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一、词义分析法
所谓词义分析法,就是要确切理解题目上每个词的含义。记叙文的题目往往有标志:人、事、景、物、记、访、故事、活动等。如《记一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记”字标明了文章体裁是记叙文,“一件”限制了所写事件的数量,不能画蛇添足,“事”限制了所写的内容不是风景,而是事情。“校园里”限制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又如《夏天的傍晚》这个题目,写的时候既要体现出“夏天”这个大时间范围,又要体现出“傍晚”这个小时间范围。经过这样分析,就能明确题目对文章内容、写法上的要求。
二、外延扩展法
从上面题目的词义分析中可知,题目给了我们很多限制,如果单纯想到这些限制,就束缚了自己的思路,文章也就展不开,因此,在分析题目时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思维自由驰骋,最大限度地挖掘题目的外延,扩展内容范围。同样以《记一件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为例,题目虽然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些限制,但也有没有限制的方面。比如事情的性质范围──新人新事、美事、丑事都可以选择;时间上没有限制——可写清晨的、中午的、课间的、放学后的;对象上没有限制——可写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也可写师生之间的,内容形式上也没有限制——可以是你亲身参与的,也可以写你看见的。总之,可以把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任意选择一件,只要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就可以了。又如《我的妈妈》这个题目的重点是妈妈,抓住妈妈这个题眼,就可以开阔思路,可以写自己的母亲,如果父母不在身边,阿姨或教师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心自己,胜似妈妈,也可以写。
三、形象思维法
对于没有明确语言标志的记叙文题目,作为高年级学生,审题时除了明确题目揭示的表面内容外,还应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形象思维,联想到该事物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如《春天》就能换起描写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群芳竞秀的美丽的春景,以及如同春天般温暖的人和事,激发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又如《校园里的梧桐树》写梧桐树春天的勃勃生机,夏天的遮风挡雨,秋天的黄蝶翻飞,冬天的笑傲霜雪,赞美梧桐树顽强的生命力,以及默默奉献的精神,如果在文尾画龙点睛,深化到赞美具有梧桐树精神的教师或是梧桐树的品质给你启迪,激励你拼搏、奉献,那就锦上添花了。
四、抓住“题眼”法
一般把题目的重点叫做“题眼”。“题眼”是文章内容的窗口、写作的重点。题眼抓得好,有利于选好材料和确定中心,使文章增色、主题深刻。至于怎样才能抓住题眼,确定写作重点,我们就必须借助语法知识对题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一般来说,题目中有修饰限制成分的,那么这个起修饰作用的就是题眼。例如《记一件难忘的事》,“难忘”是限制怎样的“事”,“难忘”就是题眼,文章的重点就是要放在写清楚这件事怎样会使你难忘上;又如《我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喜爱”,作文时不能单纯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字里行间应该流露出笔者对这种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对于没有修饰限制成分的题目,就应以各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写作重点。如:《我的同桌》就不能单纯写我或同桌,而应写出两者的个性特征以及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个性和共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总之,作文时应该抓住“题眼”,在题眼上做文章。
上面说的是命题记叙文的审题方法,至于半命题的记叙文,题目给的范围大,内容的选择性也大,题意笼统不易把握,作文时要通过补充使题目完整,然后再把握题意。例如《我的XX》补充的对象可以是人,如《我的朋友》;可以是物,如《我的书包》;也可以反映兴趣方面,如《我的爱好》。把题目补充完整后,题意就具体明确了,也有了重点。有的作文除了给出题目外,还提了一些要求,这些内容也要认真审阅,以便进一步明确写作的方向、范围、限制等。
提升篇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中考作文更加密切地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考生精神世界,更加关注考生的成长与发展,促使考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其内容必然会以生活为轴心,辐射自我成长、情感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思考等诸多内容,其具体变化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标题作文引领世道潮流。记叙文写作越来越受到青睐,意在引导学生提升其思想的深度,写出具有创意的文章来。要写好作文,审题是至关重要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审题。
一是重点分析“题眼”。全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就是“题眼”。把握了“题眼”,就抓住了文章要突出的重点,就不容易跑题。尤其是注意题目中的修饰词语、限制词语和补充词语,这些词语对写作范围起着限制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如《春天的味道》中的“春天”,《给你一片阳光》中的“给”。
二是注意副词隐含的信息与要求“最”“也”“还”“更”“再”“其实”等副词出现在题目中,往往是考生极易误入的陷阱。如《这也是一道风景线》中的“也”就规定了所写的不能是平常的风景。《其实并不是这样》中的“其实”很重要,应写出误认为是“这样”,然后意识到不是“这样”的过程,如果缺少这层转换,文章就会偏题。
三是要完全理解题目中的比喻意。这类比喻性题目往往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导语,学生审题时需认真阅读这些导语,学会由“虚”而“实”,或者由“实”而“虚”。如《给你一片阳光》中的“阳光”当然不是自然界的阳光,而应理解为“温暖”和“光明”,即朋友间真挚的友谊、亲人间温暖的亲情、陌生人的友善相助等等。《早晨》中的早晨亦可理解为“开始”“希望”“光明”“美好”等。
