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于被金人占据的原宋朝地界,但在他的祖父影响之下,自幼便立志与金人血战到底,21岁时终于聚集2000余人的义军,加入耿京账下。在他奉命与南宋朝廷联络的过程中,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年轻气盛的辛弃疾率50余部众夜袭数万兵士屯守的兵营,并擒获叛徒顺利带回宋庭。
南渡后的宋庭称辛弃疾这样从沦陷区返归的人为“归正人”,所以辛弃疾的仕途实在是坎坷,明明20多岁就已经名满天下,并始终立志要为国出战,夺回曾经的大宋国土,偏偏得不到尽展所能的机会。孝宗淳熙3年,36岁的辛弃疾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赴任途中经过一座小镇,沉郁多年的词人写下了一首千古爱国名篇。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花间意》等,双调44字,上下片不同调,上下片第1、2句押仄声韵,第3、4句换押平声韵;上下片后2句字数平仄相同。词题中“造口”为小镇,在江西万安县西南。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开篇词人就发出让人心情沉重的感慨:看着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失去家园的人们所留下的眼泪。郁孤台在赣州西北田螺岭;清江即赣江。这里的行人由于有“行人泪”,当指因战乱而逃离家园的人们。
高宗建炎3年,金兵分两路大举南侵,西路金兵自黄州渡江,沿江奔袭追赶隆祐太后,隆祐太后自万安县逃至造口,随后弃舟登陆逃往虔州方得以幸免。这是辛弃疾到了造口,就回忆起40多年前的往事,连隆祐太后都被金兵追赶得如此狼狈,而沿线被袭扰的民众又如何得以幸免?大肆劫掠之后金兵回返,却让不知多少受到伤害的平民,在流离失所中留下了永远擦不干的泪水。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是数个王朝的都城,大宋在靖康之役前的京都一直都在汴京,因此这里的长安是代指大宋曾经的京都汴京。词人站在高处眺望汴京所在的方向,可惜这里与汴京之间隔了无数的山。
无数山,对照长安,当然不仅仅是说地理环境中的山,自然还有如今苟且偷安的宋庭中那些主和派人为造就的无数山。此时的辛弃疾已经不是十数年前的少年,早已将从前的热血埋藏在内心深处,不再那么热血沸腾,锋芒毕露,但如今的这种深沉的爱国之情让人更是感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是始终遮挡不住滚滚江水向东流的,江水终究会奔流而去。上片后2句“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是被无数人称赞的千古名句,但我觉得下片的这2句丝毫不输于前2句。
上2句中虽然有着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在,但“可怜”2字暴露了词人诸多的无奈,对当前局势的无能为力,对当年隆祐太后遭金兵追赶而亡命奔逃的无奈,这2句就显然又能见到词人胸中的热血了,东流去的江水就像我们终究要抗击金兵,终究要收复曾经的大宋国土一样,全都是无法改变,这一天终将到来。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虽然词人的澎湃热血仍在,但这一天到底什么时候到来,却是让词人伤透了心,要知道如今的词人从北境回归宋庭又已经过去了10多年,而作为词人来说,又能够继续等待多少个10多年?因此词人站在那里正是忧心这些的时候,偏偏又听到了深山里传来了鹧鸪的鸣叫,更是让词人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愁余,即愁予,来自《楚辞·九歌·湘夫人》之“目眇眇兮愁予”,使我忧愁;鹧鸪,一种鸟儿,传说鹧鸪的鸣叫声就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两者合在一起,本来就心情郁结的词人正不知什么时候才可以北伐抗金,突然耳边就像有人提醒目前此事不可行,词人此时的感受绝对好受不了。
辛弃疾从来没有在词作中用声嘶力竭的热情,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夺回失地的爱国深情,一如今天这首词,其实是没有太多的心情起伏的,从开篇到末句都以一种较为平淡的口吻来描绘眼前所见与心中所感。
明明是赴任的途中,分明已经没有了壮志将酬的慷慨,此时的词人早已淡然而从容,即便听得鹧鸪唱那“行不得也哥哥”,内心的激情却从未减褪。“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2句才是词人真正想要表达给包括当权者在内的所有人的。爱国热血,从未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