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纵然有万千诗词,在此人面前,也有一些羡慕。
苏轼一生心情豪爽,本人也是文采斐然,留下了很多千古诗篇。
但是苏轼在某一段时间,也厌倦了仕途生活,希望有一种隐居山林的快乐与自由。但是因为天不由人,也未能如愿,只能在仕途生活中奔波和忙碌着。
苏轼的一生,有许多朋友,经常在一起吟诗作赋,饮酒作乐,可谓是天上人间一般的快活生活。
即便是这么洒脱和自由,但是对于苏轼来说,苏轼众多朋友中的一位,让苏轼在他面前也是自叹不如,对方的洒脱和性情,让苏轼叹为观止,这个人就是苏轼的朋友:陈季常。
我们先从苏轼“乌台诗案”结束的时候说起。在十二月二十九日,朝廷颁布了圣谕,把苏轼赶往黄州,把苏轼的官位降低,作团练副使。但是不准擅自离开这个地方,无权签署任何公文,也就是所谓的一个闲职。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苏轼从现在开始,被形势所逼,要变成一个可谓是“平凡之人”。
苏轼这一次的死里逃生,也算是一个惊心动魄的经验。在这个时候,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他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沉思自己,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内心的一个安宁。
就在元丰三年正月初一的时候,苏轼和他的弟弟子由分别之后,苏轼带着儿子苏迈,继续赶路,目的地是黄州。
这个时候天寒地冻,雾气茫茫,苏轼的心里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寂寞与荒凉。因为仕途的不顺,刚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沧桑,让他感觉未来有一些许的迷茫。
这个时候的苏轼,已经是四十五岁的年纪了,脸上写满了沧桑,头上逐渐也多了一些白发。
但是对于苏轼来说,有一件事情让他感觉到特别的欣慰,就是他的儿子苏迈,随着父亲经历了一些苦难之后,更有了一种成熟和稳重。也有了面对生活的一种勇气,和自己的当年相比,并不比自己当年所逊色。
这个时候苏轼写了一首诗词送给他的儿子,叫做《过淮》,里面充满了一个父亲对于儿子无限的褒奖。
诗词中有这样一句: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相従艰难中,肝肺如铁石。便应与晤语,何止寄衰疾。
偶遇自己的老友陈季常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之下,苏轼所羡慕的这个“主角”登场。
苏轼和他的儿子行至湖北麻城的时候,在偏僻的地方人烟稀少。两个人正在赶路,突然看到对面有一个人骑着白马飞奔而进。那个人看见苏轼的时候一愣,和苏轼打起来招呼。
苏轼定睛一看,原来这个人竟是自己的老朋友陈季常,在这荒山野岭,竟然邂逅这样一个江湖知己,真的让苏轼感觉到特别的意外。
苏轼和陈季常两个人大约有十多年不见了,猛一看,还真的有些认不出来了。但是在此地,两个人的邂逅,真的是不小的一个惊喜。
大概是友情的缺失,苏轼这个时候看到陈季常如同他乡遇故知,真的是人生一大喜事。两个人握手叙旧,聊了半天。陈季常问苏轼为什么来到这里,苏轼这个时候就如同遇到了最亲近的人一样,倾诉自己的衷肠,把“乌台诗案”的来龙去脉全部告诉自己的朋友。
陈季常听完之后,表现的和其他人截然不同,并没有说太多安慰苏轼的话,反而大笑起来,后来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情。
苏轼和陈季常的怎么成为朋友的?原来苏轼在陕西凤翔任签判的时候,他有一个顶头上司叫陈希亮,而陈季常就是陈希亮的儿子。
我们都知道,苏轼在凤翔任职的时候,苏轼就和陈希亮有过一些渊源。那个时候陈希亮百般刁难苏轼,苏轼特别生气,还写了一篇文章去讽刺他。
后来才知道,陈希亮和苏轼的父亲关系较好,把苏轼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所以才严格的要求苏轼,担心苏轼年少得志,太过张狂。
那个时候苏轼并不了解陈希亮的一番苦心,反而写文章去讽刺,后来也是懊悔不已。
苏轼和陈希亮那个时候相处的时候特别痛苦,但是他和他的儿子陈季常相处,关系却十分不错,两个人也是情投意合的好友。
再后来的时候,陈季常随着他的父亲到了洛阳,后来他们一家人游历四方,过起了逍遥飘渺的日子。
就在大概几年前,陈季常一家人厌倦了仕途生活,就到了黄州的一个岐亭镇,盖了一些房子。这一家人一反常态,也没有追求仕途,也没有追求飘渺的适合远方,过起了隐居的淡然生活,不与世人往来,甚至当地的人,对他们都不认识。
陈季常的个人风采以及过人之处。陈季常是一个并没有多少功绩的人,但是苏轼却对他特别佩服,甚至自叹不如。
因为陈季常从来不追求世俗的生活,更没有去追求仕途。他生性豪迈,特别豪爽大方,颇有古代的侠士之风。
他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进入仕途,只喜欢开心快乐的享受生活。他的气度和风采,不是平常人所能比喻的。
而苏轼生性豪爽,与陈希亮相处的时候,自然能非常融洽,对于陈季常的逍遥个性,也有许多感慨和羡慕。
两个人见面叙旧之后,苏轼才随着陈季常到附近山上一座木屋里面,这里就是陈季常的家。
屋子里面摆设简单,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更谈不上豪华。但是陈季常的妻子和他的家人们,性格比较淡然,并没有任何愁苦和不满。
这个时候苏轼看到了,就暗自称奇,因为陈季常本来是富裕人家,在洛阳也有家产,但是甘心在这个地方隐居山林,这样的一种侠骨风情,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喻的。
而陈季常心里对待这种生活,却有着非常习以为常的坦然。
当年陈季常也是潇洒的公子哥,如今却是隐身室外的一个隐士,在这安静的山林中享受岁月静好。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非常能说明陈季常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公子哥。
因为有一次,他回到家乡梅州,带了两个特别漂亮的歌姬。陈季常让歌姬穿上戎装,骑着骏马,在自己的家乡招摇过市。
很多乡亲父老看到之后,都过来围观,特别惊讶。
因为在那一个时代,女子穿成这样招摇过市,可谓是当地一大新闻。
陈季常生性大方,自然好酒好客,平时生活简朴。但是这一次苏轼来了之后,却用特产水果,鸡鸭鱼肉,好酒好菜,毫不吝啬为苏轼这位老朋友接风。
结语苏轼看到这一切的时候,心里生出来的则是更多的羡慕,因为苏轼在之前,就有好几次与他的弟弟子由通信,问他的弟弟愿不愿意陪他一起逃离仕途生活,隐居山林。
但是子由并没有依从苏轼,苏轼这一次看到自己的老朋友陈季常过着这种生活,自然是格外的羡慕,所以更是自叹不如。
一个人所向往的,总是自己所未能达到的一个状态。
就好像苏轼,即便是风采斐然,一生留下了很多首美好的诗篇,但是他未能达到隐居山林的愿望,所以也是一种遗憾。
面临着这一种状况,对于这种生活,自然是多了很多羡慕。也就是从苏轼这一次被贬到黄州之后,苏轼才真正开始了他自己向往的生活。
也就是在元丰四年的时候,苏轼开始真正的务农,选择一块田地,开始了田地的工作,并且自称“东坡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