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逍遥客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
——丹尼尔·贝尔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电影的重要性慢慢凸显出来,无疑正在逐渐成为视觉文化的主流,它拥有巨大的情感力量,是人们窥探世界的窗口,充当着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记录者、目击者和见证者。
诸多导演对其进行各种风格的艺术加工,或者展现出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与憧憬,甚至对未来世界进行了某种“预示”,比如《2001太空漫游》。
在电影给人的视觉冲击感中,美国大片的“特效”无疑是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的。比如《狮子王》中各种动物蓬松自然的毛发、《速度与激情》系列中接连损坏的豪车、《复仇者联盟》系列中灭霸的响指,抑或是《阿丽塔:战斗天使》中阿丽塔的一颦一笑。
当然,肯定有人不喜欢这些。他们比之漫威、DC更喜欢《流浪地球》的重工业感与大国风范,更喜欢画着烟熏妆的哪吒大喊“我命由我不由天”。
但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国产电影在特效制作方面比之好莱坞相去甚远。
近日,时光网出品了一个电影人物纪实节目——《我在中国做电影》。该节目共5集,每集15-20分钟,分别聚焦了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电影幕后工种。按照时光网的说法,在这里你可以听到该领域的电影人“畅谈他们的电影创作与职业故事,他们的行业困顿与电影理想”。
当然,也让大家了解到国产电影特效制作工种的行业现状和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
首先,什么是特效?
几个人在电脑面前像玩儿一样点点鼠标,根据导演或的制片人的要求调调画面、修修穿帮?也没有多少成本,不用付出多少时间和精力?
是的,十八流导演和制片人就是这么认为的,他们只肯会特效出五毛钱。
简单点说,特效是通过电脑做出现实世界中基本不会出现或是实拍费用特别巨大的镜头。
特效是一个具有综合属性的工种。一部国产电影,从前期设计、拍摄到后期制作完成,特效部门基本全程参与,可以与导演、摄影师一起探讨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特效镜头(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国产特效行业属于影视工业产业链的最底端)。
特效也很费时间,他们要做微缩模型、“抠图”、除尘、照明、合成,有时一帧镜头(一秒是24帧)就需要十几个小时的渲染。
成本同样不菲。光线出品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号称特效先后找了70多家公司,有1000多个特效镜头和1600余名动画制作人员。那么,公司房租、高配电脑、正版动画制作软件、员工工资等等需要多少开支?
好莱坞从《星球大战》的激光剑,到《终结者》中的T800,再到动作捕捉、CG动画与高端生物,不管是物理特效还是数字特效,无一不走在世界前列。
最为观众所喜爱,被媒体评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流浪地球》也不过是参用了好莱坞《银翼杀手》(90年代)时期的制作流程。即演员有交流的部分真实拍摄,然后使用大量的物理特效(枪械模型、外骨骼装甲等),辅之少量的数字特效。
而在好莱坞则早已经是数字特效的天下,连工业光魔(全球最大的特效制作公司,代表作《星球大战》《钢铁侠》《阿凡达》等)的物理特效都即将面临淘汰。
为了减少观众对细节的注意,《流浪地球》极少近景与特写镜头,大多是远景与全景,而即使是这样,许多场景的质感也比不上诺兰2014年的《星际穿越》。其中一个从地表运载车缓缓拉开,到赤道上的转向发动机,再到飞出地球来到领航员国际空间站的长镜头为了精益求精更是耗时半年之多。
事实上,《流浪地球》制作过程中郭帆也想过找工业光魔或者维塔工作室,但他们的报价是中国特效公司的6-10倍。最终,《流浪地球》是四分之三左右的特效镜头是橙视觉等中国公司制作,只有少部分国内公司不易完成的特效镜头交给了韩国、德国团队以及维塔工作室。
阿丽塔、灭霸等角色(高端生物、虚拟人)可以说代表了特效的顶峰。
在这引入一下Masahiro Mori提出的恐怖谷理论,简单说就是当一个机器人更像人时,观众会对其更富有同情心;当机器人与人的相似性到达某个特定节点时,观众会及其反感,而在讨厌和喜欢之前有一段低谷,那就是恐怖谷,这点在我们观看科幻片、恐怖片时会有很深刻地体会。所以很多电影会将一些人物卡通化。
而阿丽塔是一个近乎超越恐怖谷理论的存在。她的脸部有近50万根细小的汗毛,一些细微的肢体动作和眼神特写都及其逼真,甚至可以通过对瞳孔中的血丝进行控制,让瞳孔根据光的强弱而进行变化,在保留二次元人物形象的同时与其他真人演员同台却几乎没有违和感。
被电影局派去好莱坞学习的郭帆曾经明确地说过,“中国电影工业与美国的差距”在“30年左右”,而特效则差了15年。
时至今日,国产电影年度总票房已超600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票仓。但国产电影一度经历停滞,改革开放后第四代导演才逐渐进行拍片,第一部主流商业大片则是2002年的《英雄》,经历断代之后,起步晚、经验少、不规范与不重视是国产电影“五毛特效”此起彼伏的原因。
即便中国香港导演及其制作团队选择北上,也碰到了文化土壤和观众心理两大难关,没有足够有力的内容来填充巨大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十多年来,能真正把握到大陆观众心理命脉的大导演也唯有陈可辛一人而已。
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看,人类社会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社会主义是它的第一个阶段),而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直接步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换言之,我们把西方世界几百年的历史压缩了。从历史的维度看,我们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所以许多中国观众对西方机器、科技有一种冰冷感和陌生感。
《流浪地球》与《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个是苏联重工业感,一个则植根于传统文化,自然而然,观众对于这两点很熟悉、很亲切。如果《流浪地球》里男性用钢铁侠的战甲,女性用“轮子妈”的紧身衣,肯定会被大批观众吐槽山寨吧?
之前,国产特效行业有过一个死循环,即国产特效烂——团队没经验——找外国团队——国内团队没有工作量——无法进行产业升级——水准差距再次增大——国产特效烂。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国产特效行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由于文化背景相同的原因,做一些古城墙(如《邪不压正》里的老北京)的时候比欧美团队更有优势。但要想达到灭霸、辛巴、阿丽塔的地步,还需要十五年的努力,在电影人特效理念与审美水平、制片流程、工业水准和严格程度上等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邪不压正》收集的资料
那么,我们观众能对国产电影的特效行业做出什么贡献?我想大概就是在好电影上映时夸一句“卧槽,牛逼”,在烂电影圈钱时骂一句“五毛特效”吧。千万水滴汇成奔腾河流时,是任何一个电影公司都不敢忽视的力量。
不论国产电影特效行业的发展如何,我们都要警惕俨然已经征服全球,成为了世界电影主流的漫威。一个健康的电影市场无疑是分层的、分众的,且任何电影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电影,而漫威正在利用人们对于视觉文化的喜爱,最大限度地压缩小众电影的市场,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最大化。
我们可以从漫威宇宙的电影中获得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点不假,但电影不能只剩下视觉体验,只剩下“市场调查、观众测试、审查、修改、翻新和再加工,直到它们可以被消费”,用马丁·斯科塞斯的话说就是“That’s not cinema”,那只是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