的是1973年的《Songs That Made America Famous》这张专辑。这专辑其实在1971年就录制好了,但因为其“内容粗俗不堪,且充满令人咋舌的政治错误”而一直没有唱片公司敢接,直到1973年才由Adelphi出品。这张专辑全部都是讽刺歌曲——从教皇到流浪汉,从女权主义者、娈童者、摇滚歌手到种族主义者、反犹主义者、右派好战分子,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讽刺对象,甚至连他自己所在的群体:蓝调歌手和抗议民谣歌手也未能幸免于此。如果有机会的话,请务必一定要好好听听这张专辑。

Randy Sparks。此人1961年创建了New Christy Minstrels,这个乐团的出道专辑就拿到了格莱美,不过他们的顶点也就是在出道之时了。其实,此乐团的牛逼之处不在于其本身,而是在于它所“培养”出来的歌手。Byrds乐队的Gene Clark,唱红了Eve of Destruction的Barry McGuire,70年代后在乡村摇滚界大红大紫的Kenny Rogers——都来自这个乐团!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人虽然未加入此乐团,但出道早期也是受到其创始人Randy Sparks之提携的。他们包括——书中提到过的Carpenters、John Denver(事实上John Denver这个艺名就是Randy给他起的),以一人之力挽救西部音乐(Western Music)的Michael Martin Murphey,后来唱红了Bluer Than Blue的Michael Johnson,以及Gary Mule Deer,Kim Carnes等。Incredible list, ain't it?

Chad Mitchell Trio。此组合和New Christy Minstrels一样,自己牛逼程度一般(只是相对而言,实际上NCM和CMT在民谣复兴时期还是举足轻重的),但培养了几位牛人:前面提到的Michael Johnson和John Denver,都曾经是此组合的主唱。Byrds乐队的主唱Roger McGuinn,一开始只是此组合的一个小小吉他手而已。而所谓“四天王”之一的Tom Paxton,刚出道时曾经在CMT呆过十几天,然后便因为“无法唱出美妙的和声”而被辞退了。。另外此组合与同期其他组合不同的是,其歌曲非常具有政治色彩,录制了许多抗议歌曲和政治讽刺歌曲,包括纳粹、KKK、John Birch Society、尼克松等,都曾经是他们的讽刺对象。我心中最经典的反战歌曲,不是Blowing in the Wind,而是Chad Mitchell Trio的Business Goes on as Usual(写这首歌的是The Weavers里的Fred Hellerman)。

Shel Silverstein。我对此人的了解也不多,但知道他也是在Folk Revival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位歌手。他貌似是以诗人身份出道的,而且还是个画家,其漫画作品《爱心树》曾在我国出版过。

对这个时期音乐感兴趣的也可以多了解了解以下民谣复兴时期和后民谣复兴时期的歌手:Peter La Farge、Fred Neil、Bob Gibson、Steve Goodman、John Prine、Len Chandler、Glenn Yarbrough、Billy Edd Wheeler。

另外,给热爱民歌的同志们推荐一个美国论坛,网址是Mudcat.org,是美国最权威的民谣音乐论坛,上面基本都是一些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民谣爱好者(当然大部分都是老头老太了)。Joe Frazier(Chad Mitchell Trio成员)、Seamus Kennedy、Big Al Whittle、Art Thieme等当年颇有名气的民谣歌手,都是那个论坛的会员。还有获得过格莱美提名的Kendall Morse、Patrick Sky的徒弟Bruce Murdoch等人……貌似Janis Ian也在那里出现过,不过不常驻就是了。。

嘛,总之,在中国有这样一本书实在是非常难得,我也的确不该太苛求它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最后还是给了四颗星。。最主要问题DDPro老师指出来了:我的这些信息大部分都是从网上找到的,而土摩托老兄写这本书的时候互联网还没普及啊!所以我还是很佩服作者的!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更好的类似题材的书出现吧!(PS:真希望我也能执笔一本啊……)

2015.3.18更新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海马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用 3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31[/url] [url=][/url] 4回应[url=]收起[/url]



读库  2018-11-08 16:25:54新星出版社2018版一本大书的六件小事
[size=1em]▼
[size=1em]1. 一本书出到第三版,意味着什么?
[size=1em]意味着它的价值已经得到了验证。
[size=1em]《来自民间的叛逆》写的是美国民歌传奇,写就十七年,初版十三年。第一版豆瓣评分9.1,第二版豆瓣评分9.3,累计2000人读过,还有6000个人想读。两个版本的二手书价格被炒到了四百多;到处有人在寻觅,在探问,新版何时出来?
[size=1em]网络上对这本书的各种描述、评论、推荐、补充,比编辑写得还详细全面,也肯定超出作者预期和想象。

也有这种赤裸裸的表白。



[size=1em]就在本书付梓之时,袁越老师赴台湾采访,见到了滚石老总段钟沂,这位音乐界前辈拿出的正是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第二版《来自民间的叛逆》,书中做了满满的笔记、标注,也划出了不少错误。