四是把握文字较长或句式复杂的题目的内在关系。这类题目往往有着因果、条件等内在关系。审题时必须辨别清楚。如《我拥有,我快乐》,“拥有”是“快乐”的前提和原因,“快乐”是“拥有”后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第二,作文内容将更加贴近考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作文用生动曲折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以及生动具体的描述把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哲理性的思索表现出来,让生活暗示出深刻的主题。
第三,作文命题将会紧扣时代脉搏,聚焦社会热点。这样的命题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生活,真正站在时代的高度思索人生,写出新颖而大气的文章。
第四,将会巧妙链接最近的文化资讯。命题意图是以最为抢眼的热点内容,加大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真正领略文学的魅力,写出富有文学意蕴的大记叙文。
第五,作文命题理念更加新颖。记叙文的命题与写作会突出能力、立意,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生命、心灵,鼓励自主个性化的新鲜表达。
实践篇记叙文的审题有些哪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鲁迅先生讲的两句话: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先说选材要严。所谓“严”,是指紧扣题旨,不蔓不枝。这里主要包含两层意思。其一,选什么材料?你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要表达怎样的思想立意?这必须成竹在胸,在下笔之前要先作谋划。譬如工程,动工之前须有草图蓝本,切不可“下巴挂铃铛,想(响)到哪里写到哪里”。譬如让你写“传递”,你要“传递”什么?立意要先想清楚。是“传递”亲情,还是“传递”友情?是“传递”文化,还是“传递”精神?不同的立意选择不同的材料。其二,选的材料是不是最恰当最适合的?在自己的材料仓库里,可能有很多好的材料,应该选择最恰当最适合的材料。譬如写“亲情的传递”,如果仅仅着眼于父母爱我,我也要把这种亲情传递下去,去爱父母,爱亲人,甚至爱同志,爱朋友……这当然也可以,但是如果你把这种亲情不是简单地理解为“亲人之爱”,而是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上升到民族文化中注重人伦、注重人际和谐的高度,甚至由父母的亲情“传递”说开去,爱他人、爱众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选材所蕴含的思想意蕴就要丰富得多,也就格外具有震撼力和冲击力。
再说开掘要深。所谓“深”,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深刻,要具有思想内涵。并不是说写大事就是“深”,写宏大主题就是“高”,而是说要深入挖掘出普通事件蕴含的思想内涵。这也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描述事件时要尽量展示其丰富“思想性”的相关细节,要力争具体,丰富,有张力,为下文议论留下足够空间。其二,议论要点深、点透、点到位,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譬如一篇题为《第一次约会》的文章就写了一件极其平常的事:
那一年我上高二。我为了这次约会策划了好几周。她同意出来和我见面了!全校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高傲的女孩子,她的父母对她管教很严,就像我的父母对我管教很严一样。
我对父母撒谎说,学校将组织一次春游,这样我就争取到了一天的约会时间。终于,约会的那一天到了……
我和她在一家小饭店吃了午餐,然后去看了一场电影。傍晚,我们在大街上边走边谈。生活一下子变得美妙无比。
突然,路对面的行人当中有一个人闪入我的眼帘并让我的心为之一颤。我认出了他。糟糕的是,这个人正穿过马路朝我走来,更糟糕的是他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
刹那间,所有的罗曼蒂克都从我心中消失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恐惧。我知道,严厉的父亲不会容忍我撒谎,更不会容忍我早恋,他将在大庭广众之下责骂我,让我难堪,让我在她面前出丑。
我恨不得地上有一道缝,好让我钻进去逃之夭夭。但是,我无处可逃。然而,一件让我意想不到事发生了。
父亲走到了我的身边,但是和其他陌生行人一样,他从我身边擦肩而过了,仿佛根本没有认出我来。我提到嗓子眼上的心落了下来。我说不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晚上,我回到了家,恐惧又重新袭上心头。晚饭时,我一点食欲也没有。然而,让我吃惊的是,一切和往常一样。除了我之外,全家人表情轻松,谈笑自如,没有人提我那档子事。我匆匆吃完饭,跑进自己的房间,不知怎么,心中更加忐忑不安了。
过了一会儿,父亲走进了我的房间,在我身边坐下。我吓得不敢出声,但是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柔和。他语气平和地问道:“小伙子,今天的约会怎么样?我看,她长得很漂亮,也很可爱!”
像被催眠术迷惑住一样,我一五一十地将我第一次约会的情况和盘托出,然后补充说道:“爸爸,我感到今天过得很快,就像只有几分钟似的,一晃而过了。”听完我的叙述,父亲笑了起来:“你知道,爱因斯坦说过,当你手放在热锅上,一分钟像一小时;当你与一个美女谈心,一小时像一分钟。这便是相对论,表明你珍惜你所拥有的,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父亲从来没有这样和我谈过话。此刻,他更像我的朋友,而不是监护人。我感到在他面前心中的事不吐不快。我感到他比我还了解我自己。
这篇文章写的事情很简单,写我第一次和女同学约会被父亲发现,但是文章写出了丰富的细节,为下文议论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文章结尾写到:“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我现在甚至觉得,我的第一次约会与其说约的是我的梦中女孩,不如说约的是我的父亲。我的第一次约会与其说是与梦中女孩的爱情之约,还不如说是和父亲的心灵之约。”作者把写早恋题材的文章作了深度的挖掘,从原来的一般表现爱情的主题上升到表现父爱亲情的主题,并在文章结尾鲜明点出,点得到位,点得透彻。
仔细想来,此文的事情未必是确实发生过,但是作者一定是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尤其是一定有过类似的生活感受。作者正是凭着对生活的深刻领悟,完成了对日常小事的诠释,表现出其高超地捕捉生活细节和透视生活韵味的能力。试想,如果没有对材料思想意蕴的深刻挖掘,仅仅是写一件简单的小事,那么,文章的分量是不是要大打折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