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残雪的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是诗意、自审和复仇。从残雪的小说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的是,她的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非理性思想影响,表现出自我和灵魂的分裂以及自审式的斗争。
残雪的小说表现了人的灵魂以及心理的复杂性和混乱性、自我的分裂和残缺状态。她的小说将描写视角从外在世界转向了内心和意识深处,实现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内转向”。
残雪
她的中、短篇小说,不断的重复一些相同的主题和意象,营造一个个荒诞、变形的梦魇式的世界(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这样的)。残雪小说的文字阴郁、晦涩,人物形象乖戾和变态。小说中的人物是自我灵魂分裂的几个方面,不断的自审和复仇中体现出一种诗意的幽默。
2
中国作家传统作家,很少写灵与肉的斗争,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灵与肉的对立从来就不是激烈的。在以儒家为主导的文化传统里,灵的一面,即道德、精神与灵魂,从来都是超越于肉体的欲望之上的,社会的超我异常强大,个人的本我的欲望,完全被压抑,根本谈不上斗争。因此,这个主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现代都没有人去表现,因为这在中国作家的眼中,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然而在当代,残雪第一次将小说的视角完全的“内转向”,将作家关注的外在的社会和表层的意识转向了“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斗争,残雪描写的就是灵魂的斗争,灵魂的分裂的几个方面的斗争。因为外在的矛盾被残雪完全的投射进入了内心和灵魂,成为了自审和复仇。
人有攻击和破坏性的死亡本能,但是当这种本能在外界不能正常的得到释放的时候,就转向人自身,因此与本能中的快乐原则和生存意志相冲突,导致了灵魂的分裂,自审和复仇也就形成了。残雪的小说表现的是灵魂的分裂及斗争,而斗争的场地成为了地狱,他的小说所展现的世界,充满了地狱般的景象。
3
中国小说的整体“内转向”是从世纪初开始的,也可以说中国世纪初的创作真正开始于写“自我”。这在一些人看来很小资,很肤浅,没有社会和历史。但这不过是受上个时代影响太深的一种看法。现在文学到了真正“逆向的哥白尼革命”的时刻了,人的内心和其在世界中的真实感受比外在世界更广大,更深刻。但是作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内转向”,80后作家无论是从描写的精神广度,还是对灵魂探索的深度来说,都是浅显的。而残雪却在20年前就开始了“内转向“,不过残雪的“内转向”,不是转向“自我”,而是转向“自我”后面的更深层的无意识精神内核——灵魂的结构。
残雪
在传统的现当代小说中,作者将目光投向个人以外的历史、战争和家族这样的社会内容。但是较少的关注“个人”,个人总是被划分为某个群体的一员,而不是他自己。而在80后作家的创作中内转向形成了,他们的小说中的“我”,就是“自我”。自我的感受成为了小说的中心,长期被忽略的“个人”本身被放在了中心的地位。但是这格“个人”毕竟还是以主体感受为中心的“自我”,而不是“我”的更深层的精神来源“本我”。而残雪的小说,将描写深入到了灵魂和精神的内在结构,将人与外界的冲突和斗争完全的转向精神内部,“自我”与“本我”的对立和斗争,形成自审与复仇,人在这种精神的“永恒操练”中,不断的接近生命的本质,实现一种精神上的狂喜体验。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这种纯粹精神性的描写,创造的世界如同炼狱,对于一般想找出所谓“意义”的人来说,无异于缘木求鱼。在残雪的小说中,文本中由独特语言组成的“意象”远比“意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4
中国当代小说在20世纪初开始“逆向哥白尼式的革命”,残雪小说的为此做出了独特贡献。但是由于其小说完全的由外在的现实世界,转向了非理性的精神世界。导致其文本缺乏社会和历史向度,使其创作被狭域在非理性和潜意识的梦呓之中。造成其小说的不易理解和接受,这并不是如残雪所说的“贵族性”写作,而是一种极端的“个体化”写作。因为残雪小说的难以理解并不在于语言本身,而是意象。残雪小说的意象是非物质化的、非理性和潜意识的,或许对于残雪的小说,“体验”与“理解”更能接近文本的内核。
由此可见,残雪小说所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的内部分裂、纠缠与扭斗,也就是残雪所说的复仇和自审。她的小说在反复的讲一个故事,我们可以说残雪在讲一个“元故事”,一个关于“那个世界、关于灵魂或艺术王国”的故事。而“那个世界”,如同不变的本体或永恒的理念一样。残雪可以不停的通过对“那个世界”的个人体验来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那种“极地之美”不可捉摸,但是却可以通过灵魂的永恒操练向其内核不断的接近。
5
在残雪看来,她的小说表现的是一种与大众所公认的“现实”不同的另一种现实,而这就是艺术的本质。其实残雪所强调的现实是一种内在精神性的“灵魂真实”。这种灵魂真实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所宣扬的社会历史现实,即外在客观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非理性的直觉所体验的真实。
苍老的浮云
可以说现代主义文学是非理性的哲学与潜意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非理性主义是现代主义艺术创作真实观产生的土壤。而弗洛依德潜意识理论和柏格森的直觉创造论,使现代主义的内心真实有了理论上的合理性。现代主义文学认为人的理性和意识不能表现真实,而“只有梦境幻觉所展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因此,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都竭力去发掘潜意识的冲动,捕捉人的头脑中稍纵即逝的感觉,印象和朦胧的意象。专门描写梦魇、病态意识和变态心理。而深受现代主义文学影响的残雪,指出她描写的矛盾的内心体验“有点像诗”却又不是诗,它与诗离世俗还要近一些,它有点像哲理,却又不是哲理,因为它出自人的直觉,是一种排除了理性意识的写作。
6
中国80年代末的先锋小说创作,在移植和运用后现代小说家的叙事技巧和表现形式的同时,没有与中国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人的生存境遇相结合。因此,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中只是“昙花一现”,只有残雪坚持描写主观体验和内在精神的分裂与斗争,彻底的鄙弃了以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外在现实观和的“复制”和“反映”为表现形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将“再现”上升到“表现”,真正实现了中国当代小说的“内转向”。
不过,残雪的小说还不能称之为成熟的现代小说,因为虽然她的小说避免了其他先锋小说家由于对语言的过分推崇,对叙述的极端迷恋,将传统的文学关注“写什么”转向了“怎么写”,以及其不稳定的文学实验性质等缺陷。从而坚持了她的诗意、自审和复仇的主题,独特的意象世界的营造和对“极地之美”的不懈追求。
但是,残雪将小说局限在非理性和潜意识的纯精神的世界中,一味的追求直觉的内心体验和灵魂的“永恒操练”。从而逐渐的远离当代的现实生活,而不断的退向写作本身,失去了社会和文化向度,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的极端,将小说应当承载的意义维度放弃,使小说成了自我分裂和斗争的游戏。因此,残雪的小说,是一种不成熟的现代小说,其价值在于为中国小说由前现代向现代(后现代)的过渡和演进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