“滚石”总裁段钟沂和他收藏的《来自民间的叛逆》。



[size=1em]2.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能是让它更好。袁越老师进行了全面修订,将十几年来读者和专家指出的错误,以及最新的发展,全数做了修改。
[size=1em]第三版出版之初订立的一个原则就是使用正版购买的图片。我们的编辑Kelly上穷碧落下黄泉,练就了超强的翻墙本领。
[size=1em]在和作者讨论、筛选图片的过程中,渐渐确立了一个共识:许多歌手和乐队的形象为人所熟知,但他们的“幕后推手”、那些对民歌商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非音乐人士”,如民歌搜集者、唱片制作人、经纪人、唱片公司经理人等,却往往被人遗忘。因此我们在找图片时,也尽可能去展现他们的面貌。


摩西·阿施,“民歌之路”唱片公司老板。他专门出版大公司不屑去录制却极有保存价值的民歌。



[size=1em]这些图片的时间跨度长达八十年,即使是文献保存工作做得较好的国外图片社,想要找全也极为不易,名气小一点的边缘性人物一张难求,脍炙人口的明星照则需要百里挑一,整个过程既折腾又过瘾,简直酸爽至极。每每有意料之外的发现,都会让人欣喜若狂。


[size=1em]比如这张照片,四位老“织布工”几十年后重聚,他们围在当年的合照前,引吭高歌。一样的位置,一样的姿势,半生的光阴已过。
[size=1em]反复甄选,加上设计师的努力,最终的呈现效果配得上这八十年的时间跨度。
[size=1em]3. 这本全面介绍美国民歌的图书,在写作的相当长时间内都没有想好叫什么书名,然而,要写清楚“社会运动对民歌发展的影响”这点原则,是开始就确定好的。作为一个理科生,袁越老师要求自己绝不要只写明星的发迹史,还要写清楚其他几件相关事的逻辑:音乐技术史,音乐商业史,毒品演变史,以及社会运动对民歌发展的影响。
[size=1em]社会历史背景显得极为重要:美国民歌从一开始就和美国的爱国主义、左派运动、冷战、民权运动、垮掉派、嬉皮士和女权运动等等各种运动密切相关。要讲清楚,别无他法,只得大量阅读相关图书。作者自己说,因为民歌而了解了美国,进而了解了世界。写着写着,“叛逆”这个词跳入作者脑中,越想越觉得贴切。
[size=1em]如今,“来自民间的叛逆”已经成为“民谣”甚至“创作歌曲”的代名词,在微博搜索“来自民间的叛逆”,会搜出大量民谣创作歌手相关的消息或视频。

部分英文参考书。



[size=1em]4. 这十几年间,三个版本的图书,也见证了“出版技术史”和网络信息发展史。
[size=1em]今天,这部960页,五十多万字的大书,其中的全部内容假如你“已经知道”且去搜索的话,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搜得到,但是,其一,不知道就不能搜索;其二,搜索得到的片段信息,永远无法替代五十万字的厚重叙事。
[size=1em]好在网络的发展也为我们搜图购图带来了便利,于是必须利用之。
[size=1em]另外,印刷装帧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我们能够用更紧凑结实,更方便携带也更美观酷炫的形式呈现这本书:




图为小伙伴在测试胶的牢固度,不要总是模仿。



[size=1em]5. 在《来自民间的叛逆》中,所占篇幅最重的,无疑就是鲍勃·迪伦了,本书介绍了“他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几乎所有值得一提的事迹”,因此也常常被认为是一本加长版“迪伦传记”。有人评论说,这本书可以分为三部分:“前迪伦时期/迪伦时期/后迪伦时期”。连台湾著名乐评人马世芳都说:袁越先生对迪伦专研甚深,《来自民间的叛逆》是个人所见中文世界关于迪伦最好的原创著作。
[size=1em]新一版中,我们为这本书里出现的所有歌手和乐队都做了索引,才为这份偏爱找到了“实锤”:


索引的“鲍勃·迪伦”条目。



[size=1em]2016年10月,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宣布之后,《三联生活周刊》临时决定做一期关于迪伦的封面故事。被分配到写作任务的年轻记者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有关迪伦的一切,他知道这时只能求助于《来自民间的叛逆》,可当时本书已经绝版,二手网站上的价格高得离谱,作者本人虽然是同事,但不巧在国外采访,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为了完成任务,也只得花四百多元的高价买了这本书。
[size=1em]事后,他安慰自己说,要耐心等待这本书继续升值。
[size=1em]6. 一年前,袁越在自己的公众号“土摩托看世界”上连载了“关于音乐的记忆碎片”,回忆了成长过程中关于音乐的点点滴滴。越看我们就越加确信,作者前半生的各种神奇际遇,仿佛都是为了写这本书做准备,而不论他人在上海,北京,还是美国,这本书的出版所需的必要条件也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慢慢具备,不断向他招手。
[size=1em]具体过程见土摩托的自述,这里只引用历史性的一幕:
[size=1em]2002年2月,将近七十万字的书稿完成,袁越在北京一边游玩一边寻找出版机会。
[size=1em]有一天,王晓峰约我去一家专门经营动物内脏的餐馆“小肠陈”,和一个叫老六的书商见面。于是,我见到了一个经常弓着腰走路,说话慢条斯理的中年人(当年不过三十出头啊喂!)。我当时没有意识到,和此人的相识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从此我开始了人生的下半场。
[size=1em]在老六的建议下,袁越删了十多万字,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第一版《来自民间的叛逆》。
[size=1em]最后,人生的际遇如此奇妙,第二版的出版人杨全强老师,我们这次也专门请他当了特约审校,在版权页上留下小小纪念(第一版的责任编辑老六也成了第三版的出版人)。
[size=1em]最后的最后,羡慕一下这位年轻的朋友,在最好的年龄,遇到一本最适读的书。


[size=1em]▲
[size=1em]本文作者:杨芳州· 读库副主编
[size=1em]个人订阅号:寻找局外人




有用 24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24[/url] [url=] 1[/url] 7回应[url=]收起[/url]



石棺  2013-02-01 22:16:07一条摇摇滚滚的路资料翔实,基本实现八卦学术化,学术通俗化,通俗叛逆化。当然,如果yin者见yin,自然叛逆也八卦化。
照片丰厚,或珍贵,或别致(对比页260和页261两张照片)。歌词内容、曲调形式、表演方法、推广渠道、版权演变融合得不错。谈早期的搜集活动与口述史、整理民间文化之间的关联,学术研究与民间艺术的互动,录音和刻制技术的演进对音乐本身的影响等尤具特色。
那么大规模的书籍,只有寥寥数处知识性的译误,殊为难得。
遗憾的是本书在老六手下的大陆初版与南大版时隔八年,仅在校勘和图片上作了修订,但一些很重要的内容未有补充(比如互联网对版权的影响)。
时光荏苒,欢乐无限。最欢乐的场景有三个,一是鲍勃•迪伦和披头士在酒店初相见的场面,一是页470前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刚开始时各种救场,一是页574-576讲如今的圣人Leonard Cohen。
朴实地写故事stories,故事串起来,就成了传奇Saga,所以这书的中英文书名我觉得不配,而出版社上架建议归类到pop music,也就只好脑袋大条不去想了。
袁越此书,叙述平易,态度诚恳。老老实实讲民歌,直直白白不装逼。歌是一场场唱过来的,歌手是一茬茬长起来的,不必站在某个时代、某个艺术的高度上,说PPM把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给唱媚俗了。这就好比非要比较李志和张玮玮的《米店》。面对各自的日子,各自生出忧伤,民歌就这样成了。
不过作者最后说民歌的精神就是叛逆,这话有些说过了,说这是摇滚的精神还行。把忧伤搞high一点,把摇滚搞low一点,大概就合了80年代北大校园民歌里一首不太有名但我第二喜欢的歌的结尾,《摇摇滚滚的路》,最后就是要一直把日子和年轮数下去的。


有用 7 没用 3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7[/url] [url=] 3[/url] 0回应[url=]收起[/url]



移动☮城堡  2008-07-20 14:47:26现代出版社2003版读《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 袁越/著文/陈陈 移动城堡


知道这书有好长一段日子了,最近才想该买了。在孔网辗转了些许周折,这上下本的书才到我手里。美国的纯本土音乐是印地安音乐,电视里我们也见过的,头上插着羽毛拍嘴巴叫的,等等。但后来美国的民族音乐,最土生土长的要算是布鲁斯了。而这本书里着重谈到的是民歌,也就是追根溯源其实是欧洲移民的后裔音乐(我是这么认为的)。说实话,地球上的流行音乐很大部分还就是欧洲世俗音乐的演变。欧洲的民族音乐应该是类似凯尔特之类的,而更多讲究唱的,或许就流变成世俗音乐了。再来,又分了古典和流行。

我的用词不规范,只是想说,所谓美国民歌,很多时候很难和欧洲的区分。再由于我们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审美早就改造成偏西方的了,所以,美国民歌听着就很流行。这不是一种原始音乐。因为那种和流行音乐的亲缘关系,使我一直对民谣比较木。而本书作者袁越的字里行间却无处不散发着对民谣的热爱。

袁越喜欢音乐的人该比较熟悉了。《音像世界》以前是从古典发烧碟到戏曲都会关注的杂志,袁越的文章在90年代后期的时候,经常出现这本杂志上,摇滚乐,民谣,或者其它。

书到手顺便上网看到了他的照片,有点HIP HOP的样子,扎着个头巾。他的这书是在美国完成的,很花了他很多时间。说是美国民歌或许会吓跑一部分摇滚迷,其实这书还是和摇滚有很大关系的。 至少这本书介绍的大部分歌手都是带电的,民歌带电有时候就很难区分是不是流行或者摇滚歌曲了。

书从alan lomax 和他爸爸说起,他们是美国早期音乐的采录研究专家,我原来是非常看重这部分的,希望可以介绍很多他们传播的音乐。虽然看了,他们占的篇幅不大,但全书还是很值得一看。 上帝为你关上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是这么说么?

全书有点小说的味道,用的基本是交叉叙事的方法,我们很容易在讲感恩而死的章节里看到穿插将鲍勃迪伦的逸事。语言比较轻松,像说书似的,比我现在的文字叙述方式严谨。常常会把歌手们几十年后的后话说出来,说出来还要加一句,“这是后话”,用以提示一下,某某歌手在后面还会介绍到。

这书介绍了几乎所有的民歌摇滚,民谣歌手和组合,连唱乡村的强丹佛也介绍了很多。还有嬉皮士、垮掉派都有好几页较详细的描述。连杀了波兰斯基他老婆(和她肚子里的孩子)的那个团体也很详细的介绍了一下。但大家不要担心这书会离题,因为2本书有800多页,豁几次边是没有问题的。

美国,正如我们所想,也正如我们曾经意识形态所描述的那样,比如说歌手们很嬉皮士的生活拉,抽大麻拉,热爱和平啦、斗争抗议啦之类的。全书弥漫了这种氛围。因为有很多史料,所以虽然是隔着文字,但我们似乎还能触摸那时候的空气,67年爱之夏或者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狂欢。

这是本歌手的传奇人生加八卦新闻加正史混杂而成的演义类的音乐指南,兼了解美国青年文化,意识形态的参考书。书中介绍了很多歌的歌词(中英文)和创作背景。

摘录点内容,算是我这个小随笔的结尾了:

●        使得格林威治村变成一个有80%意大利人、15%爱尔兰移民、5%先“疯”艺术家组成的奇怪的城中之城。

●        1945年,美国历史上最喜欢民歌的总统弗兰克林罗斯福因病去世,接替他的杜鲁门则是个古典音乐爱好者。

●        伍迪格思里~~这是他们的第二次婚姻~~女儿在四岁那年,一场火灾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格思里身上的这种基因来自他母亲,他也得了这种不治之症!

●        (披头士的录音师)发现素食的马哈里什居然在偷吃鸡~~还曾对这里来学习的女孩动手动脚~~(当时披头士跟着这位印度法师马哈里什是去印度修行的。)

●        面对这些吸着大麻,整天“爱”字不离口的新青年,(皮特)西格不知怎么办才好。

●        卡莱和米奇贾格尔偷偷好上了!~~他爱上卡莱的原因很简单~~两人都有一张大嘴!

●        (感恩而死)是唯一在九十年代仍然做着六十年代事的乐队。

●        (NICO)有一种据人以千里之外的冷艳气质~~其实不是NICO不爱理人,而是她有点耳聋。

●        菲尔奥克斯要把“猫王”和“切格瓦拉”合二为一,变成一个革命的猫王。(后来他自杀了,他有张唱片的封底是毛主席几首诗的英文版)

●        威廉伯勒斯和别人改造了一台频闪仪,把它的频率调到每秒8-13次,和人脑的阿尔法波频率相同。~~盯着这台做梦机看,据说有吃LSD才会有的幻觉。

●        (在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主办方莫里斯正在找第2个上场的人,要求乡巴佬乔麦克唐纳上去。)
“可我的乐队还没来阿?” 麦克唐纳说。
“你不是一直想单飞吗,今天你就提前单飞吧。”
“可我连吉他也没有,没有吉他怎么唱啊?”
“吉他我去找,你就别管了。”一会儿,一把破旧的雅马哈木吉他出现在麦克唐纳面前。
“没有背带可不行。” 麦克唐纳说。
“这样就行了吧” 莫里斯随手拿起一根麻绳,把吉他的两边拴住。
“那拔片呢?”
“拿这个代替!” 莫里斯掏出一盒火柴,撕下一块硬纸。
“还要有卡子”
“等黑文斯(第一个在伍德斯托克亮声的歌手)下台后你管他借一个不就行了吗?”
“黑文斯从来不用卡子,他用他的大拇指。”
“可你叫我到哪里去给你找卡子阿!”
(~~~)
他们终于把穿着美国军服的麦克唐纳推上了舞台。


有用 2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2[/url] [url=] 1[/url] 2回应[url=]收起[/url]



1234qwer  2009-10-27 15:59:22评论来自民间的叛逆  像袁越这样具有如此优越条件的人,我还没有发现过第二例:在美国长期生活,精通中英两种语言,听过数以万计的歌曲,通晓世界流行乐;还有尤其重要的一项,无比地热爱民谣。大多数中国人只能靠文字想象的音乐活动,比如伍德斯托克,袁越本人是亲身经历,甚至追随喜爱的乐队历经诸多现场。民谣,这个传言、传说、传奇交覆重重的文化长卷,现在有了一本用方块字砌成的新长卷,欧美民谣的系列人物,在此展开他们的故事、生平、周遭人事、生活细节、时代动荡和传世歌曲。这本系列人物传记是如此生动,以致让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项重要工作——传奇不传谣——所有故事及其细节都经过了作者力求真实的甄选,从民谣传说的海洋中。
  ——李皖
  袁越的这一部对美国民歌细微介绍的书,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可以省思,如何面对我们土壤中本来就有的,和它上面正发着芽的民歌,提醒我们不可以任其荒芜。
  ——胡德夫
  这是我看到的内容最丰富的介绍当代美国流行音乐历史的中文书。虽然袁越介绍的是民歌历史,但我也从里面看到了美国的当代历史。
  ——王小峰


有用 1 没用 1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1[/url] [url=] 1[/url] 0回应[url=]收起[/url]



信封在等邮票  2011-04-16 05:16:48《来自民间的叛逆》读后该书主要讲美国民歌历史,大小接近16开,总共有700多页。看起来很像一本专业书籍,虽然作者袁越(土摩托)的语言还算平实好懂,但我仍旧看的很慢(去年5月份书就到手了)。起初看的不是很起劲,因为总有种别家历史与己无关的感觉。后期看的慢,却因为几乎书中提到的每一首重要的歌,我都要上youtube听一遍。看完这本书,基本回答了最初我想要看这本书的动机。

简单说来,最初动机如下:

1,王小峰多次在博客里提到说,你们不懂摇滚乐。三表哥平日里喜欢借用夸张和“捏造”来说事情,但显然都不是随口说的。我想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况且我对摇滚乐完全不感兴趣,有必要找一本接近的书看看。

2,作者土摩托毕业于复旦生物工程系,之后在美国又拿到生物硕士学位。在我印象中学生物是很累人的。美国民歌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他“走火入魔”写出这么厚一本书。

--你们不懂摇滚乐--

其实作为一种音乐式样,我们很容易从xx百科上了解摇滚乐产生的来源、背景和它的风格、结构,也很容易通过视频去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甚至我们还能组一个摇滚乐队去实践它。印象中王三表这句话并非针对完全不了解摇滚乐的人,而是针对那些自认为很懂摇滚的人。但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三表哥说的没错。我们不懂的是摇滚的精神,是和土摩托所认为的美国民歌同质的精神,那就是叛逆。

这种叛逆不是青春期跟老师家长顶嘴的叛逆,也不是私下抱怨写写打油诗的叛逆。而是面对社会不公和腐朽去叫板和呐喊,社会上有一大群人拿起吉他去亲身参与的叛逆。比如历史上著名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到场的观众据说有50万!(甚至还有比这更多的人拥堵在了周边的路上。如此庞大的人数,直接让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临时性变成纽约州第三大城市!)而在同一时期,人数上万上十万的音乐节也很常见。有段时期,美国的小音乐公司随处可见。于此对应的是数目更多的“车库乐队”(只要家里有车库大的地方,几个朋友凑在一起,就能成立一个乐队)。80年代之前半个多世纪的美国,各种音乐形式的产生发展,伴随的就是这种全民叛逆的狂潮。不过当时“叛逆”的民众所追求的东西——自由、反战、反歧视——却一点儿都不叛逆。

所以,如果说摇滚的意义就是其叛逆精神和这种精神在普通民众身上的体现的话,那么从当今国内的现状判断,我们确实是不懂摇滚的。三表哥的意思可能是说,即便是对各种摇滚风格了如指掌,对所有摇滚名曲如数家珍,只要没有跟本国实际结合,没有参与其中去改变当前社会的人,都是不懂摇滚的。

--美国民歌的魅力--

其实写到这里,美国民歌魅力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歌词的意义以及民众的参与感。这部分魅力甚至大过了音乐本身的魅力。比如说鲍勃迪伦,这哥们儿嗓音平庸到有点儿难听,很多歌曲从旋律和伴奏上也都毫无吸引力。可看过他歌词之后,才发现这家伙原来是个诗人兼哲学家!(Blowing in the Wind)、(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和(Like a Rolling Stone)等很多单曲甚至可以说的上是时代的声音。很多同期成名的民歌手,比如面容娇好声音美丽的被誉为民歌皇后的贝茨,所唱曲目在歌词上也很注重。因此,民歌某种程度上成为同时期美国历史的缩写。

但有一个明显的感觉,随着时间发展和社会变革,抗议歌曲等很多严肃歌曲慢慢淡出市场,音乐本身得到了很大发展。前者很好理解。比如现在半黑半百的奥巴马都能当上总统,还会有多少人去听抗议种族歧视的歌曲呢?后者似乎是一种自然趋势。音乐的各个元素:旋律,节奏,和声以及音色都越来越丰富。这本书后期介绍的很多歌者,比如Tracy Chapman的歌,即便我不知道她唱的什么,也会很容易喜欢上。这一点和严肃音乐(所谓经典音乐)在西方历史中的发展一样。当音乐从某种宏大的社会意义中脱离出来之后(对于严肃音乐而言是宗教的束缚),音乐逐渐走上丰富自身的道路。

如此以来,就很好理解土摩托对于美国民歌的喜爱了。

这本书中描写的很多汹涌的历史场景看的我非常兴奋,可是每每联想同时期的中国,总让我有说不出的落寞。在摇滚诞生和发展同时期的中国,我们有什么?大字报?忠字舞?样板戏?还是89年之后普通民众的静默?而那个时期的美国动辄出现一张白金唱片(销量上百万),这些钱不仅养活了无数歌手,也养活了整个音乐产业。反观国内音乐市场现状,盗版横行,下载无度。让人很难为情。不过,这算是题外话了。


有用 4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4[/url] [url=][/url] 1回应[url=]收起[/url]



走在山路上  2010-07-14 15:13:26来自民间的叛逆:美国民歌传奇在我自己的博客里发现的,时间很久远了。不知道当时是我自己写的还是转载别人的,真的忘了。


全文如下:


刚拿起书的时候,是被“民歌”这两个字吸引的。在此之前,“美国民歌”在我的脑子中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只是听过那首鲍勃·迪伦(BobDylan)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Blowin~InTheWind),好象是冠以民歌之王的称呼吧?可以说是因为喜欢摇滚乐才渐渐关注民歌的,听着一首首民歌被改编成摇滚版。好听的不仅仅是旋律,更是那经久流传的民歌精神。渐渐地喜欢那些纯粹的民歌,并且为之而疯狂。流传下来的都是歌者用心来传递自己的思想亦或愿望。听着这些民歌,你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有时感动的可以哭泣,有时欣喜若狂,这样的民歌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还只是听摇滚乐的时候,听着强烈的节奏为之疯狂。放大音量,从音乐中体会的更多是生理与心理产生的快感。音乐带来的不仅仅是空闲来打发时间,而是寄托了自己追求人生理想的一个目标。

这本可以被称为鲍勃·迪伦(BobDylan)自传的书其实描述了美国民歌历史上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早期的吉米·罗杰斯(JimmieRodgers),自称是“铅肚皮”(LeadBelly)的黑人歌手,家庭变故的伍迪·格思里(WoodyGuthrie),美国现代民歌之父皮特·西格(PeteSeeger),继而又发现了后来被人们称为“现代民歌皇后”的琼·贝兹(JoanBaez),西蒙与加芬克尔(SimonGarfunkle),“感恩而死”(GratefulDead),贾尼斯·乔普林(JanisJoplin),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被称为民歌之父的鲍勃·迪伦,他的每一次转型都几乎引领美国的民歌界。

随着1966年10月6日,LSD被宣布为非法的,许多早年的LSD鼓吹者们都纷纷转向宗教领域。很多音乐人也狂热地追求着某种宗教带来的信仰。

伍德斯托克,一个二十年代开始不断扩大的小镇,这里逐渐变成了一个艺术家聚居的村落。他们来这里并不完全是看中了这里反工业的理念,大多数人们仍然以纽约为主要的活动基地,来这里纯粹是为了休息。就是这样一个契机,一个大型的音乐节即将诞生。1969年音乐节的组织者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终于在当年的8月15日拉开帷幕。这一界音乐节也成了史上的经典,成为人们永恒的回忆。

自从70年代初期“创作歌手运动”诞生之后,“创作歌手”也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代表和大量优秀的作品。还有三位被大众遗忘的民歌手,他们是伦纳德·科恩(LeonardCohen)、蒂姆·巴克利(TimBuckley)、尼克·德雷克(NickDrake)。经典的《加利福尼亚旅馆》(HotalCalifornia)的“老鹰”乐队(TheEagles),到了后迪伦时代的民歌歌手,他(她)们都在用心,用行动传播着自己的歌声。

读完此书,使我了解到:

1、真正的民歌大都是很美的。按照民歌的传统定义,民歌是指流传至今,没有(或者说不知道)作者的歌曲。在没有广播电视排行榜的古代,一首歌要是能够流传下来,没法靠炒作,必定得有很多人喜欢才行。也就是说,民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可现在的许多所谓“晚会民歌”都是几个专业作者应景而写的,并由晚会导演们为了搞平衡而应推上去的,许多歌曲并没有群众基础,这样闭门造车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有多少人喜欢。

2、真正的民歌大都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不平事的不满和抗议。一句话,民歌来自民间的叛逆。可现在很多所谓“民族歌曲”只是借了民间音乐的形式,唱的要么是老掉牙的内容,要么就是粉饰太平的空泛的颂歌。这样的民歌没有唱出老百姓的心声,自然也就没有人去关心。

3、社会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民歌必须跟得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能老是用古代的音乐语言,唱着古代的事情。一句话,民歌必须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有两层含义,第一,民歌不但要在内容上紧跟形势,唱出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而且还要学会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如果现在一提民歌还是指一个人一把二胡,走街串巷地卖唱,或者用民族乐器伴奏的所谓“民族唱法”,那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二,民歌的现代化还表现在民歌的传播方式上,再靠口头相传,或者自上而下的硬性摊派已经不行了,民歌必须商业化,才能获得新生。商业化本身不是坏事,只要不被商业化牵着鼻子走就行了。我们还要利用商业化,达到宣传推广优秀作品的目的。

通读此书,如果你要问我,美国民歌最重要的本质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叛逆。美国民歌一直是站在普通百姓的一边,反对统治阶级愚民政策,反对流行价值,和大唱片强行贩卖给老百姓听的所谓流行歌曲唱反调。这一点从早期那些古老的叙事歌曲就可以看出端倪,后来美国民歌历史上的几次复兴也均与此有关。四十年代,从西格和格思里为首的左派民歌反对右派政府和资本家的勾结,大胆地支持共产主义;六十年代以迪伦和“感恩而死”为首的民歌手们反抗“锡锅街”统治下的陈腐的流行音乐,反抗五十年代乏味单调的生活,向老民歌回归,用民间音乐挑战政府的冷战政策,挑战现行体制和价值观;八十年代,以苏姗·维加(SuzanneVega)和特雷西·查普曼(TracyChapman)等一批女性创作歌手为主的新民间音乐勇敢地站起了出来,反抗纸醉金迷的80年代流行音乐,唱出了时代的新声。这几次民歌复兴之所以能引起大批青少年的兴趣,起叛逆的特征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我们自己的民歌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呢?我们的民歌复兴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呢?

民歌需要一点叛逆精神。这种叛逆不是“为了叛逆的叛逆”,而是真的有话要说。当前我们的社会正在转型期,人民生活水平正在大幅度提高。各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贪污腐败成风,社会风气受到西方的影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正在侵蚀着我们的大脑,人们的思想奉行金钱至上的原则。中华民族良好的传统正在受到巨大的冲击。外来势力的侵入,日本右翼势力的挑衅,东突等等。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难道我们要逆来顺受任凭别人的摆布吗?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社会的一分子,就不能为了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的那么一点点儿小小的权利而斗争吗?对了,为了你的权利,起来战斗。当然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这些只是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当然可以用温和的手段来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音乐只是起到揭露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作用,音乐只是手段。当这样一种手段成为一种势力再而凝成一个拳头的时候,我知道那是正义的化身,是来自于民间的声音,是关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声音。虽然这样的力量有时有些微不足道,有时甚至遭受挫折。但没有反抗的结果就意味着灭亡。试想如果当年中国人民没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那结果将会怎样。5000年的华夏文明将毁于一旦,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后代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祖先呢?叛逆,并不是对和谐社会的冲击,而是真正的对于美好社会中不和谐音符的反抗。当然,反抗也不是一味的以暴制暴。

当然民歌也不光是叛逆,它还可以给人带来喜悦和欢乐;有人说音乐永远不能改变现实,但音乐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不要在抱怨没有好的音乐,赶快拿起乐器,放开喉咙,大声地唱起属于自己的歌;不要再整天围着打口贩子的蛇皮袋,从里面淘出那些印着不懂的文字的卡片了,它们大都属于别人的文化,反映的也是别人的生活;你想在音乐中寻找生活中的美丽、真实、善良、爱情、快乐,甚至痛苦和愤怒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歌。

在读此书之前,其实一直处于迷茫之中,对于音乐的迷茫。很多时候,自己都不敢轻易谈起音乐,只有在听的时候默默地感动。商业化大潮的选秀运动,“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等一系列选秀活动,给人们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浮躁,对于出名的追求。音乐(也可能在这里不能称为音乐)成了他(她)们成名的敲门砖,有了钱之后一切音乐都是“健康”的,是吧?这个畸形的音乐市场,有多少人又在用心去写音乐,唱歌呢?许多音乐人只能面对这样的市场默默地感慨。在中国,用心做音乐根本就不能养活自己,这只是我一直以来的看法。我们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歌节,而那些所谓民歌节无非不是商业化或者政府官员面子工程造出来的怪物。民歌在中国,也许只是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保留而生产的产品?

读完此书,让自己有一种强大的信念。就是我看到了民歌的出路。这样的信念也许只是我单方面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看到民歌的复兴,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方向,指引我应该怎样去做!


有用 3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3[/url] [url=][/url] 0回应[url=]收起[/url]



  2006-09-04 01:02:49现代出版社2003版谁还记得袁越的slsk ID对梳理脉络然后一路听下去非常有用
更有用的是可以直接从袁越那儿找到他书里提到的mp3,而且他没和出版商一起把这些东西刻成光盘随书卖钱,就是最厚道的事儿了


有用 1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1[/url] [url=][/url] 2回应[url=]收起[/url]



肥魚  2012-04-20 19:46:53现代出版社2003版随便写的感想,没啥条理书最吸引我的是没讲鲍勃迪伦的那部分,一直就不喜欢鲍勃迪伦,这本相当不错的书这么重点讲他也无法改变我对他的印象。但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终生的人们,那些玩世不恭游戏人间的人们,非常酷的人们,都给我相当大的震撼。比如Woody,Pete,酷女郎Joan和Joni。

不得不感慨一下Phil Ochs ,这个有一颗火热的心却稍欠才华的男人。奋斗了半辈子,却因为上帝的给予不公平没有得到那么大的成就,不到四十岁就用自杀结束生命。其实他是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一生都在勇敢地面对一切!

上册基本讲的是正儿八经的民歌,下册我看更偏重于嬉皮文化和摇滚乐。听摇滚乐也有些年头了,迷恋Jimi那阵子觉得自己对嬉皮和Psychedelic文化很有些了解了,但看这本书才第一次真正好好了解那个年代。感觉六七十年代仍然是摇滚乐最好的年代,虽然现在作曲和现场水平都提高了,东西听着更给力更悦耳了,但总觉得缺少了些激情和纯粹!
那章对Woodstock的描写太痛快了!还有结尾对他自己亲自参加的费城民歌节的记录,让人悠然神往。

最后说一点儿对作者的意见吧。
第一关于TomWaits,要么别提,之于民谣他可说近也可说远。提的话就好好多说几句啊!就写了那么两句太对不起人家了吧也,这么重要的人物。
第二关于我们该创作非常私人化的新作品还是翻唱前辈的优秀作品——我觉得音乐也应该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如果为了自己的作品能流传后世就光创作一些反映大众心理没有个性的歌曲,甚至干脆在前辈面前自惭形秽只翻唱不原创,不能说这种行为没有价值,但表达自我的职能就被浪费掉了。
我们自己的新作十有八九不如老艺术家的旧作?哈,这个我真不能苟同!既然您提倡我们不要再围着打口贩子的蛇皮袋转悠了,那我们该怎么办呢?还是要原创啊,写新歌啊!不然中国的新民歌现在一片空白,怎么才能有紧跟时代的新经典出现呢?


有用 2 没用 0有关键情节透露




[url=] 2[/url] [url=][/url] 0回应[url=]收起[/url]




读书笔记  · · · · · ·  (共50篇)我来写笔记

  • 展开
    第239页 第十三章 迪伦的另一面

    【已注销】 (纷乱的夏天,我们被死亡深深震撼)
    大麻秆中富含粗纤维,是制作麻绳的好原料,因此过去曾被许多国家广泛种植。最早记录大麻药效的是中国古代的医学家神农氏。他在《神农百草经》中称大麻有治疗阴虚、痛风、瘴气、风湿和便秘的功效。现代医学发现,人在吸入少量大麻后即会产生头晕,饥饿等感觉,同时伴有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症状。但真正让大麻成为毒品的是它的致幻性,或者更广义地说,是因为大麻能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改变人的精神状态。这也是几乎所有毒品的...
    2016-02-10 20:05   4人喜欢





  • 展开
    第32页 布里斯特

    拥有《祝你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这首家喻户晓的歌曲版权的桑格斯塔克家族,从1938年买下版权到1988年以2800万美元卖掉为止,每年都至少得到了近100万美元的版税。
    2012-05-26 11:55





  • 展开
    第1页

    怎样读这本书,读不了











我知道答案 本帖寻求最佳答案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系统奖励10 天空金币 , 目前已有2人回答

最近访客

来自- 保留地址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保留地址
点评回复 来自- 保留地址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保留地址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119 名

发帖:NO. 94 名

在线:NO. 295 名

蔡小霞 发表于 2023-11-8 21: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很经典,收藏了!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Ta在天空论坛排行

积分:NO. 74 名

发帖:NO. 52 名

在线:NO. 150 名

严冰瑶202091 发表于 2024-1-1 14: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高质量内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回复
天空论坛,有你有我,明天更好!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点评回复 支持 反对 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使用道具 举报 私信管理员来自- 中国湖北十堰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天空论坛发帖友情提示:
1、注册用户在本论坛发表、转载的任何作品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论坛认同其观点。
2、如果存在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行为,我们有权在不经作者准许的情况下删除其在本论坛所发表的文章。
3、所有网友不要盗用有明确版权要求的作品,转贴请注明来源,否则文责自负。
4、本论坛保护注册用户个人资料,但是在自身原因导致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或篡改,本论坛概不负责,也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QQ|手机版|我们的天空 ( 苏ICP备18048761号 ) |苏公网安备32068202000215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9 20:42 , Processed in 0.273336 second(s), 6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